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三、PROFS观测系统 1、雷达 PROFS使用三部雷达回波拼图和多普勒速度资料。(1) NCAR(国家大气研究中心)的10cm天气多普勒雷达CP—2是1983年加入系统的,每五分钟提供一次低仰角反射率和径向多普勒速度资料,量程600m—260km(反射率),径向速度量程为1200m—150km,方位角精度为1°(反射率)和2°(多普勒速度)。使用一台DEC PDP—11/24进行资料预处理和通讯管理,通讯速率为0.56Mbps,实际达到0.25Mbps。   相似文献   

2.
曾晓梅 《气象科技》2006,34(5):614-614
NCAR研究计划REFRACTT(Refractivity Experi ment For H2O Research and Collaborative OperationalTechnology Transfer:水汽折射率试验与协作性业务技术转让)2006年夏天首次使用多普勒天气雷达探测低层大气中的水汽。低层大气中的水汽资料有助于预报人员确定几分到若干小时后  相似文献   

3.
利用NCEP/NCAR再分析资料、高空探测资料、昭通多普勒天气雷达资料对2018年8月20日彝良县发生的冰雹灾害进行诊断分析,结果表明:①此次冰雹天气是一次多单体风暴造成的局地性强对流天气;②探空图上出现逆温层、喇叭口和垂直风切变等特征;③雷达回波表现出假尖顶回波、弱回波区等特征;④降雹前后垂直累积液态含水量(VIL)出现了跃增和陡降的现象;⑤防雹作业对对流风暴发展有抑制减弱效果,抓住合理的作业时机是取得防雹成败的关键。  相似文献   

4.
一次伴随冰雹的超级单体风暴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中国气象监测网实测资料、重庆西部多普勒天气雷达资料及NCEP/NCAR 6 h间隔1°×1°再分析资料,对2008年6月5日发生在重庆市中部的大风冰雹天气过程进行了天气背景、物理量、雷达回波和云图特征分析.研究表明:大气中显著的水平风切变和垂直风切变及晴空太阳辐射对地面的不均匀加热都有利于诱生涡度;从北部高层向南侵...  相似文献   

5.
登陆我国热带气旋的统计特征   总被引:35,自引:16,他引:35  
NCAR(National Center for Atmospheric Research)在1990年代发展起来的多普勒雷达四维变分分析系统(The four-dimensional Variational Doppler Radar Analysis System,简称VDRAS),采用四维变分(4D—VAR)资料同化技术和云尺度数值模式及其伴随模式,利用单部或多部多普勒雷达观测资料,反演对流尺度风暴的动力结构和微物理结构,包括三维风场、温度场、气压场和微物理量场。本文介绍了VDRAS的基本原理、个例试验和实时运行等概况,旨在随着我国新一代天气雷达建设的逐步完成,为应用我国新一代天气雷达的观测资料,开展4D-VAR方法的研究和应用提供一些参考或借鉴。  相似文献   

6.
聂云  周继先  杨帆  杨群  杜小玲 《湖北气象》2021,40(2):125-135
利用常规气象观测资料、卫星云图、多普勒天气雷达资料、区域自动气象站资料与NECP/NCAR 1°×1°逐6 h全球再分析资料,对2016年7月3-4日梵净山东南侧暖区特大暴雨的中尺度系统演变与环境场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1)该过程暴雨发生在副热带高压西北侧高空槽区、低层暖切变南侧、低空急流左前端及高空200 hP...  相似文献   

7.
2011年龙岩市北部两次冰雹过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常规气象探测资料、NCEP/NCAR 1.0°×1.0°再分析资料、自动气象站资料和龙岩天气雷达(CINRAD/SA)等资料.对2011年发生在春季和夏季两次冰雹过程进行分析,找出了春季产生冰雹的天气系统与特征.  相似文献   

8.
2003年4月江西一次强对流天气过程的诊断分析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利用NCEP/NCAR再分析资料、TBB资料、探空资料及多普勒雷达资料等对2003年4月12日发生在江西以及福建北部的强对流天气过程进行了诊断分析。结果表明:此次强对流天气过程是在高空槽和低层低涡切变线的有利形势下产生的, 这种下层暖湿、上层干冷的对流不稳定层结非常有利于强对流天气的产生; 强对流天气发生发展伴有多个中尺度对流云团东移南压的演变过程; 多普勒雷达资料分析表明, 冰雹发生时可观测到79 dBz的反射率因子极值并伴有弓状回波; 对流有效位能积累、释放随时间的演变过程, 对于此次强对流天气过程有很好的指示意义; 强对流天气发生前高层的干冷空气倾斜状向下侵入到对流层中低层附近, 对此次强对流天气的发生发展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能量锋区及锋区上强的垂直涡柱为该次强对流天气过程提供了有利的热力和动力学条件。  相似文献   

