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喀喇昆仑山巴托拉冰川水文的特征大部已在“巴托拉冰川融水径流的基本特征”,一文中进行了论述。本文仅就它未提及的和研究不够深入的某些水文特征进行探讨,作为上述论文的补充。  相似文献   

2.
施雅风 《冰川冻土》2003,25(4):479-481
1974年初,外经部、交通部和总后勤部联合给中国科学院兰州冰川冻土沙漠研究所(现为中国科学院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下达任务,要求派冰川考察组对影响中(国)巴(基斯坦)公路建设的巴境内喀喇昆仑山区巴托拉冰川考察,以二年时间摸清该冰川的运动变化特征,提出中巴公路通过方案.  相似文献   

3.
冰川源头的冰雪每年按一定的速度朝冰舌方向运动,这种运动具有特殊规律,它是冰川存在和发育的主要机制。因此进行冰川运动速度测量,取得精确数据,在冰川研究领域里就显得非常重要。  相似文献   

4.
巴托拉冰川考察组在1974—1975年对巴托拉冰川进行了全面系统的考察,用波动冰量平衡法和冰川末端运动速度递减率,对巴托拉冰川末端未来的变化,作了定量的预测:巴托拉冰川处于前进时期,冰川末端将继续前进180—240米左右,每年平均前进11米,前进年限为16—22年左右,到1991—1997年间,此时冰川最终达到平衡,而终止前进;  相似文献   

5.
利用对冰川侧碛中的各化石土壤层进行~(14)C年代测定,确定了喜马拉雅山和喀喇昆仑山冰川的变化。对巴基斯坦、印度和尼泊尔的16条冰川进行了68次年代测定,表明了下述时期的冰川前进(以距今年数计):19500±1500(1次测定),约12700(1次测定),7400(2次测定),4900—4600(5次测定),3700—3100(12次测定),2700—2100(14次测定,分为两次变动,间断期为距今2500—2300),1700—1500(10次测定),1200—950(2次测定),800(2次测定),550(2次测定)和400—100(7次测定)。相对较小的冰川前进发生在:12700(14000?),7500,7000(?)—5000,4500—3800,3000—2700(间断期为2500—2300),2100—1700,500。在野外没有找到冰川跃动的证据。进行考察的冰川的大小和变化均可与欧洲阿尔卑斯山的冰川进行比较。两地区全新世冰川演变史看来是一致的。  相似文献   

6.
在庆祝我国专业冰川冻土研究机构成立三十周年之际,回顾和展望冰川测量与制图工作也是很有益的。测量与制图室是我所技术系统中最早筹建的一个以摄影测量为主的技术室,其主要方向是为冰川、冻土和泥石流研究测量和编绘各种比例尺的专题地图、观测和积累冰川运动、冰面升降和末端进退变化等有关定量资料,以及改进高山冰川区测量与制图的方法。 我国的冰川测绘工作,解放前,只有少数外国学者曾深入我国的喀喇昆仑山、喜马拉雅山和横断山等地区,对某些冰川作过零星、粗糙的考察测绘。解放后,除国家基本地图外,冰川的测绘工作始于1958年的祁连山冰川考察,但较全面系统的冰川测绘工  相似文献   

7.
研究冰川表面的每个点在水平方向和竖直方向上的空间变化,是现在冰川学研究的重要课题之一。 冰川表面的空间变化是十分复杂的,在不同的冰川表面,空间变化是不同的;甚至在邻近的两点上,由于地形、坡向或覆盖物等因素的影响,其空间变化也各不相同。所以,研究冰川表面的空间变化,应在大量观测点的资料基础上,再参照当地历年水文、气温、降水等有关因素,而后才能作出较为符合客观实际的推理判断。 测定冰川表面空间变化的方法很多,诸如普通测量、大地测量、航空摄影测量、遥感技术等等。重复地面立体摄影测量也是这些量测方法中的一种重要手段。  相似文献   

8.
张通  效存德  秦翔  侯典炯  丁明虎 《冰川冻土》2012,34(5):1059-1066
冰川地形特征的研究是构建冰川流动模型的基础. 根据探地雷达获取的冰川厚度数据(2009年)和1∶5万地形图(1974年), 得到沿珠穆朗玛峰东绒布冰川主流线的冰厚度分布以及5条冰川槽谷的形态特征. 结果表明: 沿东绒布冰川主流线的平均表面坡度约为0.08, 平均厚度约为190 m, 最大厚度约为320 m (海拔6 300 m); 在1974-2009年间沿冰川主流线冰厚度平均减薄约30 m; 东绒布冰川表碛覆盖区与白冰区尚未分离, 目前很可能是一条停滞冰川, 冰川末端位于海拔5 540 m附近(下游方向); 东绒布冰川槽谷形态接近于V型, 而不是U型(b指数变化范围约为0.7~1.3).  相似文献   

