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 毫秒
1.
大气环流是各种不同尺度环流系统的总和,它们之间是互相影响的,一般很难把各个因子严格地分开。但各种尺度的环流系统还有各自的发展规律和特点,先分别对它们进行研究,然后研究他们之间的相互影响,这既有利于我们了解具体的天气系统,也有利于我们了解大气环流的全貌。从这个观点出发,我们具体的了解青藏高原对天气系统的影响是很有意义的。  相似文献   

2.
青藏高原大地形对夏季东亚大气环流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5,他引:3  
本文采用有限区域五层原始方程模式,以多年月平均的纬向场作为初始场,利用实际资料计算得到的1979年7月东亚地区的平均加热场作为理想加热场,进行了四类不同方案的数值试验。通过模拟得到的温压场及流场等结果,讨论了青藏高原大地形及其加热场的作用。分析结果表明:1.在大尺度地形的纯动力作用影响下,在对流层中、下层,西风气流过高原仍是以绕流为主,这种地形扰动在中纬度(40°N以北)表现得比低纬度明显,在对流层下层比对流层中层明显,300mb上动力扰动已很不明显。2.青藏高原产生的热源(例如,青藏高原感热源和潜热源以及孟加拉地区的潜热源),对于夏季100mb和300mb的强大的亚州反气旋的形成,对500mb以下印度低槽的加深及南亚副热带高压(以下简称南亚副高)带的断裂都有重大贡献。3.夏季,东亚地区的流场受加热场的影响比温压场更为明显,比如500mb以下与海洋地区相通的强大南风通道和加热场有密切关系。4.夏季,在东亚地区50°N以南存在着一个天气尺度的季风环流系统——“季风流管”,这一流管在考虑了加热场的影响后,被很好地模拟出来了。相反,在纯动力作用的试验中,它却始终没有出现,在高原以及南部被Hadley流管所占据。从分析结果来看,孟加拉地区热源对“季风流管”的中段与南段贡献较大。孟加拉地区热源  相似文献   

3.
青藏高原春季积雪对大气环流影响的模拟研究   总被引:5,自引:3,他引:5       下载免费PDF全文
董敏  余建锐 《应用气象学报》1997,8(A00):100-109
应用NCARCCM2气候模式就青藏高原春季积雪对大气环流的影响进行了模拟研究,结果表明,青藏高原春季积雪对气环流有很大的影响,这增大了高原地区的地面反照率,减少了地面吸收的短波辐射,地气界面处的感热和潜热通量,从而引起高原及其附近地区温度场,气压扬,风场,散度场以及降水量及其分布的一系列变化。  相似文献   

4.
华明  陈忠明 《四川气象》1997,17(4):90-93
总结了青藏高原热力作用方面的研究成果,包括冷热源的定义、表述方式、对环流和天气气候的影响,以及有关高原加热理论和模拟方面的研究进展等,并作了讨论.  相似文献   

5.
青藏高原大地形对冬季东亚大气环流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本文用有限区域的p—σ5层原始方程模式作数值模式,以美国国家气象中心的气候资料及姚兰昌等人计算的1979年1月东亚平均大气加热场作为初始场进行了数值模拟和试验,探讨了青藏高原大地形对冬季东亚大气环流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1)冬季东亚加热场的热力作用比青藏高原大地形的动力作用要次一级。(2)冬季青藏高原大地形的动力作用,主要表现在纬向西风过高原的绕流效应和爬坡效应,它们对东亚冬季大气环流平均场的形成具有决定性的贡献。(3)冬季,在东亚地区垂直环流的分布及其强弱基本上取决于青藏高原的动力作用,最强的哈德菜环流出现在西太平洋地区,而不在高原地区。(4)冬季东亚加热场的热力作用主要表现在通过动力作用加强东亚大槽、加强高原南北两侧和日本上空的急流以及东亚地面反气旋。 在冬季,东亚地区的大形势分布主要取决于大地形的动力作用,而冷热源的热力作用则影响着系统的强度。  相似文献   

6.
夏季青藏高原雪盖对东亚大气环流影响的数值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钱永甫 模式和与颜宏模式嵌套,并引入修正的青藏高原雪盖下垫面上的反照率参数化,来研究理相民状态下青藏高原东部及南侧夏季有雪盖对东亚大气歪流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青藏高原OLR的气候特征及其对北半球大气环流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5,他引:3  
李栋梁  章基嘉 《高原气象》1996,15(3):259-268
利用1974-1990年青藏高原地区地-气系统月平均射出长波辐射资料,采用EOF方法分析了前3个特征向量场,得到了青藏高原地区地-气系统射出长波辐射的几种异常形式,阐述了它们的天气气候特征,并对不同气候区的持续 及其与北半球大气环流的关系作了研究。  相似文献   

