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鳀鱼水解蛋白脱苦方法的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相似文献   

2.
3.
我国黄、东海鳀鱼资源十分丰富,据中挪联合资源声学评估调查结果,其资源蕴藏量为280×10~4t,年可捕量为500000 以上,是一种大有开发前途的小型中上层鱼类。但是我国至今尚未对这一资源很好地开发利用,80年代中期以前,年产量仅30000t,近几年70000~80000t。 目前,黄、东海大型鱼类资源严重衰退。在这种情况下,研究行之有效的鳀鱼捕捞方法,组织开发利用鳀鱼资源,对发展我国的海洋渔业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4.
鳀鱼蛋白酶水解物的营养评价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对鱼蛋白酶水解物EAPH进行评价。EAPH蛋白质含量88.26%,氨基酸比例会理,必需氨基酸占总氨基酸43.61%,并含丰富的水溶性维生素和微量元素。EAPH对动物的生长效果、饲料效率(FE)、蛋白质效率(PER)、净蛋白质效率(NPR)均与对照乳粉蛋白相近;表征其消化吸收利用率的其消化率(TD)、生物价(BV)、蛋白质净利用率(NPU)均略高于对照乳粉蛋白;小麦粉蛋白经EAPH强化后,其蛋白质消化吸收利用率大幅度提高。EAPH为优良蛋白制品。  相似文献   

5.
鲲鱼是一种集群性强、昼夜垂直移动明显的中、上层小型鱼类,主要分布于南北半球的温带水域。 80年代以前,由于对鲲鱼资源的利用价值认识不足,因而鳀鱼资源一直未被大规模地开发利用。随着传统经济鱼类资源的衰退,鳀鱼的开发利用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使其由过去  相似文献   

6.
1 鳀鱼资源开发、利用的现状 1.1 鳀鱼资源丰富,年可捕量庞大 鳀鱼是东、黄海区(含我国近海)尚未充分开发的中、上层小型鱼类。据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黄海水产研究所连续多年对东、黄海区鳀鱼资源的调查评估,蕴藏量在280~430万吨,最大年可捕量在50~70万吨,并已基本探明鳀鱼越冬、产卵、索饵渔场分布范围及  相似文献   

7.
近年来,黄渤海在对虾、小黄鱼、带鱼等传统主要渔业资源相继衰退的情况下,鲅鱼成了可以替代的唯一大型经济鱼类资源。据统计:1995年以来,黄渤海每年捕捞产量唯一超过10万吨的经济鱼类就是鲅鱼,1997年更是达到18万吨。然而,百姓们在吃到物美价廉的鲅鱼时,却不曾想到这一经济鱼类也正面临着衰竭的危险。有的渔业研究人员则坦言,如果鲅鱼资源继续遭受更严重的破坏,黄渤海渔业生产将步入  相似文献   

8.
黄海鳀鱼产卵场和越冬场营养盐分布特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通过2002年11月、2003年1月和2004年6~7月的营养盐资料,讨论了黄海鳀鱼(Engraulis japoni-cus)产卵场和越冬场营养盐在秋、冬、夏三个季节分布变化特征.分析结果表明:黄海鳀鱼产卵场和越冬场表层营养盐随季节变化明显.秋季,营养盐在调查海区的南部出现最高值,向北递减,在朝鲜半岛沿岸浓度也较高;冬季,营养盐分布高值区出现在南黄海中部及朝鲜半岛西南近岸,表底层分布大致相同;夏季,在鳀鱼产卵场近岸形成了营养盐的高值区.在调查海域表层,PO43-和SiO32-分布冬季最高,秋季最低;DIN冬季最低,秋季最高.在底层,PO43-、SiO32-和DIN均是秋季最高,PO43-和DIN冬季高于夏季,而SiO32-则是夏季较高.对比了N/P,Si/N值,三个季节N/P值都大于Redfield值,尤其是夏季(50),Si/N值也略小于Redfield值.黄海鳀鱼产卵/越冬场浮游植物光合作用受N限制的可能性极小,绝大部分水域主要是受P限制,Si的含量普遍较高,它不可能成为限制因子.  相似文献   

9.
青鳞鱼下脚料水解蛋白的制取及其营养评价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以青鳞鱼(Harengula zunast)下脚料为原料,采用碱萃取,蛋白酶水解,浓缩,喷雾干燥等手段,制得水解鱼蛋白。研究了碱萃取,蛋白酶水解条件及不同沉淀方法对水解鱼蛋白沉淀效果的影响,并对水解鱼蛋白制品营养价值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下脚料水解鱼蛋白制品含粗蛋白72.9%,氨基酸总量67.6%,其中必需氨基酸占44.6%,氨基酸分为96,苏氨酸为其限制性氨基酸(1973年FAO/WHO标准),无机盐钙,镁,铁,锌,铜,磷含量丰富,以有机溶剂(异丙醇,乙醇)为沉淀剂沉淀水解蛋白时,粗蛋白损失率约为30%(干基计)。  相似文献   

