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43 毫秒
1.
磷矿石化学成分分析标准物质研制   总被引:5,自引:4,他引:1  
曾美云  刘金  邵鑫  邹棣华 《岩矿测试》2017,36(6):633-640
磷矿的开发与综合利用不仅需要分析磷等主要元素,也需要准确地测定稀土元素和微量元素。分析测试过程需要含量适中、定值组分全的磷矿石标准物质进行质量监控,国内外现有的磷矿石标准物质无论是从定值指标还是含量梯度范围等方面均无法满足此需求。本文研制了4个不同类型磷矿石成分分析标准物质。样品采集自河北张家口钒山磷矿、贵州织金新华磷矿、云南昆阳磷矿、湖北神农架火炼坡磷矿4个典型矿区,其中张家口钒山磷矿和织金新华磷矿为含稀土的磷矿。检验结果表明样品的均匀性、稳定性良好;通过11家实验室协作定值,定值元素包括造岩主量元素、稀土元素和痕量元素共37项,其中3个组分为参考值,其余均给出标准值和不确定度。4个磷矿石标准物质形成了一个从边界品位、工业品位到磷精矿较为完整的含量系列,P_2O_5的含量分别为10.57%、18.91%、27.78%、39.40%,稀土元素总量分别为0.16%、0.11%、0.032%、0.0083%,可满足磷矿勘查、评价和综合利用开发中对标准物质的需求。  相似文献   

2.
中国磷矿石分析文献评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收集了1990—2010年中国磷矿石分析技术与方法的中外期刊文献102条,其中单个组分(元素)分析方法的文献56条,传统的多个组分连测方法的文献24条,现代多元素同时分析方法的文献20条,综合性评述等2条。20世纪90年代以来,单个组分(元素)测定的方法迅速减少,发表的文献量也大为减少,多元素同时分析技术得到迅速发展和广泛应用,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发射光谱(ICP-AES)和X射线荧光光谱(XRF)已成为当今磷矿石多元素分析的基本的有效的技术方法。ICP-AES用于测定磷矿石中痕量元素(包括稀土元素)具有明显优势,而磷矿石的主、次量元素分析XRF的测定精度更高,特别是以XRF为主。直接压片制样的XRF技术的"环境友好"特性使其具有更广的应用前景。结合目前中国磷矿石分析的国家标准分析方法和现有的磷矿石国家一级标准物质,提出了应尽快制订以现代多元素同时分析方法为主的磷矿石分析方法新的国家标准,以与现代主流分析技术相适应;研制新的具有更多特性量值的磷矿石标准物质,以满足磷矿石资源综合利用研究的需求。  相似文献   

3.
陶永和 《云南地质》1997,16(1):59-67
寒武系磷矿主要由钙磷酸盐、碳酸盐、硅质及硅酸盐类等矿物组成。文中研究磷矿石中化学组分与矿物组成的对应关系,建立了主要化学组分之间的定量关系式(近似数学模型),适用于磷矿勘查和开发利用对磷质岩、矿石的矿物和化学成分的研究分析及未知化学组分的测算等实际应用。  相似文献   

4.
地球原地圈外层(包括原地壳)的组分、结构和演化途径涉及两方面相关的内容:宇宙化学和地球化学。宇宙化学是通过大多数地球形成的假说对原地圈的组分和结构进行模拟。作者采用“地球的多阶段多相增生模式”这一假说。原地圈组分的宇宙化学计算基于下列假设和约束条件:①地球的组分取决于残留物与“次生”宇宙物质的混合程度;②在原太阳星云内的宇宙物质增生遵循重力分异定律;③地核组份取决于铁陨石和铁石陨石的成分;④构成原地幔与原地壳的宇宙物质成分与石陨石的成分一致,并与石陨石的宇宙丰度和最初混合时降落在地球的比例大小有关;⑤超新星物质占地球物质的比例为2~3%,并趋向于在地表富集,在常量元素方面与宇宙丰度的平均值一致;⑥在原地壳和原上地幔中,由于产生元素时短期的放射和K(超新星物质组份)而产生  相似文献   

5.
根据前人研究成果及本次勘探工作,综合分析英坪磷矿矿床地质特征,为后期矿山开发利用提供参考。根据室内显微镜下磷矿石的结构构造,研究磷矿成因;根据区内磷矿石的自然类型,结合镜下特征,分析矿石中矿物共生组合关系;通过矿石中主要有益组分的分析,了解矿石中P2O5含量的变化规律;通过矿石中主要杂质组分含量与有益组分P2O5含量对比分析,认识各矿石自然类型的化学特性及变化规律;根据磷矿成因分析,初步认为磷矿石的结构构造是反映矿床沉积环境的重要标志,与矿床成因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6.
朱隆光 《云南地质》1996,15(3):266-276
以磷矿石的脉石矿物氧化钙含量(C=CaO-1.31·P2O5)为判别指标,将矿床风化程度划分为强风化、风化、半风化及原生四个带,上三带又分为六个亚带。在总结各带矿石化学组分变化规律的基础上,将矿床划分为五个特征组分含量带,从而提出不同品级、不同风化程度矿石的工业利用方向。  相似文献   

