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78 毫秒
1.
1 过程简述 1994年10月7~9日在湖南省西南部与贵州省东南毗邻地区出现了历史上罕见的连续性大到暴雨天气过程。其特点是:范围大、持续时间长。24小时降雨量大于50毫米的有10个站,其中10月8日湖南省的怀化、新晃、芷江、黔阳,贵州省的玉屏、三穗6个站24小时内降水量均大于80毫米,72小时内总降水量均大于150毫米,最大的降水中心在湖南省的芷江,24小时降雨量为96.7毫米,72小时内降水量为170.6毫米。  相似文献   

2.
本文以日常0—24小时和12—36小时降水量预告图作为研究对象,从降水量分布,雨量中心变化出发,探讨了这两张图在大降水落区预报方面的使用价值。  相似文献   

3.
本文研究了6月份各降水量级的分片24小时预报。引进降水量级的可信度预报方程,并把其作为独立、并列的规则),采用逻辑推理一信息集成的模式,建立了各片各降水量级的可信度预报方法。  相似文献   

4.
青岛市气象局从去年10月开始,在学习江苏省台的先进经验后,着手试搞青岛汛期6—9月“大—暴雨预报专家系统”,预报时效为24小时。标准是:青岛市24小时降水量≥25mm。使用资料1974—1982年6—9月天气图。具体方法如下:  相似文献   

5.
1995年6月30日~7月2日,湘西怀化地区各县连遭暴雨洪涝袭击。过程降水量72小时黔阳以北地区均在150毫米以上,其中辰溪484.3mm,麻阳364.4mm;24小时最大降水量辰溪261.6mm。黔阳213.6mm。此次暴雨洪涝造成直接经济损失达30.33亿元。本文分析此次暴雨灾害过程主要影响系统(地面天气系统、  相似文献   

6.
本文应用HBV水文模型对开都河流域焉耆站以上段进行了模拟,通过对模型的率定和校正,表明模型模拟的径流过程基本与实测值吻合,能够反映出年、月、日径流量的变化趋势,但是对峰值的模拟存在一定误差。通过HBV模型的应用,计算了不同流量和水位所对应的临界致灾面雨量,同时与历史上发生洪水的24小时和120小时的实际降水量进行对比分析,发现通过HBV水文模型推算的临界面雨量大于实际24小时降水量,可能与模型对洪峰的模拟效果有关。  相似文献   

7.
1973年7月2日北京特大暴雨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一、前言1973年7月1—2日,从西南经华中到华北出现了大范围暴雨,主要地区有陕西、山西、河南、河北、内蒙、东北三省以及湖北、四川等地。其中河北、河南、四川等地区出现了100mm以上的暴雨。北京出现了罕见特大暴雨,全过程降雨量超过200 mm,主要降水集中在7月2日的24小时以内。北京站24小时日降水量为169mm,主要集中于7月2日20时至7月3日02时的6小时以内,雨量达92.8mm。北京市区、郊区站点日降水量均在200  相似文献   

8.
边界层参数化方案是造成数值模式预报误差的重要来源之一,筛选适用于环渤海地区台风暴雨模拟的边界层参数化方案,可为该地后续业务应用及科研工作提供参考依据。应用WRFV4.3模式中的8种边界层参数化方案(ACM2、BouLac、GBM、MYJ、MYNN、QNSE、UW、YSU),对2021年第6号台风“烟花”北上阶段造成的暴雨过程进行数值模拟试验,对比分析不同边界层参数化方案对暴雨模拟结果的影响,并基于ERA5资料进行边界层热动力结构的模拟效果检验。结果表明:(1)各方案对台风北上阶段的降水(24 h累积降水量、累积降水极值和位置、降水ETS评分、小时最大降水量以及逐小时10.0、20.0 mm降水的落区分布)模拟结果表现出明显差异,对路径的模拟差异主要体现在模拟时段的中后期。(2)局地闭合的BouLac方案对于10.0 mm以上量级24 h累积降水量的ETS评分表现最优,而非局地ACM2方案所模拟的24 h累积降水量在25.0、50.0、100.0 mm以上量级降水的ETS评分均为最优,且累积降水极值、区域平均24 h累积降水量以及小时最大降水量均值等也与ERA5资料较为接近,在环渤海地区...  相似文献   

