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文章利用2000、2006、2009、2013、2017年和2018年的6景Landsat数据,通过目视解译法提取东居延海的水体面积。用2000—2018年每年8月的日MODIS数据计算归一化植被指数后合成月最大值产品监测额济纳绿洲的植被情况。结果表明:2000年以来,东居延海水域面积从2000年的0km2逐渐增加到2018年的68.88km2;西居延海自从干涸后直到2017年一直处于无水状态,而在2018年首次出现水体,水域面积约3.5km2。2000年以来,额济纳绿洲的低覆盖度植被区面积呈现逐年减少趋势;中覆盖度植被区和高覆盖度植被区的面积呈现逐年增加的趋势。经过连续19a的调水,从2002开始额济纳绿洲生态得到了有效恢复。从研究结果可了解黑河干流分水对额济纳绿洲及东居延海的影响情况,为制定下一步的黑河分水计划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2.
都瓦拉  邓晓东  玉山  刘朋涛  那顺 《气象》2007,33(S1):46-50
利用轨道为134/31的1990年、2000年、2002年、2005年和2006年9月5景陆地卫星资料,监测黑河应急调水工程前后几年的东居延海水域面积的变化和其周边地区的植被长势情况。通过遥感监测分析得知,黑河应急调水后东居延海的湖泊面积扩大较快,蓄水量的增加也十分明显,但其周边地区植被的恢复却十分缓慢。黑河下游的生态环境十分脆弱,一旦破坏很难恢复。因此,应将黑河流域作为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来考虑,把工农业的发展与生态环境的效应和由此产生的生产力后效联系起来,统筹中、下游水资源开发利用。  相似文献   

3.
黑河流域下游额济纳三角洲气候及生态环境变化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气候是生态环境变化的重要驱动因子,分析其变化特征对生态环境监测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生态环境急剧恶化的黑河流域下游额济纳三角洲为研究对象,利用1960~2012年额济纳气象站的气温、降水资料,采用Mann-Kendall检验、回归分析及累积距平曲线分析气候特征,结合重标极差(R/S)分析法预测未来趋势。结果表明:近53 a额济纳三角洲气温显著升高、降水无明显趋势;气温年代际增温幅度差异明显,1980年代、1990年代增幅最大;降水呈"少—多—少"波动变化,21世纪暖干化明显;暖冬现象显著。结合GIMMS-NDVI及东居延海面积、正义峡径流量,通过Pearson相关分析,结果表明:气候暖干化及黑河干流下泄量减少导致东居延海萎缩盐化、植被退化;2003年以后东居延海面积增加是2002年开始人为生态输水的结果,而非气候暖湿化的表现。  相似文献   

4.
黑河下游分水对额济纳绿洲植被恢复效果的遥感监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1996、2000、2002和2006年4个时期的TM数据,计算了额济纳旗绿洲的NDVI,根据NDVI大小划分裸露地、稀疏植被区、中等植被区和茂密植被区4个等级,对比分析黑河分水前后额济纳旗绿洲NDVI的面积变化,了解黑河分水对下游植被恢复的效果。结果表明:1996~2002年,额济纳旗绿洲植被一直处于退化阶段;2006年,经过黑河连续7a的分水,下游植被得到较好的恢复,黑河下游的生态环境退化问题得到了缓解和恢复。  相似文献   

5.
应用EOS/MODIS资料监测河西内陆河下游水库湖泊水域的变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杨兰芳 《干旱气象》2005,23(1):49-53
利用EOS/MODIS资料,对2004年春季至秋季间分布在甘肃省河西境内的2个面积最大的水库———红崖山水库、双塔水库和位于内蒙古额济纳旗的东、西居延海湖泊的水体面积进行监测计算,并与近年同期平均值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表明疏勒河、石羊河及黑河流域下游的水库湖泊水体面积都有不同程度的减小。  相似文献   

6.
额济纳生态环境退化及成因分析   总被引:21,自引:4,他引:17  
黑河下游的额济纳旗近20年来水文和生态环境严重退化,约有3/4的水井干涸,部分地区地下水位下降了2~3m,水质恶化,生物多样性减少,有的物种已经灭绝。仅从1987年到1991年间,沙漠化面积(植被覆盖率<10%)就增加了约5.6%,年递增1.63×102km2,绿洲严重退化,沙尘暴天气频繁。生态环境退化的原因是由于黑河水资源的不合理利用、人口的快速增长使土地超载及过度放牧。最后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一些相应的措施。  相似文献   

