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06 毫秒
1.
我国深远海养殖浅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由于我国近岸海水养殖空间越来越小,并伴随着海水养殖环境恶化、病害频发、密度过大等一系列问题。为实现可持续发展,海水养殖产业由近岸向深远海转移已经成为必然选择。我国黄海海域存在一个巨大的冷水团,可满足大西洋鲑等高端冷水鱼的养殖。文章论述了深远海养殖的必要性并对日照市万泽丰渔业有限公司购买的驳船用于改造成养殖工船进行了详细介绍,通过开展深远海养殖作业,利用远洋空间培育形成深远海养殖产业,实现海水养殖由近岸向深远海的跨越式突破。  相似文献   

2.
黄海冷水团大型鲑科鱼类养殖研究进展与展望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黄海中部洼地的深层存在一个巨大的夏季冷水团,面积约13万km^2,水质优良,可以利用现代海洋装备在此海域养殖大型鲑科鱼类。中国海洋大学黄海冷水团鲑鱼养殖团队研发了养殖工船,概念性地设计了海浪能驱动的5万m^3的全潜式钢构网箱"深蓝1号"和约17万m^3的养殖-能源-管理于一体的"深蓝2号"智能钢构网箱,成功地完成了黄海冷水团鲑科鱼类养殖技术路线的验证。为实现规模化安全生产,仍需对养殖容量与黄海冷水团变动、适养种类及其育种、养殖技术、病害防治、饲料研发、机械化生产与智能化管理等进行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3.
近几十年来,黄海渔业资源的开发利用得到了飞速发展。作为重要的海水养殖以及海洋捕捞区域,黄海海洋生态系统为全国提供了丰富的海产品。本研究首次采用海洋供给服务评估方法研究黄海区域养殖生产和捕捞生产的物质量及价值量变化情况,结果表明:1990—2015年,黄海区域海水养殖物质量和价值量持续上升,2015年养殖物质量(883.1万t)比1990年(103.6万t)上升了752.4%,价值量则从130.1亿元上升至1 834.4亿元。与此同时,海洋捕捞物质量和价值量则呈现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在2000年达到顶峰(530.7万t,2 772.3亿元)后均有所下降。海水养殖价值量百分比组成变化十分显著,由最初的贝类和虾蟹类为主变为贝类(45.8%)和其他类(32.8%)为主。海洋捕捞价值量中其他类和头足类的比例也在不断增加,2015年增至24.9%,仅次于鱼类的捕捞价值量。黄海区域渔业利用变化情况与全球气候改变、近岸水域环境受污染严重以及各类养殖技术快速发展等密不可分。本研究期望通过海洋供给服务评估分析为黄海区域渔业资源利用管理以及可持续发展提供一定的科学基础。  相似文献   

4.
北黄海冷水团温、盐多年变化特征及影响因素   总被引:7,自引:2,他引:5  
基于1976~1999年的海洋调查资料,主要研究了北黄海冷水团温、盐的多年变化特征,并结合该时间区间内黄河径流量及海洋站的气温、风速等资料探讨影响北黄海冷水团温、盐变化的因素.结果表明,北黄海冷水团在这24 a间温度稍呈上升趋势(0.005℃/a),盐度升降趋势则不明显.其温度主要受冬季气温影响,黑潮现象会使温度变异.盐度主要受黄海暖流、渤海热通量、海域冬季大风的共同作用;黄河径流量可能不是影响北黄海冷水团盐度变化的主要因素,但其径流量的大幅度变化也会影响北黄海冷水团的盐度变化趋势.  相似文献   

