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张聿洵  崔峻岭 《地下水》2014,(6):129-130
针对胶州湾及青岛市区入胶州湾过城河污染及生态治理现状,在对胶州湾及市区入湾过城河的生态环境整治与区域经济发展状况详细调研、生态环境状况实地考察的基础上,根据国际国内对生态环境治理所取得的成效,提出关于胶州湾及城市河道生态规划治理的方法与对策。  相似文献   

2.
解艳  薛科社 《地下水》2011,33(2):111-112
三峡库区是我国值得高度关注的生态及人群健康风险区域.二噁英是典型的持久性有机污染物.本文阐述了三峡库区水环境中二噁英的污染状况,并介绍了三峡库区人群健康危害研究,最后提出预防解决措施.  相似文献   

3.
胶州湾底层水营养盐的分布特征及有机污染状况分析   总被引:7,自引:2,他引:7  
根据胶州湾底层水营养盐的调查资料,分析了胶州湾底层水中营养盐的分布规律、营养盐的限制因素、水体富营养化水平和有机污染状况。结果表明胶州湾底层水营养盐含量、底层水富营养化判断值与底层水有机污染指数的平面分布非常相似,均从东北向西南递减,研究区域富营养化程度达45.45%,且胶州湾中浮游植物的生长主要受控于溶解无机磷的限制。  相似文献   

4.
胶州湾东北部营养盐的季节和多年变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姚云  沈志良 《水科学进展》2007,18(3):379-384
根据1991-2004年的调查资料,探讨了胶州湾东北部水域营养盐及其摩尔比的月、旬的变化和多年变化以及与年、Chla的关系.月和旬的变化表明春、夏季,各种营养盐浓度以锯齿状的形式呈缓慢上升趋势,与外源性营养盐增加密切相关,只有SiO3-Si在8月份出现明显峰值,SiO3-Si/DIN和SiO3-Si/PO4-P比也有相似的变化;秋季以后营养盐浓度急剧增加,特别是SiO3-Si和DIN,导致了冬季赤潮的爆发.在赤潮高峰时,营养盐大量消耗,特别是SiO3-Si几乎耗尽(0.49μmol/L),SiO3-Si/DIN和SiO3-Si/PO4-P比迅速下降(分别为0.01和1.04),SiO3-Si成为浮游植物生长的限制因子,控制了赤潮的进一发展,并初步讨论了赤潮发生的化学海洋学机制.营养盐的季节变化与Chla含量呈明显的消长关系.营养盐及其结构的多年变化表明,1999年以后比1991-1998年DIN和SiO3-Si的平均浓度分别增加了1.0和2.2倍,DIN/PO4-P比和SiO3-Si/PO4-P比分别增加了0.4和0.9倍,PO4-P、SiO3-Si/DIN比略有增加,营养盐之间的摩尔比都偏离了Redfield比,这与青岛市社会经济发展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5.
Bens.  AK 《地质科学译丛》1997,14(3):54-56,64
地球物理方法可以有效地用来检测土壤和地下水的污染情况。近来在美国犹他州犹他县采用了电阻率测深法和甚低频法来检测浅层没气污染。以胶所打的监测井为分析地下水的化学组分性质提供了极大的方便同时也为地球物理数据的解释提供了辅助信息。  相似文献   

6.
黄龙  王中波  耿威  张勇  王明健 《地球科学》2020,45(7):2722-2734
利用X射线衍射,对东海东北部海域80个表层沉积物样品进行黏土矿物的相对含量分析.结果表明:东海东北部海域表层沉积物黏土矿物中伊利石(65.1%)含量最高,其次为绿泥石(26.6%)、高岭石(8.9%)和蒙皂石(4.3%);矿物组合中伊利石-绿泥石-高岭石-蒙皂石型占绝对优势,伊利石-绿泥石-高岭石型较少.由外陆架至冲绳海槽,伊利石含量分布呈低-高-低-高;绿泥石呈低-高-低;高岭石分布趋势明显异于伊利石和绿泥石,含量值分布出现由高到低的趋势;蒙皂石在个别区域缺失,高值区呈斑块状分布在水深小于100 m的外陆架.快速聚类分析显示,黏土矿物可分为“类长江”、“类黄河”和“类台湾”3种类型,呈4个区域相间展布.“类黄河”型黏土矿物主要由黄海沿岸流将黄河、废黄河等物质再悬浮搬运而来,分布于29.5°N以北、127°E以西的外陆架区,并未越过东海外陆架进入冲绳海槽.外陆架区“类长江”型黏土矿物主要为低海平面时期古长江物质,并混有少量现代长江源悬浮物质;冲绳海槽区“类长江”型黏土矿物主要来自低海平面时期古长江物质.“类台湾”型黏土矿物主要由黑潮控制,由台湾经冲绳海槽南部搬运而来,沿陆坡附近沉积.   相似文献   

