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冰川     
P343,6 20()4010126塔里木河流域冰川系统平衡线的计算及其分布特征=Theealculat司ELA and its dist五bution eharacteristics of the glaeiersysto in theT面m River basin汪欣,谢自楚…//冰川冻土一2003,25(4)一380一388 研究结果表明:冰川系统中,当冰川规模不低于某极限面积时,其平衡线高度会趋近到导出雪线高度.整个流域导出雪线高度分布受热量条件控制,呈现纬度地带性,又由于东西水分条件的差异,经度地带性也较明显.图4表6参26(洪明)BiP343 .6 2004010127乌鲁木齐河源空冰斗径流增大的原因分析=ln~ingi。runoffin rhe ie已free ei…  相似文献   

2.
根据羌塘高原冰川系统测量雪线高度(ELAh)与冰川平均高度(Hm e)之间存在较好的线性关系,计算了其所有冰川的雪线高度ELAhc。量算的ELAh与计算的ELAhc十分接近,整个羌塘高原的差值(ELAh-ELAhc)平均仅为0.16 m,说明采用这种方法计算的雪线高度ELAhc是可信的。通过对比发现:在编绘雪线高度场时,将冰川系统内相邻冰川分组平均而生成的雪线场克服了地形雪线的影响,比未进行分组平均的雪线场更为美观整洁,规律性也很明显。羌塘高原冰川系统雪线场分布具有如下特征:(1)从南向北,雪线逐渐降低;(2)从东到西,雪线随之升高。从总体上来看,羌塘高原雪线从西南向东北逐渐降低的趋势,但变幅不大,多数在5 700 m以上,但最高值不在气温最高的南部或降水最少的西北部,而在隆格尔山,高达6 000 m以上,不仅是本区和青藏高原内陆水系雪线最高的,也是迄今所知北半球最高雪线所在地。其次分别为波波嘎屋峰、土则岗日和藏色岗日附近,最低值在金阳岗日附近,这是本区降水量从东南向西北减少、气温由南向北降低对雪线综合作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3.
基于MODIS积雪产品的高亚洲融雪末期雪线高度遥感监测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以2001—2016年逐日MODIS积雪产品为主要数据源,在高亚洲区域发展了大尺度融雪末期雪线高度的遥感提取方法,并对其2001—2016年的时空变化特征进行了分析。提取方法首先对逐日的MODIS积雪覆盖率产品进行去云处理,获得积雪覆盖日数(SCD)数据集;并用冰川年物质平衡观测数据、融雪末期Landsat数据对提取终年积雪的MODIS SCD阈值进行率定;最后以MODIS SCD提取的终年积雪面积结合地形“面积—高程”曲线实现大尺度融雪末期雪线高度信息的提取。结果表明:① 高亚洲融雪末期雪线高度的空间异质性较强,总体上呈南高北低的纬度地带性分布规律;并因受山体效应的影响,雪线高度由高海拔地区向四周呈环形逐渐降低的特点。② 高亚洲2001—2016年融雪末期雪线高度总体上表现为明显的增加趋势。在744个30 km的监测格网中,24.2%的格网雪线高度呈显著增加,而仅0.9%的格网呈显著下降。除兴都库什、西喜马拉雅外,其他地区雪线高度均表现为升高趋势,显著上升的地区主要分布在天山、喜马拉雅中东部和念青唐古拉山等,其中以东喜马拉雅升高最为显著(8.52 m yr -1)。③ 夏季气温是影响高亚洲融雪末期雪线高度变化的主要因素,两者具有显著的正相关关系(R = 0.64,P < 0.01)。  相似文献   

4.
山体效应是地理地带性之外,在大尺度上影响垂直带分布的主要因素,山体基面高度则是山体效应的第一影响因子。青藏高原及其周边地区,雪线呈现出中心高、周围低,与山体基面高度相一致的环状分布模式。为分析山体基面高度对雪线分布的影响,本文共收集青藏高原及周边地区雪线数据142个,采用纬度、经度和基面高度为自变量的三元一次方程拟合研究区雪线分布,计算各自的标准回归系数和相对贡献率,再将基面高度划分成5个子集(0~1000 m、1001~2000 m、2001~3000 m、3001~4000 m和4001~5000 m),分析基面高度不同的山地对雪线的影响差异。结果表明:① 在青藏高原,纬度、经度和基面高度对雪线高度分布的相对贡献率分别为51.49%、16.31%和32.20%;② 随着基面高度的增高,各子集模型的决定系数虽有逐渐降低的趋势,但仍保持在较高的值域(R2=0.895~0.668),说明模型的有效性;③ 随基面高度的抬升,纬度和山体基面高度对雪线分布高度的相对贡献率分别表现出降低(92.6%~48.99%,R2=0.855)和增大(3.33%~31.76%,R2=0.582)的趋势,表明基面高度越高,其对雪线分布高度的影响越大。  相似文献   

