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本文概述了1966年邢台地震震情及其震害情况;从地震学和地震社会学两个方面阐明了邢台地震的特点;介绍了邢台地震发生后国家和部门采取的应急对策和抗震救灾对策;系统地介绍了周总理在邢台地震时对地震工作的指示;概述了地震科研队伍和群测群防工作的形成知发展;总结了邢台地震对策的效果和经验教训。  相似文献   

2.
群测群防是预测预防震害的重要工作对策,具有明显的中国特色。地震群测群防的本来含义是群众性地震预测预防工作,它仅是地区性地震工作的一项主要内容,后来逐渐成为整个地区性地震工作的代名词。本文在介绍群测群防工作发展概况中包括其沿革和现状,以及这支队伍包含的几方面力量;在介绍它对地震对策的作用中,阐述了在地震预测预报对策中的科学技术、社会经济影响、临震前措施和发震后措施等方面的作用,以及各级人民政府在地震对策中的职能;尔后阐述了它今后的发展方向是:提高预测预防的科技水平,配合专业队伍做好地震工作,减轻震害损失,保障社会经济效益;最后指出它的任务是:因地制宜,发挥优势,合理布局地震观测网点,协助搞好防震抗震和工程地震,开展地震社会学研究工作,宣传地震和防震抗震知识。  相似文献   

3.
地震生活对策系指地震事件发生之前和之后涉及到的日常生活、经济生活、民政等工作,以及所采取的一系列物资保障、措施和办法。其主要内容涉及食、喝、衣、用、住、行等方面的生活物资及其保障;孤、老、幼、残的社会救济和鳏、寡新组家庭安置等问题;与社会生活紧密相联系的生命线工程(饮用水管线、交通运输网络工程等);以及震后商品物资的调拨储运供销及其相互间运筹安排和货币流通出现反常现象及商品动态等。本文包括四个部分:生活物资保障在地震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生活物资保障要适应地震特点的要求;及时地实施地震生活对策(这是本文的主要部分,又分为震前生活对策、震后紧急生活对策和震后生活对策);以及加强地震生活物资管理对策。  相似文献   

4.
由于人类的工程活动引起地壳表层岩体失稳而产生的地震,称为诱发地震,如水库地震、抽液-注水地震、矿山地震等。一般来说,这种地震的震源很浅,烈度偏高,而且又多集中发生在重大工程设施和工矿企业地区,常给国民经济造成巨大的损失,因此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诱发地震是一个新的研究课题,目前以积累典型震侧,现场考察及观测研究为主,而对诱发地震对策的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本章概要地介绍了水库地震、抽液-注液地震及矿山地震的危害及其可能的形成原因,进而论述了应付这些诱发地震的各项对策。  相似文献   

5.
1984年5月21日23时37分在南黄海火星沙附近发生了6.2级地震,这是南黄海近六十年来最强烈的一次地震。这次地震引起了群众很大的惊慌,社会反响较大。本文首先扼要地介绍了这次地震的概况及其社会反响;接着分别概述了震前的监视预报;震后一天内的应急对策,包括国家地震局及江苏省和上海市地震部门迅速测定地震参数,较快较准地确定地震类型和判断震情趋势,快速地上报下达震情,及时地为各级政府领导作出正确决策、采取应急对策提供了科学依据,据此安定了民心,较快地稳定了社会秩序;继而叙述了震后持续的一系列对策,以使社会秩序更为安定,避免和减少了因人为恐慌而造成的损失;最后提出了几点启示,包括震前对策固然重要,而震后对策也同样非常重要等。  相似文献   

6.
本文以我国抗震救灾经验为基础,参考国外有关文献,较系统地提出了震区的卫生对策。本文在简叙了实施正确的地震卫生对策的重要意义及其基本原则后,分五个部分作了概述:一、地震伤亡和疾病的特点,包括宏观特征,伤情简析和继发性疾病灾害;二、抗震救灾卫生保障工作,包括任务、组织和实施,强调了统一领导下的划区负责、分级救治,依靠群众,军民联合,各工种的协同作战,本节附图2幅;三、地震伤分级救治的技术原则,指出了地震伤救治中必须共同遵守的医学基本原则和各级救治机构的任务范围;四、抗震救灾卫生防疫工作,突出了预防为主的方针;五、抗震救灾药材供应管理,叙述了药材的储备、供应、管理的原则、体制和方法,并提出制订各种药材装备参考标准  相似文献   

7.
本文在引言中,主要从过去震害经验说明抗震对策对减轻地震灾害的重要意义。尔后分别论证了应根据建筑物地震破坏机理,采取相应工程抗震对策;较详细地讨论了采用定数法和概率法相结合的方法,以提高评定地震危险性的可信度,并在此基础上确定设防标准规范;讨论了抗震对策,并提出若干具体方法和措施;指出城市和乡镇抗震对策对建设抗震城市和发展乡镇经济的重要作用,并分别提出制订城市和乡镇的抗震对策的意见;讨论了桥梁和大坝等重大工程的工程抗震对策及应注意的问题。最后在结语中指出了抗震对策和科研的依赖关系。  相似文献   