5.
郑珂 《海洋世界》2008,(12):22-31
《谁来养活中国》的作者—美国生态经济学家莱斯特·布朗在2008年7月访华时评价说:“中国对世界的贡献是计划生育和淡水渔业”,这个评价基本得到了我国著名渔业专家的肯定,中国渔业可以坦然接受赞扬。而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科协副主席唐启升在认为布朗先生的评价颇有道理的同时,也指出布朗先生可能没有注意到,我国的海水养殖,尤其是大量的贝类、藻类产品的养殖,还在吸收二氧化碳、释放氧气、改善大气环境方面也发挥了相当作用;中国工程院院士、黄海水产研究所雷霁霖认为布朗先生的评价还不够到位,他忽略了中国的海水养殖(也许是因为翻译的疏忽),我国的海水养殖产量已取得长足进展,成为我国海洋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在海洋渔业的许多科研领域,尤其是苗种繁育方面所取得的突破,带来了产业的一次次新发展,海水养殖业为我国甚至世界的粮食安全都做出了重要贡献。  相似文献   

6.
黄海冷水团对海洋变动的响应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李坤平 《海洋学报》1991,13(6):779-785
本文利用历史资料,分析了黄海夏季底层冷水团水温的冷暖变化与海洋变动之间的关系.结果发现,黑潮大弯曲的第二年为黄海冷水团的暖年、埃尔尼诺事件出现的当年为黄海冷水团的冷年,最后讨论了冷暖年黄海冷水团环流特征.  相似文献   

7.
卢明生 《海洋信息》2003,(1):27-27,16
世界渔业捕捞量已达顶峰,各国政府、科学家以及相关国际组织均将水产养殖视为全球鱼类增长的主要方式。全球水产养殖业迅速发展。 美国的水产养殖,主要以淡水鲶科鱼为主,年产值约为10亿美元。海水养殖产量约占整个水产养殖总量的1/3。尽管海水鲑鱼及蛤类养殖增长很快,但海洋养殖总体上增长较慢。利用开阔的海域进行养殖有望成为未来的增长点。 海洋水产养殖会带来经济及其他方面收益,但若不采取适当的环境保护措施,也会导致养殖  相似文献   

8.
基于SWOT模型的我国深远海养殖业发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为加快我国海洋渔业的发展,促进水产养殖空间拓展和渔业产业转型升级,文章基于SWOT模型,从优势、劣势、机会和威胁4个方面,分析我国深远海养殖业的发展情况,并提出建议。研究结果表明:我国深远海养殖业发展的优势在于水产品消费需求快速增长、苗种繁育和水产饲料研发技术进步以及大型养殖设施建设取得突破;劣势在于产业发展准备、养殖生产技术和养殖设施建设等存在不足;机会包括保障水产品供给、实现渔业转型升级和提高海洋资源开发利用能力;威胁来自传统水产养殖业、陆生动物养殖业和产业政策制约;我国发展深远海养殖业应做好顶层设计、加大研发投入和加强政策引导。  相似文献   

9.
黄浩  陈学恩  林璘 《海洋与湖沼》2019,50(6):1191-1200
本文基于现场观测资料并结合FVCOM三维海洋模式的模拟结果,研究了2010年青岛冷水团生消过程和演变机制。结果表明,山东半岛东南海域的中层冷水是青岛冷水团的雏形,于4月中旬演变为青岛冷水团,位于青岛东南外海40m以下的盐度锋面中;刻画了青岛冷水团的消亡过程:5月青岛冷水团的北部底层水并入南黄海底层冷水中,构成南黄海的西部冷中心;而南部水团面积大幅减小,温盐特征大幅上升;6月上旬,青岛冷水团完全被南黄海底层冷水吞并,青岛冷水团完全消亡;揭示了青岛-石岛近海反气旋涡、黄海冷水团锋面密度环流对青岛冷水团的作用,前者是青岛冷水团存在的动力机制,后者加剧了底层海域的水平热量交换,促使了青岛冷水团的消亡。  相似文献   

