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38 毫秒
1.
近20年南海四带笛鲷(Lutjanus kasmira)种群特征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1998—2018年于我国南海珊瑚礁海域以手钓及流刺网采集的四带笛鲷(Lutjanus kasmira)的生物学数据,对其群体结构、初次性成熟体长、摄食强度及肥满度等种群特征的年际变化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1)四带笛鲷的体长范围逐渐缩小,平均体长及最大体长均呈减小趋势; 2013—2018年四带笛鲷体长结构与1998—1999年差异极显著; 1998—1999年全部群体的优势体长组为165—180mm,2013—2017年各年份优势体长组趋向分散, 2017年5月优势体长组包括105—115mm和125—150mm,2018年5月优势体长组为140—165mm,优势体长组呈缩小趋势;(2)异速生长因子b存在年际变化和季节波动,但基本在2.5—3.5范围内;体长范围及其集中程度的差异是导致b波动的主要因素;(3) 1998年4月、1999年5月、2016年4月、2017年5月和2018年9月雌雄比分别为0.62、0.77、1.69、1.08和2.65,雌鱼所占比例逐渐升高,1998—1999年雄鱼多于雌鱼,2016—2018年雌鱼多于雄鱼,性成熟比例和初次性成熟体长总体呈降低趋势;(4)低摄食等级个体占比不断升高,而高摄食等级个体占比则明显下降,平均摄食等级逐渐降低,如雌性及全部群体的平均摄食等级1999年5月分别为2.40和2.47, 2018年5月分别下降至1.45和1.50;胃含物含有未消化的鸡骨和鸡肉残余,这表明礁区人类活动已经直接影响到其物质流通环节;(5)肥满度持续减小,雌性、雄性和全部群体2016-2018年的肥满度极显著低于1998—1999年,如1998年的4月和1999年的5月全部群体的肥满度分别是110%和105%,而2017年和2018年的5月只有97%;肥满度雌雄及季节间的差异不显著,但与平均摄食等级呈显著正相关关系。四带笛鲷种群特征演变表明,其生境恶化,种群健康和食物供给受到威胁。为促进珊瑚礁鱼类种群恢复,笔者建议及时采取措施保护其资源,改善栖息地质量。  相似文献   

2.
为持续利用皮氏叫姑鱼(Johnius belangerii)资源,采用单船底拖网调查方法,于2015年5月至2016年2月4个季度季度从厦门海域6个站点采集皮氏叫姑鱼样本,研究皮氏叫姑鱼的生长、死亡、性比、繁殖习性和摄食强度等生物学特性。结果表明:厦门海域皮氏叫姑鱼群体体长分布范围为9~201 mm,平均106 mm,优势体长为80~120 mm,体重分布范围为1.2~166.3 g,平均30.5 g,优势体重为0~35 g。体长与体重的关系式为W=1×10~(-5)L~(3.0791),体长生长方程为L_t=220.5[1-e~(-0.56(t+0.61))],体重生长方程为W_t=165.38[1-e~(-0.56(t+0.61))]~(3.0791)。皮氏叫姑鱼的总死亡系数、自然死亡系数和捕捞死亡系数分别为2.25、0.63、1.62,开发率为0.72。雌雄比为1.14∶1,性成熟以Ⅱ期为主,性成熟个体春季最多。摄食强度以1级和2级为主,冬季摄食强度最强。结果说明厦门海域皮氏叫姑鱼资源已处于过度开发状态,应控制捕捞力度,根据皮氏叫姑鱼的繁殖习性建议加强繁殖群体和幼鱼群体的保护。  相似文献   

