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本文着重阐述了安徽南部(郯庐断裂带以南)地区石炭纪海陆过渡环境和海洋环境中六个沉积相(包括若干个沉积亚相)的基本特征。据其特征和沉积相在空间的组合型式,分别建立了安徽南部碳酸盐沉积相模式和以陆源碎屑为主的混合型沉积相模式。根据石炭纪七个等时单位的古地理和古构造分析,确定了早石炭世张八岭隆起、铜陵半岛、江南古陆与巢庐坳陷、宣泾坳陷组成的“三隆两坳”古地理格局。此外,文中还阐述了该区石炭纪不同时期的古地理变迁特点和古气候变化特征。  相似文献   

2.
中国含油气盆地以叠合盆地为主,经历多期次构造运动,造成盆地内部多期古隆起的复合叠加;目前对于多期活动古隆起复合叠加过程的解析研究较为薄弱。本文以塔里木盆地轮南古隆起为例,利用最新的三维地震数据和钻井资料,应用构造解析和古构造复原的方法,明确轮南古隆起经历寒武纪-早中奥陶世前古隆起、晚奥陶世古隆起形成、晚泥盆-早石炭世叠加改造、晚二叠世-三叠纪古隆起定型、侏罗纪-古近纪古隆起埋藏和新近纪以来构造掀斜6个演化阶段;揭示现今以寒武-奥陶系碳酸盐岩为主体的前中生界隆起是由位于研究区西北侧北东向展布的晚奥陶世古隆起、研究区中部北北东向展布的晚泥盆-早石炭世古隆起和研究区北侧近东西向展布的晚二叠世-三叠纪古隆起三者复合叠加而成;不同时期古隆起成因机制有差异,但都与盆地周缘洋盆闭合、造山作用关系密切。  相似文献   

3.
南海北部深水区古近纪经历了由陆到海的环境转换过程,沉积物源也随时间发生明显改变。由于水深的限制,目前对深水区的沉积物来源及古地理背景存在争议。通过碎屑锆石U-Pb年龄谱系源汇对比方法,对南海北部珠二坳陷古近系沉积物来源进行系统研究。结果发现,在早中始新世,珠二坳陷沉积物以近源输入为特征,沉积物主要来自坳陷周缘的局部隆起区;晚始新世,源自坳陷西侧的昆莺琼古河为盆地提供大量沉积物,坳陷北侧的珠江沉积物对珠二坳陷影响较小;渐新世,珠江沉积物从北向南越过番禺低隆起进入珠二坳陷,与昆莺琼古河沉积物在白云凹陷北部和中西部混合沉积,形成大型河流三角洲体系。南海北部深水区古近系物源演变过程明显受中生代末区域构造古地理控制,查明该时期物源演变对恢复区域古地理格局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4.
塔里木盆地古生代重要演化阶段的古构造格局与古地理演化   总被引:14,自引:4,他引:10  
塔里木盆地在古生代经历了中-晚奥陶世、晚奥陶世末、中泥盆世末等多个重要的盆地变革期,形成了多个重要的不整合,盆地构造古地理发生了重要的变化。中、晚奥陶世盆地的变革形成了由巴楚古斜坡-塔中隆起-和田河隆起构成的大型古隆起带、相对沉降的北部坳陷带以及由于挤压挠曲沉降形成的塘古孜巴斯坳陷带。中部古隆起带制约着晚奥陶世东窄西宽的弧立碳酸盐岩台地体系的发育,而开始形成于震旦纪的满加尔拗拉槽及东南侧的塘古孜巴斯坳陷接受了巨厚的中、晚奥陶世重力流沉积。奥陶纪末的盆地变革形成了北东东向展布的西南-东南缘和西北缘的强烈隆起带,总体的古构造地貌控制着早志留世北东东向展布的滨浅海陆源碎屑盆地的沉积格局。中泥盆纪世末期的盆地强烈隆升并遭受了夷平化的剥蚀作用,形成了大范围分布的角度不整合面,并以塔北隆起和塔东隆起的强烈抬升为显著特征。盆地古构造地貌从东低西高转为东高、西低,制约着晚泥盆和早石炭世由东向西南方向从滨岸到浅海的古地理分布。中、晚奥陶世主要不整合及其剥蚀量的分布反映出北昆仑向北碰撞和挤入是造成盆地南缘、东南缘及盆内隆起的主要原因。南天山洋的俯冲、碰撞在奥陶世末至早志留世已对盆地西北缘产生影响,导致塔北英买力隆起的抬升和遭受剥蚀。  相似文献   

5.
中国石炭纪古生物地理与古气候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从分析沉积及生物群出发,结合世界构造古地理和气候分带,将中国早石炭古生物地理分属三个生物区,即华夏生物区,中蒙海生物区和东冈瓦纳生物区。晚石炭世的生物分区与早石炭世大体相似。中国早石炭世的古气候分为华夏热带—亚热带区,准噶尔—兴安北温带区和西藏南部南温带区。其界线大致与古生物地理分区相合。晚石炭世中国气候分带与早石炭世相似。  相似文献   

