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文简单地介绍了自动校时数字钟的工作原理。由于采取了自动校时措施,既满足了精度的要求,又能选用廉价的晶体,使仪器的体积、功耗、成本大为减少,为台站或其它科研部门提供了一种准确方便的时间服务工具。 相似文献
2.
本文介绍了一种高性能时钟芯片x1226的功能,技术参数,阐述了该时钟芯片的工作原理、主要功能;并介绍了此芯片的应用电路、软件流程和代码。 相似文献
3.
在地震观测技术中,给地震记录系统提供准确、高精度的时间信号,对地震工作是非常重要的。时间服务系统的精度决定地震参数测定的误差。因此对时间精度的要求随着地震工作的飞跃发展而提高。地震记录用的计时钟也是不断发展提高的。由原来最早的机械钟——(如:船钟、天文摆钟等)。发展到第一代小型全晶体管化的SY_1型石英钟;以后又改进为SY_2型石英钟。 相似文献
4.
针对目前地震前兆设备存在较大时钟偏差及时钟不一致的问题,分析了存在问题的关键环节,并给出了一套在地震行业网三级结构的节点分别部署校时钟服务器的方案.由国家中心时钟源同步区域中心时钟源、区域中心时钟源同步所辖台站时钟源,最终实现前兆设备在台站内部校时.通过此方案,设备校时可在本地完成,减少了网络中断、延时的影响;均衡国家中心网络校时服务器的负载,可以基本解决全国前兆设备时钟偏差较大和不一致的问题. 相似文献
6.
从模拟地震观测到数字地震观测,地震事件的时间标识一直是地震观测中的关键技术之一。当一个地震事件发生时,模拟观测时代是通过短波授时和校时技术为地震事件标识时间,而数字观测时代则是借助于精度更高的全球定位系统(Global Position System,简称GPS)为地震事件标识时间。本文详细介绍地震数据采集器中的GPS授时技术和校时技术。 相似文献
7.
针对当前地震时数据传输系统存在时延高、安全性较差及数据传输拥堵等问题,提出并设计基于Python的地震时大数据拥堵实时传输系统。系统硬件主要由视频转码模块、Python交互平台、数据流传输模块和系统维护模块几部分组成。利用解协议、解封装、解码、视频数据存储、编码、封装等实现视频转码;利用Python交互平台实现测点与地震数据监测中心之间的交互;结合CDMA传输方式与VPDN组网方式作为无线传输模块;由区域中心运维管理和通知下发等单元组成系统维护模块。系统软件分为收包与发包两种数据传输模式,以收包为主完成系统设计。实验结果表明,该系统响应速度快、延迟低,且安全性较为优越,解决了地震数据拥堵的问题。 相似文献
8.
瞬变电磁一维反演方法对初始模型依赖大,对异常体边界反映不清晰,计算速度也难以达到实时化水平.为此,本文开展基于深度学习的瞬变电磁实时反演方法研究,提出在非观测时间段进行反演训练,而在观测时间段进行实时精细成像的瞬变电磁长短时记忆网络反演策略.以正演模拟获得的海量采样时间-视电阻率为输入数据,基于长短时记忆网络构造Seq2seq编码器-解码器模型,并针对瞬变电磁反演的问题特性,对decoder的结构进行适应性更改,同时加入Bahdanau Attention机制突出重点信息作用,获得深度-电阻率输出数据.将该反演网络应用于随机生成的数万组以上三层和五层地电模型,测试组三大衡量指标标准差均小于10%,验证了本文算法的可靠性,在此基础上,构建了接近实际的两组含局部异常体模型,将该反演网络进一步用于三维数值模拟数据,取得了对异常体边界反映清晰的成像结果,且计算速度均小于1 s. 相似文献
9.
简要地介绍了地震数据国际交换试验系统和台站地震数据实时采集传输系统的组成、各部分的特性与功能、地震数据数字化及实时传输过程。 相似文献
10.
简要地介绍了地震数据国际交换试验系统和台站地震数据实时采集传输系统的组成、各部分的特性与功能、地震数据数字化及实时传输过程。 相似文献
11.
运用3种不同校测工具进行高频次水位校测实验,研究校测相对误差的变化特征、校测工具的优缺点及现行水位校测规定存在的问题。结果表明:不同工具校测到水位的相对误差均稳定可靠,测钟校测水位容易影响同井孔的水温观测;相对误差变动与水位仪探头本身老化和校测工具有关,也可能源于探头埋深调整误差或错误;现行的"按是否有人值守来划分水位校测时间频次的规定"缺乏科学性,除更换水位仪探头、调整探头埋深、落实水位异常时需校测水位,按季度校测即可满足数据可靠性的要求。鉴于部分井孔水温易受同井孔水位校测的影响,若某井孔水位仪的零漂稳定,水位日动态、月动态清晰且符合正常的变化特征,建议平时可不做水位校测。 相似文献
12.