9.
利用中尺度模式WRF(Weather Research and Forecasting Model)及其资料同化系统3DVAR,将国内多普勒天气雷达(CINRAD)反射率因子及径向风资料直接用于中尺度数值模拟;对安徽梅雨期一次暴雨过程进行模拟试验,经过质量控制后,分析同时同化安徽省内六部多普勒天气雷达观测资料对模拟结果的影响。结果表明:(1)经过质量控制后,同化雷达径向风和反射率因子对初始场的风场和湿度场均有较为明显的改善,说明用该雷达资料质量控制方案同化雷达资料是可行的;(2)同化多部雷达径向速度资料能使风场气旋性增强,同化反射率资料能调整初始水汽场,使对流层中下层水汽含量增加;(3)同化多部雷达径向风和反射率因子资料,能提前模拟出强降水回波结构,且其中尺度特征更清晰,降水落区和强度预报更接近实况,同化雷达资料对降水预报能持续影响到12 h,并提高了12 h降水预报准确率。  相似文献   

10.
一次强降水天气过程特点及多普勒雷达产品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管勇  梁敏妍  王伟 《广东气象》2009,31(1):19-21
利用NCEP/NCAR的1000—100hPa日平均和每日4次再分析资料、逐日逐时站点气象资料、Mieaps3.0提供的分析工具,结合多普勒雷达图,对2008年5月30日江门地区出现的一次强降水过程的环流形势、物理量场及多普勒雷达图进行了天气学诊断分析,研究其变化规律。此次强天气过程是在有利的大尺度天气系统下产生的;正涡度平流、低空辐合、高空辐散,形成强烈的上升运动,加上西南地区有充沛的水汽供应,为暴雨的形成提供了必要的动力条件。多普勒雷达是监测中小尺度系统的强有力的工具,其速度场的变化先于强度场的变化,可为短时、临近预报及预警信号的发布提供背景依据。  相似文献   

11.
为提高多普勒天气雷达资料处理效率,基于消息中间件技术、数据缓存等技术,开展了雷达资料处理与组网拼图技术应用研究.采用RabbitM Q消息中间件,实现雷达资料质量控制、网格化处理、数据缓存等实时调度处理.采用多进程技术,实现雷达资料组网拼图和可视化绘制.在此基础上,构建分布式并行业务运行系统,对江西省8部多普勒天气雷达进行组网拼图处理,实时制作时空分辨率分别为6 m in和0.01°的雷达拼图产品.基于消息的雷达拼图技术显著提高了数据处理时效,满足了天气监测预警等精细化气象业务服务需求.  相似文献   

12.
渤海南部沿海冷流暴雪的中尺度特征   总被引:17,自引:2,他引:17  
利用多普勒天气雷达和NCEP/NCAR全球再分析资料,应用中尺度数值模式RAMS(V4.4)对2005年发生在山东半岛北部沿海的一次冷流暴雪过程进行了中尺度特征分析.结果表明:这次暴雪发生在西北气流、较大海气温差和半岛的丘陵地形特殊条件下;冷流暴雪在多普勒天气雷达径向速度图上表现为长生命史的逆风区.数值模拟结果显示:模式对沿海地区的冷流降雪过程具有较强的预报能力,可以很好地模拟出降雪的落区和大气环流形势的演变,证实了暴雪中尺度垂直环流的存在;强降雪集中出现在上升运动增强和逆风区维持的阶段.  相似文献   

13.
广东2005年“3·22”强飑线天气过程分析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利用地面常规及自动气象站观测、NCEP/NCAR 1°×1°再分析资料和多普勒雷达探测等资料, 对2005年3月22日广东一次近年罕见的强飑线过程进行了天气动力学和中尺度的诊断分析, 对伴随飑线的强风暴区天气系统配置、空间结构特征及其演变特征等作了深入的探讨, 同时计算了强对流天气发生区域的有关物理量, 从中发现了一些有意义的事实, 以求为以后广东春季强对流天气的监测和预警提供一些有益的帮助。  相似文献   