7.
熔融制片-X射线荧光光谱法测定磷矿石中主次量组分   总被引:10,自引:5,他引:5  
采用四硼酸锂-偏硼酸锂混合熔剂熔融制备样片,用Axios型X射线荧光光谱仪测定磷矿石样品中五氧化二磷、氟、二氧化硅、三氧化二铝、总三氧化二铁、氧化镁、氧化钙、氧化钠、氧化钾、二氧化钛、氧化锰、氧化锶和硫等13种组分。重点试验了熔样比、熔样温度和标样制备。用基本参数法校正基体效应,分析方法的精密度(RSD,n=10)除二氧化钛、氟和硫分别小于10.8%、6.0%及10.2%外,其余各组分均小于4.5%。用磷矿石国家一级标准物质验证,结果与标准值相符。  相似文献   

8.
通过镜下观察与化学分析,对丰宁--隆化深断裂带--韧性剪切变形阶段构造岩与相应的原岩在矿物成分,岩石化学、地球化学等方面的变化特征进行了对比分析,以探讨脆-韧发表 变形过程中物质组分的集散规律。  相似文献   

9.
本文以武夷山隆起带中段茅店韧性剪切带为例,通过镜下观察和化学分析,对韧性剪切带中两个系列的糜棱岩与其相应的原岩在矿物成分和化学组分等方面进行了对比分析,以探讨构造形变过程中物质成分的迁移、集散规律。同时,对惰性组分的集散机制进行了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10.
鲁西石炭纪煤系中的火山事件沉积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徐兴  张广忠 《沉积学报》1993,11(3):93-104
本文重点讨论了山东西部各煤田石炭系火山事件沉积的物质成分、结构、构造和分布特征,研究了火山沉积组分的岩石化学及微量元素,与大洋、岛弧和俯冲带火山岩对比后认为火山源系板内火山喷发产物,根据华北其他地区相似沉积组分的大量发现,指出华北晚古生代火山事件的普遍存在,同时指出需要对华北晚古生代成煤环境重新认识。  相似文献   

11.
相山铀矿田611和6122矿床与34号矿床矿石建造特征对比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吴仁贵  余达淦 《铀矿地质》2000,16(4):204-211
中国火山岩型铀矿床主要产于东南沿海一带 ,其矿石物质成分以单铀类型为主 ,但也存在一些复杂类型的矿床。本文旨就该类矿床中的铀及多元素建造类型列举了 34号矿床和相山矿田6 11,6 12 2等矿床进行具体对比。发现上述矿床在矿石物质成分上基本一致 ,表现为铀与钍、钇 (重稀土 )、钼、磷等构成铀多元素矿化类型。  相似文献   

12.
华南震旦纪和寒武纪磷块岩沉积环境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从八方面探讨磷块岩沉积环境:(1)含磷岩系岩石组合;(2)磷块岩矿床与海水进退及构造运动的关系;(3)磷块岩的纬度分布与古气候条件;(4)磷块岩沉积的古地貌特点;(5)磷块岩沉积的地球化学条件;(6)磷块岩沉积的生物作用;(7)磷块岩沉积的水动力条件;(8)磷质来源。通过上述分析,不难看出,中国南方震旦纪及寒武纪磷块岩主要形成于热带-亚热带,岛屿罗列,呈半封闭状态的华南陆表海盆地。靠近古岛群的浅海湾、泻湖及水下隆起(高地)的周围,似乎是最有利的成矿坏境。  相似文献   

13.
刘金山 《湖南地质》1991,10(1):33-38,67
葫芦磷矿床位于古丈背斜南西端,含磷岩系赋存于震旦系陡山沱组下部,总厚度10m、分为A—B—C—D—E—F沉积序列。矿体呈层状,产状稳定,平均厚1m。P_2O_5平均品位氧化矿石为27%;原生矿石为20%,主要由胶磷矿(氟磷灰石)和隐晶石英、以及有机碳和黄铁矿组成。磷矿形成于陆棚至陆坡的静水环境。成矿物质来自海底岩石溶解、地壳深部、海底火山和海洋生物的磷质,它们在盆地中浓缩,在化学和生物化学作用下,磷质局部富集、沉淀成矿。矿床被认为是化学和生物化学沉积成因。  相似文献   

