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张景哲  吴浙 《地理研究》1986,5(1):106-106
石油供应与需求是当今世界关注的问题。西欧的石油资源十分贫乏。本世纪五十年代到六十年代,随着中东石油的开发,西欧大量增加原油进口。结果,石油在共能源消费结构中所占的比重迅速提高,西欧也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原油净进口地区。在西欧各个地区的能源消费结构中石油所占的比重是不相同的。这一差异首先是由当地能源(特别是煤炭)的地理分布特点所决定的。煤炭资源比较丰富的英国、比利时、西德等国,能源消费结构中石油所占的比重较低。而当地能源十分贫乏的国家如意大利、葡萄牙、希腊等就主要依靠进口原油。西欧的原油供应主要来自西亚与非洲。在西欧各原油进口国与世界各主要原油出口地区间有着不同的组合关系。如北非原油主要到地中海沿岸各国,西非原油则多去北海沿岸国家,苏联原油则供应地中海沿岸及与东欧相邻的几国。这一组合关系主要与它们之间的相对位置有关。在“石油危机”后,西欧的石油消费量略有减少,而能源消费结构中石油所占的比重下降较多。未来的趋势是:由于其他能源利用的扩大,石油的消费量将继续下降。但在本世纪末以前,石油仍将是西欧最主要的能源。在西欧各国之间,由于能源资源与石油消费水平的差异,将表现出不同的变化趋势。  相似文献   

2.
《地理教学》2008,(1):46-47
当今世界能耗的74%来自煤炭、石油、天然气等矿物能源,但是随着石油价格的上涨,人类开始对环境可持续发展日益重视,能源开发的重要性日益凸显出来,各国纷纷把发展可再生能源作为未来能源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截至2005年9月全球已有35个发达国家和10个发展中国家制定了本国可再生能源发展目标,可再生能源已成为传统能源的重要补充,并且引导未来能源产业的发展方向。同时,世界各国也都清楚地认识到能源问题是一个全球性问题,需要加强国际科技合作,大力发展可再生能源与新能源,才能增加能源供给,也才能实现经济与社会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3.
能源资源是指能为人类提供能量的天然物质。人类社会在发展过程中,经历了柴草能源时期、煤炭能源时期和石油天然气能源时期。目前尽管各界对石油枯竭的预测数字一直存有争议,但全球石油资源正在日趋减少则是一个不争的事实。因此,寻找新的能源资源以解决能源短缺给人类发展带来的危机,已成为全球日益紧迫的课题。太阳能、风能、生物质能、地热能、海洋能、核能等新能源的利用技术正在紧锣密鼓地研究中。其中,生物质能由于具有资源数量庞大,形式繁多;可将有机物转化成燃料,减少环境公害(例如垃圾燃料);比核能使用安全;比风能、地热使用广泛;…  相似文献   

4.
我国能源消费构成的变化,20世纪60年代以前煤炭占90%以上,70年代以来,石油、天然气、水电合占25%,煤炭比重下降到75%。2000年,煤67%、石油23.6%、天然气2.5%,水电6.9%。纵观新中国以来的能源消费构成的变化,总趋势是煤炭逐渐下降,煤的单一局面被多样化的能源所取代。  相似文献   

5.
我国是世界上少数几个以煤为主要能源的国家,"缺油、少气、富煤"是我国资源禀赋的主要特点,丰富的煤炭资源是我国持续发展中唯一可依靠的重要化石能源。因此,从能源安全角度和减轻环境压力考虑,开发基于中国资源特征的石油替代燃料,依靠中国资源储备相对丰富的煤炭,通过液化手段,来替代部分石油产品需求,具有现实的战略意义。内蒙古资源丰富,水资源相对充足,区域环境容量大,成本优势十分明显,具有打造千万吨级煤炭间接液化生产基地的绝对比较优势。因此,在内蒙古建设千万吨级煤炭间接液化生产基地,既是保证国家能源安全战略的需要,也是减轻环境压力,治理全国雾霾困扰的必然选择。  相似文献   

6.
长吉都市区能源碳足迹测度及影响因素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张约翰  张平宇 《地理科学》2012,(9):1099-1105
对1999~2008年长春都市区碳足迹进行计算,采用岭回归法和脱钩指数分析了经济发展与能源消费碳足迹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能源消费碳足迹呈现波动变化态势,1999~2002年人均能源消费碳足迹较低,2003年后呈现快速上升态势;受支柱产业能源消费特征影响,煤炭、石油所占比例呈上升趋势;生产性和生活性碳足迹均上升,能源消费碳足迹产值呈现不均衡变化态势;经济增长是能源消费碳足迹的主要影响因素,技术进步和城镇化发展作用有限;经济增长与能源消费碳足迹之间处于相对脱钩状态。  相似文献   