3.
福建近海主要底层经济鱼类的种群动态   总被引:15,自引:1,他引:14  
本文研究了1994年福建近海底拖网渔船主要捕捞对象-带鱼,白姑鱼,二长棘鲷,短尾大眼鲷和条尾绯鲤5种底层和近底层鱼类的种群结构,生长和死亡参数及其开发比率,与1976年比较,带鱼渔获的最大年龄由1976年7龄降至1994年的4齿,白姑鱼,二长棘鲷和短尾大眼鲷由1976年或1982年的5龄降至1994年的3龄,条尾绯鲤由1976年的5龄降至1994年的4龄,带鱼的捕捞死亡系数由1976年的0.491上升到1994年的0.956。二长棘鲷由0.340上升到1.273,短尾大眼鲷由0.505上升到0.868。条尾绯鲤由0.576上升到0.924,白姑鱼由1982年的0.235上升到1994年的0.789,开发比率均比1976年或1982年有较大提高,分别在0.495,0.706,呈现充分开发或过度利用,并讨论了种群变动原因,捕捞结构和底拖网捕捞力量调整及5种鱼类的最小可捕标准问题。  相似文献   

4.
根据秋(2016年10月)、冬(2017年1月)、春(2017年5月)和夏(2017年8月)4个季节在山东近海的底拖网调查数据,对高眼鲽(Cleisthenes herzensteini)种群结构和资源分布的季节差异进行研究。结果表明,高眼鲽的平均体长在秋、冬季较大,而平均体质量则在夏、秋季较大。当体长大于15 cm时,体质量呈现较大的季节变化,体质量增长率在夏季最大。采用von Bertalanffy生长方程表示其生长特性,生长参数L∞为37.85 cm、K为0.28、t0为-0.57。通过Pauly经验公式求得高眼鲽的自然死亡系数为0.54。体长转换的渔获曲线求得总死亡系数为1.69,进而求得现阶段的捕捞死亡系数为1.15,开发率高达68.05%,并求得开捕年龄为1.48龄,开捕体长为12.68 cm。年龄组成为1~5龄,其中1龄与2龄个体分别占总数的45.15%与40.23%。各季节中,只有夏季样品的雌雄性比与1∶1差异显著(p<0.05),且雌性的数量显著多于雄性。50%性成熟体长为22.35 cm,性成熟比例和平均性成熟系数最高的季节出现在夏季。高眼鲽主要分布在底层水温为6.45~19.06℃、底层盐度为31.82~33.10和50 m等深线以深的海域,其平均渔获量在秋季远多于其他季节,在冬季陡然下降,随后缓慢上升。山东近海高眼鲽显现出体长分布狭窄、饵料条件恶化、产卵期延迟和过度捕捞等现象,休渔期前后资源量变化剧烈。  相似文献   

5.
根据2012—2013年在北部湾口和南沙群岛西南部海域进行的春、秋季2个航次底拖网调查数据,分析了2个海区的渔获种类组成、主要经济鱼类生物学特征和生物量密度。结果表明,北部湾口海域有竹荚鱼(Trachurus japonicus)、发光鲷(Acropoma japonicum)和蓝圆鲹(Decapterus maruadsi)3种优势种和8种主要种。南沙群岛西南部海域有锯棘尖牙鲈(Synagrops serratospinosus)1种优势种和14种主要种。与历史调查数据对比分析发现,两水域的优势种组成变动显著,发光鲷和尖牙鲈等小型鱼类渔获比例增加,同时经济鱼类如竹荚鱼、蓝圆鲹、短尾大眼鲷(Priacanthus macracanthus)和深水金线鱼(Nemipterus bathybius)个体尺寸有所减小,呈现经济鱼类被小型非经济鱼类取代的趋势。北部湾口和南沙群岛西南部海域的平均生物量密度分别为1 587.8kg/km~2和2 289.2kg/km~2,呈现西南部高北部低、秋季高于春季的特点。  相似文献   

6.
北部湾主要经济鱼类资源变动分析及保护对策探讨   总被引:16,自引:1,他引:16  
运用北部湾历史上几次底拖网渔业资源调查资料.对14种主要经济鱼类的资源变动情况进行综合分析。结果表明.曾是20世纪60年代底拖网渔获优势种的红笛鲷(Lutjanus sanguineus))、鯻(Therapon theraps)、长棘银鲈(Gerres filamentosus)、黑印真鲨(Carcharhinus menisorrah)和灰裸顶鲷(Gymnocranius griseus)等资源已严重衰竭;二长棘鲷(Parargyrops edita)、长尾大眼鲷(Priacanthus tayenus)、短尾大眼鲷(Priacanthus macracanthus)、白姑鱼(Argyrosomus argentatus)、蓝圆鲹(Decapterus maruadsi)、竹荚鱼(Trachurus japonicus)等种类的资源密度的波动较大:带鱼(Trichiurus haumela)、花斑蛇鲻(Saurida undosquamis)、刺鲳(Psenopsis anomala)等资源虽呈衰退趋势.但资源密度相对较为稳定。并探讨了过度捕捞对不同种类资源变动的影响及渔业资源的保护对策。  相似文献   