10.
依据2017年8—9月对黄海海域溶解有机物(DOM)的调查,探讨了夏季黄海海水中溶解有机碳(DOC)和有色溶解有机物(CDOM)的空间分布特征。在表层海水中,受陆源影响较大的近岸海域CDOM含量相对较高,北黄海冷水团区域由于水产养殖的饵料引起DOC浓度升高,且该部分DOC以无色为主。DOC浓度随深度逐渐降低,而CDOM逐渐升高,该特征在冷水团区域更为显著,因此DOC和CDOM在冷水团区域的表底差异远大于浅水区的非冷水团区域。陆源输入和初级生产是引起表层DOC升高的主要原因,而光漂白则引起CDOM降低,同时光漂白还导致表层水体中CDOM分子量和芳香性低于底层。底层溶解氧饱和度在冷水团为80%~93%,均表现为弱不饱和状态。层化不仅阻碍了O2向底层水体输送,还抑制了DOC和CDOM的垂向混合,这是引起冷水团区域表底层DOC和CDOM差异较大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1.
袁业立 《海洋与湖沼》1979,10(3):187-199
冷水团环流是我国近海海况的重要现象之一,它几乎控制着整个黄海辽阔的海域,对国民经济有着重要影响。弄清我国近海的这一重要现象的生成和发展的机制,不论在实践上或理论上都是很有意义的。 通过近40年的调查研究,特别是建国以来我国海洋工作者的努力,对这一重要海洋现象已有了许多可贵的论述。在赫崇本等的论文中首先指出,黄海冷水团是冬季在黄海本地形成的;而后,在管秉贤的论文中又将这一结论推广到整个年度,认为冷水团,特别是冷水团中心部分,夏半年的主要水文特征是冷水团本地演化的反映,并指出,在分析水温  相似文献   

12.
黄海冷水域水化学要素的垂直分布特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黄海夏季深层冷水(简称黄海冷水), 又称为黄海冷水团, 已为海洋物理学家进行过较多的研究。该水域化学研究开展较晚,近年来顾宏堪首先报道了黄海夏季溶解氧垂直分布最大值与黄海冷水密切相关。黄海冷水与其它水团一样,理、化、生物等特性是相互关联的统一体。遗憾的是,迄今尚未见到有关于此的多学科综合性的研究报道。 本文根据1959年海洋调查资料,对黄海冷水域主断面水文化学要素的垂直分布特性进行了研究,并讨论了该冷水形成及诸参数变化的原因。  相似文献   

13.
渤海沿岸流季节变化对青岛冷水团影响的初步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青岛冷水团位于青岛外海海域,具有独特的温盐结构和生消规律,对近海水文和周围渔场有重要的影响。利用世界海洋数据库(WOD2013)和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开放航次的黄海断面观测资料,及ROMS区域海洋模式,对青岛冷水团的形成机制和演化过程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青岛冷水团3月初现,4月形成,5月达到鼎盛,6、7月逐渐与黄海冷水团融合,8月开始衰减至10月消亡。渤海沿岸流秋冬季为北风驱动的正压流,其携带的山东半岛北岸的低温水为青岛冷水团的形成提供水源;春夏季为冷水团密度环流,输运到青岛冷水团和黄海西侧冷水团之间的低温水促进了两水团的融合,加快青岛冷水团的消亡。  相似文献   

14.
通过分析2011年8月的出海调查数据,绘制了不同断面上的温度分布图及调查海域底部的温度分布图,基本了解了黄海冷水团西边界的空间分布特征;根据热力学及流体力学的基本理论,在忽略热量传递次要项的前提下,通过计算海水在输运过程中的"冷量"损失,得到了黄海冷水在输运过程中的温度变化情况;进一步结合青岛地区海水源热泵技术的具体应用情况,分析探讨了黄海冷水团的开发利用前景。结果表明:黄海冷水团边缘距离岸边较近,约20~40km,在冷水输运过程中"冷量"损失较小,管道内部末端水温仅升高5℃~6℃,并且青岛地区已经具备相对成熟的海水温差能利用技术,这些都为黄海冷水团的开发利用提供了理论与现实基础。  相似文献   