7.
<正> 一、木材的特点与优势 1.木材是可以再生的生物资源。在木材、钢材、水泥、塑料四大原材料中,木材是唯一可以再生的生物木质材料,它不仅可以从天然森林中获得,而且可以从人工培育的森林中获得。世界许多地区的实践证明,通过速生造林与森林的集约经营,扩大木材供应潜力的可能性很大。速生人  相似文献   

8.
关于中国能源战略的若干思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分析了全球石油、天然气、煤和铀等主要生化能源可采储量和年开采量的关系,结论认为:石油、天然气和铀枯竭的时限将在2040年,煤炭在2100年也将退出历史舞台。同时认为,上述生化能源是全球温室气体浓度增加、气候变暖的主要根源,也是国际地区冲突的重要原因。在全球生化能源枯竭的大背景下,我国主要生化能源的保障程度下降,石油的国际依存度提高,面临的国际能源形势日益严峻。作者认为,21世纪前20年是调整我国能源战略的最后机会,合理的能源战略将是保证2020年后我国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的前提。建议根据生化能源特点及我国现状,通过采取一系列有效的措施,保证2020年前我国能源的安全供应;同时加强对“阳光经济”战略的研究,寻求2020年以后解决能源出路的长久性战略,为制定我国长期能源发展战略提供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9.
地球内部蕴藏着难以想象的巨大的地热能量,地热资源由于储量巨大,相对于石油、煤炭等能源,对环境的负面影响小,因此被世界各国公认为可再生清洁能源,并逐渐成为重点研究开发的新能源。地热资源虽然蕴藏丰富,但在世界各地的分布不均匀,有些国家地热资源特别丰富,全球富地热资源的国家应首届冰岛。  相似文献   

10.
能源是保证国民经济高速度发展的重要条件。目前,我国能源全面紧缺,已成为制约中国现代化进程的头等重要因素,摆脱能源困境刻不容缓! 我国能源结构状况 能源结构包括能源资源结构、能源生产结构和能源消费结构。我国能源资源蕴藏丰富(包括煤炭、石油、天然气、水力等常规能源),截止1984年底,煤炭资源累计探明储量为7822.34亿吨,石油地质储量为116.2亿吨,天然气地质储量为392.62亿立方米,  相似文献   

11.
生物能源(又称绿色能源)是指从生物质取得的能源,它是人类最早利用的能源。古人钻木取火、伐薪烧炭,实际上就是在使用生物能源。但是通过生物质直接燃烧获得能量是低效的。随着工业革命的进程,化石能源大规模使用,生物能源逐步被以煤炭和石油天然气为代表的化石能源所替代。  相似文献   

12.
入世对我国常规化石能源产业发展的影响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能源作为关系国家经济发展和国家政治经济安全的重要物质基础,一直受到人们的普遍关注。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随着经济全球化和贸易自由化进程的加快,必然会对国内乃至世界能源的开发和利用产生一系列的影响。文章试图从目前我国的能源现状出发,多角度的探讨入世对我国煤炭、石油、天然气产业发展带来的机遇和挑战,以期能够为我国今后的能源产业发展实践提供一些参考。  相似文献   

13.
对比研究是探讨能源发展趋势的好方法。70年代中期和末期石油价格的上升迫使世界各国不得不重新估量能源问题。它们设法寻求石油的代用品,努力开发本国的能源,积极发展石油生产。以往依靠廉价石油所生产的产品已经变得越来越不经济。例如日本已经不能够继续像新西兰和澳大利亚那样生产价格低廉的铝了。  相似文献   

14.
21世纪是海洋经济时代.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能源问题日益突出.2005年石油进口量达到了12 280万t,对外依存度达到34%.由于我国陆上石油资源日益枯竭,海上石油开发就成为能源的战略重点.南海陆架具有良好的生油和储油岩系,可能成为另一个波斯湾或北海油田.南海扼海上要冲--马六甲海峡,南海航线是我国能源的海上生命线,具有不可替代的战略地位.发展深海油气的勘探和开发技术,开发我国的南海深水石油资源,维护海域主权已经刻不容缓.优先进行南海石油开发是破解我国石油能源困局、实现我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必选战略.  相似文献   

15.
自工业革命以来,工业成为主导世界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对社会进步起到无可取代的推动作用。而工业的发展离不开能源的支撑,当今的能源体系中,石油占据重要地位,被形象地称为"工业的血液",是各国争相抢购的战略物资。由于石油的不可再生性,随着社会石油需求的增加,石油资源面临枯竭的危险。在此形势下,如何兼顾能源供应和资源储备,成为我国石油开采业亟需解决的问题。本文就此展开分析,探讨我国石油开采业可持续发展战略。  相似文献   

