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基于安徽省1961-2017年逐日地面最高气温资料,采用Mann-Kendall法对安徽省高温天气事件进行突变分析,发现安徽省2000年后高温事件明显增加。为分析安徽省酷热天气特征和产生机理,文中挑选了35~37℃高温天气个例对比分析。结果发现:1)500 hPa西太平洋副高位置和850 hPa气温对酷热天气预报的指示性最好。2)受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不同位置控制,安徽省增温机制不同:当为高压中心控制时,太阳辐射在增温过程中起决定性作用,安徽省易出现酷热天气;当高压中心位于海上,脊线位于安徽省附近时,安徽省高温强度较弱。通过酷热天气个例研究和合成平均分析,文中总结了安徽省酷热天气预报指标。  相似文献   

2.
持续的高温天气对人们的生活和生产活动有重要影响,本利用1956—1999年44年气象资料对柴达木盆地南部地区持续高温天气的气候特征和环流背景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南亚高压中心位置偏北、偏东,华北高压的建立和维持,与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的合并是持续高温天气的重要环流背景。  相似文献   

3.
对2006年夏季青藏高原移动性高压(以下简称高原高压)过程进行个例分析并对1979~2006年间高原高压过程进行分类合成分析,研究了高原高压对川东地区高温天气的影响。结果表明,1979~2006年间,虽然引起高原高压的过程多种多样,但根据川东地区高温天气的成因主要可以将高原高压分为两类。一类是高原高压在青藏高原的北部或西部发展。在高原高压发展后期,高原高压脊前的西北气流绕青藏高原控制高原东北侧和东侧地区,不利于水汽向上述地区的输送,使得西北地区到川东地区易于出现高温天气,即“高原高压-高温区绕高原型”。另一类是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以下简称副高)强烈西伸上青藏高原引起的高原高压。在高原高压生成期,副高西端控制川东地区,川东地区和长江中下游地区出现纬向的高温天气。当副高东退,长江中下游地区的高温天气得到缓解时,川东地区受依然维持的高原高压影响,高温天气并不随着副高的东退而结束,将这类过程称为“副高-长江高温型”。  相似文献   

4.
塔城盆地寒潮天气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分析塔城盆地30个寒潮个例,对出现寒潮天气的实况资料进行客观统计,着重分析形成寒潮天气的500hPa高度、850hPa温度、地面高压的季节特征以及积雪深度和云天状况在形成寒潮天气中的作用,从而确立影响塔城盆地寒潮天气的有关指标。给出了寒潮预报的经验方程,并进行个例试报。  相似文献   

5.
福建省2007年7月持续高温的环境特征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利用高温天气期间的相关资料,分析了福建2007年7月高温天气过程的时空分布特点、环流背景特征及其形成机制,结果表明:此次异常高温现象的直接成因是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于6月下旬西伸后对福建省全境的持续控制;而这又与南亚伊朗高压东段东进、北翘,极涡活动偏北偏东等因素有关.  相似文献   

6.
利用2011—2017年江西省基本气象观测资料,统计分析了江西省区域霾天气过程的时空分布特征,并选取典型个例进行天气学分析及模拟。结果表明:江西省区域霾天气过程的月、季变化特征明显,呈北多南少的空间分布特征。区域霾天气过程的天气形势可分为高压类、低压类和均压类,其中高压底部类出现次数最多。3个典型个例中江西地面分别处于高压底部、冷锋锋区和均压场,配合500 hPa高度层的平直西风气流、西北气流或西南气流控制,925 hPa高度层的反气旋控制,整层大气处于非常稳定的状态。江西中北部上空为弱的气流下沉区,相对湿度非常低,为逆温或中性层结。后向轨迹模拟显示,高压底部与冷锋锋区个例过程输送带均为西北路径,均压场个例过程污染物气团为西南气流输送。  相似文献   

7.
2013年12月华东地区发生历史罕见的超过20 d连续重度霾天气过程。本文利用NCEP/NCAR再分析资料、华东地区大气细颗粒浓度资料以及常规气象观测资料对此次天气过程的环流形势、持续机制和前期外强迫因子展开分析。结果表明,此次华东连续重度霾天气和东亚中高纬阻塞高压活动密切相关。2013年12月白令海到鄂霍茨克海阻塞活动加强导致东亚地区天气瞬变扰动异常偏弱,贝加尔湖东侧弱高空脊长时间维持,我国东部地区受弱偏北风影响,大气扩散条件较差,有利于华东本地大气细颗粒物积累和北方霾粒子向华东地区输送。进一步研究表明2013年12月鄂霍茨克海阻塞高压活动偏强可能和前期热带印度洋暖海温异常有关。  相似文献   