9.
用GPS可降水量资料对一次大-暴雨过程的分析   总被引:13,自引:4,他引:9  
利用2002年9月10~20日GPS的可降水量资料与实况降水场做了分析比较,结果表明,每30分钟的可降水量连续观测资料对实际降水预报有着一定的指导意义.首先,可降水量第一次达到及最后一次出现50mm的时间与实际降水的开始、结束时间有着较好的对应关系,而可降水量≥50mm的持续时间越长,实际降水量也就越大,反之则相反;其次,可降水量的3小时及24小时变化对预报未来降水区域和雨量分布有着一定的指示作用;最后,可降水量在降水过程中不同阶段的趋势变化反映了500hPa流场、700hPa水汽通量场的变化,这为实际降水预报中水汽的来源及输送提供了更有利的依据.  相似文献   

10.
用GPS可降水量资料对一次大一暴雨过程的分析   总被引:8,自引:2,他引:8  
利用2002年9月10~20日GPS的可降水量资料与实况降水场做了分析比较,结果表明,每30分钟的可降水量连续观测资料对实际降水预报有着一定的指导意义。首先,可降水量第一次达到及最后一次出现50mm的时间与实际降水的开始、结束时间有着较好的对应关系,而可降水量≥50mm的持续时间越长,实际降水量也就越大,反之则相反;其次,可降水量的3小时及24小时变化对预报未来降水区域和雨量分布有着一定的指示作用;最后,可降水量在降水过程中不同阶段的趋势变化反映了500hPa流场、700hPa水汽通量场的变化,这为实际降水预报中水汽的来源及输送提供了更有利的依据。  相似文献   

11.
为摸索日本传真预告图在我市(32°N以南)的预告能力,我们以80—82年5—6月日雨最(20—20时)>10毫米,共34个样本为预报对象,应用JMH台广播的08时FUFE_(502)(500mb高度,涡度24小时预报)、FSFE_(02)(地面气压、降水量24小时预报)和FX FE_(782)中的700毫巴垂直速度24小时预报以  相似文献   

12.
章淹 《气象学报》1958,29(1):7-15
本文引用两层模式,以数值预告图解法计算未来24小时后的500/1000mb 厚度图、大范围垂直运动分布图.另外,还计算了500mb 层以下的水汽水平输送量.并由此算出24小时降水量的分布图.文中并以1957年5月15—16日08时的我国地区情况为例,进行了实例计算.  相似文献   

13.
利用CMA-BJ V2.0系统在2021年汛期(6—9月)华北地区预报的平均日降水量和24 h内逐时降水量,评估不同水平分辨率(3 km和9 km)在降水量、有效降水时次占比、降水强度、降水日变化等方面的预报性能。结果表明:9 km和3 km分辨率预报均可较好地反映降水量和落区,捕捉平均日降水量大于8 mm的降水区域分布特征,但降水量级的预报较观测偏大;对小时降水量和有效降水时次占比日变化的预报与观测基本一致,但对傍晚的峰值预报偏强,且多个时段空报,同时高估了小时降水量。与9 km分辨率预报相比,3 km分辨率预报对有效降水时次占比随累积降水量的变化趋势与观测更接近,对小时有效降水时次占比日变化、峰谷值出现时间的预报也与观测更接近。9 km分辨率预报对弱降水过程的预报能力更优,而3 km分辨率预报对强降水过程的预报能力更优。  相似文献   

14.
中尺度数值预报模式预报水汽与GPS观测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利用建立在长江三角洲地区的GPS观测网中4个站点资料,进行2002年梅雨期(6月18日~7月11日)MM5模式24小时预报结果与GPS观测资料的比较研究.研究结果表明:2002年梅雨期,不同的GPS站点可降水量的变化与梅雨带的移动和走向有直接的关系.提高模式分辨率能减小模式初始场对湿度的分析误差,但对可降水量的预报能力改善不明显.尽管MM5模式积分一开始对可降水量的预报就存在5%~10%的偏差,但积分前10小时模式对可降水量表现了较好的预报能力.积分20小时后,模式对可降水量的预报偏差明显增长.研究还表明:GPS对可降水量的测量与探空观测有较高的一致性.相距43 km时,两者仍有一定的可比性.GPS测量的可降水量资料可能存在系统误差, 同化GPS资料时应关注GPS资料本身的可靠性.  相似文献   

