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大同—阳高地震群发震构造模式的讨论   总被引:15,自引:3,他引:15  
本文在野外实地考察的基础上,详细地讨论了大同一阳高地震群发震的区域构造环境、震区的活动构造格局、地震期间建筑物的破坏特征、地面强运动所造成的构造地裂缝的性质和几何组合等。研究结果表明,大同-阳高地震群是在晋北张性区内地壳伸展条件下,北东东向六棱山北麓断裂突发性正断倾滑错动,并诱发北西向断裂的左旋滑动和被它们所围限的次级块体顺时针转动等联合作用的产物,它的发生可能标志着山西裂谷系进入了一个新的地震活跃期。  相似文献   

2.
对大同-阳高地震发震构造的讨论   总被引:5,自引:3,他引:5       下载免费PDF全文
马瑾 《地震地质》1992,14(1):10-11
1989年10月18日山西大同-阳高发生一次中强震群型地震活动,其最大震级为6.1级。1991年3月26日又在当地发生5.8级地震。这是近年来在华北地区发生的最大地震。正确认识其发震构造,是推测地震发展趋势的关键问题之一。震区附近有几组活动构造,以北东东向和北北西向的为最发育。孙加林、吕佩苓等分别用区域台网记录的地震初动分布得到这些地震的震源机制解,结果显示大同地震为平移型地震,主要节面为北北东和北西西向。国家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王鸣、王培德等在大震后曾在现场布设台网, 由  相似文献   

3.
大同—阳高地震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从1989年10月18日开始,山西省大同—阳高—带发生了主震为 Ms 6.1的震群活动。这次震群活动使山西、河北和内蒙遭到了不同程度的破坏,使人民生命财产和经济建设受到严重损失。本文从几个方面详细论述了大同-阳高地震现场工作特点、基本参数、震源机制、地震序列的基本特征和空间分布、前兆异常变化、宏观烈度及震害、地震地质背景和地震灾情。  相似文献   

4.
5.
对1991年3月大同—阳高5.8级地震的震源特点、序列特征及震前序列活动进行了分析研究,得出这次5.8级地震是1989年大同—阳高地震的晚期强余震、地震子序列为主余震型序列的结论。从1989年以来大同老震区的弱震活动分析表明,其弱震的几个起伏是大同及其周围应力场加强的信号,可作为今后地震监测预报的窗口。  相似文献   

6.
大同—阳高地震前后的重力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家正 《地震》1992,(3):44-52
1989年10月18—19日在大同—阳高一带发生M、=6.2地震及5个5级以上地震,形成震群型地震。我队以火车为运载工具的华北重力测网北环穿越震中区附近,原复测周期为一年。震后(1989年11月)对北环进行了检测,发现在原有重力变化的基础上,不仅未呈现恢复现象,而且重力变化继续加。1990年3月年度复测,重力变化保持在1989年11月震后水平,1990年9月再次检测,重力变化又朝同一方向继续发展。从重力变化趋势分析:此次大同—阳高地震与1988年7月23日阳原M_s=5.0地震是该区1983年后形成的趋势性异常背景上同一系列地震,目前该异常正继续发展,且有加速趋势,故对该区应进一步加强监视。  相似文献   

7.
1989年大同—阳高6.1级地震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高巍  安卫平 《中国地震》1992,8(3):19-27
本文叙述了1989年大同-阳高M_s=6.1地震的基本情况和基本特征,对这次地震的类型、余震活动、地震趋势、宏观烈度、震害特点等做了进一步的分析讨论。本次地震在时间上具有多次主震集中发生的特征,属震群型地震序列;余震活动衰减正常。由于建筑物的设计结构不合理,以及多次主震震害迭加的效果,高烈度区的震害加重。文中还简述了1991年大同-阳高M_s=5.8地震的分析预报工作。  相似文献   

8.
啜永清 《地震》1992,(3):30-35
本文着重论述在大同—阳高地震现场工作中用限幅时间测定震级的方法及对此方法的数据对比检验。通过在大同地震现场实际应用后认为:此方法能够较好地解决用振动持续时间无法解决的多个限幅地震波形叠加的震级测定问题。对于只有微震仪的单台(或多台)测定较密集的较强地震序列震级是一种快速方便、实用的方法。对于扩大微震仪的震级量程具有实际意义。  相似文献   

9.
大同—阳高地震的余震窗口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山西地震》1995,(1):20-24
  相似文献   