7.
根据2011年海州湾及邻近海域的底拖网调查资料,对大泷六线鱼(Hexagrammos otakii)的群体结构、体长-体重关系、生长、死亡和资源利用状况进行初步研究。结果表明:大泷六线鱼渔获群体体长范围为44~292mm,优势体长组为54~74mm,平均体长为88mm;体重范围为0.35~574.3g,优势体重组为10g,平均体重为17.94g;体长-体重关系为W=4.23×10-6 L3.31(R2=0.978 6,n=1 514)。应用FiSATⅡ软件中的ELEFANⅠ方法估算的von Bertalanffy生长方程参数L∞、K和t0分别为328mm、0.36a-1和-0.43a;应用FiSAT软件中变换体长渔获曲线法求得总死亡系数Z为2.06,自然死亡系数M和捕捞死亡系数F分别为0.62和1.44,开发率E为0.70。Beverton-Holt单位补充量渔获量模型分析表明,在现行捕捞死亡系数F=1.44、YW/R取最大值时对应的开捕年龄为1.83a。现阶段大泷六线鱼资源已处于过度开发状态,考虑拐点年龄、临界年龄、繁殖和经济效益等综合因素,建议将海州湾大泷六线鱼最适开捕规格定为体长191mm。  相似文献   

8.
根据2010年春季对台湾海峡中部日本鲭的生物学测定数据及怀卵量计数结果,对其产卵群体的生物学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日本鲭产卵群体性比符合1∶1的雌雄性比关系;叉长范围212.00~271.00 mm,平均244.76 mm,优势组230.00~260.00 mm;雌鱼最小性成熟叉长225.00 mm,雄鱼最小性成熟叉长221.00 mm;体质量范围110.99~242.00 g,平均170.97 g,优势组130.00~220.00 g.雌雄个体的性腺成熟度均以Ⅳ~Ⅴ期为主,摄食强度均较高,雌鱼平均摄食强度为2.00,雄鱼平均摄食强度为2.25;雌鱼的平均摄食强度随性腺成熟度的提高呈下降趋势,而雄鱼正好相反;在达到完全性成熟前,雌雄鱼的性腺指数GSI都随着性腺的发育而增加,雌鱼的平均性腺指数GSI略高于雄鱼;绝对怀卵量5.283 5万~16.884 7万粒,平均10.405 0万±0.611 8万粒;叉长相对怀卵量227~625粒/mm,平均423±22粒/mm.随着叉长的增加,怀卵量也持续增加.叉长250.00 mm以上个体怀卵量相对于250.00 mm以下个体出现大幅增加趋势.与20世纪80年代研究结果相比,目前该海域日本鲭的大量性成熟年龄由2龄提前为1龄,最小性成熟年龄即为大量性成熟年龄;产卵群体年龄组成由1~5龄转变为1~2龄,优势组由2~3龄下降为1龄;产卵群体平均绝对怀卵量下降了33.23%.因此,为了保护该海域日本鲭资源并提高种群数量和年龄结构,应该首先制定合理的最小开捕叉长,同时在其春汛产卵期采取必要的休渔措施及在主要产卵场设立保护区.  相似文献   

