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8 毫秒
1.
"数字黄河" 作为科学工程,是数字地球的组成部分.该文提出了数字黄河科学工程的框架,并依次论述了框架所包括的数字黄河科学工程的设计、数字黄河的空间基础设施、数据更新能力、虚拟现实与仿真、科学工程的网络以及应用工程.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加强"数字黄河"基础研究、建立"数字黄河"科学工程示范和科学工程阶段性的建议.  相似文献   

2.
数字城市若干理论问题探讨   总被引:25,自引:3,他引:22  
该文从城市与区域信息化,数字城市工程建设的角度,结合数字城市工程实践,综合城市建设领域,3S领域,测绘科学领域,计算机科学领域专家学者对数字城市的研究成果,对数字城市的基本概念,数字城市的理论框架,数字城市的工程框架等理论问题,进行了初步的研究,提出了数字城市的基本理论框架。  相似文献   

3.
“数字城市”初步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在分析“数字城市”研究背景的基础上,对“数字城市”的定义、特征提出见解,探讨“数字城市”的基本框架以及所必需的技术基础,指出了“数字城市”的研究意义。  相似文献   

4.
从项目经济的角度出发,以可持续发展和减灾为目的,在反思以往黄河治理工作的基础上,通过对黄河下游河道现状及在“南水北调”工程实施后的不同季节河道径流量分析,提出了主动实施黄河下游河道改道,将“悬河”降到地表的新方案,并据此探讨和分析了改道工程的必要性,紧迫性,研究了改道的技术与经济可行性,提出将国土资源整治置换,以新增土地资源资本化来回收项目投资的新思路。  相似文献   

5.
论黄河河源问题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科学通报”1954年10月号发表傅乐焕先生“关于黄河河源问题”一文,作者对董在华先生的“黄河河源初步研究”(“科学通报”1953年7月号)中的结论,提出怀疑,另一方面也提出一种很可能的推测。1952年董在华先生等的黄河河源查勘,收获甚多;  相似文献   

6.
“科学通报”1954年10月号发表傅乐焕先生“关于黄河河源问题”一文,作者对董在华先生的“黄河河源初步研究”(“科学通报”1953年7月号)中的结论,提出怀疑,另一方面也提出一种很可能的推测。1952年董在华先生等的黄河河源查勘,收获甚多;  相似文献   

7.
"数字煤矿"框架体系及其应用研究   总被引:31,自引:0,他引:31  
煤矿信息是一种活跃的、动态变化的、与空间位置密切相关的多源信息,信息的合理化管理直接影响到煤矿安全问题的预测和防治工作。该文分析煤矿信息化的概况,提出了“数字煤矿”的基本概念,探讨“数字煤矿”的体系结构和相应的关键技术体系。结合“数字煤矿”框架体系,分析了“数字煤矿”在矿区安全信息管理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8.
"数字城市"研究初探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本文在“数字地球”的基础上对“数字城市”的基本概念进行了简单论述,总结提出了“数字城市”的研究目标和研究内容,并设计了“数字城市”总体框架模型,最后对“数字城市”的关键技术和实现策略进行了论述。  相似文献   

9.
“数字城市”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在分析“数字城市”研究背景的基础上 ,对“数字城市”的定义、特征提出见解 ,探讨“数字城市”的基本框架以及所必需的技术基础 ,指出了“数字城市”的研究意义。  相似文献   

10.
编者按著名科学家钱学森提出:‘哟我国的建设提出很好的意见来.地理科学工作者是 起了很重要的作用,但不是单有地理科学就能全部解决。…··、还需要伎术科学等许多学科参 加”。黄河的整治从中央到地方各有关部门都极为重视,全国人民极为关注。要治理黄河,需 要地理科学与技术科学相互配合,相互协作。 19 89年 10月由中日地理学会、中国“国际减灾 十年”办公室、国家地震局震害防御司及由国水利学会等单位在宝鸡联合召开“全国黄河流域 重大灾害及其综合治理学术讨论会”,应邀参加讨论的有地理、水利、天文、地震等学科的工作 者。会议期间,本刊编辑部邀请了部分到会的专家、学者对治理黄河问题进行了笔谈,在此感  相似文献   

11.
该文在概述黄河文化旅游研究缘起与内涵的基础上,基于“空间—主题—方法”对比分析框架,系统梳理和凝练黄河文化旅游与国际河流文化旅游相关研究成果,互鉴探究黄河文化旅游研究的薄弱环节与提升路径。研究发现:黄河文化旅游研究偏重宏观战略管理与规划、旅游资源开发与评价等,而国外河流文化旅游侧重中、微观尺度的文化线路与文化节点案例研究等。黄河文化旅游应注重旅游市场供需平衡,创新旅游开发与居民福祉的协同技术路径,实现“人河关系”的文化情感、时空行为与旅游响应等管理转型研究。最后,基于当前研究不足提出黄河文化旅游系统理论框架,试图破解黄河文化保护、传承、弘扬与旅游“幸福河”创建等核心议题,研究结果可为黄河文化旅游高质量发展及国际河流旅游合作提供理论支撑与中国智慧方案。  相似文献   