常规采集和处理后的地震道集经常动校不平,存在剩余时差,对叠加成像、叠前反演和AVO属性等分析存在影响.为拉平地震道集,提出了一种与剩余时差无关的道集拉平方法——绝对值互相关方法.该方法将地震道集的每一道与参考道在选定的时窗内进行绝对值互相关计算,利用相关系数门槛值的控制剔除异常相关系数值,得到剩余校正时移量场,并对其进行平滑处理,最终利用该时移量场校平地震道集.绝对值互相关具有良好的抗噪性,能适应低信噪比道集及道集极性反转等各种异常情况.多个地区的应用表明,该方法能较好地校平叠前地震道集,改善道集的品质,并且具有较好的适应性. 相似文献
13.
电磁法观测系统中,采样时钟质量直接影响高精度ADC的信噪比,而高精度ADC芯片的信噪比作为电磁法观测系统信号检测非常关键的指标,决定了获取数据的质量.采样时钟的时间抖动是时钟孔径不确定度产生的原因,导致电磁法观测系统中ADC数据转换的信噪比变差,严重影响电磁系统观测质量,为此提出了ADC采样时钟不确定度最大时间抖动的确定方法.该方法通过对ADC采样过程进行时域、频域分析,借助正弦波导数给出采样时钟孔径不确定度引起的采样数据误差数学描述,结合极大值法与ADC信噪比计算方法获取系统信噪比需求范围内的最差时钟孔径不确定度,进而计算出相应采样时钟的最大时间抖动误差.以地球物理仪器中常用的ADC芯片AD7760为例进行了相应的时钟抖动误差计算,确定时钟的孔径不确定度抖动时间.根据信噪比指标确定了时钟孔径不确定度后,采用压控恒温晶振跟踪GPS信号中的秒脉冲的方法,保证时钟抖动误差能够满足AD7760的要求,根据测试表明,在GPS失锁4 h内,时钟输出能够满足技术要求. 相似文献
14.
本文主要介绍了 TP-801单板机在地磁场自动测量中的应用,文章所述 ZYK-1型装置设计合理,这对地磁台站观测自动化和地磁仪器智能化的发展有一定意义。 相似文献
15.
针对地磁观测台网中部分记录仪的时钟不准确及产出数据的对应时间与实际时间不一致的问题,提出了地磁数据时钟精度检验的扰动区间极值比对法,利用2015年3月国家地磁观测台网的全部数据对该方法的正确性和可靠性进行检验,并给出校正值。结果表明,该方法对于钟差超过1min的数据检出率达到100%,且对检出的异常数据给出误差小于2min的校正时间,准确率达到94.44%,不受地方时的影响。该方法为国家地磁观测台网对大量仪器时钟精度的监控、数据时钟检验和仪器校时提醒自动化以及磁扰日数据时间校正提供了有效的技术途径。 相似文献
16.
为了保证地震监测数字仪实时系统数据记录连续可靠,不出故障,提出了以多线程技术结合数据流式拷贝方法,建立自动备份兼故障报警系统,达到实时保护数据的目的。该系统实际应用效果 相似文献
17.
介绍了“十五”地电阻率观测运行实时监控、数据超差报警、数据常规处理的原理和方法,以及软件的主要功能、应用范围、运行环境、推广使用前景等。 相似文献
18.
高频GNSS数据实时精密单点定位(RTPPP)可实时获得地表瞬时动态形变和地震波信号,为地震参数快速确定、地震快速响应及海啸预警提供实时的观测资料.本文构建了实时GNSS地震仪系统,主要包括RTPPP和实时探测两部分.利用RTPPP 方法处理了模拟的震动实验平台实验数据和2010年Baja California地震的数据,并与惯导(IMU)、事后PPP和差分相对定位结果比较,定量评估了实时GNSS地震仪系统的精度.结果表明,该系统可实现水平方向优于1cm,高程方向优于3cm的实时定位,且对Baja California地震的实时探测结果与南加州地震数据中心公布的结果相一致. 相似文献
19.
地下流体水位校测表计算及生成软件基于VB平台开发,具有自动计算并生成地下流体水位校测表的功能。为地下流体台站水位现场校测节省时间、提高效率和准确率。该软件能够向全国地下流体台站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