10.
慕康庆 《海洋科学》2003,27(9):30-31
~~东黄海区鳀鱼资源变动及渔业管理@慕康庆$荣成市水产科学技术研究所!荣成264309  相似文献   

11.
东海、黄海不同生长时期鳀鱼的胃排空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孙耀  马志敏  刘勇  唐启升 《海洋学报》2006,28(3):103-108
采用现场和室内模拟方法,测定了东海、黄海不同时期鳀鱼的胃排空率,比较了3种常用数学模型对其排空曲线的拟合程度.统计结果表明,3种数学模型均可较好地描述鳀鱼的胃排空曲线,其中当鳀鱼个体较小或实验温度接近于适温下限时,排空曲线较接近于一条直线,随个体增大和温度升高,则逐渐演变为典型的指数曲线;综合评价结果表明,指数模型最适于定量描述其胃排空曲线,平方根模型次之,直线模型较差.在本研究的生长期范围内,近岸觅食高温期的当年生鳀鱼个体较小,胃排空率相对较低;随后温度虽然降低,但个体有较大幅度增大,排空率明显增大;当温度继续降低至越冬温度时,个体继续增大引起的变化被温度效应所掩盖,排空率降低到最低点;越冬后洄游至近岸海域进行生殖之前,温度和体重与越冬阶段项比较,都有较大幅度增长,且测定时卵巢已发育至Ⅳ期,卵巢发育增大了体内能量消耗,故这一时期鳀鱼的胃排空率远大于其他各时期.  相似文献   

12.
南黄海鳀鱼产卵场小型底栖生物的丰度和生物量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20 0 0年 6月在南黄海鱼产卵场 18个站位的调查结果表明 ,小型底栖生物的平均丰度为 0 .81× 10 6ind· m-2 (± 0 .4 1× 10 6ind· m-2 ) ,平均生物量为 1.2 2 g dwt· m-2 ,小型底栖生物的丰度和生物量的水平分布图型大体相似 ,即高的数量值分布在等深线 5 0 m以浅的与海岸线平行的74 94、7994、85 94、11394等站。小型底栖生物数量与 10种环境因子的 Pearson相关分析表明 ,丰度与水深呈负相关 (r,- 0 .5 5 5 ,P<0 .0 5 ) ,与 Chl- a呈正相关 (r,0 .4 86 ,P<0 .0 5 ) ;生物量与水深、沉积物中的粘土含量 (% )和水含量 (% )均呈负相关 (r,0 .4 84~ 0 .5 0 0 ,P<0 .0 5 )。共鉴定出 18个小型生物类群 ,线虫是数量占优势的类群 ,平均丰度 0 .6 0× 10 6ind· m-2 (± 0 .36× 10 6ind· m-2 ) ,占总丰度的 73.8% ,其他的重要类群依次为底栖桡足类 (18.7% )、多毛类 (3.1% )、动吻类 (1.6 % )和介形类 (1.1% )。按生物量 ,优势类群依次为多毛类 (占 2 9% )、桡足类 (2 3% )和线虫 (2 0 % )  相似文献   

13.
采用碳氮稳定同位素技术对黄海中南部鳀鱼食性的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根据2005年4~5月在黄海和长江口海域进行的春季底拖网调查,应用稳定同位素方法研究了黄海中南部鳀鱼(Engraulis japonicus)及其可能摄食饵料的碳氮稳定同位素比值,结果表明:(1)黄海中南部鳀鱼的食物组成为不同粒径的浮游动物、太平洋磷虾(Euphausia pacifica)和仔稚鱼,其中以粒径为500~900μm的浮游动物为主,贡献比例占61%~84%;仔稚鱼贡献比例占16%~21%,较传统胃含物方法分析的结果小;(2)黄海中部海域鳀鱼的碳氮稳定同位素比值平均值较南部海域高,原因可能与各海域的能量来源不同或存在微食物环有关,也可能与不同海域鳀鱼的能量转换途径不一样,即与食物链长短不一有关.  相似文献   

14.
采用化学分析、氨基酸组成分析及动物体内实验等方法,进行了鳀鱼蛋白水解物的一般成分、氨基酸组成和抗高血脂作用研究。结果表明,蛋白水解物含蛋白质20.50%、脂肪9.63%、水分67.37%、灰分1.09%;在必需氨基酸中,异亮氨酸、亮氨酸、赖氨酸、蛋氨酸和胱氨酸、苏氨酸、色氨酸及缬氨酸达到FAO/WHO(1973)提出的理想氨基酸模式中相应氨基酸的88%-100%;该蛋白水解物能显著抑制由高脂类饲料喂养导致的高血脂大鼠的TC、TG、HDL升高,其抗高血脂作用可能来源于它本身的功能因子(包括牛磺酸、DHA、EPA、Ca、P和Fe等)。  相似文献   

