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广西北海银滩侵蚀及其与海平面上升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黄鹄  戴志军  盛凯 《台湾海峡》2011,30(2):275-279
基于历史图件对比方法和Bruun法则对广西北海银滩岸线的侵蚀进行评估和预测.结果表明银滩在近30a内海岸侵蚀达10.40 m/a,其中人类活动作用是造成海岸侵蚀的主要因素,人类活动对岸线位置蚀退的影响贡献为98%;海平面上升导致岸线蚀退的贡献仅为2%.然而,在未来100 a内,基于历史图件对比分析估算的银滩侵蚀宽度可能超过1 000 m,银滩环境将会发生退化.因海平面上升而对岸线蚀退的贡献权重增加为9%.由于人类活动导致的银滩退化可以进行控制和预防,故对未来海平面上升引发的银滩环境退化应该予以重点关注.  相似文献   

2.
布容法则及其在中国海岸上的应用   总被引:12,自引:1,他引:11  
布容(Bruun)法则是预测海平面上升引起海岸侵蚀最早的方法也是最简单的方法。根据中国砂质和淤泥质海岸的情况,布容法则可定性地解释海平面上升与海岸侵蚀的关系,在满足它要求条件的海岸地段和发育时期,用它预测海岸侵蚀或许是可能的。但是,若不严格审查海岸环境和条件,把它作为海平面上升情况预测海岸侵蚀的普遍模式,有待更多的研究加以证明。  相似文献   

3.
相对海平面上升引发的海岸潜在侵蚀是海岸带资源利用与规划的重点关注内容.基于杭州湾北岸龙泉—南竹港岸段实测断面资料,利用历史岸线后退和淹没法则计算法分析了该地区的海岸变化对海平面上升的响应.结果表明:近10 a来岸滩呈侵蚀后退趋势,年侵蚀速率为3.7~5.7 m/a,相对海平面上升对岸滩迁移后退的贡献为2%~6%;未来1...  相似文献   

4.
南通地区江海岸线近40年之变迁:—江海岸的侵蚀和淤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根据50—80年代三轮航空照片和卫星照片的解译与野外实地考证,结合50年代以来对该区江海岸线进行动态监测的结果,将南通地区江海岸分为侵蚀型、淤涨型和基本稳定型。从江海岸的形成背景、地质构造、边界条件、江海岸动力,水文泥沙运动以及人类工程诸方面分析了江海岸动态差异的原因。同时指出了在当今海平面不断上升的形势下,本区面临的各种灾害。  相似文献   

5.
基于RS的海岸线动态监测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海岸线是指海水面与陆地接触的分界线,它随潮水的涨落而变动位置。海岸线的变迁受海岸侵蚀、海平面升降、海岸淤积等因素的影响,海岸线动态监测对海岸带防护、海岸带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具有重要意义。论述了利用遥感技术监测海岸线变迁的研究进展,总结了利用遥感技术监测海岸线的数据选取、技术方法等问题。  相似文献   

6.
泉州市砂质海岸侵蚀特征及原因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基于泉州市沿岸岸滩侵蚀状况调查,结合海岸动力地貌学知识研究,分析泉州市沿岸岸滩侵蚀状况.调查岸段有32个,对其进行采样拍照及侵蚀现状描述,对7个岸段进行了剖面调查及沉积物分析.研究表明泉州市沙质海岸以岬控岸和沙坝--泻湖为主,岬控岸的沉积物和剖面表现为中细粒沉积和岸坡由近岸向海变平缓,而沙坝--泻湖岸则以粗粒沉积和岸坡起伏不平为特征,沉积物特征、沿岸输沙、平衡剖面及动力地貌均反映了泉州砂质海岸的侵蚀状况.在全球海平面上升的大背景下,除特大自然灾害影响,泉州近海域的人为活动恶化了海岸侵蚀的程度,其中以海砂开采最为严重.  相似文献   