9.
为探讨不同气候条件对鸢乌贼(Sthenoteuthisoualaniensis)渔业生物学影响,根据2015年8月(厄尔尼诺年)、2016年8月(拉尼娜发生期)和2017年8月(正常时期)我国灯光罩网船在南海采集的1 970尾鸢乌贼样本,对其胴长、体重、性腺成熟度、胃饱满度、初次性成熟胴长进行了比较研究。结果表明:不同年间鸢乌贼雌雄比例不同, 2017年最高, 2015年次之, 2016年最低;优势胴长组不同,2015年最大, 2017年次之, 2016年最小;优势体重组也不同, 2015年最大, 2017年次之, 2016年最小。协方差分析表明不同年间胴长与体重的关系均不存在性别间显著性差异, 2015、2016和2017年分别最适用线性、幂和指数函数表示;不同年间样本性成熟组成存在差异,雌雄样本性成熟样本分别占对应总数的30.96%和25.40%、46.41%和11.15%、7.35%和28.46%;胃饱满度组成也不同。不同年间初次性成熟胴长不同, 2015、2016和2017年雄性初次性成熟胴长分别为184.12、144.41、132.70 mm;雌性分别为192.66、143.68、188.52 mm。结果表明,不同气候变化引起的海洋环境的变化对鸢乌贼渔业生物学产生影响:温度升高导致鸢乌贼个体减小,性成熟胴长减小,雌雄间的个体差异变大。  相似文献   

10.
为掌握我国限额捕捞物种海州湾中国毛虾(Acetes chinensis)的资源动态,于2020、2021年6~7月分别采集了1 094、1 700尾中国毛虾样本,测定其体长、体质量和性别等特征,并运用FiSATⅡ软件对生长、死亡参数及资源利用水平等进行评估。结果显示:2020、2021年限额捕捞期间其平均体长分别为32.30、35.73 mm,雌雄性比分别为1.52︰1、1.62︰1,体长大于35 mm的毛虾中雌性比例分别为98.5%、90.0%,并得出了体质量-体长关系式;2020、2021年自然死亡系数(M)分别为0.55、0.61 month–1,捕捞死亡系数(F)分别为0.62、0.27 month–1;2020、2021年开捕体长(Lc)分别为26.28、29.73 mm,均小于最适开捕体长(Lopt) 33 mm;2020、2021年资源开发率(E)分别为0.53、0.31,均小于当年E0.1 (0.60、0.77),表明海州湾中国毛虾资源尚未过度捕捞。鉴于我国实施...  相似文献   

11.
中西太平洋金枪鱼围网鲣鱼起水鱼群种群结构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2006年10月—2007年2月及2007年10月—2008年1月在中西太平洋海域测定的1343尾由金枪鱼围网捕获的起水鱼群的鲣鱼生物学数据,应用统计与回归的分析方法对鲣鱼的叉长组成、叉长和体重关系、性比、性腺成熟度等基本生物学特性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1)起水鱼群鲣鱼的叉长范围为243~746 mm,优势叉长组为401~600 mm,占到88.24%,其中雌、雄个体叉长组成呈显著性差异(x2=843.7,P0.01);(2)起水鱼群鲣鱼的叉长(FL)与体重(W)的关系为W=6.3905×10-6FL3.1938(R2=0.9443),且叉长与体重的关系并不因性别而存在显著性差异(ANCOVA,F=0.549,P0.05);(3)起水鱼群鲣鱼的平均雌雄性比约为1∶0.95,但在501~550 mm(x2=4.00,P0.05)和651~700 mm(x2=4.17,P0.05)2个体长组中,雌雄性别比例不符合"1∶1"的理论期望;(4)起水鱼群鲣鱼的性成熟度以Ⅳ期(28.93%)和Ⅴ期(43.67%)为主,计算得出的雌鱼和雄鱼的首次性成熟叉长分别为473.15 mm和440.78 mm,均大于实际观测到的达到性成熟的鲣鱼的最小叉长。本次调查研究得出了"在调查水域鲣鱼的起水鱼群是以性成熟的成鱼为主的群体"的初步结论。  相似文献   

