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1998年江西连续暴雨过程诊断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分析了1998年6月12~27日、7月18日~8月1日江西中北部出现的2次特强连续暴雨过程的降水特征、环流形势特征及物理量特征 ,得到了一些有意义的结果。  相似文献   

2.
一次特大暴雨过程的诊断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利用NCEP再分析资料、常规资料对2006年7月2日河南中部特大暴雨过程进行诊断分析,结果表明:深厚的湿层和不稳定层结在强降水发生前已形成;在高低空出现的正负涡度柱、散度柱互耦配置和强烈的垂直上升运动,导致不稳定能量快速释放,产生了此次特大暴雨.强降水期湿Q矢量散度负值中心达到最强,与暴雨区对应.  相似文献   

3.
“94,6”华南特大暴雨的诊断分析   总被引:6,自引:3,他引:6  
对1994年6月13-17日华南特大暴雨过程的物理量场作了计算分析,结果表明(1)这次暴雨过程的水汽输送带主要来自西部和南部边界,水汽主要集中对于流层低层850hPa以下层内。(2)锋区温度对比不明显,θse对比很明显。(3)与暴雨紧密相关的物理量是散度。(4)24小时总温度变量分布与未来暴雨落区对应关系较好。  相似文献   

4.
唐伟民  刘汉华 《浙江气象》2010,31(3):1-5,32
通过对2007年8月14日台州市沿海特大暴雨的诊断分析,结果表明:(1)特大暴雨发生是高空西风槽、低层暖切和地面倒槽共同作用的结果;(2)东海上中β对流云团发展,并移至台州上空,是强降水发展和维持的重要原因;(3)局地的风场辐合是此次特大暴雨主要集中在台州沿海地区的关键原因;(4)暴雨过程中的物理量场变化对暴雨区有一定的指示作用。最后对3次相似过程做了对比分析,发现一些共性,对于提高暴雨预报准确率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5.
2004年7月黄淮特大暴雨的天气动力学分析   总被引:7,自引:2,他引:7  
利用NCEP 1°×1°的每6 h的再分析资料和计算的几个物理参数对2004年7月黄淮最强一次特大暴雨过程进行天气动力学诊断分析。结果表明:锋生函数的水平运动项对降雨锋形成作用最大,暴雨区上空对流层中下层和上层螺旋度呈“下正上负”的垂直结构,视热源Q1和视热汇Q2的局地变化项和平流变化项分布反位相,垂直输送项的作用引起Q1和Q2的异常,异常加热中心位于对流层中高层,是由对流降水产生的凝结潜热加热所致。锋生大值区、螺旋度正的大值区、Q1和Q2的强增温区与强降水区有很好的对应关系。  相似文献   

6.
利用T106客观分析场资料,对1998年7月4-6日发生在成都地区的特大暴雨过程进行了热力、动力及水汽条件的诊断分析,并将T106物理量产品24、48小时预报场与对应客观分析场进行比较,结果发现:①暴雨发生在等θse线高度密集的高能锋区和△θse500-800负大值区内;②正、负涡度大值区分别与强烈发展的低值系统及高压坝对应较好;③盆地上空低层辐合、高层辐散的区域,同时存在强烈的上升运动,暴雨就发生在此;④来自南海的水汽源源不断送往盆地,由于高压坝的阻塞作用,水汽在盆地中、西部地区辐合;⑤245的T106物理量场与对应客观分析场吻合较好,有实际预报能力.48s的涡度、散度、垂直速度及水汽通量、水汽通量散度预报场偏差较大,须订正使用.  相似文献   

7.
利用MICAPS常规资料,从大尺度环流背景入手,用物理量诊断分析方法,对2003年7月22日下午16时20分至19时10分发生于漳县县城的有气象记录以来最强的一次大暴雨、冰雹强对流天气过程进行诊断和分析,探讨漳县大暴雨天气的成因,结果表明:副高西伸北抬,北方冷空气南下及高原低槽切变东移是这次天气过程的主要环流背景。分析这种环流形势的物理量场三维结构特征,发现物理量场对暴雨的临近预报有较好的指示意义。  相似文献   

