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使用紫金山天文台盱眙观测站近地天体望远镜对WASP-43 b和TrES-3 b分别做了2次和4次凌星主食的测光后续观测.经过较差测光和光变曲线拟合,分别得到了两个系统的相关物理参数,结果与之前的文献结果吻合.结合多篇文献中的数据,对两个系统凌星中心时刻的观测残差O-C分别作了线性和二次函数拟合,根据线性拟合得到了行星的轨道周期及凌星中心时刻变化即TTV,分析后认为在两个系统中尚未发现明显的周期性TTV信号,并给出了WASP-43和TrES-3系统中1:2轨道共振位置上可能存在行星的质量上限分别为1.826和1.504个地球质量.通过二次函数拟合,尚未发现TrES-3b存在长期TTV即轨道衰变;证认了WASP-43 b可能存在轨道衰变,得到其轨道衰变率P=(-0.005248±0.001714)s·yr~(-1),并与文献中的相关结果做了比较,还据此计算出了该系统的恒星潮汐质量参数下限为Q_*~'≥1.5×10~5,并分别对两个系统中不同的Q_*~'值给出了相应的行星剩余寿命.  相似文献   

2.
为对太阳系外行星的物理参数进行更精确估算,利用山东大学威海天文台/威海市天文台的1 m反射望远镜,对7颗已知具有行星系统的恒星:TrES-1、TrES-3、XO-2、WASP-1、WASP-2、WASP-3、HAT-P-7,进行了凌星现象的观测研究.介绍观测和数据处理的基本情况,给出凌星光变曲线结果及由之推算出的一些行星参数.在总结结果并加以分析的同时,展望下一步将进行的更为深入细致的研究.  相似文献   

3.
天体测量法是探测系外行星一种有效的手段,具有其他探测方法所不具备的独特优势,如可以探测到行星的3维轨道参数及确定行星的质量等,这些将为现有的行星样本提供重要补充.高精度的空间天体测量卫星Gaia(Global Astrometric Interferometer for Astrophysics)在2013年成功发射升空,可以预期未来基于其探测数据,将可能发现大量的长周期类木行星.针对αCentauri A、HD 62509和GJ 876系统,根据Gaia单次天体测量精度生成对应的仿真数据,使用Lomb-Scargle周期谱分析行星轨道周期信号,并采用Markov Chain Monte Carlo(MCMC)算法对行星系统进行轨道反演,得到的结果与行星的初始参数相吻合.  相似文献   

4.
捅要从2009年到2014年,对食双星DS Psc进行了多色测光和光谱观测,得到了完整覆盖的B、V、R 3色光变曲线以及一批新的光变极小时刻,并首次确定了该双星系统的光谱型.综合已有极小时刻数据,采用O-C方法进行周期分析,得到了新的轨道周期及历元公式.利用Wilson-Devinney方法,对观测所得光变曲线作了拟合分析,首次得到了该双星系统的测光轨道初解.结果表明DS Psc为一个光谱型约为G7V的过相接双星系统.其轨道倾角为66.6°,质量比为2.506.由于其小质量的次子星具有比大质量主子星更高的表面温度,因此DS Psc应属于W次型的W UMa型双星.  相似文献   

5.
位于吉林天文观测基地的280 mm全天区可转动光电阵是一台用于空间碎片巡天观测的设备。为了研究该设备的光度测量性能,评估其测光精度,选择M67疏散星团中的测光标准星进行观测。首先,在IRAF(Image Reduction and Analysis Facility)中对观测图像进行预处理,之后进行较差测光;接着,提取测光数据并将整晚观测数据进行最小二乘直线拟合,拟合结果给出了主消光系数及相应的系统转换系数,并得到仪器星等至标准星等的转换公式;最后,利用计算得到的均方根误差对设备的测光精度进行大致评估。计算结果表明,在标准测光夜测量亮于13.8 mag时,280 mm全天区可转动光电阵的测光精度可达0.13 mag。同时将观测图像与UCAC2星表匹配识别,利用背景恒星中的UCAC2标准星做外符合精度的校验,结果与前者基本相同。本设备的测光精度基本满足空间碎片巡天观测的要求。  相似文献   

6.
在目前已发现的系外行星中,绝大多数是由视向速度法和凌星法探测得到的,天体测量法仅发现了1颗.gaia卫星数据即将发布,天体测量法将逐步成为系外行星探测的重要方法之一.基于天体测量法给出的恒星位置参数序列,讨论了在求解行星质量和轨道参数时涉及的动力学条件方程计算问题,给出了具体微分改正公式,同时也进行了必要的仿真模拟计算.建立的方法可以较容易地推广到多行星系统.  相似文献   