12.
采用自动鱿钓(AJ)和灯光罩网(LAFN)定点采样,对南沙群岛北部海域(12—16°N,112—116°E)鸢乌贼生长、繁殖、摄食及资源分布等进行研究。结果表明:灯光罩网渔获中鸢乌贼的胴长范围为65—231mm,体质量范围为6—580g;自动鱿钓鸢乌贼胴长范围为108—215mm,体质量范围为38—400g。自动鱿钓和灯光罩网鸢乌贼雌雄性比分别为32.0和1.4。南沙鸢乌贼雌性个体出现两个性腺发育高峰期,即101—120mm与161mm以上胴长组,4—7月为繁殖高峰期。鸢乌贼以大眼标灯鱼、尖头燕鳐等中上层鱼类为主,还摄食同类以及钩腕乌贼属等其它头足类及少数蟹类,雌雄个体摄食强度随胴长增加而增加。自动鱿钓CPUE(单位捕捞努力量渔获量)为1—38pc/(line·h),平均值为12pc/(line·h);而灯光罩网CPUE为15—50kg/net,平均值为35.7kg/net。南沙群岛北部海域鸢乌贼具有重要的经济学和营养生态学研究价值,灯光罩网是开展南海鸢乌贼渔业资源研究的较佳采样方式。  相似文献   

13.
北部湾长尾大眼鲷生长和死亡参数估计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根据20世纪60年代及90年代的生物学资料,本文运用体长频率分析法估算长尾大眼鲷的生长和死亡参数。Von Bertalanffy生长方程的主要参数L∞=29.4cm,K=0.65.τo=-0.42;体重的生长拐点为1.27龄;瞬时总死亡率(Z)、瞬时自然死亡率(M)和瞬时捕捞死亡率(F)分别为3.72,1.19和2.53。当前开发率为0.68。资源处于过度利用状态。  相似文献   

14.
矛尾虾虎鱼(Chaeturichthys stigmatias)是黄、渤海重要的优势种之一,在近岸生态系统中起着重要作用。本文根据2016年10月和2017年1、5和8月在山东近海进行的底拖网采集的矛尾虾虎鱼样品,对其群体组成、体长-体重关系、摄食、性成熟等渔业生物学特征及其季节变化进行了研究。研究表明:山东近海海域矛尾虾虎鱼体长分布范围为30~225 mm,平均体长为(90.27±28.15)mm,优势体长组为40~130 mm;体重分布范围为0.24~80.84 g,平均体重为(8.90±8.53) g,优势体重组为0~15 g。矛尾虾虎鱼平均体长、平均体重在冬季最大,夏季最小。矛尾虾虎鱼全年体长-体重关系式为W=2.02×10~(-5)L~(2.83)(R~2=0.945 5,n=2 992尾),春季、夏季、秋季及冬季体长-体重关系为W=1.79×10~(-5)L~(2.83),W=1.11×10~(-5)L~(2.97),W=5.39×10~(-5)L~(2.61)和W=3.04×10~(-5)L~(2.74)。矛尾虾虎鱼主要摄食帘蛤科、樱蛤科等瓣鳃类,同时还摄食虾类、多毛类等,其摄食等级主要以1级和2级为主,春季和冬季摄食等级随着体长组增大呈现递增趋势,这一趋势在夏季和秋季不明显。性腺达到Ⅳ期和Ⅴ期的个体主要出现在冬季,表明矛尾虾虎鱼冬季性腺开始发育成熟。研究结果表明矛尾虾虎鱼渔业生物学特征存在明显季节差异,研究结果为进一步研究矛尾虾虎鱼的生物学特征和渔业资源评估提供了生物学资料。  相似文献   

15.
荣成俚岛和胶南斋堂岛斑头鱼渔业生物学特征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2010年10月采自荣成俚岛和胶南斋堂岛近海的斑头鱼(Hexagrammos agrammus)繁殖群体生物学特征进行了比较分析.研究结果表明:两个群体斑头鱼的体长组成和体质量组成差异不显著,优势体长组均为100~150mm,优势体质量组分别为20.0~50.0g和30.0~70.0 g;体长与体质量关系分别为W=2.0×10-5L3.0.257(R2=0.968 7)和W=1.0×10 5L3.0805(R2=0.943 8),肥满度指数(K)分别为1.83±0.19和2.08±0.20.荣成俚岛斑头鱼较胶南斋堂岛群体的生长速度慢、肥满度指数低,但卵径大、性成熟较早.斑头鱼雌雄个体的性腺成熟度和性成熟系数均与体长呈正相关关系;肝脏指数和肥满度指数变化可作为判定斑头鱼繁殖时期的重要依据.水温不同造成2个群体繁殖期差异,胶南斋堂岛群体繁殖时间相对滞后.  相似文献   