12.
《地理教学》2011,(19):63-63
国家测绘地理信息局副局长、新闻发言人李维森25日在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举行的发布会上宣布,国家1:5万基础地理信息数据库更新工程已竣工验收。至此我国西部约200万平方公里“无图空白区”被“填实”。这一工程和西部测图工程的完成,标志着数字中国地理空间框架初步建成。  相似文献   

13.
大科学思维与现代地理学的发展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杨青山 《地理学报》1991,46(3):360-365
本文结合钱学森先生关于“建立地理科学体系”的倡议,主张从当代大科学思维出发,研究现代地理学的发展问题,并以大科学为参照框架,提出了发展“大地理学”的思想。并探讨了围绕“大地理学”的若干理论问题和现代地理学向“大地理学”转变的途径。  相似文献   

14.
基于虚拟地理环境的数字黄河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虚拟地理环境是人类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在计算机三维虚拟空间的映射,是近20年来随着信息技术进步而迅速发展起来的研究领域。“原型黄河”、“模型黄河”、“数字黄河”则是基于地理信息系统、三维可视化技术、现代遥感遥测技术和虚拟地理环境技术的发展而提出来的。通过概述“数字黄河”的研究意义、研究方法,探讨了“数字黄河”研究需要解决的关键技术问题,包括自然环境中“原型黄河”各有机组成部分在虚拟地理环境中的表达及行为描述,自然环境和人类社会环境对黄河具有重要影响的因子之间相互作用的计算机表达。以“数字河道模型”为例详细论述了“数字黄河”的重要组成部分,如“数字河道模型”、“数字流域模型”、“数字水库模型”和“数字河口模型”在虚拟地理环境的表达。  相似文献   

15.
《地理教学》2006,(12):41-41
“自古以来总有人希望黄河能变清,但黄河不可能变清,也不需要变清。”一些泥沙专家指出,历史上黄河就是黄的,华北平原就是由黄河淤积而成的冲积平原,时至今日,黄河仍造陆不息,人海口处的黄河三角洲被称为“世界上最年轻的陆地”。另外,黄河泥沙中富含氮、磷、钾等,是一亿多亩引黄灌区的“天然肥料”,一旦河水变清,将引起地力下降。  相似文献   

16.
再论黄河河源问题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作者在科学通报1955年6月号看到李元星先生的“黄河正源知识的年代上限问题”,李先生根据一张来源很容易清楚的明代杨子器图,认为此图关于黄河河源知识,“达到了在基本轮廓上接近於今天这种的知识”。这张图在星宿海的下面是拖有两条很  相似文献   

17.
作者在科学通报1955年6月号看到李元星先生的“黄河正源知识的年代上限问题”,李先生根据一张来源很容易清楚的明代杨子器图,认为此图关于黄河河源知识,“达到了在基本轮廓上接近於今天这种的知识”。这张图在星宿海的下面是拖有两条很  相似文献   

18.
内蒙古首家"国家测绘局数字区域地理空间框架建设示范工程"试点——"数字包头"日前通过了国家测绘地理信息局专家组的验收评审,标志着包头市的地理空间信息进入了数字时代。  相似文献   

19.
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其萌生、发育、流变、演化成型皆与喜马拉雅造山运动、青藏高原隆起有关。黄河、黄土、黄种人发育时空相伴,为孕育、壮大中华文明做出了不可替代的贡献。作者曾从河口、下游、中游、上游至河源区做过分段考察,向有关专家学者求教后提出"大黄河说"。此乃把6 000年来黄河流变区皆纳入大黄河体系。并以动态黄河、生命黄河、生态黄河、数字黄河、创新黄河来谋划未来,造福民生,故而提出创建"新黄河学"。在继承历代治黄成功经验的基础上,依据黄河特征,作者提出水沙分离,分入渤海与黄海,目的在于保卫渤海,使海域不再缩小,维护华北海陆空间生态系统,防治环境劣变。而泥沙人工输送废黄河口造陆,扩大国土陆地空间,延伸海洋经济专属经济区,这种环境变化的大格局,以黄秉维、吴传钧、陈述彭、施雅风四位地学大师之名命名为"黄吴陈施地学效应",纪念四大家对科学的贡献!  相似文献   

20.
南水北调工程是实现中国水资源南北调配、东西互济,形成水资源合理配置格局的战略性工程。南水北调西线一期工程已初步确定先行从长江上游的雅砻江调水40亿m3至黄河上游的洮河,经洮河至刘家峡水库后入黄河干流。本研究从南水北调西线调水新增水资源量入手,结合新提出的黄河干流甘肃段的新型水土格局(即“弦弧”两支主要输水路线下),重点对新增水资源量的利用进行思考,并分析了新型水土格局下新增调水对黄河干流甘肃段、西北内陆区石羊河流域、内蒙古阿拉善地区和宁蒙灌区等受水区的影响。研究结果有利于水资源稀缺地区输调水资源可持续合理利用,可为黄河流域上游生态保护与高质量发展的战略规划实施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