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从实际资料出发,针对地学断面研究区域复杂的地学问题,运用人机交互解释系统,综合研究建立了表达断面结构构造的地球物理解释模型,追溯了岩石圈演化的地球动力学过程。  相似文献   

2.
中国满洲里-绥芬河地学断面地球化学研究李双林,迟效国,尹冰川,戚长谋(中国科学院地球化学研究所贵阳550002)(长春地质学院.长春130061)关键词地学断面,地球化学分区,地球计学分带,构造演化地学断面的地球化学研究的目的是为了查明断面域地壳一上...  相似文献   

3.
基于MAPGISG平台的中国地学断面数字化图形库的建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地学断面积累了丰富的地质,地球物理和地球化学等综合资料,从中得出的地学信息是提供科学决策,促进社会科技事业和生产力发展的依据。在MAPGIS软件基础上的中国地学断面数字化图形库的建立过程中,地学断面中的每一个实体,在颜色,符号以及线型等方面都被规划统一。地学断面中的特征主题进行了层名划分以及层名,实体的编码,形成分层标准和编码准则。利用MAPGIS的编辑子系统和Access关于数据库软件,建立了中国地学断面的空间数据库和属性数据库,并将它们联接起来,从而建立了整个中国地学断面数字化图形库。  相似文献   

4.
惠东—连县地学断面的地壳结构及性质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利用地球物理-地质球化学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分析了惠东-连县地学断面的地球物理特征及其速度密度模型,探讨了断面地壳的物质组成、结构和深部地壳的形成时代,认为该断面地壳的物质组成以长英质为主,低绿片岩相及沉积盖层组上地壳的三部分。  相似文献   

5.
深部地质研究通常与地球物理相联系。实际上,地球物物理方法所确定的仅仅是地球内部的不均匀层及壳幔界面的几何形状和地球物理参数。解释壳幔成分,各个不同层面物质的物理状态,性质及已经或正在进行的地质作用应是变质学的一项重要任务。因此,深部地质研究应是地-地球物理综合调查研究的迂程。近十上来,深部地质研究迅猛发展。全球地学断面(GGT)测量和深部大陆科学钻探构成当前深部地质研究的两个重要发展方向,代表了当  相似文献   

6.
本文利用地球物理-地质地球化学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分析了惠东─连县地学断面的地球物理特征及其速度密度模型,探讨了断面地壳的物质组成、结构和深部地壳的形成时代,认为该断面地壳的物质组成以长英质为主,断面深部存在太古代地壳,断面的地壳分层主要由变质相相变产生,由麻粒岩相下地壳、高绿片岩相-角闪岩相中地壳,低绿片岩相及沉积盖层组成上地壳的三部分.  相似文献   

7.
地学断面积累了丰富的地质、地球物理和地球化学等综合资料,从中得出的地学信息是提供科学决策、促进社会科技事业和生产力发展的依据.在MAPGIS软件基础上的中国地学断面数字化图形库的建立过程中,地学断面中的每一个实体,在颜色、符号以及线型等方面都被规划统一.地学断面中的特征主题进行了层名划分以及层名、实体的编码,形成分层标准和编码准则.利用MAP-GIS的编辑子系统和Access关系数据库软件,建立了中国地学断面的空间数据库和属性数据库,并将它们联接起来,从而建立了整个中国地学断面数字化图形库.  相似文献   

8.
全球地学断面(GGT)地理信息系统的编码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依据全球地学断面的特点 ,以及《数字化地质图图层及属性文件格式》和《GGT数字化指南》等标准 ,研制一套全球地学断面地理信息系统的编码标准 ,为建立中国乃至全球地学断面地理信息系统设置主题、分层标准和命名规则 ,以及实体编码标准 ,并把它们应用于中国地学大断面三维地理信息系统的建立中。该编码标准为地学断面信息系统的建立 ,为深入研究大陆岩石圈结构构造、地球动力学、物质成分及不同地学断面的对比 ,进而建立大陆岩石圈的三维结构模型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
中国地学断面的主要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扼要介绍全球地学断面(简称GGT)计划和中国地学断面计划的产生;中国地学断面计划宗旨;中国地学断面的布署及其实施、完成概况;中国地学断面研究获得的主要成果与新认识;最后,对中国地学断面计划的未来发展做了展望。  相似文献   

10.
用电测深研究地电断面、寻找隐伏多金属矿体时,以往采用ρ_s(或η_s)等值线断面图进行地质推断解释,因受浅源信号的干扰,效果差。本文提出了采用ρ_s(或η_s)差值法,能排除浅源干扰信号,反映出地电断面的相对变化,突出了深部微弱信息,取得了较好的地质解释效果。  相似文献   

11.
论楔入造山作用──以龙门山造山带为例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本文以龙门山造山带为例,根据对阿尔泰—台湾地学断面地质学、地球物理学和地球化学等的综合研究,重点讨论了龙门山造山带岩石圈楔状构造的几何结构样式,探讨了碰撞后的陆内造山过程、造山模式及其科学意义。  相似文献   