8.
1.对降水的影响鄂霍茨克海高压西南部产生强的偏南气流,其湿度充沛。若高压南下,与副热带高压脊合并,使黑龙江省东部到俄罗斯滨海省一带形成具有大陆和海洋双重性质的高压,高压轴向由东至西向转为南至北向,加强的偏南气流向黑龙江省输送大量暖湿空气,使降水的强度大大加强。气旋锋面等天气系统进入黑龙江省后,受到鄂霍茨克海高压的阻挡,移动速度减慢地面系统加强,往往出现较大降水天气过程。特别当东亚环流形势稳定时,天气尺度系统的路径和强度变化往往保持一定的规律,降水过程重复出现。2.鄂霍茨克海高压的形成和发展个例利用NCEP资料分…  相似文献   

9.
华北地区夏季高温闷热天气特征的分析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依照日最高温度(Tmax)超过35 ℃为高温天气、最低温度(Tmin)超过25℃为闷热天气的定义,首先,讨论20世纪50年代以后华北地区夏季高温和闷热天气的变化特点及其大气环流的统计特征,并将高温、闷热天气分为高温、高温并闷热以及闷热这3类过程.之后,挑选1999和2002年夏季发生的3类过程进行个例分析.60年代,夏季亚洲中高纬500 hPa高度场在乌拉尔山、贝加尔湖及鄂霍茨克海地区分别出现长波槽、脊及槽的环流占优势,华北地区易受大陆高压脊的控制,出现了高温但不闷热天气的一个高峰.90年代,夏季亚洲中高纬地区,再次出现类似60年代的环流,而且,盛夏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的影响可以向北扩展到华北东部地区.华北地区受大陆高压脊、西太平洋副高或两者共同影响,出现高温闷热天气并重的峰值时段.华北地区夏季出现的3类高温天气过程,亚洲中高纬度的大气环流在空间分布、垂直结构以及湿度和大气稳定度等方面存在明显差异.最后,利用反映温度、湿度及风速大小等气象要素对人体影响的体感温度,分析了这些要素对高温闷热天气的综合影响.  相似文献   

10.
利用1981—2018年喀什地区11个国家站逐日降水观测资料,采用数理统计方法分析了喀什地区夏季降水气候和气候变化特征,结果表明:喀什地区夏季降水量总体呈增多趋势,平原和山区均增多趋势显著,从年际变化来看,2010年以来一直处于降水偏多期。按南亚高压中心位置不同,南亚高压可分为东部型、西部型、双体型、带状型,1981—2018年喀什地区夏季大降水双体型为42%,东部型为39%,西部型为16%,带状型为4%。典型个例分析表明:大尺度环流背景下产生的大降水天气有短时强降水,也有持续性降水天气,根据影响系统的不同产生的降水性质和强度、落区等有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11.
盐城市发生大暴雨的天气类型分析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按500 hPa形势,盐城市大暴雨的天气类型可划分为台风型和副高边缘型两大类。发生大暴雨时一般副高较强,高空有低槽或切变线,有明显的冷暖气流辐合区。系统深厚,高、中、低层配合较好。地面天气系统主要有冷锋、静止锋、气旋、低压倒槽。  相似文献   

12.
The impacts of the enhanced model's moist physics and horizontal resolution upon the QPFs(quantitative precipitation forecasts) are investigated by applying the HIRLAM(high resolution limited area model) to the summer heavy-rain cases in China.The performance of the control run,for which a 0.5°×0.5°grid spacing and a traditional "grid-box supersaturation removal+Kuo type convective paramerization" are used as the moist physics,is compared with that of the sensitivity runs with an enhanced model's moist physics(Sundqvist scheme) and an increased horizontal resolution(0.25°×0.25°),respectively.The results show:(1) The enhanced moist physics scheme(Sundqvist scheme),by introducing the cloud water content as an additional prognostic variable and taking into account briefly of the microphysics involved in the cloud-rain conversion,does bring improvements in the model's QPFs.Although the deteriorated QPFs also occur occasionally,the improvements are found in the majority of the cases,indicating the great potential for the improvement of QPFs by enhancing the model's moist physics.(2) By increasing the model's horizontal resolution from 0.5°×0.5°,which is already quite high compared with that of the conventional atmospheric soundings,to 0.25°×0.25°without the simultaneous enhancement in model physics and objective analysis,the improvements in QPFs are very limited.With higher resolution,although slight amelioration in locating the rainfall centers and in resolving some finer structures of precipitation pattern are made,the number of the mis-predicted fine structures in rainfall field increases with the enhanced model resolution as well.  相似文献   

13.
一次雪面降温引起的异常寒冷天气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周鸣盛  张廷 《气象学报》1997,55(2):219-229
本文通过两次同日期而不同年份的异常寒冷天气的对比分析,揭示了内蒙东部雪面空气降温形成的强冷高压。计算了雪面辐射引起的近地面气层降温,其结果与实况很接近。参照气团垂直减温率算得雪面空气的净降温值。强冷高压在北高南低地形上气流顺坡南下,在津京冀近地面气层形成了超低空急流,促使当地气温剧烈下降,且其降温强度与内蒙的雪面降温值非常吻合。最后,按地形上空温压分布的力管场结构给出了发生下坡风的物理图像  相似文献   