16.
<正>过去一些年,由于能源需求旺盛,很多煤炭企业都不知道"销售"这个概念。随着煤炭市场转入买方市场,"卖煤难"使得第三方电子交易现货平台受到煤炭产业链企业的重视和使用。通过第三方电子交易平台进行交易,定价效率高,价格透明。随着煤炭市场化的推进,电子化交易是煤炭交易的一大趋势,无论长期合约还是短期合约,未来有望都通  相似文献   

17.
吉林省产业发展与能源消费实证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张慧敏  魏强  佟连军 《地理学报》2013,68(12):1678-1688
在吉林省经济能源发展特征分析基础上,利用协整理论、指数分解法和线性对数函数分析了吉林省2000-2011 年能源消费和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① 能源消费与经济增长存在一种长期因果关系,每增加1 亿元GDP就要消费1.758 万t 标准煤,表明吉林省的经济发展属于能源依赖型;② 如果其他因素不变,1979-2011 年吉林省累计的5390.05 万t 标准煤的能源消费量实际增长中,单纯经济总产出变化带来的增加量为6518.135 万t 标准煤;单纯产业结构变化引起的增加量为1895.739 万t 标准煤;单纯产业能源强度变化引起的减少量为3023.82万t 标准煤;③ 2000-2011 年吉林省能源消费强度相对指数分解结果可以看出,以2000 年作为基年,2011 年的能源强度为2000 年的88%,效率指数和结构指数分别为2000 年的72%和121%。④ 从产业结构变动与能源消费强度的关系来看,总能源消费强度的变动与所有的结构因素都是相关的;煤炭消费强度对工业结构变化最为敏感;石油消费强度的结构因素多于煤炭;电力消费强度的变动与所有的结构因素都是相关的。⑤ 就结构变动的影响程度来看,农业比重下降有助于综合能源消费强度、煤炭消费强度、电力消费强度的降低。农业比重变化对综合能源消费强度和电力消费强度影响大于第三产业和第二产业比重变化对这两者能源消费强度的影响。对于煤炭消费强度、天然气消费强度的影响作用最强的产业是工业,石油消费强度与批发零售、交通运输和工业结构变化有关。  相似文献   

18.
中国能源产消不平衡导致在空间上形成大规模的能源流动,流动格局不断发生变化,需要采用纵横向耦合视角分析区域能源流动的演进过程及特点。文章构建衡量区域能源流向和流速的指标,通过多次分层聚类将1995年~2012年30个省(市、区)在煤炭、石油和天然气供需方面的职能类型划分为7种,重点分析汇流地、输流地和中转地,各能源流动主要特点为:第一,煤炭在省与省之间调运频繁而中转规模适中,表现为沿海汇流、稳定输流、内陆中转;第二,石油流动大进大出,表现为分散汇流、集中输流、中转枢纽;第三,天然气以本地供应为主,表现为经济圈汇流、多源供应、小进小出。总体来看,中国能源消费的分布轴线逐渐靠近胡焕庸线,与人口分布的趋势基本一致。  相似文献   

19.
《西部资源》2011,(3):40-41
在黑色的石油还没有流入工业化体制之前,无论是在英国还是大清帝国,煤炭都是使用最普遍的燃料。但二者有所不同的是,煤炭在英国同时被作为"制器之器"的动力使用。而在同时期的大清帝国,它只在手工作坊和家庭炉膛里燃烧。在黑色的石油还没有流入工业化体制之前,无  相似文献   

20.
森林是能源、木材和非木材林产品、药用和芳香植物、水文功能、生物多样性保护的主要载体,也是国家税收的基本来源之一。研究表明,森林可以极大促进经济增长,并在集约化管理下为当地社区创造就业机会。本文旨在预测森林部门对国民经济的贡献。本文研究的林业经济主要是指木材(timber)、非木材林产品(NTFP)、药用和芳香植物(MAP)以及保护区产生的收益。ARIMA模型可用于预测林业部门的经济贡献。研究发现,在过去15年中,木材/薪材销售的总收入(5019万美元)高于保护区(3758万美元)和非木材林产品的收入(690万美元)。该模型预计,未来十年木材和薪材销售的平均收入将为350万美元/年。同样,在未来十年中,NTFPs/MAPs和保护区的平均收入将分别为约50万美元/年和620万美元/年。因此,实践可持续的森林管理,建立林业苗圃,实施农林业实践以及明晰林业权属,建立以森林为基础的产业,可以改善林业部门的经济状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