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李又君 《山东气象》1996,16(1):53-54
飑是大气探测中所现测的天气现象之一。因观测定义及特征不够具体量化,对其进行准确观测记录是比较困难的。本文从观测学、天气学、卫星云图、雷达回波四个方面。对飑线的形成背景及特征等进行分析概述,并提出参考观测方法。  相似文献   

2.
根据多年工作实践,从历史资料统计入手,提出了观测、判断飑现象的几处着眼点。  相似文献   

3.
云南中部一次飑天气过程的雷达回波特征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张小松  李宏波 《气象》2003,29(12):34-37
利用地面资料和雷达回波,分析了2002年9月8日云南中部一次飑天气的发生、发展和演变情况,得出低纬高原飑天气出现时天气和要素变化为:雷暴最先出现,随后湿度急升,气温直线下降。在这突变过程中出现大风、大雨和冰雹,气压出现跳跃。飑线水平尺度长不到100km,宽仅10km,生消史两个小时左右。其雷达回波有前期征兆,发生演变过程,有一定特征。  相似文献   

4.
易连静 《贵州气象》2007,31(1):44-45
天气现象反映出不同天气的物理过程,是天气变化的体现。然而飑这一天气现象在观测记录中却趋于“消失”。该文旨在提高对飑这一天气现象的认识,从而更客观、真实地反映在地面气象观测记录上。  相似文献   

5.
6.
1引言飑线是一种强天气现象,能量大。破坏力强,能造成严重的灾害,并且预报难度大。飑线,也称不稳定线或气压涌线,是一种范围小、生命史较短的气压和风的不连续线。它是一种中尺度对流系统,呈带状分布,是非锋面的或狭窄的活跃雷暴带。它是由许多雷暴单体侧向排列而形成的一种深厚的对流系统,一般水平长度几十至几百千米,水平宽约20—50km,水平尺度长度与宽度的比例〉5:1。典型生命期约几至十几小时,远大于雷暴单体的生命期。飑线包括雷暴,以及非对流(层状云)的降水区,飑线上的单体常常彼此互相干扰。  相似文献   

7.
对飑在地面气象观测中的天气特征进行讨论,并与天气学中的中尺度天气系统——飑线进行区别。分析了陕西飑的空间分布特征和年际、年代际变化特点,发现陕西飑的发生次数在1980年出现由少到多的强突变,认为1979年出版的《地面气象观测规范》对飑定义的修正是产生突变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8.
气象上所谓飑,是指突然发生的风向突变、风力突增的强风现象,其持续时间短促,飑通常还伴有骤雨或雷雨。它是春夏季影响广东省的一种灾害性天气现象,而且常形成一种风向和风力发生剧烈变动的天气变化带(称为飑线),是一条雷暴或积雨云带。沿着飑线可出现雷暴、暴雨、大风、冰雹和龙卷风等剧烈的天气现象。  相似文献   

9.
根据济南地面气象自动站观测资料,对飑过境时压、温、湿、风等气象要素变化曲线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常规地面气象要素分钟数据变化可以较好地反映出飑的变化特征,将其作为判别飑的依据,为观测员在实际工作中熟练把握、记录该天气现象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0.
关于天气现象"飑"的实践认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飑是一种与强对流天气相关的天气现象。按其定义:飑是突然的强风,持续时间短促。出现时瞬时风速突增,风向突变,气象要素随之也有剧烈的变化,往往是气压涌升,温度陡降,湿度增大,并常伴有雷雨出现。在实际工作中飑是一种容易漏记或错记的天气现象。1飑易漏记、错记的原因飑在实际工作中容易漏记或错记,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第一,一般的雷暴天气都伴有阵风及气象要素的变化,但并非所有的阵风都是飑。第二,风向急转的概念不是很清晰。第三,持续时间短促。第四,开始时间的记录以什么为准。其实飑的记录可以根据当时的天气背景及发生时单站…  相似文献   

11.
陈焕武 《陕西气象》2001,1(1):42-43
飑是一种突然发生的持续时间短促的强风现象。它与排列成带状十分狭窄的雷暴群同时出现,形成一条强烈的对流天气带。在《地面气象观测规范》中对飑做了定义,但风速突增,风向突变,气象要素随之也有剧烈的变化,没有一个量的标准。因此,在实际观测中,存在一定的问题。容易造成漏记、缺测或时间偏迟。对佳县站1980~1999年资料记录所出现的132次飑进行了总结分析,得出一些结论。1 飑的气候特点及要素变化1.1 气候特点据资料统计表明:飑出现最早在5月初,最晚在10月底,其中7~9月出现占80%;日变化显,午前弱,午后强,傍晚减弱,一日中14~20时出现…  相似文献   