7.
我国海岸带主要灾害地质因素及其影响   总被引:13,自引:2,他引:13  
我国海岸带灾害地质主要有构造、坡地重力、水动力、地下水、岩土与地层结构、海平面上升、地球化学、风力灾害等地质因素,具有复杂、连锁和差异性空间分布的特征。根据验潮资料,近百年来我国海平面上升19~20cm,上升率为2~3mm/a。整体以海平面上升为主,但也有岸段下降,主要是山东半岛,平均速率为-0.13cm/a。预测2050年上升幅度:天津70~100cm;黄河三角洲40~50cm;长江三角洲50~70cm;珠江三角洲40~60cm。地面沉降大部分是由过量开采地下水引起的。我国96个地面沉降城市和地区中80%在沿海地区,如天津、上海、苏州、常州、无锡、嘉兴、宁波、湛江、台北等。累计沉降量为460~2780mm,沉降速率10~56mm/a。由于地下水的过量开采,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辽宁、河北、天津、山东、江苏、上海、广西、海南和台湾等省市,均发生不同程度的海水入侵,给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造成重大损失。我国70%砂质海岸和大部分淤泥质海岸发生侵蚀。这种态势始于上世纪50年代,80年代明显加强。海岸侵蚀主要有区域环境变化、河流水利工程拦截泥沙以及海岸人工采沙等因素。  相似文献   

8.
海平面变化及其海岸响应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第四纪气温的大幅度冷暖变化,导致全球海平面的变化,引起陆架海侵扣海退。海岸上的各种地貌如海滩、沙坝、三角洲扣陆架沙脊等响应海平面升降而发生新的演化扣变异。东海陆架古岸线、围绕古岸线发育的陆架沙脊、陆架深切河谷扣河谷充填沉积以及冰后期海进型扣海退型沙坝的形成乖演化等沉积事件都是响应海平面升降的结果。近百年来特别是近30年全球海平面普遍上升,引起风暴潮的频度扣幅度的增大。近岸波能增强,越滩浪增多,导致海滩侵蚀,岸线后退。Bruun法则扣其他一些模型能够说明海滩随海平面上升而蚀退的规律,但在预测速率时仍存在很多问题。使用时应注意海平面变化的区域性、海滩发育的滞后性和海滩蚀退因素间的权重关系。  相似文献   

9.
渤海湾曹妃甸80年代以来海岸剖面变化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依据曹妃甸地区1983、1996、1997三个年份10条海岸剖面资料,估算了该区海岸剖面的年际间与季节间的侵蚀堆积量以及变化速率,分析了海岸剖面的变化规律,认为季节性的风浪作用会造成浅滩的侵蚀,而长期的各种因素综合作用则以水下斜坡受蚀、浅滩堆积、整个海岸剖面缓慢向陆移动为主。曹妃甸地区本世纪以来海岸变化主要受波浪作用和缺少泥沙供应的影响,同时全球海平面上升、地面沉积和强风暴潮等因素亦不可忽略。  相似文献   

10.
沙宏杰  张东  崔丹丹  吕林  倪鹏 《海洋学报》2019,41(9):170-180
淤泥质海岸冲淤变化大,岸滩剖面形态多样。本文首先根据多时相遥感水边线之间的潮差关系自动判断岸滩剖面形态,进而分别采用不同的函数进行剖面拟合,构建了一种剖面形态自适应的海岸线遥感推算新方法,并在江苏中部淤泥质海岸进行了实证应用。研究表明:下凹形侵蚀岸段、斜坡形平缓岸段和上凸形淤长岸段分别采用三指数衰减函数、线性函数和二阶多项式函数具有良好的剖面拟合效果,利用3条水边线数据拟合所得剖面平均坡度绝对误差分别为0.20‰、–0.17‰和0.13‰,小于剖面实测平均坡度一个数量级。利用5条水边线数据拟合进行海岸线推算时,侵蚀岸段、平缓岸段的海岸线平面位置误差分别为6.5 m和–91.96 m,与平均坡度法相比,误差减小约82.4%。进一步考虑岸滩季节性变化时,使用冬季的水边线数据推算海岸线,对侵蚀岸段和淤长岸段影响不大,但对斜坡形平缓岸段,误差减小约63.65%,因此使用冬季的水边线数据比不区分季节具有更高的海岸线推算精度。  相似文献   