12.
姜枚  袁学诚 《物探与化探》1991,15(3):161-167
为了深化区域重力资料的解释,需要充分利用深地震测深等方法所提供的地壳及其深部资料.近几年我国完成的若干条地学大断面提供了这种可能.我们认为依据它为基础设计的较符合实际情况的重力密度模型,才会得到较为有效的解释结果;如果仅使用少量深地震测深点的资料去换算重力莫霍面是极不可靠的,由此作出的成矿预测也是不会正确的.新的重力模型应该包括地壳的多层结构、断块构造、变密度特征、莫霍面密度不均匀性和起伏不大、断裂产状在深部可能是平缓的剪切带等.而两层结构模型忽视了这些基本特征,解释结果没有实际意义.  相似文献   

13.
全球地学断面数字化图形数据库建设   总被引:6,自引:3,他引:6  
以原地质矿产部系统所完成的6条地学断面图为源数据基础,选用MAPGIS软件平台对6条地学断面图进行了数字化,根据“全球地学断面数字化指南”,并参考了各地学断面的制图标准,建立了中国地学断面图形库和属性库。开发,研制了图形库管理系统。  相似文献   

14.
青藏高原岩石圈结构与地球动力学的30个为什么   总被引:19,自引:3,他引:19  
高锐 《地质论评》1997,43(5):460-464
本文依据亚东-格尔木及格尔木额济纳旗两条地学断面积累的丰富资料及近年来新的地球物理探测数据,分为高原的组成,结构与变形,物质流动,隆起的历史及动力学等5个方面,提出了青藏高原岩石圈结构与动力不须深化研究的30个问题。其中一些问题涉及到青藏高原目前的科学前沿。笔者希望通过这些问题的提出把青藏高原的地球动力推向更加深入。  相似文献   

15.
中国地学断面CorelDRAW图形数据库资源整合综合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整合了历时数年(2001—2006)数字化研究取得的中国全部11条地学断面图各种专业图件的CorelDRAW图形数据资源及其说明书。参照国际全球地学断面(GGT)数字化编图指南,独立研制了全球地学断面图的GGTCorelDRAW制图色盘和模板,为应用和普及制作地学断面图提供了软件工具。建立了网页类型的中国地学断面元数据库,编撰了地学断面电子字典帮助文件。上述综合研究工作为中国地学断面图资源共享提供了底层数据和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16.
电磁测量方法是近年来进一步发展的地学三维成像技术之一。根据煤层自燃的地球物理特征,本文在研究波动方程的基础上,提出了适于煤层自燃监测的电导和介电率解释参数和处理方法,并且经过典型煤层自燃地区的试验,获得了良好的地质效果。  相似文献   

17.
黄山—温州地球化学剖面及廊区解析   总被引:8,自引:2,他引:8  
黄山-温州地学断面及周围地区幔源、壳源与基底岩石的Pb、Sr、Nd同位素,年代学与主、微量元素地球化学研究表是,南与扬子从元古新生代的幔源与壳源岩石均表出不同的地球化学特征,反应出两区具完全不同的地质演化历史。  相似文献   

18.
现代地学研究方法在继承了古代和近代地学研究方法的精华并结合了当代科学和哲学的成果后发展起来。然而,受地球科学研究客体的特殊性、地球科学家认识的历史局限性以及社会整体发展的要求等方面的制约和影响,现代地学研究方法需要更新。尤其是在把地学对象的认识向其过程转变方面,在处理地学一手与二手资料所采用的辩证态度方面以及在经验和理论的关系、摆正或处理好现代新型人-地关系等方面需要新的观点和做法。  相似文献   

19.
羌塘坳陷石油地质走廊剖面重磁异常处理模拟及地质解释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重磁视深度滤波”方法对羌塘石油地质走廊南、北两条剖面上的实测重磁数据进行处理解释,提取两条剖面位场异常中含有的地质-地球物理断面的初始特征,然后使用最新的“重磁模拟解释系统(GM-SYS)”,以初始特征为模拟初值,以地震、地电和地质资料为约束,进行重磁剖面模拟反演,获得了羌塘盆地南、北两条剖面精细的地质结构解释断面图和栅状图。结合剖面域内的其它资料对走廊域内几个重要地质问题进行了初步的分析和解释,对羌塘盆地石油地质走廊域内的地层、基底、断裂及火山岩分布有了进一步的认识,为整个羌塘盆地区域地质解释及油气远景评价提供了新的解释依据。  相似文献   

20.
地学哲学,是在马克思主义哲学指导下探讨地学发展规律的认识论和方法论,包括地球科学发展的思想史,地学研究的辩证法。地学哲学可以促使地学研究者活跃理论思维,促进地球科学的发展;同时,地学哲学研究也可以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内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