10.
刘巍  安卫平 《地震研究》1994,17(1):24-30
1989年10月、1991年3月,在山西北部大同盆地先后发生Ms6.1、Ms5.8两次中强地震。对比这两次地震的序列、空间分布及能量释放等存在很大差异。两次地震属同一地震序列,5.8级地震的活动规律具有晚期强余震的特点,是6.1级地震活动一次大的伏。进一步分析表明,大同-阳高的两次地震活动,以及在此期间山西地区发生的一系列5级左右地震活动,是华北地区区域应力场增强,较大范围内应力增加和传递的结果。  相似文献   

11.
大同—阳高6.1级地震活动背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巍  赵新平 《地震》1994,(5):71-77
本文从较大时空范围研究了1989年大同-阳高6.1级地震的地震活动性背景,认为大同-阳高地震不是一次孤立的地震事件,是大同盆地历史6级以上地震活动的继续和必然。在时间进程中它们受华北地震区和山西地震带强震活动周期的制约,空间上与北三省交汇区中强地震成丛活动密切相关。大同-阳高6.1级、5.8级地震以及此期间的侯马4.9级、析州5.1级地震是山西地震带中强地震即将活跃的一个迹象,也是华北区域应力场增  相似文献   

12.
大同—阳高中强震群前后的地震活动性   总被引:7,自引:2,他引:7  
许绍燮  王林英 《地震》1990,(4):1-10
  相似文献   

13.
本文根据北京西北地区可信的重力复测和人工地震测深资料,论述了该区重力场趋势性异常变化、地壳深部构造特征和地震活动的关系。该区为一地壳局部隆起区,在地壳上部和下部均存在着低速夹层,这些重力场趋势性异常变化正是该区地壳应力场的变化与地壳深部物质变异的结果。  相似文献   

14.
大同—阳高地震前后重力变化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汇总了1989年10月18日大同—阳高6.1级地震前4个单位所观测到的重力异常变化资料,在叙述重力异常的基础上,讨论分析了此次地震的重力前兆特征。并结合形变资料、地震构造资料讨论了重力场的变化,得出这些变化可能与地震构造活动有关的结论。  相似文献   

15.
1989年大同—阳高地震的地质环境与地震构造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苏宗正  程新原 《山西地震》1992,(1):19-30,36
1989年10月18日的大同—阳高地震发生于大同盆地的册田凹陷。册田凹陷走向北东东,其南缘的六棱山断裂为凹陷的主干断裂,是这次地震的控震断裂。该凹陷内发育北东向和北西向两组断裂,其中大王村断裂和团堡断裂规模最大。这两条断裂大部份隐伏于新生代沉积层之下。电法勘探、钻探、泉的分布及地貌现象均显示其展布位置。在北东东向区域压应力场的作用下,这两条断裂成为此次地震的发震断层。震源机制解结果和烈度分布特点支持上述结论。  相似文献   

16.
刘巍 《山西地震》1992,(1):8-18
叙述了1989大同—阳高地震的基本情况,回顾了此次地震现场的分析预报工作。按照《地震现场工作大纲和震情分析指南》所确定的原则,采用国内常用的一些方法,对此次地震的类型、震前活动、地震趋势、余震活动等做了分析。并对几次强余震的预报过程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7.
本文叙述了1991年3月26日山西大同—阳高5.8级地震宏观烈度的分布特征,分析了影响烈度的主要因素,探讨了这次地震的发震构造。  相似文献   

18.
1989年10月大同—阳高地震前后,距震中约75km的三马坊地热测点的高精度地温观测仪器(分辨率0.0001℃),记录到持续50多天、温度上升幅度达0.15℃的明显的地热异常。本文研究了该异常变化的特点。在总体上,异常为幂函数型升温形态。在地震发生前几天,地热异常呈现“相对下降—下降速率变缓—急剧回升—短时平稳—地震发生”的过程。本文还对地热异常的机理进行了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19.
依据全国公开发行的17种地震学期刊,运用1990年至于1999年10a的资料,对1989年10月18日山西大同--阳高6.1级地震以来发表的有关这次地震的科技论文,从各种期刊登载论文数量、年发表论文数量、名单位发表论文数量、个人著者发表论文数量及各学科的论文数量5个方面进行了统计与分析。得出,《山西地震》发表的有关论文最多,山西省地震局作者发表论文最多种宏观前兆有关地震前兆论文最多和1994年发表  相似文献   

20.
本文系统分析了大同6.1级地震前静乐井水位记震能力增强的异常现象,并依此为基础结合国内有关资料,初步提出了利用井水位记震能力的异常变化进行中期强震危险性判断的方法,讨论了建立这种方法的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