14.
多普勒天气雷达资料在沙尘天气监测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利用3830型多普勒天气雷达回波资料以及常规气象资料,研究了2002年3月20日发生在从我国西部一直延伸至黑龙江省的沙尘暴、浮尘天气过程。初步分析了沙尘暴在PPI(平面位置显示器)和RHI(距离高度显示器)上的特征,如沙尘暴的高度、厚度、浓度、移动特点、速度场分布以及垂直风速分布等特点。为多普勒天气雷达监测沙尘暴天气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5.
北京短时局地暴雨多普勒天气雷达观测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小尺度天气系统造成的短时局地暴雨的临近预报目前仍是预报中的难点,也是2008年奥运会提供精细化预报需要进一步研究的问题。了解不同云系的结构及雷达回波的特征,还可以为人工增雨制定最佳作业方案,选择最佳作业时机。用每小时的地面自动站雨量资料结合北京市气象台的多普勒天气雷达资料,查找出造成北京2004年夏季(6~8月)的短时局地暴雨天气的雷达回波单体。对多普勒雷达回波资料分析表明:在多普勒径向速度图上“辐合点”、“中气旋”的图像特征出现有利于局地暴雨发生,并提前于暴雨。对突发性局地暴雨的临近预报有一定的指示意义。  相似文献   

16.
多普勒天气雷达资料在暴雨数值模拟中的同化应用   总被引:5,自引:3,他引:2  
基于中尺度数值模式WRF及其三维变分同化系统WRF-3DVAR对2008年6月广西地区的一次强降雨过程,进行了多普勒天气雷达的多普勒径向速度和反射率因子的三维变分同化对于暴雨过程模拟效果影响研究。结果表明:(1)同化柳州、桂林和永州多普勒天气雷达观测资料后,模式对广西东北部地区特大暴雨的模拟效果明显改进;(2)WRF-3DVAR能够有效地同化多普勒天气雷达径向速度和雷达反射率因子,同化后使得模式初始场包含有更详尽的中尺度特征信息;(3)在高分辨率中尺度数值模式中有效地利用多普勒天气雷达资料,改善了分析场中尺度结构的描述,从而减轻了spin-up现象,能较好的提高中尺度降雨预报。  相似文献   

17.
本文利用自动站观测资料、NCEP/NCAR再分析资料及多普勒雷达资料,针对2013年7月12日-13日临汾地区暴雨天气过程,从天气背景、主要影响系统、物理量场以及雷达图像特征等方面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此次暴雨天气过程主要是由于副热带高压边缘的暖湿气流与东路南下的冷空气交汇,低层暖湿切变以及强的不稳定层结产生的;高空急流的维持及低层辐合、高层辐散的流场配置,为暴雨的产生提供了有利的条件;在雷达反射率图中,暴雨和大暴雨落区强回波区相对应。  相似文献   

18.
本文通过对2005年6月29~30日成都地区一次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影响的暴雨天气过程的常规气象资料和位于凤凰山C波段多普勒天气雷达观测资料的分析, 重点从多普勒雷达反射率因子 (Z) 、径向速度 (V) 、速度谱宽 (W) 和垂直累积含水量 (VIL) 出发, 归纳出对成都地区暴雨灾害短临预报应用具有一定参考价值的回波特征指标, 提高和改善该地区暴雨灾害的监测和预警能力。   相似文献   

19.
多普勒雷达资料在强降雪过程中的分析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以2004年12月20日~22日山西省大范围自南向北的强降雪天气过程的分析为基础,结合预报员的实践经验,着重从多普勒天气雷达资料产品的演变特征中对比分析出此次降雪的成因。分析表明,较大降雪回波与连续性降水回波有许多类似的特点,但也有许多不同之处,对其所获取的降水区中的回波强度(r)、径向速度(V)和速度方位显示风廓线(VW P)等产品进行了仔细的对比分析,从而达到提高多普勒天气雷达资料分析、运用能力的作用,可在灾害性天气监测和重大预报服务中取得很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20.
赵杰  杨小怡 《贵州气象》2003,27(1):35-37
运用多普勒雷达回波资料对2002年6月17-20日影响我省的一次强降水天气过程进分析,找出多普勒雷达各种资料对强降水天气的预报规律,并检验其准确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