8.
地震次生灾害一般指地震强烈震动后,以震动的直接或间接破坏后果为导因而引起的一系列其他灾害。在地震灾害中,次生灾害是极其普遍的、严重的。目前,地震的次生灾害主要有:火灾,毒气、细菌和放射性污染,“盲目避震”造成的摔、挤、踩等伤亡,崩塌、滑坡和泥石流,水灾,海啸等。随着城市生产力的发展,一些新的次生灾害可能出现,如高层建筑的“玻璃雨”灾害,信息储存系统的“记忆毁灭”灾害等。本文在总结我国一些地震的经验和教训的基础上,参考国外一些地震资料,按城市地震次生灾害,崩塌、滑坡和泥石流灾害,地震水灾和地震海啸灾害四个部分,概括分析了各种次生灾害的成因及特点,阐述了震前预防、震时紧急处理、震后救治的各项对策。  相似文献   

9.
地震社会治安保卫对策是对因地震而引起的社会治安问题所采取的有效的防范措施和社会治安管理办法。本文在“引言”中论述了研究地震社会治安保卫对策的目的和制定对策的原则。在“地震前后社会治安情况及原因”一节中,概述了地震预报意见发布后和发生地震前后出现的社会治安问题及原因。在“地震社会治安特点”一节中,以我国几次强震前后出现的各种社会治安问题为基础,归纳出地震社会治安的四个特点。在“抗震救灾社会治安对策”一节中,根据地震前后可能出现的各类社会治安问题,按地震预报的不同阶段,分别提出了震前、临震前、以及震后应急和震后较长时期的社会治安对策。各阶段对策是既有区别又有联系。  相似文献   

10.
为贯彻落实国务院行政审批事项改革要求,深化防震减灾事业改革,适应经济社会发展要求,对地震部门在新形势下如何加强地震安全性评价工作进行了深入调研和探索。通过对地震安全性评价改革过程的梳理和对相关部门强制性评估事项现状及政策的调研,分析了强制性评估事项的形势和特征,对地震部门地震安全强制性评估事项的后续管理提出了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1.
本文在“引言”中指出:地震社会学是主要研究地震和地震预报社会经济影响及其对策的跨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两大领域的边缘学科。在“由来及发展”一节中说明,地震社会学是随着破坏性地震的不断发生和地震预测、预报等地震科学研究的深入开展而逐渐发展起来的;这一名词是1977年1月第五次日美地震预报科学讨论会上提出的;中国从1979年国际地震预报讨论会后,开始较系统地开展这方面的研究工作,如同其他国家那样,当前也是主要集中在地震和地震预报社会经济影响及其对策这个中心问题上。在“主要研究任务”一节中阐明,地震社会学主要是探讨组织体制的作用和减轻地震灾害的对策;探索发挥地震预报的积极作用;调研地震虚报、误传和谣言的对策;研讨地震的综合及各项对策;开展震害调查和预测;拟定与地震和地震预报有关的各项法令条例等。最后两节概述了我国开展地震社会学的研究工作概况及其展望。  相似文献   

12.
1979年7月9日18时57分在江苏省溧阳发生了6.0级地震。由于震区在人口稠密、经济发达的江南水乡,震前又无短临预报,因此,地震造成较大的破坏。本文概述了这次地震的概况及其特点,介绍了抗震救灾对策,包括震后灾区人民迅速采取自救互救措施,溧阳县政府和省、县地震部门及时采取应急对策,驻军采取紧急支援行动,对伤员进行紧急医疗救护和对受灾群众进行生活安置,以及灾区恢复生产和重建家园;最后提出了几点启示,包括震时是躲是逃要相机而行等。  相似文献   

13.
本文对地震谣言和地震误传事件的某些特点及其对策作了概括分析研究和探讨。文章从含义、产生原因与背景、传播途径和社会经济影响等方面分析了地震谣言和地震误传各自的特点及其异同;并对它们的相应对策作了阐述,包括:既要有科学根据,又要注意政策性,及时进行公开辟谣;调动地方各级地震机构的工作积极性,加强地震科学知识的宣传普及教育;切实执行抗震加固计划;本着“内紧外松”的精神严守地震趋势会商的机密;特别应根据有关规定严禁泄露或擅自发布未经批准发布的地震预测预报意见;提高地震预测水平和地震预报的准确率;同时还应进一步加强对地震社会学有关地震预报社会经济影响的研究。本文另附地震谣言和地震误传事件的典型调查报告摘要六则。  相似文献   