16.
本文以市售黄鳍鲷(体重96—225g,体长150—250mm)的肾细胞为材料,注射入PHA,用空气干燥法制片,姬姆萨染色,对其染色体组型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17.
根据2010-06—09北太平洋海区柔鱼(Ommastrephe bartrami)的现场调查资料,对其群体组成、胴长与体重的关系、性腺成熟度、摄食等级和渔获产量变化作了初步研究。结果表明:2010-06东部海区(170°~178°W,38°~41°N)优势胴长组为280~300mm,优势体重组为800~1 000g,性成熟度以Ⅲ,Ⅳ和Ⅴ期为主,摄食等级5级均有分布;2010-07—09西部传统渔场海区(150°~157°E,38°~44°N)优势胴长组为200~260mm,体重组为200~600g,柔鱼各项生长指标呈逐日上升趋势,性成熟度以Ⅰ和Ⅱ期为主,摄食等级都以2级以上为主。柔鱼性成熟度群体百分比与高摄食强度呈显著的负相关,即性成熟度越高,摄食等级越低;性成熟度越低,摄食等级越高。  相似文献   

18.
林俊汕 《海洋科学》1983,7(4):47-50
红鱼,学名称红鳍笛鲷(Lutianus erythopterus Bloch)笛鲷属,笛鲷科,为热带及亚热带海区底栖性大型鱼类。在中国,主要产于南海,尤以北部湾较为集中,资源丰富,个体大,质量好。南海区已发现的笛鲷属鱼类有20余种,除红鱼外,其余都为数不多。 红鱼是北部湾主要经济鱼类,1955年全区收购量为48024担,占海南岛总产量的8.22%,居各种鱼类第一位。因此,了解红鱼的生物学  相似文献   

19.
台湾海峡南部二长棘鲷种群生态学参数的变化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本文以2003~2004年闽南-台湾浅滩渔场二长棘鲷周年12个月的生物学测定资料,研究其群体结构现状和生长与死亡参数,并与此前的研究结果比较,探讨二长棘鲷的种群动态变化趋势.结果表明:2004年渔获群体平均叉长和平均年龄都较1976、1994和2000年小,L∞和W∞较1982、1994年小,体重生长速率k较1982、1994年大,拐点较1982、2000年提前.雌、雄性初次性成熟的叉长较1976和1994年小.显示渔获个体小型化、低龄化和早熟化,体重生长速率加大,生长拐点提前的变化.这些变化正是二长棘鲷对强大的捕捞压力和环境变化所采取的生态对策,反映了当前二长棘鲷的生态仍较脆弱,资源形势仍较严峻.1994年以来二长棘鲷捕捞死亡系数居高不下,开发比率超过0.5.底拖网渔业的渔获量应控制在估算的最大可持续开发量26.94×104t(其中二长棘鲷2.30×104t),最大持续捕捞力量2180艘福建标准单拖渔船.最小开捕规格为94.6mm和25.76g.只有强化管理,资源才能得到明显恢复.  相似文献   

20.
鮸鱼(Miichthys miiuy)仔、稚鱼发育生长方式及其生态学意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实验生态学方法,进行了鮸鱼仔稚鱼发育生长方式及其生态学意义研究。结果表明,鮸鱼的形态学变化和器官分化主要发生在仔鱼期。仔鱼期头部和尾部快于躯干部的生长。仔鱼头部(拐点:9.80mm体长)、眼径(8.87mm)和口径(23.40mm)的正异速生长为仔鱼的呼吸和摄食提供了有利条件;尾长(16.40mm)正异速生长为减少仔鱼运动能耗和成功逃避捕食者准备了条件;虽然躯干部生长比较缓慢,但是体高呈现正异速生长(11.20mm),这可能与仔鱼消化系统为满足其迅速发育的营养需要而快速生长及鳔的发育有关。结果表明,鮸鱼在早期发育阶段优先发育对生长生存起关键作用的器官,即运动、视觉和摄食器官。但在稚鱼阶段,其主要长度量度相对于体长指标均呈现负异速成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