5.
山体效应是地理地带性之外,在大尺度上影响垂直带分布的主要因素,山体基面高度则是山体效应的第一影响因子。青藏高原及其周边地区,雪线呈现出中心高、周围低,与山体基面高度相一致的环状分布模式。为分析山体基面高度对雪线分布的影响,本文共收集青藏高原及周边地区雪线数据142个,采用纬度、经度和基面高度为自变量的三元一次方程拟合研究区雪线分布,计算各自的标准回归系数和相对贡献率,再将基面高度划分成5个子集(0~1000 m、1001~2000 m、2001~3000 m、3001~4000 m和4001~5000 m),分析基面高度不同的山地对雪线的影响差异。结果表明:① 在青藏高原,纬度、经度和基面高度对雪线高度分布的相对贡献率分别为51.49%、16.31%和32.20%;② 随着基面高度的增高,各子集模型的决定系数虽有逐渐降低的趋势,但仍保持在较高的值域(R2=0.895~0.668),说明模型的有效性;③ 随基面高度的抬升,纬度和山体基面高度对雪线分布高度的相对贡献率分别表现出降低(92.6%~48.99%,R2=0.855)和增大(3.33%~31.76%,R2=0.582)的趋势,表明基面高度越高,其对雪线分布高度的影响越大。  相似文献   

6.
基于第二次冰川编目数据的中国冰川高度结构特征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主要基于第二次中国冰川编目数据,计算和分析中国西部各个山脉冰川面积随高度分布特征、冰川平衡线高度场的分布规律和积累区比率的分布特征。结果表明:① 各个山脉冰川面积随高度分布呈近似正态分布,冰川最大面积所占总面积的百分比与冰川分布高度差的比值可以作为描述冰川面积随高度分布的形状参数;② 平衡线高度的分布特征受气候和地形影响,由南向北逐渐降低,由东向西逐渐升高;西北和南部高大山脉边缘比较密集,青藏高原内部比较稀疏。③ 冰川积累区比率的分布特征与水汽、地形和物理冰川属性有关。各大山脉外侧和海洋型冰川区积累区比率较小(<0.5),山脉内侧及高原内陆地区和极大陆型冰川区的积累区比率较大(>0.7)。  相似文献   

7.
地表区域分异在客观上表现出不同的尺度。在实际上,较大尺度的分异现象总是做为较小尺度分异的背景而存在,而且地带性分异和非地带性分异也总是同时并存,相互影响和相互作用的。 关于纬度地带性,经度地带性和垂直带性规律的相互影响和相互作用,已经有过许多论述。例如,纬度地带性分异规律常因经度地带性和垂直带性规律的干扰造成自然地带偏离纬线方向,山地垂直带谱因山地所处的纬度地带和“经度地带”不同而异……等等。但是有关在广大的高原上,三大区域分异规律是否具有某种独特的表现形式,水平分异与垂直分异之间,是否通过某种方式相互结合等问题的讨论,却历来不多。本文拟就此略呈管见。 我国青藏高原、云贵高原、内蒙古高原和黄土高原等高原自然景观的独特性及其形成为巨大的自然区域,主要是垂直带性规律作用的结果,这似乎是很少疑问的。而高原内部的区域分异究竟受制于何种规律,却是一个尚未很好解答的难题。  相似文献   

8.
根据收集到173个林线数据,采用纬度、经度和基面高度的三元一次方程拟合欧亚大陆东南部林线分布,计算各自的标准回归系数和贡献率,以此来确定山体基面高度(山体效应的简明表达形式)对林线分布高度的影响。结果表明,纬度、经度和山体基面高度对林线分布高度的贡献率分别为30.60%、26.53%、42.87%。以北纬32o为界线,对其以北、以南区域也分别进行了分析,基面高度的贡献率达到24.10%和39.11%。分析不同尺度和区域山体基面高度作用于林线的贡献率不难发现:在欧亚大陆东南部以基面高度代表的山体效应对于林线高度的影响显著,明显地超过了纬度和经度。基面高度的作用受气候条件和海陆位置影响较小,不论大陆内部或沿海,基面高度分异对山地垂直带分异的影响都相对独立和稳定。该结果定量地表明了山体效应对林线分布高度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9.
应用天山编目1051组粒雪线资料,经过数据转化处理,将离散性样点归并为规则的网格分布,进一步插值加密提高拟合程度,绘制出与实际资料相吻合的粒雪线变化趋势图.从图中可以看出,天山粒雪线趋势主要有以下几个特征:(1)趋势面脊线(主轴线)纬向延仲;(2)趋势面高程变化经向大于纬向;(3)经向变化中速率最大的是汗腾格里山;(4)趋势面的最高点在托木尔峰南坡,最低点在巩乃斯河谷上游。  相似文献   

10.
末次冰期盛期中国热带的变迁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黄镇国  张伟强 《地理学报》2000,55(5):587-595
参照约60个实例,探讨末次冰期盛期中国热带位置的纬度地带性和经度地带性变迁。当时,热带中部、热带北部、亚热带南部3个地带的北界分别南移5个、2个、6个纬距。经度地带性差异可分为5个区。其年均温下降幅度,台湾岛最大(5 ̄9℃),两广及海南岛其次(3 ̄4℃),闽南粤东较小(2 ̄3℃),滇南最小(1 ̄2℃)。南海冬季水温降幅较大(2.4 ̄5.7℃)。除闽南、粤东、南海趋于冷干外,大部分地区环境趋于冷湿。  相似文献   