8.
徐杏英 《浙江气象》2001,22(2):14-16,24
通过对2000年2月18~19日暴雨过程的天气形势、物理量场以及单站要素的综合分析,确立了暴雨预报的着眼点,得出冬季暴雨和初夏暴雨发生发展条件的相似的结论.  相似文献   

9.
2001年7月山西中部一次罕见暴雨过程的诊断分析   总被引:4,自引:6,他引:4  
赵桂香  程麟生 《高原气象》2006,25(6):1083-1091
利用常规探空和地面实测资料以及GMS-5红外卫星云图资料,对发生在2001年7月26~27日山西省晋中市的一次区域性暴雨进行了天气学诊断和准地转Q矢量、湿Q矢量诊断及对比分析,结果表明:(1)此次暴雨发生在稳定的大尺度环流背景下,低涡切变线是其主要影响系统;东移发展的地面强冷锋是造成此次暴雨的天气尺度系统;而冷锋云系中新生、发展的中-β尺度暴雨云团是造成这次暴雨的直接系统。能量场在地面表现为Ω型。(2)Q矢量锋生函数表现出典型的准地转特征,而湿Q矢量锋生函数则具有明显的中尺度特征,且与降水量有滞后6 h的正相关关系,其强中心的出现是未来6 h强降水预报的重要指标。(3)对湿Q矢量的分解表明,Qx*和Qy*在强度、层次以及出现的时间上存在明显差异,这可能是由于对于暴雨这种伴有强烈垂直上升运动的天气现象来说,其经向上热量和动量的交换较纬向上的要大得多;暴雨出现在Qy*正、负值的交汇处。  相似文献   

10.
2003年7月上旬张家界特大暴雨山洪分析   总被引:7,自引:4,他引:7  
周雨华  黄培斌  刘兵  张海  黄小玉  丁小剑 《气象》2004,30(10):38-42
对造成 2 0 0 3年 7月 8~ 1 0日张家界特大暴雨山洪的主要影响系统、物理量诊断场资料、多普勒雷达回波资料及自动气象站要素进行了分析 ,并重点分析了张家界特定的地形条件对降水的增幅作用及暴雨的夜发特征 ,为湘西北的暴雨山洪预报提供了一些有益的启示。  相似文献   

11.
通过对2004年7月18~21日广西大范围的特大暴雨天气过程期间的环流形势场,以及与强降水有关的物理量场的变化分析,探讨了在本次强降水过程中势力相当的副热带高压与南亚高压"两脊一槽"的环流形势下,低空强劲的暖湿急流轴左侧强降水天气发生发展的环境条件。  相似文献   

12.
2004年7月10日北京暴雨的中尺度分析   总被引:13,自引:6,他引:13  
毛冬艳  乔林  陈涛  杨克明 《气象》2005,31(5):42-46
利用常规探测、地面加密观测、NCEP1°×1°的6小时资料和雷达资料对2004年7月10日北京罕见的局地暴雨进行了天气动力学和中尺度分析。结果表明这次暴雨是在比较有利的天气背景条件下产生的,造成强降水的3个雨团在时空尺度上具有中β尺度系统的特征,不断移入的对流回波是降水的直接制造者,中尺度辐合线和小低压为降水发生提供了有利的触发条件。  相似文献   

13.
1998年7月长江流域特大洪水期间暴雨特征的分析研究   总被引:42,自引:13,他引:42  
对1998年7月下旬发生于长江中下游的暴雨,即“二度梅”,进行了初步的分析研究,认为:(1)在这一时期由于副热带高压的向南撤退并稳定在偏南位置,为长江流域降水提供了重要的条件;(2)中纬度系统维持两脊一槽的形势有利于冷空气的南下,而夏季风在这一期间偏弱,前沿停留于长江流域,同时与中纬度的偏北气流形成一条沿长江流域东西走向的切变线;(3)在这条切变线附近不断有中尺度系统发生发展,其中一部分中尺度系统达到很强烈的程度,甚至引发了884mm/h的强降水;(4)对流层上层,如200hPa上的高压,其东侧的强烈的辐散区正好位于长江中下游地区,上下层系统的有利配合,对这次暴雨的发生十分有利。  相似文献   

