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几种地震定位程序的定位效果分析   总被引:13,自引:2,他引:13  
简要介绍了四川地震台网目前使用的4种近震定位程序(HYPO81,Gelor-P、GENETIC、LOC91),并选取成都数字遥测地震台网记录的30次地震事件,对4种定位程序的定位效果作了初步对比分析。结果表明:对于网内及网缘地震,NYPO81程序的定位结果要稍优于其它3种定位程序;而对于网外地震,4种定位程序得到的结果都不理想。  相似文献   

2.
对兰州台网2002年1月1日至2002年10月31日网内、网缘共100次2.0≤ML≤4.3以上地震事件的Hypo81、Genetic、NearLoc三种定位程序的定位结果作了研究分析,结果表明:NearLoc程序的定位效果明显优于其它两种定位程序,其使用范围广,对网内、网缘以及网外1 000 km以内的地震都有较好的定位效果。  相似文献   

3.
选取辽宁地震台网记录到的67个天然地震,使用单纯型法定位方法和Pn/Pg联合测定深度的方法,对震中和震源深度测定,提取定位结果的P波走时数据。使用理论走时公式,将已知变量和未知变量分离,利用走时公式,构造方程组进行求解,反演得到两层均匀速度模型。使用Hyposat定位程序,对此次研究的模型和目前使用的华南模型进行定位对比,定位结果优于华南模型。  相似文献   

4.
随机抽取2009—2014年内蒙古地震台网记录的320次地震,应用相同的编目地震震相数据和定位软件(Hyposat定位程序),使用内蒙古地区2015地壳速度模型和华南地壳速度模型,重新进行地震测定,与地震编目结果进行比较,结果指出:1采用内蒙古地区2015地壳速度模型定位残差均值比华南模型降低0.19 s,震中差均值降低1.19 km;2采用2015模型得到的震源深度主要分布于5—25 km,原编目震源深度主要集中在5—10 km;3与内蒙古地震台网目前使用的华南地壳速度模型相比,2015地壳速度模型更符合内蒙古地区地质构造特征。  相似文献   

5.
根据大震速报和快速预警实际需要,首先对Inglada线性单事件定位方法进行了适当的改进, 使其在仅有P波到时数据的情况下也能快速定位,且求解过程仅需简单迭代而不用奇异值分解; 其次, 尝试将改进后的方法从单层均匀模型引入到分层均匀模型中的近源台网定位情形,并通过单层均匀和分层均匀两种不同模型的理论实验讨论了该方法的可行性和适用范围; 最后整合了质量高且分布较好的距离2008年汶川MS8.0地震震中最近的强震、微震, 以及川西流动台阵等观测记录资料,对汶川MS8.0主震初始破裂点的时空参数进行了多种模型的定位实验. 结果表明, 改进后的线性单事件定位方法简单、快捷、易用,可广泛应用于近源地震定位,尤其是用于无法得到S波到时的中强以上直至巨大地震的速报、地震现场流动台网的快速定位以及地震的快速预警等.   相似文献   

6.
本文以陕西地震台网2009年1月—2014年4月地震观测报告数据为基础,并在前人对该区域地壳速度模型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依据地震、爆破及塌陷的震相速度拟合曲线与折合走时曲线等结果,确定初始模型及扰动范围。再采用Hyposat定位程序对地震资料进行“试错”,最终确定了可供台网日常使用的地壳速度模型及各层的波速比结果,最后对模型进行了对比检验。结果表明:2015模型比1985模型的定位走时残差小,震中位置偏差减小,确定的实测爆破地震位置参数更准确。2015模型较1985模型更符合陕西地区的地质构造特征。  相似文献   

7.
针对山西测震台网缺少适合本地区地壳速度模型的现状,在前人工作成果的基础上,基于山西测震台网2009~2014年间产出的大量震相数据,采用"线性拟合"和"折合走时"法分别确定了模型参数中速度和深度的波动范围;利用Hyposat定位程序,使用46489组模型,分别批量定位76个地震事件,并选取残差最小的一组参数作为山西2015地壳速度模型;最后运用批量定位比较残差、PTD测定深度和人工爆破等3种方法对山西2015地壳速度模型进行了验证。结果表明:在山西地区进行地震定位时,山西2015地壳速度模型相较于现有的修正J-B模型残差更小,精度更高,具有更好的适用性。  相似文献   

8.
地震定位的广义反演方法及计算程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介绍一种利用近震P、S波到时,在任意垂直非均匀介质中利用广义反演理论确定地震事件空间位置的概率分布的方法及计算程序。做为一个例子,给出了用这个方法对滦县近场地震观测资料的数值计算结果,并与程序HYPO81所得的结果作了比较。  相似文献   

