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山西断陷盆地带形成机制的初步数值模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文在分析山西断陷盆地带的各种地质、地球物理资料的基础上,用三维粘-弹塑性有限元方法对该断陷带的形成机制进行了模拟计算。表明山西断陷盆地带的形成是地壳深部的上隆作用和北东—南西向挤压应力场在深部隐伏断裂上派生的右旋滑动共同作用的结果。地壳深部的上隆是一个主要的不可忽视的因素  相似文献   

2.
山西断陷带北部块体构造活动样式及强震构造背景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于慎谔 《地震学报》2004,26(4):379-386
应用地块构造几何学方法和原理,系统研究了山西断陷带北部构造区地块构造类型、结构和运动特征. 运用断块多米诺模型,通过断裂构造地貌分析对比,系统地讨论了断块变形、断陷盆地伸展运动特点,及其区域分布特征. 分析结果显示:① 以北西向断裂划分,由西向东分为西区段、中区段和东区段,相应的地壳伸展量分别为4.46 km, 2.80 km和1.86 km.。断块平均伸展量约为1 km. 计算结果与实际测量数据大致相同; ② 以恒山断块为界,山西断陷带北部构造区可分为南北两区, 两区地震活动水平不同,分别为M7和6M  相似文献   

3.
地震目录的最小完整性震级肼。是地震学中最基础、最重要的研究内容之一,也是表征台网监测能力的关键。以1970年至2012年山西断陷盆地地震目录为基础资料,利用“震级一序号”法、“最大曲率”法(MAXC)、90%和95%的拟合度GFT法,研究了山西断陷盆地地震目录最小完整性震级肘。的时间演化特征。分析结果表明,1970年以来,随着山西测震台网的改造,MC逐步降低,尤其是“十五”数字化台网改造后,山西ML≥0.9地震基本完整,表明对地震的监测能力在逐步提升。  相似文献   

4.
山西断陷带地壳结构的接收函数研究   总被引:8,自引:5,他引:8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利用2006年8月到2008年3月北京大学在山西断陷带南部架设的两条东西向流动观测地震台阵记录的远震资料,提取各台站接收函数,然后进行倾斜叠加(Slant stack)和台阵偏移成像,获得了沿台阵横穿山西断陷带的地壳和上地幔的精细结构变化.研究结果显示,山西断陷带下面莫霍面存在明显不连续,莫霍面上隆约4~6 km,纵横波速比从两侧的1.75上升为山西断陷带内部2.0左右,且中、下地壳可能存在一个低速层.山西断陷带的构造模式沿相距140 km的两条剖面表现出明显差异:南端的临汾盆地为拉张作用下的纯剪切模式,向北转化为太原盆地的简单剪切模式.  相似文献   

5.
山西断陷带地热特征与地震活动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山西断陷带是我国著名的地震活动带之一,其地震活动频繁,强度大,震源浅,破坏性严重。山西断陷带地热场特征:各断陷盆地内部大地热流值或地温梯度值都比较高,吕梁山隆起区和太岳山丘陵区则比较低。提出清徐、临汾、蒲县、柳林四个地区的地壳、上地幔热结构,分别计算沉积岩层、花岗岩质层和玄武岩质层底部的温度和热流值。采用逐步逼近法计算浮山—临汾—蒲县剖面二维岩石圈地温结构。并用断陷盆地内的临汾、吕梁山隆起区的柳林、太岳山隆起区的沁源地区的大地热流值推导其岩石圈厚度和底部温度。地热异常影响着地震的孕育和发生,重点探讨了地球内热与地震孕育和发生的内在联系。  相似文献   