14.
利用ARPS模式,通过调节过大地形山脉的湿大气静力稳定度进行敏感性试验,研究了湿大气静力稳定度对大地形降水的影响。结果表明,湿大气静力稳定度的改变影响了地形重力波的形成、维持和传播机制。当静力稳定度偏小时,地形重力波容易破碎,得不到有效维持;当静力稳定度偏大时,地形重力波又不易形成;仅当静力稳定度达到适合的强度时,地形重力波才能得到有效维持和传播。此外,垂直上升速度分布、辐合辐散运动及水汽的凝结输送等是影响大地形降水强度及分布状况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5.
地表反照率的改变影响夏季北非副热带高压的数值模拟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0  
利用 LASG L 9R1 5AGCM设计了两组不同地表反照率的数值试验。通过分析其夏季平均气候的差异来考察地表反照率改变对夏季北非副高的影响。结果表明 ,当北非地表反照率增大时 ,由于地面接收到的净辐射减少 ,地面温度降低 ,底层大气的感热加热减弱 ,抑制了局地的对流和降水 ,相应的对流层中层的凝结加热也减弱。这种中、低层的冷却强迫出高空的异常辐合与低空的异常辐散 ,导致北非地区下沉运动增强 ,从而加强了北非副高。另外 ,这种北非地区的环流异常 ,通过辐散风环流加强了南亚高空的辐散 ,在一定程度上加强了南亚高压。  相似文献   

16.
2003年夏季我国南方持续高温和极涡位置的关系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本文对2003年盛夏(北)极涡的位置进行了分析,发现2003年夏季(北)极涡位置长期偏向西半球,导致影响我国的冷空气弱,是西北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异常强大和我国南方持续高温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17.
文中建立了一个考虑斜压大气的超长波、长波与纬向气流相互作用的动力系统 ,其中把热力强迫和摩擦耗散作为外参数 ,采用相轨线图、流函数图和Poincar啨图综合分析的方法 ,绘制了外参数平面上的系统状态和环流型式的分布图。结果表明 :用Galerkin方法时 ,在一定范围内截谱阶数的增加对系统状态分布和环流型分布的影响不大 ,但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复杂性 ;加热分布的改变对系统影响很大 ;阻塞高压与环流振荡、经向度强烈发展有密切的联系 ,而天气波的发展有利于激发振荡。  相似文献   

18.
贺慧霞  瞿章 《高原气象》1993,12(4):384-391
本应用德国自由柏林大学气象研究所的北半球平流层资料,分析了多年各月平均图上的高低压中心,然后统计在各纬带和在各区块上的频数,得到两个主要结果:(1)北半球低层平流高压中心在夏季经常出现于极圈,而低压中心在冬季也经常出现于极圈,连同大规模东西风风系的转换,两形成强烈的反相季变;(2)高压中心在冬季还经常出现于太平洋等地区。这说明地表海陆分布的热力不均匀,在紧贴着对流层低层的平流层里也有所反映。  相似文献   

19.
离散型应变量的回归诊断和离散回归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从大量天气预报实例的普查结果,归纳了离散型应变量的回归残差分布模式。回归诊断表明模式的单向性是由一些高杠杆点引起。对这些高杠杆点的进一步分析可以看到,它们的残差存在着统计预报意义上的不合理性,不合理性又造成回归系数LS估计的误差。针对这些问题,本文提出了离散回归法。  相似文献   

20.
孙淑清  马淑杰 《气象学报》2001,59(6):719-729
文中结合 1 998年长江流域的洪涝过程研究了太平洋的活动特征 ,探讨了副热带高压活动与海温的关系 ,以及视热源、水汽汇的特征与副高活动的关系等。首先描述了 1 998年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的基本特征 ,给出了它异常的季节位置、强度和形态 ,及其与长江流域降水异常的关系。SVD分析表明 ,1 997至 1 998年的 El Nino过程的演变特征所对应的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的最佳耦合模态是 :主体强而位置偏南 ,特别是其西部。赤道辐合带也偏弱 ;1 998年夏季副热带高压的基本特征正符合该模态的特征。热带地区东西向的垂直环流明显地出现东太平洋的异常上升气流与西太平洋的下沉距平气流。视热源、水汽汇的分布能很好地描写副热带高压区的季节位置和强度。副热带高压区为明显的 Q1<0的辐射冷却区和 Q2 <0的变干区。这种特征也有助于副热带高压区的维持。同样 ,视热源、水汽汇的分布也能很好地解释副热带高压区的季节内异常活动。在长江流域持续暴雨期和间隙期 ,Q1,Q2 所指示的副热带高压与雨带的相对位置有很大的差异。不同的热力结构能较好地解释副热带高压区的迅速南落 ,由此造成长江流域的二度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