9.
以安徽台网产出的实际地震,运用MSDP5.2中不同定位方法分别配置原模型(华南模型)与新模型(AH2015模型)对其进行重新定位。统计定位残差及震中差(与编目结果震中位置偏差)等参数,并进行对比分析,旨在研究新老模型对不同定位方法的适用性。对比显示:AH2015模型对地震定位结果更好,更加符合安徽区域地壳一维速度结构。在使用单纯型或Hyposat定位法时,定位结果良好。结果认为:AH2015模型可以取代华南模型应用于安徽区域的地震速报与编目工作。  相似文献   

10.
使用河北数字地震台网2016年部分速报地震和编目地震数据,利用测震软件ISDP中的盖格法和MSDP中的单纯型定位方法,采用2015模型对以上地震数据进行定位分析,将2015模型的定位结果与现模型及相同定位方法得到的速报及编目结果进行对比、分析,总结了2015模型在本台网使用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建议,结果暂定河北台网目前采取模型选择性使用的模式,对进一步提高河北台网地震速报及编目定位精度有一定的意义。  相似文献   

11.
三峡水库地震活动特征研究   总被引:12,自引:3,他引:9       下载免费PDF全文
在已有速度模型的基础上,选取三峡水库区529个地震重新确定了速度模型和台站校正,并利用该结果对2 138次地震进行了定位。研究表明,在不同区域震源深度存在明显的差异,仙女山断裂附近的地震平均震源深度为5.6km,而巴东地区的地震平均震源深度为2.6km。以震源深度5km为界,浅于5km的地震的b值为1.16,而深于5km地震的b值为0.90,不同深度地震的频次变化与水位关系差异明显  相似文献   

12.
意大利埃特纳火山的三维速度结构与地震活动性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本文的研究工作,得到了埃特纳火山下面的一组新的三维速度模型。作者们用1980年以来地方性地震在永久和临时地震台网在4个或更多台记录到的1249次地震的P和S波,被选来作走时反演。选择了几种判别标志与参数化办法以显示其类似的基本特征。表明在火山的东南象限在浅层,有P波的高速分怖,它同布格重力高异常有密切关系。在该区存在低的Vp/Vs比值;沿着中央火山管道,分布有高速P波和高的Vp/Vs比值;建议该处存在有稠密的侵入的岩浆体,延伸到20千米左右的深度,该区附近有低速的P波速度。对震源的重新定位也显示出向外倾斜的易碎区,与中央火山管道延伸出一段P波高速异常区,位于中央火山口的附近。沿着中央火山口附近,有P波的低速区,它同次生的火山锥的分布有关,与部份熔融的深部岩浆库有联系。  相似文献   

13.
利用双差定位法对江苏地区2009-2015年地震记录进行重新定位。结果显示,重新定位后的结果比原有定位精度有了较好的改进,地震序列在空间分布上更加集中;从平面分布上看,重新定位后的地震更加集中于断裂带附近,较多地震呈丛集状出现;从震源深度分布看,研究区内重新定位后地震震源深度有明显收敛,大多集中在5~20km,表明研究区孕震层基本位于地壳的中上部。同时通过对江苏省不同时期发生的几个震群地震构造活动进行分析(分析各个地震序列的走向、是否产生新的断裂带、与原有断裂带走向是否一致等问题),认为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4.
采用2009年1月至2018年10月发生在盐城及邻近地区2010次地震事件被141个数字化地震台站记录到的27136条P波和24943条S波到时资料,运用双差定位法对这些小震进行了重新定位,最终得到了1417次小震的定位结果.分析表明,重新定位后的结果相比原始定位的精度有很大改善,建湖震群更加集中于洪泽—沟墩断裂带附近;东台地区的陈家堡—小海断裂带上小震成带分布;射阳地区存在NWW向的断层,此断层可能是区域背景应力场产生的.苏北—滨海断裂活动性最强,发生过多次破坏性地震.建湖—射阳地区的小震震源深度有显著差异,该区可能存在横向不均匀性.研究区内重新定位后小震的震源深度主要分布在5~15 km的范围内,说明盐城及邻近地区地震基本都发生在中上地壳.本文结果对于认识盐城及邻近地区发震断层及深部构造均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5.
综合运用四川省地震台网与紫坪铺水库地震台网的观测资料,精确地测定了2008年5月12日汶川MW7.9地震的震源位置与发震时刻.指出,对汶川地震这样的大地震精准定位,必须克服或尽量减少远台观测对地震精确定位的局限性、地壳介质模型的不完善性以及识别与检测初至波震相的不一致性等因素的影响.通过分析对比、反复试验,从上述台网中精心选取了方位分布均匀、具有近震源台站约束、直达P波震相确系由初始破裂辐射出的15个地震台的直达P波到时数据,反演得出精确度比区域性地震台网常规测定的精确度高一个数量级的汶川大地震的定位结果,即:发震时刻(北京时间):2008年5月12日14:27:57.59plusmn;0.03 s;震中位置:31.018deg;Nplusmn;0.3 km,103.365deg;Eplusmn;0.3 km;震源深度:15.5 kmplusmn;0.3 km.   相似文献   