7.
随着工业发展和人类活动的加剧,城市给水水源水体污染越来越严重。本文概述了合肥市水质污染状况,在对本市的水污染特征及趋势作详细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建议与对策。  相似文献   

8.
紫木凼金矿开采过程中的环境效应:1.污染状况对比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金矿开采具有其独特的环境效应,特别是贵州等地的卡林型金矿,因为这种金矿富含As,Tl,Hg,Sb,Pb等有毒元素,而且矿区发育喀斯特地形,使这类金矿的开采具有“毒上加毒”的污染特征和“明暗相间”的污染扩散迁移特征。本文通过对紫凼金矿从1989年到1995年开采六年间土壤,地表水,地下水的监测项目的变化对比证明了黄金生产造成了矿区土壤,地表水,地下水中CN^-,As,Hg,Pb,Zn等的增高,其中以  相似文献   

9.
广州市海珠区有机氯农药污染状况及其土-气交换   总被引:5,自引:3,他引:2  
通过在冬夏两季对广州市海珠区表层土壤和空气样品中有机氯农药的采样和分析,对有机氯农药残留现状和潜在生态风险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土壤中六六六类(HCHs)含量水平在2007年冬季和2008年夏季分别为0.57~8.77 ng/g和0.30~14.9 ng/g,平均值分别为2.87 ng/g和3.04 ng/g,都未超过国家土壤环境质量标准的一级自然背景值。冬季和夏季滴滴涕类(DDTs)含量水平分别为3.69~697.7 ng/g和0.88~263.3 ng/g,平均值分别为85.5 ng/g和39.4 ng/g。海珠区部分地点DDTs超过国家土壤环境质量标准的一级自然背景值。DDTs为该区域表层土壤中主要的有机氯农药残留。在研究区域对逸度模型进行了初步应用。  相似文献   

10.
文中对广西某废弃稀土矿区9个采样点0~20 cm(表层)和20~60 cm(深层)以及2个土壤剖面共38个土壤样品进行取样分析,采用地积累指数评价法和潜在生态风险指数评估模型评价了Cd、Pb、As三项重金属污染状况和潜在生态风险并应用相关性分析了重金属来源。结果显示:(1)表层和深层土壤中重金属元素Cd、Pb存在明显的重金属超标现象,尤其是Cd含量超标情况严重,在表层和深层土壤中,Cd的超标率均达到了100%,Pb的超标率分别达到了33.3%和22.2%,As含量正常处于未污染状态。(2)表层和深层土壤3种重金属元素的相关性分析显示,Cd和Pb的相关性不明显,As元素表现出极显著正相关;(3)污染评价显示,表层土壤重金属元素中Cd处于偏中度污染水平,Pb处于轻度污染水平,深层土壤中Cd、Pb均处于偏中度污染水平,表层和深层土壤中As元素均显示无污染。(4)As元素在矿区和非矿区0~100 cm剖面Igeo值均小于-1属于无污染等级。非矿区剖面土壤重金属Cd、Pb的污染程度整体上小于矿区Cd、Pb污染。在矿区范围内,Cd、Pb含量均表现出随着土壤深度增大先升高后降低...  相似文献   