11.
莱州湾南部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海岸地貌发生了显著变化,研究海岸地貌的演变规律对海岸防护和海岸带资源可持续利用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不同时期测量或成像的海图和遥感影像为数据源,基于RS和GIS技术对海岸线和水下岸坡演变进行定量研究。结果表明:(1)1958–2021年自然岸线逐渐减少,人工岸线逐渐增加,到2021年人工岸线长度约占总长度的87%,海岸线演化与海岸带建设密切相关;(2)以1984年为界,1984年前以自然演变为主,1984年后人类活动起主导作用,自然演变下海岸线以向陆蚀退为主,人为干预下以向海推进为主;(3)水下岸坡冲淤分布极不平衡,总体呈侵蚀–淤积–淤积减缓的趋势。南部河流入海口处在1984年后基本呈侵蚀状态。0 m和2 m等深线有前进有后退,但变化幅度相对较小;5~9 m等深线在堤河以西海域向海前进显著,其冲淤演变复杂;10 m等深线以堤河为界表现出西淤东蚀的状态。河流来沙是导致海岸线和水下岸坡演变的重要物质基础,波浪和潮流是主要的驱动力。人工设施在引起河流输沙减少的同时,也导致海岸线大幅向海推进、入海河口受到侵蚀。东北部莱州浅滩附近受人为影响处于侵蚀、解体状态,未来将...  相似文献   

12.
自约 6ka前我国海岸轮廓形成以来 ,海岸线主要呈淤进状态。在距今 6~ 3ka前 ,因黄河等河流泥沙主要填淤平原洼地 ,岸线稳定微涨 ;在距今约 3ka至 2 0世纪 60年代 ,河流以巨量泥沙使海岸线 ,尤其是低平的平原海岸线迅速外移 ;最近 30 a来 ,因为黄河等河流入海水沙大量减少 ,造成目前除行水河口处淤涨外 ,多数岸段转为侵蚀或稳定 ,且被侵蚀岸线有逐渐扩大的趋势。这种变化导致了新淤土地的减少 ,也破坏了原有的沙滩、湿地资源 ,需要采取一些措施以减少海岸侵蚀带来的损失  相似文献   

13.
基于海洋站潮位观测和中国沿海海平面变化影响调查等数据,分析了辽东湾沿岸海平面变化及海岸侵蚀状况,并定量评估了未来海平面上升情景下,辽东湾两岸典型沙质海岸侵蚀影响和沙滩养护投入。分析预测和评估结果表明:1980-2017年,辽东湾沿海海平面上升速率为3.0 mm/a,其中辽东湾东岸沿海海平面上升速率明显高于西岸。2009-2017年,辽宁营口白沙湾、绥中网户、绥中南山港和绥中团山气象观测场岸段后退和下蚀较为严重,部分岸段滩肩蚀退达2~3 m/a。预计2100年,辽东湾沿海海平面上升幅度在20~48 cm之间,由海平面上升引发的辽东湾海岸侵蚀土地损失为23.1 km2,土地经济损失为1410万元。为减缓海岸侵蚀,旅游沙滩和一般沙滩养护总投入分别为11亿元和46亿元,全岸段养护成本较高,应选取旅游沙滩等重点岸段进行养护。  相似文献   

14.
基于海岸侵蚀现状调查和多时相遥感影像,分析了广东省惠州市惠东县小完山附近海岸侵蚀状况,并结合海岸动力学知识,对其原因进行了初步探讨。研究发现在选取的3个岸段内呈现出3种不同的海岸变化状态,自北向南依次为沙滩粗化、海岸堆积和海岸侵蚀后退。分析认为在海平面上升的大背景下,台风和风暴潮是造成海岸侵蚀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5.
在全球气候变化下,海平面上升、台风和风暴潮频率增加以及强度增大等问题致使世界沿海地区海岸侵蚀加剧,我国的海岸人口、资源与环境亦面临严峻挑战。文章应用适应性和适应性管理理论,通过分析中国海岸侵蚀的影响因素、时空演变和侵蚀机制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由此研究海岸侵蚀的适应性类型,尝试提出"现场观测—数据库建立—综合评价—概念模型—措施制定"的海岸侵蚀灾害适应性管理模式流程,并探讨了4点具体管理措施:1完善海岸侵蚀基础信息数据库,建立侵蚀海岸监测预报预警系统;2实施相关部门会商制度;3评估和正确引导海岸人类活动;4构建公共参与长效机制。  相似文献   