15.
海洋中的鱼、贝、虾类等所含蛋白质、微量元素及维生素,是陆地动植物所不能比拟的[1]。然而由于加工和保鲜技术跟不上,导致大量水产品腐败变质,造成资源极大的浪费。世界渔业协会有关统计资料分析表明,近年来尽管全世界的水产品总产量已起过108t,但每年因变质而被丢弃的水产品至少占12 %以上,另有36 %的低值鱼被用作动物饲料,真正供给人类食用的仅为总产量的一半。作为水产品产量连续8年居世界第一的我国,据报道水产品加工仅占水产总量的30.7%[2,3],真正用于食用的水产品尚不足一半。为了让海洋资源更大效益…  相似文献   

16.
人工增殖蓝点马鲛作为利用鳀鱼资源另一途径的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杨纪明 《海洋科学》1986,10(4):44-45
一、前言 本文提出一个雏议,旨在引起有关方面对开发利用鳀鱼Engraulis japonicus Temminck & Schegel资源的另一途径问题进行讨论,以期取得对这个问题的充分认识和作出可行性判断。 我国近海和外海拥有的鳀鱼资源非常丰富。根据著者等的调查,1983年夏季在渤海上层的鱼类生物量中,鳀鱼占四分之三(6月)和三分之一(7月)的高比例。朱德山、王为祥报道的调查结果表明,1984年11月—1985年4月,黄东海外海鳀鱼资源量达200万  相似文献   

17.
本文根据黄海水产研究所“ 北斗”号海洋渔业资源调查船 1985年 1月和 3月的温、盐及鳀鱼资源调查资料,分析讨论了南黄海和东海水文状况及其与鳀鱼渔场的关系。提出了鳀鱼越冬期间的适温范围大约在8°—15℃之间,最适水温为 10°—12℃。中心渔场多位于水温为 11℃左右的暖水或冷水舌的舌锋区,并随 11℃水舌的变动而发生渔场位置的变化。这一结果对有效地开发利用鳀鱼资源具有重要的实用意义。  相似文献   

18.
本文用组织学方法研究了赤鼻棱鳀(Thrissapurava)松果体的形态结构,结果表明赤鼻棱鳀有松果体窗,并有发达的松果体,感光细胞聚集成团,顶突伸入终囊腔中,终囊类型为折褶型。背囊由单层细胞构成,细胞大而圆,松果体司感光内分泌功能。  相似文献   

19.
鳀鱼(Engraulis japonicus T. & S.)是鲱亚日(Clupeoidei)鳀科(Engrau1idae)的一种近海中上层小型鱼类,太平洋西北海区,如我国、朝鲜、日本及苏联远东水域均有分布。鳀类可供制鱼粉、鱼酱、鱼干或提炼鱼油等。近十多年中,全球渔业捕捞产量增加最大的是鳀科鱼类;最突出的是秘鲁鳀鱼(E. ringens) 其产量曾跃居世界第一位。 各国学者对鳀鱼类作了不少研究,尤其是欧洲学者对欧洲鳀鱼(E. encrasicholus) ,日本学者对鳀鱼,在繁殖习性、种群、洄游、分布和生产预报等方面作了不少研究。我国对这种鱼类过去注意得很少。根据捕捞经验,水产部门、科技工作者及渔民都认为,这种鱼类资源潜力不小,因而把它作为重要研究课题之一。 但由于研究不够充分,捕捞加工技术也未完全解决,目前这种鱼类资源尚未充分开发利用。  相似文献   

20.
Many studies have revealed that anchovy has exhibited large variability in population size on decadal tim-escales. However, such works concerning anchovy population are mainly based on short historical catch records. In order to understand the causes of variability in fish stocks (natural and/or anthropogenic) and calibrate the error between catches and standing stocks, it is essential to develop long-term time series of fish stocks from the time when human impacts are minimal or negligible. Well preserved fish scales from sediment record are regarded as useful indicators revealing the history of fish population dynamics over the last centuries. Anchovy scales was first analyzed over the Yellow Sea and East China Sea and the largest abundance was found in the central South Yellow Sea where is regarded as the largest overwintering ground for Japanese anchovy (Engraulis japonicas). Thus in the central South Yellow Sea, two cores covering the last 150 years were collected for estimating fish scale flux. The scale deposition rate (SDR) records show that the decadal scale SDRs were obviously coherent between cores with independent chronologies. Thecalibration of downcore SDRs to the standing stocks of anchovy further validated that SDR is a reliable proxy to recon-struct the long-term anchovy population dynamic in the central South Yellow Sea where anoxic conditions prevail in the sediment. When assembled with other productivity proxies, it would be expected that SDR could be associated with changes in oceanic productivity and may make a contribution to determine the forcing factors and elucidate the mechanism of the process in future.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