11.
玉溪太阳能辐射资源分布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玉溪市太阳能辐射量资源丰富,1960~2009年平均日照时数在2 286.3~2 085.3小时,每天平均日照6小时,冬春季由于晴天多,日照最丰富;盛夏雨日多,日照最小,秋季因经常出现连阴雨天气,日照也相对较小。最大值出现在春季的3月,平均日照8.5小时,最小值出现在盛夏的7月,平均日照仅2.6小时。玉溪太阳能辐射量为57.615×108~52.55×108kJ/m2,资源从东北向西南递增,最丰富的地方主要集中在元江、新平县,其次是江川、通海县,最小是澄江县。20世纪80年代末以后,由于观测场周围环境污染和建筑物的增多增高,对太阳能辐射观测值带来较大影响,使气象站实际观测到的日照小于20世纪80年代以前,并且较不稳定。  相似文献   

12.
我国沿海近岸带水域的悬沙分布特征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本文根据实测悬沙资料,阐述了我国沿海近岸带水域的悬沙浓度由黄河口和长江口-杭州湾为中心,分别向南、北递减,高低相间,构成波状起伏的分布特征,同时分析了径流输沙、潮流、波浪、海岸类型诸要素在悬沙浓度时空变化中的不同作用.  相似文献   

13.
白令海蓝细菌分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1999年 7月~ 9月中国首次北极考察期间 ,研究了白令海 2个断面 8个站位海洋蓝细菌数量分布。蓝细菌数量变化在 0~ 7.93× 1 0 3 cell/ml之间 ,水平分布自南向北随纬度的增高而降低 ,在 6 0°N以北的 B1 - 1 2站没有检测到蓝细菌。垂直分布主要分布于 5 0 m以浅 ,最大值出现在B1 - 1站的 2 5 m水深。蓝细菌数量在 5 0 m以下迅速减少 ,到 1 5 0 m水深几乎没有。海水温度和NH+ 4 - N可能是影响蓝细菌数量分布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4.
中国土壤中主要放射性核素空间分布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类对土壤造成的污染日益严重,其中土壤放射性核素对环境污染尤为严重,对人类自身也造成很大威胁,因此,近年来引起人类高度关注。深入了解土壤中放射性核素空间分布,对于更好地应对土壤中放射性核素的威胁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土壤中放射性核素有自然来源和人为来源。由于经典统计方法不能反映环境变量空间分布模式,目前在对土壤中放射性核素空间分布的研究中主要运用了地统计学方法和GIS技术。针对土壤中放射性核素的来源、种类、危害及空间分布研究方法和现状作出总结和综述。  相似文献   

15.
我国工业布局的变化趋势   总被引:7,自引:2,他引:5  
解放以来,我国工业布局发生了重大的变化,积累了丰富的资料和经验。系统地分析、评价我国工业布局变化的规律和趋势是经济建设中的重大实践问题,也是经济地理学  相似文献   

16.
本文运用模式计算方法对黄河水体中重金属的形态分配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pH是控制重金属形态分配的最重要因素,其次是重金属的初始浓度和悬浮物含量。并得出,在黄河水体中,cu、Pb主要以沉淀态存在,zn则以吸附态为主,水体中游离态重金属含量很低。上述结果将为拟建中的小浪底水库工程的重金属环境影响预测提供一定的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7.
18.
19.
历代安徽名人的地理分布及其成因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人才数量、类型和籍贯3个方面对安徽历代名人的资料进行统计与分析,在此基础上,探讨了历代安徽名人地理分布的重心与区域分异的原因。研究发现:由于时代背景、地理环境、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差异,安徽名人时空分异特点显著。时间上,不同时期的名人数量差别较大,名人的影响领域随时间推移呈扩大之势;空间上,军政名人多出自皖北和皖中,而科学、文化教育和经济方面的名人以皖南居多,呈现出明显的“南文北武”分布格局。此外,安徽名人地理分布还呈现明显的南移趋势。  相似文献   

20.
陨石冲击历史和冲击变质分类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陈鸣  谢先德 《极地研究》2002,14(4):338-343
本文评述了近年来陨石冲击变质效应和压力温度历史研究的新进展。根据对冲击变质主要压标熔长石性质的最新分析结果和陨石冲击脉体矿物组合研究的成果,指出现有陨石冲击变质分类的主要特点和某些不完善之处。本文提出,陨石按照冲击变质特征可以划分为以下两类:一是含高密度相类,如熔长石和各种高压矿物;二是合低密度相类,如长石击变玻璃、低压熔融玻璃和低压矿物组合。在含高密度相陨石中,可根据高压相的产出种类特点进一步划分冲击阶段;而在含低密度相陨石中,可根据矿物的冲击熔融程度划分冲击阶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