7.
1981年4—5月间对晚型食双星AD Boo进行了较详细的BV两色光电测光研究,发现其周期值为以前观测者结果的两倍,约P=2.0688112天;食外光变基本上是平坦的,但有不规则的光扰动(△m~0.075);基本上属大陵五型,主食深0.65,次食深0.40.极小时刻的O-C 图表明,AD Boo的周期有增大的趋势.用经典的Russell-Merrill方法所得测光解的k=0.786,主极小是凌偏食.  相似文献   

8.
对六次伽里略卫星相互掩食事件作了光电测光,使用仪器是60厘米返光望远镜和1P21光电倍增管,外加黄色滤光片GGll。本文分两个部分,第一部分讨论互掩,第二部分讨论互食。在第一部分中,给出了互掩的测光理论,提出了利用互掩光变曲线反求被掩木卫的亮度在圆面上分布的积分方程解法,讨论了被掩木卫(J2)的亮度在圆面上的分布、反照率、是否存在大气等问题,发现木卫2亮度的大幅度变化,计算了互掩的理论光变曲线。在第二部分中,推广了林克(F.Link)的关于行星和卫星的掩食测光理论。计算了互食的理论光变曲线。导出了关于归算曲线的积分方程。  相似文献   

9.
介绍了PTF10gvf和PTF10gvd两颗IIn型超新星的测光和光谱的观测情况,并对这两颗超新星做了精确测光和光谱拟合。通过对光谱的分析,得到这两颗超新星的抛射物的外层激波速度为~103km/s,其前身星的星风速度为~102km/s,并根据ChugaiDanziger(1994)提出的方法计算了它们的前身星质量损失率。PTF10gvf的质量损失率为~10-2M⊙/yr,PTF10gvd的质量损失率为~10-4M⊙/yr。由于这些物理参数与亮蓝变星星风速度和质量损失率的典型值相符合,推测这两颗IIn型超新星的前身星有可能是亮蓝变星。这个结论为IIn超新星与亮蓝变星之间的联系提供了支持,与之前Gal-Yam A V等人得到的结果一致。  相似文献   

10.
对兴隆60cm望远镜主焦CCD系统的测光性能进行了测试和研究.测定了CCD快门时间函数,讨论了快门延迟效应对短时间曝光观测的可能影响.通过观测大批Landolt标准星,较准确地定出了BVRI宽带测光的星等系统转换关系,结果表明本系统与标准BVRI系统很接近.对CCD系统的天文测光精度作了仔细的检验和分析,并对PSF拟合测光和孔径测光两种方法进行了比较  相似文献   

11.
Blazar短时标光变的孔径测光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对IRAF软件包处理AGN观测数据中,测光孔径、背景环的内外径差、背景等参数选取对测光结果的影响进行了实测比较.结果表明孔径的选取对测光结果的影响较大,而背景环的内外径差参数的影响不大;对所处理的观测序列中,背景参数对测光结果没有影响.对Blazar短时标光变监测中由于比较星选择引起的修正因子Γ进行了讨论,并对在2007年3月观测的PKS1510-089和OJ248数据进行了计算和比较分析.  相似文献   

12.
与传统CCD (Charge Coupled Device)相机相比, s COMS (scientific Complementary Metal Oxide Semiconductor)相机被广泛装备于超大天区巡天设备,与传统CCD相机不同的是sCMOS相机采用卷帘式快门,因此对其进行测光精度的分析工作是很有意义的.首先,将s CMOS相机拍摄的图像与UCAC2 (The Second U.S. Naval Observatory CCD Astrograph Catalog)星表进行匹对,识别图像中的UCAC2标准星.接着对图中的标准星进行测光并提取测光数据进行最小二乘直线拟合,获得了相应的系统转换系数并得到仪器星等至标准星等的转换公式.然后,将转化后的仪器星等和标准星等做差并计算相应的均方根误差.最后,利用计算得到的均方根误差评估sCMOS相机的测光精度,并将标准星按星等划分后,分析了相应的测光误差.计算结果表明在标准测光夜测量亮度亮于14等的星时,测光精度优于0.15 mag.通过实测精度分析可知卷帘快门sCOMS相机具有较高的测光精度,基本满足空间碎片巡天观测的要求.  相似文献   

13.
我们使用Kurucz恒星大气模型以及黑体模型对22颗Herbig Ae/Be星的紫外数据、IRAS观测数据、地面光学及近红外测光数据资料等进行了拟合计算,用能量平衡方法进行了统计分析,得出Herbig Ae/Be星的尘埃壳层为盘状的结论.  相似文献   