16.
Romania is an earthquake prone area with a few destructive earthquakes per century. The National Institute for Earth Physics carries out the seismic survey of Romania through the Romanian National Seismic Network (RNSN) consisting of 65 real-time seismic stations. Daily reports and monthly bulletins are delivered after routinely analyzing and processing the recorded data. In the present paper we applied the Seismic Network Evaluation through Simulation method for the RNSN configuration as it was in August 2011 to estimate the background noise level, assess the appropriateness of the velocity model adopted in routine location procedure, evaluate the hypocenter location uncertainty and determine the detection magnitude threshold. Areas of greater (southern Romania) and lower (Carpathians and Apuseni Mountains) background noise within the RNSN are identified by mapping the average power of noise in 1–12?Hz frequency range. The statistical study of the P and S phases residual times allow us to assess the appropriateness of the velocity model used in routine location. Both P- and S-wave velocity models can be optimized to improve the quality of the hypocenter location. As shown by our analysis, the RNSN is able to detect and locate earthquakes with M L magnitude above 2.5 anywhere on the Romanian territory, except the border areas, such as the Crisana–Maramures seismic source zone. Merging data from both sides of the border significantly improves the quality of hypocenter location in these areas.  相似文献   

17.
采用2009年1月1日—2014年6月甘肃省境内所有地震的震相数据,分类拟合计算该地区一维速度模型,计算结果显示,利用少量震级较大地震数据来拟合的速度结果近似于用所有地震拟合结果。拟合得出新模型初步结果后,再从所有地震资料中选定台站包围好、震相标识规范的142个地震,利用Hyposat定位方法来计算莫霍面深度,参考其他模型的莫霍面深度,综合分析后在一定的扰动范围内通过Hyposat批处理程序进行迭代定位,对8 640次计算模型做残差对比,最终选取残差最小模型作为新模型,此模型除部分参数有较小的差别外与甘青模型基本一致。  相似文献   

18.
杨旭  李永华 《地震学报》2020,42(2):121-134
本文利用中国数字测震台网和流动台站的地震资料,基于参数优化的AICD自动拾取算法和质量评估方案得到了高质量的震相到时,并在此基础上使用一维、三维定位方法对腾冲地区的799次地震事件进行了重新定位。定位结果显示:水平方向上,一维、三维重定位结果相差较小;深度方向上,三维定位的震源成丛分布比一维定位结果更加密集,地震主要位于地壳内低速层之上。分别利用一维、三维定位方法对典型地震、人工震源进行定位,结果表明,三维定位的精度明显优于一维定位,其在水平、深度方向上的平均绝对定位误差分别为0.7 km和1.3 km。   相似文献   

19.
华北地区小震精定位及构造意义   总被引:13,自引:2,他引:1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收集了华北地区2001年10月-2009年9月发生在该区内的7 519次地震事件被166个数字化地震台站记录到的74181条P波和74465条S波到时资料,采用双差定位法对这些小震进行了重新定位,最终得到了5 511次小震的定位结果.结果表明,重新定位后的结果较好地改进了原定位的精度.从平面上来看,重新定位后的小震更加...  相似文献   

20.
The location reliability of the earthquakes occurred at Phlegraean Fields has been analyzed, and the theoretical errors, inferred from the diagonal elements of the covariance matrix, have been estimated. Using only first P-phase arrivals to the local network (22 stations) and assuming a reading error of 0.05 sec., the average error on the spatial coordinates is estimated to be of the order of 0.2 km.Shallow events (depth<1 km) are very poorly constrained in depth at the borders of the network. The use of both P and S arrival times, recorded by a smaller three component network (10 stations), improves the depth determination.Further analysis has been performed on a set of about 350 selected earthquakes, using two different velocity models.Differences in depth considerably greater than the theoretical errors, and showing highly different patterns have been found.Tests with artificial events, randomly distributed in space, indicate that the observed depth distribution is essentially due to the used velocity model.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