11.
人类活动影响下的胶州湾近百年来环境演变的沉积记录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本文报道了胶州湾柱状沉积物中各生源要素(C、N、P、BSi)以及重金属(Cd、Cr、Pb、Cu、Ni、Co、Zn等)的地球化学特征,在210Pb精确定年的基础上计算了各项地球化学参数的埋藏通量,并结合元素间的比值(OC/TN、OC/OP、BSi/N、BSi/P;其中OC为有机碳,TN为总氮,OP为有机磷,BSi为生物源硅)和重金属的某些污染指数,给出了胶州湾环境演变的沉积记录以及人类活动影响因子.结果表明:胶州湾近百年的环境演变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1980年以前、1980年到2000年左右和2000年至今,经历了环境的未受污染期污染期治理好转期.这些变化除与自然因素有关外,大部分应该归因于人类活动作用的加强.  相似文献   

12.
胶州湾滨海湿地的景观格局变化及环境效应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湿地景观类型分类基础上,利用RS及GIS技术提取了1986、1995和2010年胶州湾滨海湿地的Landsat卫星假彩色合成影像的空间属性数据,利用斑块动态度、斑块密度指数、景观多样性指数、斑块破碎化指数研究了胶州湾滨海湿地的景观格局变化及累积环境效应。结果表明,1986~2010年胶州湾滨海湿地总面积减少,河流与河口湿地面积稍有增大,潮间带滩涂和潮上带湿地面积和斑块数减小;养殖池面积增大、斑块数增多,盐田面积减小、斑块数基本未变,增加了湿地公园这种新的人工湿地景观类型。期间,湿地的景观斑块密度指数、多样性指数和景观斑块破碎化指数增大了。上述湿地面积和景观格局变化是由围垦、城市化、港口和道路建设、河流径流量和输沙量减少、海岸侵蚀、海水入侵、全球变暖、海面上升等因素引起的,并导致湿地生物多样化水平下降、有害植物入侵、环境净化功能降低、污染和赤潮灾害加重、植被退化演替、渔业资源衰退和湿地生态系统服务价值降低等累积环境效应。为减轻这些不利的累积环境效应,应采取建设湿地自然保护区、控制养殖池和盐田规模、发展工业循环经济和生态农业等措施保护胶州湾滨海湿地。  相似文献   

13.
胶州湾沉积物的放射性核素含量分布与沉积速率   总被引:12,自引:1,他引:12  
用HPGeγ谱方法测定了胶州湾表层沉积物、沉积物岩心、潮间带沉积物和周围陆地沉积物的放射性核素238U、228Ra、228Th、226Ra、210Pb、40K和137Cs.笔者对胶州湾沉积物、潮间带沉积物和陆地表层沉积物的放射性核素分布进行研究,结果得出,湾东部沉积物和东岸陆地沉积物具有较高的放射性核素含量.对沉积物岩心放射性核素分布的成因进行了分析,并用210Pbex和137cs方法估算了沉积速率,给出的胶州湾的沉积速率为0.64~1.74 cm/a.  相似文献   

14.
利用同站位多介质同采的资料分析研究了各环境介质中的不同痕量金属对生物富集的贡献。提出底层水中Cu、Hg、As对生物体中同名组分富集的贡献较大。采用PHREEQC软件模拟了底层水中Cu、Hg、As三种元素的组分存在形态,结果表明:Cu(OH2)、HgCl3-、HAsO42-分别为底层水中Cu、Hg、As的优势态,但其生物有效形态依次为Cu2 、HgCl42-、HAsO42-,提出生物对其所处环境介质中痕量金属的富集并不取决于痕量金属的总量或其相应的优势态浓度的多寡,而是取决于痕量金属的生物有效态的浓度大小。  相似文献   