6.
山西断陷带垂形变特征及其与地震的关系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相似文献   

7.
山西断陷带垂直形变特征及其成因初探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张崇立 《中国地震》1993,9(4):327-333
本文综合研究了山西断陷带垂直形变的空间分布特征及其与本区深、浅部结构,构造和地壳价质物性特征的关系;结合浅部地震地溶部探测的研究结果,初步探讨了本区现代垂直形变的成因。研究结果表明:1.垂直形变测量揭示出山西断陷带的现代垂向构造活动具有明显的分段性。,即晋北地区以北东至北东东向构造活动为主;同时,也反映了浅部构造活动和地壳介质的特征特征对地壳形变的制约作用;2.山西断陷带内主要盆地的垂直形变与其深  相似文献   

8.
9.
对山西及邻区22次ML≥5.0地震前不同时间尺度的累积benioff应变释放特征进行分析,认为约55%的地震震前存在地震矩加速释放现象;同时对地震矩释放异常空间区与主震间的关系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在震前1年内大部分地震震中附近出现大范围椭圆形的地震矩低值区域,且主震震中位于异常区内部或边缘.由此认为,地震矩加速释放现象...  相似文献   

10.
首都圈及山西断陷带北部地壳垂直形变与地震危险性分析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根据首都圈地区及山西断陷带精密水准复测资料,分析了近十年来地壳垂直形变状态与特征。结果表明,研究区的东北区域表现为整体下降,下降速率约2~4mm/a;但“北升南降”的运动格局基本没有改变。太行山以西至山西断陷带的东侧地区为整体隆升。隆升速率最大近8mm/a。运动的时空分布从“南快北慢”整体上升的特征,逐步转变为“北升南降”的有升有降的特征。西区上述运动性质发生变化是以2001年为分界线,同时在延怀盆地及其附近区域形成了四象限分布的形变图像。但这一图像从规模和量级上都小于大同地震前的变形。山西断陷带北部的运动表现为断陷型的垂直运动,整体呈下降趋势,运动速率为4~6mm/a。上述特征表明监测区未来2~3年内发生6级以上地震的可能性不大。  相似文献   

11.
Introduction Since 1920s, with increasing awareness of disaster prevention and reduction in various as-pects and gradually deepened development of International Decade for Natural Disaster Reduction (IDNDR) activities in China, the role and position of disaster risk analysis and risk management work are increasingly prominent. In the final report of the IDNDR activities in 1999, the Science and Technology Committee of IDNDR had presented 5 challenge fields, which the international dis…  相似文献   

12.
探讨了渭河断陷盆地及邻近地区的速度场、介质品质因子的分布特征及其与该区地质构造的关系,分析了该地区的地震活动性.结果表明该区域速度场与介质品质因子分布之间存在着较好的对应关系,并与该区域的地震活动性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3.
福建漳州盆地的最新构造活动和地震危险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通过漳州盆地的新生性、断裂活动性、晚第四纪地壳运动、盆地内部新构造差异活动和强震活动周期等初步探讨了该盆地的地震危险性。结果表明 ,该盆地晚更新世开始突破北东向断裂的限制 ,继续向南东方向发展 ;展布于盆地内部的北东、北西向断裂在晚更新世期间活动较为强烈 ;晚第四纪地壳升降运动频繁 ;盆地内部新构造差异活动强烈 ;最后一次历史强震距今已有 4 0 0a ,大大超过了该地区历史记录中 2 6 0a的强震活动最大间隔。因此 ,该盆地具有较大的地震危险性  相似文献   

14.
兰青龙  安卫平 《地震研究》1999,22(3):297-305
本简要介绍了山西中部(32个县市)的历史地震灾害,在对建筑物的类型进行划分的基础上,用地震安全性评价的综合概率法计算了每个单元遭遇烈度的概率,根据各类建筑物的易损性矩阵和不同类型单元的人员震亡、伤率矩阵,计算得出32个单元建筑物的期望经济损失和人员伤亡期望绝对值,并对计算结果进行了分析和比较,最后提出防震减灾对策。  相似文献   