7.
依据樊自立等人对人工绿洲、天然绿洲的定义及分类,对塔里木河下游人工绿洲、天然绿洲包含的要素进行提取,并根据前人对干旱区人工、天然绿洲适宜配比的研究,结合相应的遥感影像数据,对塔里木河下游1990—2000年、2000—2010年人工绿洲和天然绿洲的变化规律及其比例进行分析,探讨该区人工绿洲和天然绿洲的适宜配比。主要结果为:1990—2010年期间,塔里木河下游人工绿洲平均以19.09 km~2/a的速率增加,而天然绿洲平均以13.20 km~2/a的速率减少。输水前在生态系统的退化过程中,高覆盖草地面积减少了43.91%,湖泊面积100%消失,同时水库面积减少了45.28%;输水后,高覆盖草地面积减少量大有好转,10 a间只减少了6.79%,水库面积增加了392.44%。塔里木河下游流域在生态输水前,耕地增加了12.31%,生态输水后,耕地增加了30.37%。1990—2010年间,而绿洲总面积(人工+天然)不变,变化主要是发生在人工绿洲与天然绿洲之间的相互转化,天然绿洲逐渐被人工绿洲替代,平均每增加1份面积的人工绿洲就要失去1.1份天然绿洲。  相似文献   

8.
使用祁连山北坡中段和东段5—9月面雨量和水文资料,运用非随机人工增雨试验中的序列检验、区域对比、区域双比和区域回归等4种数理统计效果检验评估方法,对2010—2020年在祁连山北坡东段开展的人工增雨作业效果进行检验评估。试验发现:4种效果检验评估方法均证明祁连山北坡东段开展的人工增雨试验为正效果,其中区域对比、区域双比、区域历史回归试验效果检验通过了显著性水平α≤0.10的显著性检验;通过对4种评估检验方法分析,区域历史回归试验方法使用的样本容量较大,避免了人为选择历史相似天气容易引入众多主观偏倚和争议的操作程序,产生的假效果相比其他试验最小、功效最高,可作为最终评估结果,祁连山北坡东段2010—2020年平均相对人工增雨效果为26%。进一步评估了祁连山北坡东段2010—2020年开展大规模人工增雨对石羊河流域生态环境改善的影响,分析发现:石羊河年平均径流量增加了124.6%、民勤蔡旗断面年平均下泄水量增加了124.3%、民勤盆地地下水位上升了2.46 m,干涸近半个世纪的青土湖水域面积持续增大。  相似文献   

9.
基于1977-2020年Landsat影像,采用监督分类和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并结合气象、水文数据,对近44年额济纳绿洲胡杨林面积时空动态、植被状况,以及对其有影响的主要环境因素进行综合分析。结果表明:(1)2020年研究区胡杨林面积为2.99万 hm2,较1977年,胡杨林面积增长了1.62倍,东河西岸三角洲恢复面积较大。研究期内,胡杨林经历了衰落期和恢复期,最小面积为1990年的1.03万 hm2。(2)2001年实施生态调水后,研究区NDVI值增速达0.027/10 a (p<0.01),是研究时段NDVI值增速的2倍,调水前NDVI值增速的45倍。(3)虽然月NDVI值与月均温相关系数为0.463 (p<0.01),但年NDVI值与气候因素相关性并不明显,而与正义峡径流量显著正相关(相关系数为0.437,p<0.05),并且实施黑河调水与胡杨林景观生态功能改善的时间段同步。生态调水后,研究区NDVI值升高了0.011,裸地面积减少0.17万 hm2。  相似文献   

10.
车尔臣河下游生态恢复的成因初步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且末1958--2005年的降水、气温、径流量、卫星遥感等资料,分析了车尔臣河下游生态环境变化的成因。指出全球气候变暖使得山区冰川融解加快,车尔臣河径流量增加有利于车尔臣河下游生态恢复;人类活动的增加如修防渗渠、人工造林、人工增雨、围湖育苇、人工输水等活动改变了小气候,改善了绿洲生态环境,是车尔臣河下游生态环境恢复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1.
新一代天气雷达资料的共享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凭借现有的2M业务宽带和Internet网络,建立一个各市、县局雷达资料共享平台,实现了广西各市气象局和桂林市各县气象局都能够实时调用桂林雷达产品。  相似文献   

12.
凭借现有的2M业务宽带和In ternet网络,建立一个各市、县局雷达资料共享平台,实现了广西各市气象局和桂林市各县气象局都能够实时调用桂林雷达产品。  相似文献   