8.
用一个在NCAR的气候模式CCM1(R15L12)基础上改进和发展起来的CCM1(R15L7)-LNWP长期数值预报模式,以国家气象中心1992年4月1日客观分析资料和NCAR的固定个例(1975年1月16日)为初始场,进行长期数值预报试验,研究了青藏高原地面拖曳效应对春季大气环流的影响。结果表明,当月平均的青藏高原地面拖曳系数与全球其它陆面月平均拖曳系数之差由0.0008增大至0.004时,预报效果得到了明显改进。青藏高原至巴尔喀什湖之间的(300 hPa和500 hPa)温度差可增大3℃,从孟加拉湾一带至青藏高原的温度差可减小1.5℃,使得在青藏高原及其北侧高空西风增强(增强中心在40°N的250 hPa层)。在青藏高原南侧的25°N的250 hPa出现西风的减弱中心,有利于晚春季节东亚南支西风急流的北移。青藏高原的地面拖曳效应有利于在春季加大其迎风坡和背风坡效应,加强北半球经向三圈环流及全球经向环流。  相似文献   

9.
青藏高原隆升对春、夏季亚洲大气环流的影响   总被引:10,自引:18,他引:10  
利用全球大气环流谱模式R42L9,进行了有、无青藏高原大地形两种情况的10年积分,通过两个试验结果的比较,研究了青藏高原大地形对春、夏亚洲大气环流的影响。模拟结果表明:春季,青藏高原大地形对低层西风的阻挡引起了绕流,其北支气流加强了北方冷空气在高原东侧的南下;同时,作为一个弱热源,它的热力作用加强了高原南侧的南支西风气流,为华南地区输送了大量的暖湿空气。冷暖空气的交汇,加强了华南地区春季的降水。夏季,青藏高原强热源的存在,引起的低层气旋性环流,加强了青藏高原东侧的东亚夏季风,使其向北发展。盛夏,青藏高原“感热气泵(SHAP)”在南亚地区上空低层造成了负涡度和辐散异常,使南亚地区的夏季降水减少,南亚夏季风减弱;在对流层上层高原上宅形成负涡源,并通过遥相关加强了伊朗高压。  相似文献   

10.
青藏高原冬春季雪盖对东亚夏季大气环流影响的研究   总被引:17,自引:7,他引:17  
罗勇 《高原气象》1995,14(4):505-512
通过分析青藏高原积雪的基本特征,指出高原冬春季雪盖在东亚夏季气候形成与异常中的重要作用,同时分别总结了高原冬春季积雪对东亚夏季大气环流影响的诊断研究和数值试验进展,提出了高原冬春季雪盖对气候影响的可能机制。  相似文献   

11.
《气象科技》1974,(6):64-64
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叶笃正等和美籍气象学家华盛顿天主教大学教授张捷迁1973年内短期协作完成的模拟实验的初步成果已总结成文,发表在《中国科学》1974年5月第3期上。由于我国青藏高原的加热作用对东亚大气环流有很大影响,过去曾从天气学角度对这个问题有过不少探讨,这篇论文主要用流体力学模拟试验的方法进行了初步研究。从模拟三种不同基本流场的试验中初步可以看出:青藏高压的形成主要在于耸立在对流  相似文献   

12.
青藏高原地面感热对北半球大气环流和中国气候异常的影响   总被引:17,自引:7,他引:17  
在青藏高原地面感热通量的基本气候特征以及异常变化的空间结构和时间演变趋势研究的基础上,进一步就高原地面感热异常对北半球大气环流和中国气候异常的影响进行诊断研究,并利用IAP2-LAGCM对青藏高原地面感热异常的影响进行了数值试验.结果表明:冬季地面感热在青藏高原西部、藏南谷地、横断山地区异常偏强,中、东部异常偏弱时,可使北半球500 hPa高度场表现出较明显的EU型和PNA型;高原西部、青海中北部异常偏弱,高原中部及东南部异常偏强时,使北半球100 hPa高度场的年际差异加强;西部、南部为正,柴达木及青海东部地区为负时,则新疆南部、西北东部及江南地区少雨,全国大部地区气温偏高.夏季高原地面感热通量距平特征为西南、藏南谷地、横断山区偏强,高原大部(中心在青海南部)异常偏弱时,则500"a高度场上青藏高原南部(孟加拉湾)高度偏高,高原北部高度偏低,负值区在帕米尔;当感热通量距平特征为高原西南、藏南谷地、横断山区偏弱,高原大部异常偏强时,有利于南亚高压的建立与维持;当地面感热通量呈南正北负距平差异时,长江上游、黄河源头及西北地区东部和东北部分地区降水量比常年偏多,气温偏低,中国东部、南部降水偏少,气温偏高.通过数值模式进行的敏感性试验证实了大气环流及区域气候变化对青藏高原地面感热总体异常的响应.    相似文献   

13.
青藏高原隆升影响夏季大气环流的敏感性试验   总被引:9,自引:1,他引:9  
钱云  钱永甫 《气象学报》1996,54(4):474-483
本文用球带范围的大气环流耦合模式,模拟了青藏高原隆升过程中大气环流的变化。模拟的结果表明,高原对大气的加热作用随着高原地形的升高而加强,而其中潜热加热的贡献占据第一位。高原隆升加剧了高原上空大气的上升运动,使高低空的高低压系统得到了加强,增强了南亚和东亚的季风强度,并且引起高原地区降水明显增加,地表面平均温度剧烈下降。尽管如此,青藏高原的隆升并没有从根本上改变大气环流形势,海陆分布才是形成当代大气环流及季风的根本因子。因此,要模拟地质历史时期气候状况,除了高原地形外,还须考虑更多的因子,尤其是海陆分布的变化。  相似文献   