15.
天津市夏季降水日变化特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利用1954-2007年天津市夏季逐时自记降水资料,分析了天津市夏季降水(包括逐小时降水量、降水频次、降水强度以及不同持续时间降水)日变化规律。结果表明:天津市一日内不同时次的多年累积降水量具有显著的日变化特征,呈明显的双峰型,高值分别出现在午后17时和午夜02时。逐小时降水强度与降水量的变化特征非常一致,而多年累积降水频次在凌晨02时至08时较高,之后至11时逐步降低,11时至24时变化不大。降水量与降水频次及降水强度的关系均达到显著性水平(P < 0.001),但逐小时降水强度与降水量相关性明显高于降水频次,表明降水量变化与降水强度有直接的关系,而降水频次对累积降水量的贡献占较小的权重。持续不同时间降水事件的发生次数在一日内的变化特征明显不同,长时性降水峰值集中在清晨,而短时性降水尤其是1-3 h降水主要以午后为主。  相似文献   

16.
83年7月18~22日,我省淮北地区发生了一次特大暴雨过程,过程总降水量超过300mm的有10个市县,总面积约为三万九千多平方公里。暴雨中心位於涟水县附近,总降水量为484.5mm(见图1),该站24小时最大降水量为226.7mm,超过本站历史记录。这次暴雨过程范围之广、雨量之大、持续时间之久都是历史上少见的。  相似文献   

17.
夏季新疆中亚槽型大降水统计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分析新疆中亚槽型63次大降水过程发现,过程平均降水量的大值区,白天、夜间、24小时降水量的大值区都集中在北疆西部山区和天山山区.在大降水落区,平均降水量白天比夜间小1-3mm,≥10mm的降水在夜间发生的气候概率比白天高10%.大降水移动路径主要集中在昭苏-特克斯-新源-小渠子-天池-木垒一线.  相似文献   

18.
在充分考虑传统的最优化方法和概率配对法优缺点的基础上,使用一种改进的最佳窗概率配对法计算Z-I关系中的系数A和b,得到了雷达测得的基本反射率因子Z和雨量计实时测到的小时降水量I的动态关系.利用温州多普勒雷达体扫资料和浙江省自动雨量站资料,使用该方法对"海棠"(Haitang)和"麦莎"(Matsa)两个台风分别进行了动态计算,得到了不同系数的Z-I关系,进而对两个台风的小时降水量进行了定量估测.使用变分技术对估测的小时降水量进行了校准.结果表明,不同台风Z-I关系的系数差别较大,因而造成台风小时降水量的很大不同.使用雷达基本反射率来估测台风小时降水量,能够清楚表现出台风的螺旋雨带和其中的中小尺度雨团,估测的台风小时降水量与实况基本接近.经过变分校准的估测降水量可以较好地表现出台风雨带与地面中尺度流场动力结构的对应关系.误差统计分析表明,变分校准后的估测台风小时降水量要明显好于变分校准前的估测台风小时降水量.变分校准法既保留了雷达估测台风小时降水量的分布特征,又使估测的台风小时降水雨量与实况的误差明显减小.  相似文献   

19.
王德瀚  韦统健 《气象》1980,6(7):9-9
1975年6月24日,长江下游梅雨锋上出现了一次特大暴雨,24小时最大降水量378.7毫米(江苏泰兴县马甸公社雨量站记录)。 我们分析了本次过程中梅雨锋附近地面、500、1000、和1500米上空的流场,发现500米流场特征  相似文献   

20.
本文结合大尺度环境场,对影响吉林省的MCC的物理量场特征进行了分析,同时对日本数值预报产品未来24小时物理量和降水量的预报能力进行了检验,旨在提高这类天气的预报确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