14.
滇东磷矿风化型矿石的判别指标讨论及次生风化富集作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风化型磷矿石-风化磷块岩是滇东最主要的磷矿石,为判别矿石为原生成风化磷块岩,前人已提出过10余种作为判别标志的风化指标,但是这些指标的计算仅以矿石的化学组成为依据。笔者研究后指出,应以次生风化作用过程中磷块岩的组成和结构变化为基础,再合理使用上述某些判别指标,才能正确确定风化矿石,决定其利用价值和方法。笔者还指出,在次生风化作用中被溶蚀的不仅是碳酸盐,只要条件适当,石英和粘土矿物也可以溶蚀,使磷矿石品位增高,结构疏松,成为有利于洗选的优质矿石。  相似文献   

15.
溆浦地区脉金矿地球化学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梅水泉 《湖南地质》1990,9(3):25-35
岩、矿石物质成分的交换和转移特征可为成矿作用机理提供信息。区域、矿区及矿化蚀变带岩石化学成分、微量元素、稀土元素及氧、硫同位素组成研究表明:溆浦地区脉金矿成矿流体为变质热液,成矿物质来源于地层。在变质分异和成矿化学分异作用下,成矿流体溶解地层中的成矿物质,经扩散、渗滤等方式运移到构造有利部位沉淀成矿。  相似文献   

16.
The chemical study shows that fahlores from the Prasolovka deposit are complex compounds with significant variations in their composition and the proportions of their constituent elements. Based on their major-element composition, they are subdivided into 3 species and 11 inter-and intra-species varieties. The chemical composition of the fahlores in different mineral assemblages from different ore types indicates that As fahlores subsequently replaced by Sb, Te-Sb, and Te fahlores during ore precipitation. The revealed evolution of the ore solutions from the early to late stages testifies that different ores at the Prasolovka deposit were formed under different physicochemical conditions.  相似文献   

17.
Lateritic Ni ore mined in the Rio Tuba Mine, Philippines, derived from ultramafic rock by tropical intense weathering, is generally composed of two accumulated zones, an upper laterite zone and a lower saprolite zone. These two zones are very different in appearance, mineral assemblage, chemical composition, and in other ways. A transitional zone may be seen between the upper and lower zones, but it does not develop to any appreciable thickness. Although serpentine and goethite are still predominant in the constituent minerals, other clay minerals are increasing.

The transitional zone may be subdivided into three groups based on chemical composition. The behaviour of the chemical composition in this horizon indicates a complicated process of component transportation under the weathering process.

In the ore, chemical components are closely related in particle size of constituent minerals. In the laterite - transitional - saprolite sequence, a common variation range and tendency in chemical composition for each particle size can be seen. However, taking samples with the same particle size the chemical composition obviously differed, representing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components for each zone.

Concerning the correlation coefficient of the chemical components of each zone, a somewhat different inter-component relationship can be seen in these zones. These differences of correlation suggest the different complicated lateritized conditions under which they are formed.  相似文献   


18.
山东玲珑金矿石英成因矿物学研究及其找矿远景的确定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刘星 《地质论评》1992,38(2):173-183
玲珑金矿是我国目前最大、开采历史最久的含金石英脉型金矿之一。已有许多地质学者对其多方面进行了大量研究,但对最重要的脉石矿物—石英,仍有必要系统研究,为这个老矿山的远景找矿和那些尚未勘探的石英脉的含矿性评价提供有用信息。  相似文献   

19.
为了更深入地理解金厂峪金矿床成矿作用,对该金矿床内蚀变围岩的矿物组合、成分及其变化进行了较详细的研究.蚀变带质量平衡分析表明Al2O3、MnO、P2O5等组分具不活动性.由蚀变围岩向钠长石英脉,在蚀变岩中元素无明显变化.钠长石英脉体的形成与围岩蚀变有关,但两者成因并不相同.金厂峪金矿床的形成可能与深源流体有关  相似文献   

20.
栾川三道庄特大型钼钨矿床位于华北地台南缘与秦岭褶皱系接合部位的东段。在讨论成矿地质背景基础上,对矿石物质成分进行了研究。在不同矿石类型中,矿物种属和含量变化较大。按各种矿石类型的矿物成分和形成阶段的不同进行了划分,对比分析认为矿石中主要有益组分为Mo、W,S、Re可综合利用、回收,并对各种元素的赋存状态也进行了分析。根据矿化特征、矿物共生组合及生成先后,成矿作用可分为四个阶段。今后的找矿工作中,对于相类似的矿床有一定的借鉴和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