16.
海岸侵蚀对海岛紧缺的陆地资源及旅游价值较大的沙滩危害巨大。基于卫星遥感、有人航空摄影、无人机航测、GPS和现场调查等多源数据,利用GIS分析了东山岛海岸线类型、位置与长度变化及滩面冲蚀演变。研究表明,东山岛多处曲折自然岸线转化为较为平直的人工岸线致使整体岸线长度减少,无人机高程反演满足滩面排水冲蚀监测精度要求,乌礁湾和山南湾不同养殖排水方式形成不同特征的滩面冲沟,改变了沙滩微地貌形态。海平面上升和台风风暴潮是长期趋势性和短期突发性侵蚀因素的代表,当前短时间尺度的人类活动已成为滩面冲蚀的最主要因素,且有可能转变为长期趋势性因素。  相似文献   

17.
海岸线动态经常被作为海岸冲淤的判据,然而,由于未能涵盖物质收支和海岸剖面形态的双重因素影响,此判据具有局限性。基于沉积物收支方程性质和海滩-潮滩剖面形态的理论分析,认为将物质收支与岸线进退速率或海岸剖面形态相结合,才能准确判别海岸冲淤状态。沉积物收支方程含有沉积体系规模、冲淤强度、系统生长极限等信息;海滩剖面形态决定于物质粒径、波能大小,波能耗散最小原理决定了海滩均衡剖面的存在性,而潮滩剖面形态决定于沉积物供给、粒径组成和潮汐动力。根据沉积物收支方程和海岸剖面理论,融合极端事件(风暴等)和海面变化因素,可获取砂质海岸(以海滩为代表)、泥质海岸(以潮滩为代表)各种侵蚀现象的发生机制、速率和时间尺度信息,海岸线变化速率从低(<100 m/a)到高(101~102 m/a)有数量级的差异,冲淤过程的时间尺度包括10-2a(风暴事件)到103a(海面变化)的范围。根据沉积物收支和海岸线进退的不同组合,可将海滩、潮滩海岸冲淤动态分为4类,其中第一类为堆积海岸,其余三类为侵蚀海岸,与不同的地貌演化方向和时...  相似文献   

18.
自约6ka前我国海岸轮廓形成以来,海岸线主要呈淤进状态,在距今6-3ka前,因黄河等河流泥沙主要填淤平原洼地,岸线稳定微涨,在距久3ka至20世纪60年代,河流以巨量泥沙使海岸线,尤其是低平的平原海岸线迅速外移;最近30a来,因为黄河等河流入海水沙大量减少,造成目前除行水河口处涨外,多数岸段转为侵蚀或稳定,且被侵蚀岩线有逐渐扩大的趋势。这种变化导致了新淤土地的减少,也破坏了原有的沙滩、湿地资源,需要采取一些措施以减少海岸侵蚀带来的损失。  相似文献   

19.
为了研究20世纪90年代初期至今海南三亚湾的海岸侵蚀情况,基于潮位观测数据,采用遥感与GIS技术,提取了三亚湾1991、2013年两个时期的水边线位置变化信息,用于反映该时期海岸线的相对位置变化关系,完成海岸侵蚀信息提取。综合利用多种遥感指数、高分辨率遥感影像、人类活动记录等多源信息,对海岸侵蚀的原因进行了详细分析。理论分析结果表明:根据潮汐与农历日期的对应关系,选择农历日期最接近、成像时间差最小的遥感影像,能够有效消除潮汐对水边线位置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三亚湾的砂质海岸存在明显的侵蚀现象,海岸西段最大后退距离达45—60 m,中段最大后退距离达60 m,东段最大后退距离达30 m。分析结果表明:三亚湾海岸侵蚀受人类活动和自然因素的共同影响,海岸工程的建设、近岸原生植被的破坏是海岸侵蚀的重要原因,后续应更加合理开发与利用海岸线资源。  相似文献   

20.
全球气候变化导致了海平面上升与登陆台风强度增加,加之我国河流流域实施环保措施引发河流入海泥沙量的减少,使得我国海岸侵蚀灾害加剧。因此,按照以往防护标准营造的海堤等海岸防护工程已经面临严峻的考验,导致沿海地区自然环境、社会、经济面临重灾的风险加大。本文分析了全球气候变暖背景下引发我国海岸侵蚀的主要原因和发展态势,提出了应对海岸侵蚀管理措施的建议;基于海岸防护现状,结合未来面临海平面变化与海岸水动力环境、泥沙的变化趋势,探讨了值得关注研发的永久性与应急性新型海岸工程防护技术,为我国海岸管理部门及海岸工程研究机构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