6.
贺西地区以阿拉善陆块为主体,太古界裸露地表、花岗岩发育,在南北缝合带之间还有六条形成期早、演化时期长的深大断裂,对早古生代壳块分区,晚古生代盆地形成、分布起着控制和分割作用。晚古生代在前陆盆地率先接受了上泥盆统、下石炭统沉积;步入晚石炭世、沉积范围继续扩大至碰撞裂谷盆地后,又扩大到鄂尔多斯西缘并与华北海(陆表海)连为一体。进入海西旋回中晚期,受蒙兴海槽、秦祁海槽会聚、收缩、对接碰撞构造背景和构造运动的影响,使曾经是石炭纪南海北陆的古构造格架、古地理面貌,被全面海退后二叠纪的陆相沉积所代替。晚海西—早印支运动,使上古生界全面发生挤压变形,形成多种类型断裂、褶皱构造与圈闭,并受到了普遍的隆起剥蚀和缺失。晚印支期断裂活动,构造将晚古生代形成的两类盆地解体为八个断陷和五个隆起区,又使新的盆岭构造格局在此基础上形成、发育和演变。  相似文献   

7.
北祁连东部石炭纪岩相古地理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通过对石炭系实测剖面岩石的岩性、岩相、结构构造、粒度、古生物组合和古生态等特征的综合分析,利用石油勘探成果,研究了北祁连东部石炭纪岩相古地理。早石炭世早期,秦岭海域海水以天水—静宁古海峡为通道,向北侵入本区,形成由鄂尔多斯、阿拉善和陇西三大古陆围限的祁连海海湾沉积区,以咸化泻湖相、滨浅海相沉积为主,早石炭世晚期,海侵进一步扩大,以滨浅海相碎屑岩、碳酸盐岩沉积为主。晚石炭世海盆继续向东、向北扩展,海侵次数增多,形成了多个以碎屑岩为主夹灰岩沉积的海侵海退旋回,晚石炭世晚期太原组沉积时期,海水向东与华北海相连,成为广阔的陆表海沉积。中部地区存在近东西向分布的链岛状古隆起及水下隆起,古地形具西高东低、北高南低的特征。  相似文献   

8.
通过野外地质调查和实测地层剖面,采集岩石、古生物样品鉴定,在大巴山南缘地区发现有石炭系存在,其岩性和微体化石特征可与川东地区中石炭统黄龙组对比。因此石炭纪的沉积边界不在宣汉双石庙和黄龙附近,而应在大巴山城口大断裂以北,明确了石炭系的分布范围。本区中石炭世属海湾潮坪环境沉积,潮汐作用标志清楚,结合岩性、古生物等特征将其划分为潮下带、潮间带和潮上带,其间又可分为潟湖和粒屑滩亚相。经过对古构造的研究,认为中石炭纪的分布及相带展布与加里东期形成的古隆起有关,从古坳陷到各古隆起由潮下带变为潮间带和潮上带。而次级亚相又受中石炭世沉积期的古构造控制,即坳陷区为潟湖亚  相似文献   

9.
构造反转是沉积盆地构造演化的关键基础过程之一,其形成演化受到多因素的控制,对研究油气圈闭的形成具有重要价值。陆梁隆起是准噶尔地区石炭纪多岛弧构造体系的重要组成之一,石炭纪裂陷背景下发育的断陷结构在二叠纪以来经历了多期次构造作用的叠加和改造。本文针对陆梁隆起北部石英滩凸起开展精细构造建模,依据不整合面、生长地层约束构造演化时空格架,正演、反演相结合建立构造演化模式。研究结果表明:1)石英滩凸起反转构造受控于3条主要断裂,石西断裂(Fsx)、石英滩南断裂(Fssyt)、石英滩北断裂(Fnsyt),控制石西凹陷—石英滩凸起石炭系非对称地堑结构。2)石英滩凸起及邻区构造演化历经早石炭世断陷伸展期,早-晚石炭世之间弱断陷—坳陷过渡期,晚石炭世伸展—挤压转换期,早二叠世弱伸展期,中二叠世—中三叠世挤压以及中、晚侏罗世—早白垩世挤压6期重要构造事件,其中反转构造活跃于晚石炭世末期和中-晚侏罗世—早白垩世。3)正、反演结果表明石西断裂(Fsx)、石英滩南断裂(Fssyt)控制石炭纪断陷结构,后期的改造作用主要激活了石英滩南断裂(Fssyt),断陷的发育与反转构造可能受控于多期次构造变形中最大构造主应力...  相似文献   

10.
岩石地层单位穿时的普遍性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徐家聪  夏军 《地层学杂志》1991,15(3):230-233,225
<正> 笔者在开展安徽省1∶50万石炭纪岩相古地理及含矿性研究过程中,相继测制了近30条岩相剖面与辅助岩相剖面,发现一个普遍规律,岩石地层单位的穿时是一种普遍现象,其穿时规律与沉积环境的演变密切相关。 石炭纪地层的穿时性,在早石炭世不明显,晚石炭世特别显著,这是由于石炭纪沉积基底受加里东、华力西运动的影响造成的三隆二坳的古地理格局所致,当早石炭世海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