14.
新疆东部地区夏季暴雨的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利用1961-2000年共40年新疆东部地区6站夏季降雨量资料、NCEP1°×1°的6小时再分析资料和常规探测等资料,对我国新疆东部地区夏季暴雨的天气气候特征、环流形势、影响天气系统及其暴雨形成的机制进行分析研究,并给出典型个例清晰的物理概念模型,提供了有参考意义的前兆依据。  相似文献   

15.
对哈密2001年10月大降水天气过程的降水成因进行了分析,表明低空急流和上升运动是其形成的重要机制,同时在哈密地区大降水天气短期预报着眼点方面获得了一些有益的启示。  相似文献   

16.
综合运用常规、非常规加密观测资料、风云卫星资料和1° X1°的NCEP/NCAR再分析资料,对2019年主汛期湖南一次强降雨过程进行分析及成因探讨.结果表明:此次降雨过程影响系统复杂多变,由暖区暴雨、中层冷平流入侵暴雨、锋面暴雨组成,冷空气入侵时降雨效率最高,小时雨强与累计降雨达到最强;副高明显偏强,较历年同期偏西24...  相似文献   

17.
05.7.23河北暴雨中尺度分析   总被引:2,自引:3,他引:2  
侯瑞钦  景华  张迎新  张文君 《气象》2006,32(7):88-94
利用常规观测资料和卫星、自动站、加密雨量站、多普勒雷达等资料,对2005年7月22—24日河北中南部大暴雨过程进行天气动力学和中尺度分析,结果表明:这次暴雨是在有利的大尺度环流下产生的;副热带高压及热带系统造成的低层水汽堆积及高层的强辐散为强对流发生提供了热力和动力条件;整个过程中主要有三个强对流云团活动,地面对应有3个中-β尺度雨团产生,雨团一般出现在中尺度辐合线或中尺度气旋性环流偏向暖湿气流一侧;强雷达回波和正负速度对、逆风区等特征对强降水具有指示意义。  相似文献   

18.
江苏一次大暴雨过程的数值模拟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李聪 《广东气象》2008,30(3):9-13
采用中尺度数值模式WRF(v2.2)对2007年7月7~9日发生在江苏的一次区域性大暴雨过程进行数值模拟,对模式输出资料,利用位涡与湿位涡理论分析了这次大暴雨维持发展的机制。分析结果表明,正位涡异常区对应着强上升区,低层湿位涡负值中心对应降水中心,高层正值区的移动也能预示雨区的移动,湿等熵面的陡立面的出现致使对流不稳定发展。  相似文献   

19.
“99.5.7”昆明大暴雨分析   总被引:3,自引:8,他引:3  
利用GMS-5卫星云图、常规历史资料和T106资料,通过湿位涡、螺旋度、湿Q矢量及散度、锋生函数等理论,对1999年5月7日昆明大暴雨进行诊断分析,并从影响系统及热能条件与1986年6月7日的昆明大暴雨对比,结果表明:在昆明春季连续几次冷空气影响下,由于西南急流的建立,在冷空气的协同作用下,也能造成大暴雨天气。昆明处于200 hPa高空急流右侧,700 hPa低空急流左前侧;物理机制上,云南处于湿舌区内,昆明700 hPa湿位涡经历了由MPV1大于0、MPV2小于0到MPV1小于0、MPV2大于0的转换。昆明大暴雨出现在:①MPV2小于0等值线密集区的南部;②700hPa垂直螺旋度正值中心南部;③湿Q矢量辐合及散度负值中心处。  相似文献   

20.
应用常规、加密气象资料及卫星云图,分析了2004年7月16~17日沙澧河流域特大暴雨成因.结果表明:高、低空急流耦合区中西南低涡及MCC特征云团的形成和维持是造成此次特大暴雨的直接影响系统.提出利用逐时的中尺度辐合中心、卫星红外云图云顶亮温及雷达回波降水率做中尺度雨团量级预测思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