15.
本文对胶州湾沉积物和海洋生物重金属含量进行了统计分析。首先用地球化学法对海洋生物重金属富集特征进行了分析,然后用Spearman’s相关系数法分析了沉积物重金属含量和海洋生物重金属含量的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鱼类对重金属的富集能力最差,而贝类和藻类较强;沉积物重金属均能促进或抑制海洋生物对重金属的富集,而对贝类的抑制作用最强。此结果可以为海洋生物的选择性养殖和种植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6.
盛茂刚  崔峻岭  时青  李磊  耿尧 《水文》2014,34(3):92-96
通过对青岛市环胶州湾各河流上的水文站历年含沙量、输沙量资料分析计算,推求出各河流的入海输沙量,并对输沙特征进行分析评价,最后得出以下以下结论:(1)从空间分布来看,胶州湾河流输沙主要来自胶州湾西北部和东北部。(2)河流属中沙河流。河道上游多年平均含沙量和输沙模数均大于河道中下游。(3)输沙量年际变化较大,最大年输沙量是最小年输沙量的518.7倍,且年降水量较大时,年入海水量也较大,年输沙量也较大。(4)河流悬移质颗粒特征为河流从源头到河口,泥沙粒径是不断减小。  相似文献   

17.
通过实验优化确定了近海自然粒度下沉积物中氮和磷同时浸取并测定的条件,其中无机态氮和无机态磷用0.1moL/L盐酸浸取后测定;总氮、总磷采用氢氧化钠与过硫酸钾混合氧化剂进行氧化浸取后测定。用这种方法研究了胶州湾沉积物中的氮与磷,探讨了其沉积物中氮和磷的地球化学分布特征,发现胶州湾沉积物中有机氮可占总氮的50%~70%,而有机磷所占总磷的比例低于40%,从湾内到湾外这一比例有降低的趋势;与其他海区相似,胶州湾表层沉积物中无机氮和无机磷的相对含量随着深度的增加而增大,在次表层则趋于稳定或变化较小;而有机氮和有机磷的垂直变化与其相反。结果表明,这种沉积物氮、磷的同时测定方法,具有操作简单、精密度高等特点,可用于近海沉积物氮、磷生态学功能及过量氮、磷生态毒理的研究。  相似文献   

18.
基于~(222)Rn质量平衡模型的胶州湾海底地下水排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海底地下水排泄(SGD)作为全球水循环的一个组成部分,近年来成为陆海相互作用的研究热点。地球化学示踪法是研究海底地下水排泄的主要手段。本文以环境同位素222Rn作为示踪剂,通过构建222Rn质量平衡模型来评价胶州湾的海底地下水排泄,并进一步估算地下水输入的营养盐。222Rn质量平衡模型的源项考虑了河流的输入、沉积物的扩散、母体226Ra的支持,汇项考虑了222Rn的自身衰变、222Rn散逸到大气的损失以及与湾外海水的混合损失,源汇项的差值则作为地下水输入的222Rn通量。结果表明,2011年9—10月胶州湾海底地下水排泄通量为24.2 L?m–2?d–1,2012年4—5月胶州湾海底地下水排泄通量为7.8 L?m–2?d–1。丰水季节地下水输入胶州湾的营养盐低于河流输入的,但是枯水季节地下水输入的营养盐接近河流输入的,特别是输入的活性磷酸盐和硅酸盐很接近。  相似文献   

19.
环境介质中高氯酸盐污染及微生物修复技术研究进展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王蕊  刘菲  张苑  陈鸿汉  秦莉红 《岩矿测试》2012,31(4):689-698
高氯酸盐(ClO4-)是一种有毒的无机阴离子,其环境污染问题引起了广泛关注,控制与修复高氯酸盐污染环境成为新的研究热点,其中微生物修复技术最具应用前景。国外已开展环境中高氯酸盐污染现状的调查工作,利用微生物修复技术去除高氯酸盐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我国的相关研究较少。文章综述了近年来国内外高氯酸盐的污染现状及微生物修复高氯酸盐的最新研究进展。由于高氯酸盐的高水溶性和低吸附性,当前研究最多的是高氯酸盐水体污染,这些水体通过饮用水(源水)或食物链直接或间接地对人类健康造成影响。在微生物修复方面,从有机电子供体,无机电子供体(H2、Fe0等),电子受体(O2、NO3-、SO24-)及微生物的生长环境因素(pH值、温度、氧化还原电位、盐度)等方面总结了各因素对微生物修复技术去除高氯酸盐效果的影响,以期为我国开展微生物处理技术在高氯酸盐污染修复领域的实践应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