12.
雷雨是夏季的主要天气现象,观测比较复杂。在后山草原地区初雷一般从4月开始,以7、8月最为频繁,出现的时间以13~24时最多,0~12时最少;方向以SW—S—SE较多,NW—Z—SE次之,NE—E较少;雷暴产生的原因有属地方性的,也有是系统天气产生的,系统性的比较多。  相似文献   

13.
谭明艳  莫静华  李程 《气象研究与应用》2011,32(2):65-67,73,114
对飑过站时,温度、湿度、风向、风速、本站气压等相应要素的归一化后的变化率求积做一个综合判断,用简单的数学运算确定飑的记录时间。  相似文献   

14.
运用现代化观测资料判定和记录飑天气现象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骆欧阳 《浙江气象》2008,29(3):28-30
飑天气现象的观测记录是地面观测的一大难点,如果不综合判断容易出现误判。随着自动观测、雷达、卫星云图等现代化探测技术的应用,飑天气现象的判定和记录也将变得容易。通过对2006年6月10日飑天气过程影响时的现代化观测资料进行分析判断,归纳出一些经验,提出观测判断飑现象的一点方法。  相似文献   

15.
1995年4月19日,我省珠江流域遭受了一次历史上罕见的特大飑线天气的袭击,其影响范围大(包括肇庆、佛山、广州、中山等市),持续时间长(14~20时)。在强雷雨、大风、冰雹、龙卷等强对流天气影响下,给上述地区造成了严重的自然灾害,其中死亡29人,受伤500人,倒塌房屋2100间,损坏房屋4000多间,农作物受灾面积6.9公顷,一大批船只沉没,珠江三角洲沿线公路一些汽车被掀翻,直接经济损失约8.6亿元。现就这次飑线天气过程及雷达回波特征的演变情况作一探讨分析:1飑线天气背景和雷达回波资料1.1天气形势这次飑线天气过程,主要是由于…  相似文献   

16.
1 引言由于后面带有中尺度层状云区的飑线系统往往产生大量降水,所以多年来人们已经认识到并日益增进了对这类飑线系统的重视。通常人们把在某一阶段既有层状云区又包含有对流中心的对流天气系统称为中尺度对流系统(MCS)。近来的观测结果(譬如:  相似文献   

17.
1.引言在春末和初夏的几个月中,暴雨和偶发暴洪的发生与通过台湾和中国南部的副热带冷锋(梅雨锋)有关.Chen和Yu(1988)的气候学研究发现,在缓慢移动的地面冷锋前部,850hPa或700hPa的低层风速最大值的出现与暴雨事件(雨量≥100毫米/天)的发生有很强的相关关系.与急流有关的大尺度环流通过平流过程和锋前的大尺度垂直运动  相似文献   

18.
89813飑线中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亚君  叶渝汉 《气象》1990,16(9):27-30
  相似文献   

19.
选用WRF(weather research and forecasting)模式及其3D-Var(three-dimensional variation)同化系统,针对2018年3月4日发生在江西的一次罕见强飑线天气,探讨同化多普勒雷达不同观测资料对极端雷暴大风天气模拟预报的影响。结果表明:仅同化由雷达反射率反演的雨水、雪和霰粒子以及由其估算的水汽不能稳定改善模式对飑线雷达反射率的预报效果,尤其对地面大风和降水的预报起反效果;当联合同化雷达反射率与雷达径向风资料后,显著改进了模式对飑线发展演变过程中雷达反射率、地面降水和地面大风的预报效果,雷达反射率的同化呈现显著正效果。原因是仅同化雷达反射率对初始水成物及热力场影响较大,而对动力场调整微弱,随着积分时间增加,热力场对动力场的反馈作用不真实,高层出现虚假辐散风场,飑线前侧模拟出虚假层状云区,且未能改进飑线系统低层垂直风切变、冷池以及对流层中下层后侧入流的模拟,模拟的飑线移动和演变过程与实况有很大差距;当联合同化雷达反射率与雷达径向风资料后明显调整了初始动力、热力和水成物场,物理配置更符合实际,形成更有利于强飑线发生的垂直风切变和风场结...  相似文献   

20.
刘明云 《山东气象》2009,29(4):73-74
为了更好地做好飑的观测,总结了平原站2004年和2006年两次飑出现时气象要素的变化特点,飑出现时常伴随瞬间风速突增,风向突变,强风持续时间短促,并伴有气压、湿度骤增,气温骤降等气象要素的剧烈变化,还常伴随雷阵雨出现。通过这些变化来寻找飑的特征,防止飑的漏记和误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