15.
周玮 《海洋学报》1996,18(2):113-118
黄海冷水团作为夏季存在并有规律地逐月影响黄海海域的特殊水团,对于它的整体水文特征、形成原因、运动方式以及影响其强度的环境因素,曾有过许多研究和报道[1-4].但是,关于冷水团势力影响海洋岛海域,在海洋岛海域形成的特殊水温特征却未见报道.本文将根据我们几年的水温观测结果结合有关冷水团的资料对黄海冷水团影响海洋岛海域所形成特殊水温特征及其形成原因做以下报道和分析.  相似文献   

16.
刁焕祥 《海洋科学》1986,10(6):30-34
黄海冷水(又称黄海冷水团)是我国近海水文特征的重要现象,自本世纪二十年代以来,日本和我国海洋物理学家陆续对其进行了较多的研究。近年来又见有该水域的水化学特性报道,其中顾宏堪首先研究了黄海水域夏季溶解氧垂直分布最大值,继而刁焕祥等指  相似文献   

17.
《海洋预报》2021,38(2)
基于NOAA提供的1982—2016年日平均OISST.V2数据、大面站观测数据以及FVCOM数值模拟数据,在分析黄海冷水团的年际变化规律以及SST变化特征的基础上,确定了黄海SST和冷水团特征参数,采用相关分析方法,探究黄海SST与冷水团的相关关系。结果表明:黄海冷水团8℃等温线包围面积年际变化幅度最大,9℃等温线次之,10℃等温线包围面积年际变化幅度最小;北黄海冷水团冷中心大小和位置均比南黄海冷水团更稳定;受到地形限制,冷水团冷中心虽然每年位置变化较大,但活动范围较为固定。通过对黄海SST和冷水团特征参数的相关分析,发现冬季9℃等温线到达的纬度与黄海暖流流量和冷水团面积之间均存在较好的相关关系,尤其是冷水团与前一年冬季表层9℃等温线到达纬度相关程度更高,这说明冬季黄海SST不仅能够反映黄海暖流的强弱,也能够反映第二年夏季黄海冷水团的强弱。  相似文献   

18.
随着海洋资源和环境问题日益加剧,科技进步逐渐成为我国海洋渔业可持续健康发展的关键。我国是海洋渔业大国,但不是渔业科技强国。主要从四个方面开展研究:首先基于科技支撑体系、科技创新、科技效率与成果转化、高新技术应用等方面概要介绍了我国海洋渔业科技发展的成就和问题;然后从渔业资源与生态环境、水产遗传育种、水产养殖、渔业装备与工程等领域梳理出现阶段我国海洋渔业经济发展的重大科技需求;重点从经济增长、产业机构调整和产业模式创新三方面分析科技进步对我国海洋渔业经济发展的影响路径;最后概述了常用的科技进步贡献率的测算方法及在海洋经济,尤其是在海洋渔业经济领域的运用。海洋渔业科技进步贡献的测算及评价,是一个非常复杂的技术问题,还有待进一步挖掘和研究。  相似文献   

19.
南黄海西部的陆架锋及冷水团锋区环流结构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28,自引:8,他引:28  
赵保仁 《海洋与湖沼》1987,18(3):218-226
本文依据1984年7月的实测水文资料和卫星图片,指出了南黄海西部存在着因潮混合形成的浅水陆架锋,分析了陆架锋区的水文结构,指出在冷水团锋面区域海洋上层存在着一个因下层冷水上升而形成的低温、高盐、高氧带,沿陆架锋及冷水团边界区域,是黄海的主要上升流区。本文还指出,夏季黄海沿岸流主要是一支沿黄海冷水团锋面南下的强流(jet)。在冷水团衰退时期,随着冷水团的退缩,这一沿锋面的流动将向外海推移。  相似文献   

20.
发展海水养殖与减轻赤潮灾害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发展海水养殖与减轻赤潮灾害梁松国家海洋局南海分局我国是水产养殖大国之一,海水养殖产量每年超过300万吨,连续多年居世界第一位,海水养殖业已成为总产值达数百亿元的重要海洋产业。到2010年,我国将实现海水养殖年产量1000万吨的宏伟目标。但在发展中却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