13.
利用1961—2010年额济纳旗日照时数资料,使用趋势分析、滑动平均、累积距平、滑动t检验等方法,分析了额济纳旗日照时数变化的主要特征。结果表明:1971—1990年是额济纳旗日照时数丰富期,20世纪60、90年代日照时数明显偏少,近些年来减少幅度略有下降;1961—2010年额济纳旗年日照时数线性增长率为-9/10a,即每10a减少约9h,呈现不明显的减少趋势;作物生长期(4—10月)日照时数线性增长率为2.32h/10a,即每10a减少2h略多,减少趋势不明显;可大致判断额济纳旗日照在1976年前后出现了突变现象。  相似文献   

14.
根据巴彦淖尔市五原县气象局MICAPS系统运行情况,探讨县级台站MICAPS系统维护员的基本工作,包括成熟的计算机和网络通信技术、MICAPS的本地化和二次开发、故障常例资料传输异常的处理方法。通过推广和借鉴MICAPS的一些经验,逐步提高县级台站气象业务现代化水平,实现气象部门的整体效益。  相似文献   

15.
针对市、县气象局光纤网络主线路出现故障时备用线路无法自动启用的问题,采取在市局3台路由器间配置OSPF协议的方法,使它们根据各自的链路状态互通路由信息,确保路由的可达性,从而实现主线路和备用线路的自动切换以及主线路优先使用的功能。  相似文献   

16.
应用越西县气象局气候资料及县环保局2016年逐日观测数据(PM 10、PM 2.5、NO 2),分析越西县水观音旅游景区的气候旅游舒适度,结果表明水观音的旅游气候属于避暑型旅游气候,非常适合夏季旅游,为越西县水观音景区今后的打造升级提供有力的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7.
黄河流域是我国重要的生态屏障,也是我国粮食作物的主要产区。近年来,随着城镇化的发展,当地水资源分配出现了显著变化。因此,厘清黄河流域城镇化作用下水循环的改变对制定黄河流域城镇化政策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利用资源环境科学与数据中心的黄河流域下垫面数据、世界人口数据集的人口密度和Gravity Recovery and Climate Experiment (Grace)的Center for Space Research (CSR)陆地总水储量格点数据,开展了黄河流域城镇化过程中地下水的变化特征分析工作。结果表明:黄河流域城镇化程度具有显著的空间差异,下游存在明显的城镇化加剧现象;全域人口密度整体呈上升趋势,其中下游的人口增长趋势最大;黄河流域的地下水呈下降趋势,以下游的地下水下降最为显著。通过对比黄河流域新增城镇、不变城镇和消失城镇的地下水变化差异,发现地下水下降幅度最小出现在消失城镇,新增城镇的地下水下降幅度小于不变城镇的区域。因此,黄河流域城镇化对地下水的减少具有显著的作用,新增城镇地下水并没有出现显著下降的结果也说明近年来城镇化后的地下水保护政策取得的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18.
该文基于贵州省防雷安全监管模式创新的理论和实践,参照防雷相关法规、监管体系建设相关论文研究,就贵州省基层防雷监管存在的困难和突出问题开展调查研究,收集整理和分析各市(州)县局的防雷监管基础数据,结果表明:一是统筹市(州)局技术优势弥补县局短板,促进市(州)和县局资源互补;二是要强化学习培训的组织管理和成效考核,解决学用结合率不高、重视不够的问题;三是优化监管岗位、人员和权责分配,在权责法定的基础上用制度进一步予以规范;四是探索基层法律顾问制度建设,加强基层法规预算管理,解决专业人才不足、法规预算不足的困难;五是要全面加强管理和服务能力建设,在履行好法定监管职责的同时,提升专业气象服务能力,增强基层基础保障能力。  相似文献   

19.
针对胡杨林观赏旅游对气象条件依赖性强的特点,利用额济纳旗1981—2010年气象观测资料,初步分析额济纳旗胡杨林旅游最佳时间和各气象要素对本地区旅游出行的影响,为合理安排旅游时间提供理论依据。研究表明:①额济纳旗胡杨林景区的旅游期一般在9月下旬至10月下旬之间,旅游黄金时间为10月5日至10月17日(近30a平均时间);②额济纳旗胡杨林旅游时节降水、风速对旅游出行影响不大,但游客应要做好白天的防晒、降温、保湿的同时要做好夜晚户外活动的保暖等相应的准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