14.
地震发生之后引起的信息传递和交换称为地震通讯,由于地震给通讯带来一些特殊问题和要求,使其具有某些特殊性,因此,制定地震通讯对策成为非常必要。本文对地震通讯的机构和任务分工,在重点地震危险区建设地震传输通讯网路,以及地震预报的中期、震后早期和震后晚期的通讯保障措施等三个方面概述了地震通讯对策。本文最后在“对我国地震通讯的展望”一节中提出,利用卫星通讯实现地震技术信息的远距离传输和应用计算机通讯网络实现地震信息共享。  相似文献   

15.
地震科学不只是一门多边的边缘科学,而且是横跨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横断学科”。《地震对策》一书就是这个“横断学科”的体现。本文首先概括介绍了《地震对策》一书的基本特点:它是中国第一部地震对策方面的著作,对地震对策作了较系统的总结;以地震预报为主线;突出救灾;列举不同地区对策实例,并按地震地区的地形、地貌、人文、经济、地震发生的季节、时间等特点较全面地撰写对策;取材广泛、内容丰富、具有普遍参考价值;读者对象适用性强;体现社会经济效益,可望在未来的大震活动高潮期中将起到一定的减灾作用。文章继而指出今后尚待进一步探讨的问题,包括今后应对地震对策的理论和定量化作进一步探讨;对对策条例和规范作进一步提炼和归纳;随时间变化有待进一步研究充实;针对地震活动高潮期与低潮期对策的不同特点,今后应不断补充、修改,使其规范化和条例化。文章最后指出,鉴于地震预报对策是整个地震对策的核心,对以下六个方面应予以重视:①地震前兆异常是宏观的量;②前兆场是散点布成的不规则“场”;③震源是地壳中既能集中应力又能很快释放应力的“开放系统”;④模式综合分析和数学综合分析是互不代替、相辅相成的两个方面;⑤重演是相对的,可变的,要从发展上综合解析震源;⑥测震指标与其它前兆相结合,可取长补短有利于地震预报。  相似文献   

16.
钱京 《地震学刊》1995,(3):53-56
概述了1993年2月浙江宁波皎口地区小震群活动影响,地震部门提出经政府决策实施的对策及其效果,以及由此次地震对策实践中得出的几个启示,以期对少震区特别是东部经济发达的少震地区具有借鉴和参考作用。  相似文献   

17.
1983年11月7日凌晨在山东省菏泽地区发生了5.9级地震,这是继1976年唐山大震后华北平原发生的一次最大地震,也是山东省建国以来包括各种自然灾害在内的一次最大灾害。本文着重从对策角度,扼要地叙述了这次地震的灾害概况及其特点;震前中期趋势估计和重点监视区的提出;按照烈度区划进行建筑物抗震加固设防所取得的效益;确定重点监视区后的震情监视工作;抗震救灾工作的实施;迅速判定地震序列、类型,采取对策以稳定震区人心;做好周围中小城镇波及区的社会安定工作所收到的效果,以及重建家园工作。最后阐述了从这次地震中得到的几点启示,包括在预报程序上要有压缩中期趋势估计时、空跨度的阶段等。  相似文献   

18.
1975年2月4日在中国辽宁省南部发生的海城7.3级地震,是该区有史以来最大的地震。这次地震作了较成功的预报,并采取了某些预防措施,使地震灾害大大减轻,人员伤亡大大减少。本文在“地震区域背景、地震参数及灾害情况”一节中指出了地震所处的活动构造背景、地震情况、震区的社会经济状况、人口密度以及灾害损失。在“震前对策”一节中说明,确定地震危险区后,如何组织监测、预报系统,怎样发布预报和采取防震措施。在“震时应急对策”一节中阐明,如何对待这种突然事件的发生,争取时间自救、互救,减少人员伤亡。最后三节概述了震后早期、震后晚期的抗震救灾对策,以及海城地震预报、预防所取得的社会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19.
地震对策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宋天齐 《华南地震》2005,25(1):87-92
通过大量震例分析指出,减轻地震灾害的要害是地震对策,地震对策的要害是设防水准。设防水准是否符合现实,取决于决策部门的决策是否正确。准确的设防水准才能有效减轻震灾。建议提高规范的设防水准。  相似文献   

20.
地震预报对策的确定必须充分顾及地震预报研究的现状。本文在对地震预报研究现状简要评论的基础上,对长期、中期、短期和临震预报应采取的对策分别进行了讨论,着重阐述了地震工作部门和政府领导部门应开展的工作,指出临震预报意见应不应该发布和怎样发布,不仅应考虑预报可能获得成功的程度,更重要的是取决于由震害预测所给出的预报意见发布与否可能造成的社会效果的比较。鉴于预报的失败远多于成功,因此,预报意见的发布必须持谨慎的态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