15.
张少泉  吕庆书 《地震》1993,(5):47-61
首都减灾圈,系首都减轻自然灾害预测防治圈。1991年12月20—21日在北京召开了《首都圈自然灾害及其减灾对策研讨会》。本文根据这次会议所提供的材料,在从整体上实现减灾的思想指导下,就首都减灾圈的“成灾背景”、“首都减灾圈的组成”、“首都减灾圈的灾害预测与防治状况”、“首都减灾圈的灾害关联性分析”、“首都减灾圈的减灾实效预估”和“首都减灾圈的减灾对策与实施”等六个带有共同性的问题,进行了讨论。供制定首都圈减灾方案时参考。  相似文献   

16.
山西地堑系强震的活动规律和危险区段的研究   总被引:16,自引:3,他引:16       下载免费PDF全文
徐锡伟  邓起东 《地震地质》1992,14(4):305-316
山西地堑系是我国著名的历史强震活动带之一。作者系统地分析了山西地堑系历史强震的重复和迁移现象、M≥7级地震前中强地震的活动特征、蠕变曲线的线性分段性,并根据近期地震活动的特点,判断了现今地震活动暂态和未来地震活动性;最后,在现有的形变测量资料、历史地震和古地震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确定了山西地堑系内可能发生强震的危险区段  相似文献   

17.
山西交城断裂带西张探槽全新世古地震研究   总被引:7,自引:3,他引:7  
西张探槽①位于山西太原市西北10km,沿交城断裂带北段NNW方向高4.6m的低陡坎前缘开挖。探槽长108m,宽8m,深10m,揭露18层地层。探槽上部地层为亚砂土,探槽内断层下降盘的上部地层为一套砾石层,下部地层为一套褐色垆土与亚砂土互层,断层的上升盘地层以亚砂土为主夹砾石层。探槽揭露出3条断面,断面的上断点距地表1.5m,断错的最新地层距今(3.74±0.06)ka。探槽揭示出断面、地层断错、崩积楔、地层倾斜等现象。由探槽揭露出的地层与断层的关系可知早全新世以来交城断裂带曾发生3次断层活动事件,其时间分别为距今(3.74±0.06)~(3.06±0.26)ka、(8.35±0.09)~(3.74±0.06)ka与(10.66±0.85)~(8.35±0.09)ka,具有2.6~3.6ka的强震重复间隔;3次同事件最小垂直位移分别为3.0m、2.5m及3.2m。西张探槽的意义在于揭示了历史上未有强震记载的晋中盆地几千年前有过多次强震活动。西张探槽获得的交城断裂带全新世古地震活动的依据,对评价太原市未来的强震危险性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8.
该文介绍了国际岩石圈计划的研究项目、国际岩石圈计划的未来及国际岩石圈计划与减轻自然灾害研究。  相似文献   

19.
20.
山西大同盆地口泉断裂全新世古地震活动   总被引:9,自引:4,他引:9       下载免费PDF全文
野外调查表明 ,口泉断裂断错了断面附近的 3级地貌面 ,包括大同盆地西侧全新世形成的洪积扇后缘及位于洪积扇冲沟内的Ⅰ ,Ⅱ级阶地。其中冲沟内Ⅱ级阶地为剥蚀阶地 ,Ⅰ级阶地为堆积阶地 ,Ⅰ级阶地面的地层时代距今 2 52ka。在该断裂的悟道及上黄庄 2个地点开挖的大探槽表明 ,在距今 1 2 3万年以来该断裂曾发生 4次古地震事件 ,其中 3次分别发生在接近距今 2 52 ,5 6 8,13 73ka。另一次古地震事件发生在距今 6 76~ 10 82ka。这些数据有可能反映了口泉断裂具备准周期的强震活动。这 4次古地震事件的平均间隔约为 3 74ka ,最新一次古地震与上一次事件的时间间隔约为 3 16ka。 2个大探槽各次事件的平均最小同震垂直位移为 1 8m。这些资料对重新评价口泉断裂未来的地震潜势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