14.
本文利用P—σ混合坐标系的五层原始方程模式,研究了夏季青藏高原对东亚大气环流及其低频振荡(10—20天)的影响。结果表明,当没有青藏高原存在时,高原及孟加拉湾地区的降水明显减少;我国长江流域也干旱少雨;对流层中低层高原的强大热源作用也有所减弱;南亚高压位置偏南。数值试验证明,青藏高原是低频波传播的一个源地,同时还表明,高原对对流层中低层上的低频振荡有激发作用,当没有高原地形时,500hPa上低频环流将减弱。高原对低频波的径向传播有明显影响,而对低频波的纬向传播的影响却不显著。  相似文献   

15.
利用IAP 2-L AGCM进行了青藏高原冬春季雪盖异常对东亚夏季大气环流,加热场和降水影响的数值试验,结果表明,该影响十分显著,持续性很强,当高原冬春雪盖异常增厚、范围扩大时,夏季高原地区及我国北方500hPa位势高度降低,南方变高,西太平洋副高减弱,大气对雪盖常的响应呈明显的波列特征,我国北方大部地区土壤温度降低,南方土壤温度升高,夏季各月降水异常分布形势并不完全一致,但与同期500hPa高度  相似文献   

16.
青藏高原地表热状况对夏季东亚大气环流影响的数值模拟   总被引:9,自引:1,他引:9  
本文利用有限区域有地形的5层原始方程模式,对青藏高原地区地表热状况在夏季东亚大气环流中的作用进行了一些数值试验和分析。结果表明:高原地面反照率、拖曳系数、蒸发系数以及土壤温度等的变化对大气加热增强时可造成高原上空及孟加拉湾一带的大气热源显著增强;对流层上层的青藏高压增强范围变大,并向西北方向偏移;热带东风急流加强北移;对流层低层西南季风加大;索马里、印度南侧和澳大利亚北侧的越赤道气流也增强;海平面上的大陆低压加深。同时,中南半岛地区及江淮流域的上升运动增强,降水增大,而我国东南沿海一带上升运动减弱,降水减少。  相似文献   

17.
青藏高原冷暖与东亚大气环流的统计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徐国昌 《气象》1987,13(1):20-24
本文使用高原温度距平指数代表高原温度。分析指出,高原温度的季序列存在着明显的3年、5年周期,7年和11年周期也较明显。高原温度的持续性容易在秋季发生转换,并且比西太平洋副高、超长波振幅的持续性转换得早。分析还指出,青藏高原温度夏季与南亚高压的南北振荡有密切关系,而冬季又与东亚槽和新疆脊的强度有比较密切的关系。并指出,高原热状况对我国旱涝的影响应引起高度的重视。  相似文献   

18.
华明 《四川气象》1997,17(1):1-4
利用有青藏高原地形存在及没有青藏高原地形存在时的数值模拟结果,对比分析了它们环流E—P通量特征的差异。结果表明,这些差异与大地形对西风气流的阻挡、抬升作用有关;也与大地形在夏季季年环流中所起的热力作用有关。同时青藏高原对中纬度地区上传的E—P通量有激发作用。  相似文献   

19.
青藏高原动力和热力作用对热带大气环流影响的数值研究   总被引:7,自引:28,他引:7  
应用在CCM3气候模式基础上发展的一个CCM3(R15L9)长期预报模式 ,进一步研究了青藏高原热力和动力作用对夏季热带地区大气环流的影响。结果表明 :在 6月初夏季节 ,青藏高原动力和热力作用在 30°N和 30°S一带有明显的增温效果 ,有利于北半球副热带西风减弱北移、热带高层东风增强北进、南半球西风带北压和赤道中低层西风形成和加强。加速了季节转换过程 ,有利于增强越赤道气流和南北半球的大气交换作用 ,还有利于在南海、菲律宾以东海面上热带气旋的形成和发展 ,以及140°E以东热带太平洋地区的东风波动的形成和发展  相似文献   

20.
青藏高原地面加热场日变化对亚洲季风区大气环流的影响   总被引:7,自引:2,他引:7  
利用1982-1996年每天两次的NCEP丙分析资料,研究青藏高原地面加热场的日变化对亚洲季风区环流的影响。结果表明;青藏高原地面加热场的日变化是引起亚洲季风区大气环流日变化的主要因子,青藏高原地区,阿拉伯海,盂加拉湾和菲律宾附近地区是四个主要的日变化显著区,青藏高原地区是垂直运动的负值日变化中心,其它三个区域的日变化与青藏高原地区的日变化有反相关系,这种特征一年四季都存在,但各显著区域范围的大小,中心位置及环流日变化的强度随季节有不同程度的变化,青藏高原加热场日变化对我国东部地区环流的影响主要发生在夏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