14.
云南天文台1m望远镜卡焦(缩焦)CCD测光系统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用云台1m望远镜卡焦(缩信)CCD测光系统对测光标准准星进行了BVRI四色测光,计算得到了该系统的转换方程及其转换结果,并对计算结果进行了分析讨论。  相似文献   

15.
EPIC 202060577是一个包含B型子星的食双星系统.根据K2测光数据获得了45个次极小时刻,确定其轨道周期为1.019648 d并给出了历元公式.基于大天区面积多目标光纤光谱望远镜(Large Sky Area Multi-Object Fiber Spectroscopic Telescope, LAMOST1,又称郭守敬望远镜)的光谱数据,使用ROTFIT程序获得了目标系统的主星光谱型、有效温度、金属丰度与表面重力加速度,并计算得到了视向速度曲线.通过PHOEBE (Physics Of Eclipsing Binaries)建模程序和emcee (Affine Invariant Markov chain Monte Carlo Ensemble Sampler)拟合程序,对EPIC 202060577进行了轨道求解并分析了RossiterMcLaughlin效应对视向速度曲线的影响.最终结果表明EPIC 202060577是一个质量比q=0.11的分离结构食双星系统(q=M2/M1, M1、M2分别为主星和伴星质量),主星的光谱型为B2/3,主星和伴星的质量、半径和有效温度分别为M1=12.56M⊙和M2=1.39M⊙,R1=4.58Rsun和R2=1.85Rsun, T1=18979 K和T2=8710 K, M⊙和Rsun分别为太阳质量和半径.根据所获得的物理参数,对EPIC 202060577的演化阶段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6.
简要地阐述了恒星光电测光工作中的常规数据处理方法及应该注意的一些问题。对食双星电测光这一领域的观测数据处理进行了概述,给出了BV双色光电测光观测数据处理软件包的编程思想及具体实现。最后介绍了这个软件包的使用情况和结果。  相似文献   

17.
简要地阐述了恒星光电测光工作中的常规数据处理方法及应该注意的一些问题。对食双星光电测光这一领域的观测数据处理进行了概述,给出了BV双色光电测光观测数据处理软件包的编程思想及具体实现。最后介绍了这个软件包的使用情况和结果。  相似文献   

18.
从恒星的研究意义谈起,介绍了恒星大气参数的基本概念及研究意义;阐述了恒星参数测量方法的分类:直接测量和间接测量。着重评述了间接测量方法,包括测光方法、红外流量方法、巴尔默线轮廓拟合、谱线比例方法、线指数方法、金属线诊断法、光谱模板拟合和机器学习方法等。指出在大型巡天数据中光谱模板拟合与机器学习方法的优势及其广泛应用。对于高分辨率光谱,金属线诊断仍然备受天文学家青睐;红外流量方法的测量结果常用来定标。  相似文献   

19.
随着小行星光谱和测光数据不断增加,以此为基础已有多种分类方法对小行星进行分类.使用随机森林算法对Sloan Digital Sky Survey(SDSS)Moving Object Catalogue(MOC)的观测结果进行小行星分类.根据小行星g、r、i、z 4个波段的星等,结合Tholen、Bus、Lazzaro、De Meo等人已有的分类工作和主成分分析,对多达48642颗的小行星进行了分类,实现了大数据集的小行星类别判定,把这些小行星分为8个类别(C、X、S、B、D、K、L和V).  相似文献   

20.
天体的光度测量是测定接收到的天体的电磁辐射流量,天体物理学中也称之为测光.测光是天体物理研究中最基本的研究方法之一,由恒星的测光值可以得出其他重要的天体物理参量,如恒星的视星等(亮度)、色指数(颜色)、温度以及变星的光变曲线;结合恒星距离的测定,也可以得到其光度等物理特性.电荷耦合器件(CCD)作为新一代探测器得到广泛使用,针对探测器的数字化方式出现了各种不同的测光方法.首先简单介绍CCD探测器;然后重点介绍孔径测光以及它的适用范围;接着介绍点扩散函数测光和它的适用对象,包括在点扩散函数测光中用的两种比较新的点扩散函数模型——数字点扩散函数(digital PSF)和有效点扩散函数(ePSF);进一步介绍孔径测光和点扩散函数测光的对比,并引出一种把这两种方法结合起来的测光方法;作为测光方法近期的一项重要应用,介绍在密集场中变星光变的精确测定方法;最后总结这几种测光方法并对未来的方法改进提几点看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