9.
喀喇昆仑山克勒青河上游地区冰川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康建成  何元庆 《冰川冻土》1990,12(4):319-325
  相似文献   

10.
冰川的监测一直是冰川学研究的重要内容, 2008年对天山东段博格达峰南坡的黑沟8号冰川末端进行了地面多基线数字摄影测量, 获取了该冰川末端的影像, 以及与之相配套的控制信息. 在Lensphoto多基线数字摄影测量系统中, 测得了冰川末端的0.11 km2 DEM数据. 采用同期测量的GPS数据检验得知, 摄影测量所得DEM数据在高程上的平均误差为1.92 m, 标准偏差为3.47 m. 地面旋转多基线数字摄影测量是一种非常有效的冰川测量手段, 可以在典型冰川测量和冰川重要部位(例如冰川末端、 冰崖等)的测量中发挥作用.  相似文献   

11.
国际冰川测量与制图专题讨论会将于1985年8月26日至29日在冰岛召开。这次会议是由冰岛气象研究所、国家能源机构、冰岛电力公司、公共道路机械、冰岛大学和冰川学会等单位联合发起,国际冰川学会主办。这次会议主要讨论与冰川研究有关的冰川编  相似文献   

12.
基于数字摄影测量的雪盖制图方法探讨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受地形、 植被、 太阳辐射以及分吹雪等因素影响, 山区积雪时空分布差异性很大, 人工观测和卫星遥感手段很难获取高时空分辨率的雪盖信息. 2010年3-5月在祁连山葫芦沟一级小支流开展了相机摄影试验, 并应用摄影测量技术将野外拍摄影像转化为正射积雪空间分布图像, 以此获取小流域高时空分辨率的积雪分布信息. 结果表明: 20次摄影测量后方交会解得到的摄影中心与实测摄影中心误差ΔX 分布在-9.27~25.51 m之间, 而ΔY分布在-33.53~18.2 m, ΔZ区于-3.33~9 m之间. 单张积雪制图误差分析表明, ΔX 分布在-9.27~25.51 m之间, 而ΔY分布在-33.53~18.2 m, ΔZ区于-3.33~9 m之间, 边缘处积雪制图误差大于中心位置. 进一步分析表明, 高程数据精度、 摄影距离和摄影倾角等因素影响数字摄影测量雪盖制图的精度. 随着地形数据精度的提高, 正射积雪制图的精度有很大的提升空间, 相机摄影测量也将成为小流域尺度、 坡面尺度雪盖信息获取的有效手段之一.  相似文献   

13.
合成孔径雷达(synthetic aperture radar, SAR)具有其全天候、全天时、穿云透雾的工作能力, 广泛应用于山地冰川动态监测中. 利用2006年6-9月三期ALOS/PALSAR雷达影像, 采用偏移量跟踪技术, 提取了喜马拉雅山珠穆朗玛峰(珠峰)区域的冰川运动速度, 分析了区域内冰川运动速度空间差异及其影响因素. 结果表明: 研究区31条山谷冰川平均运动速度为9.3 cm·d-1, 总体上以珠峰-洛子峰南北向山脊线为界限, 东侧和东南侧冰川日均运动速度(11.1 cm·d-1)普遍高于北部和西北部冰川日均运动速度(5.4 cm·d-1). 冰川消融区非表碛区冰川平均运动速度为表碛覆盖区平均运动速度的2.2倍, 冰面湖的发育在一定程度上加剧冰川运动速度波动. 在气候与非气候因子共同作用和相互间的此消彼长中, 研究区65%的冰川的运动速度自中值高度往下显著减小, 16%的冰川自中值高度往下呈显著增大趋势, 19%冰川消融区运动速度无显著变化趋势.  相似文献   

14.
由于冰川研究工作的需要,我们于1982—1984年应用地面摄影测量和航空摄影测量联合方法成功地绘制出一幅1∶25000贡嘎山冰川图。测区内建立独立控制网和导线,采用边角同测与平差计算法。摄影基线投影改化为图面长度。地形地貌的测绘以地面摄影资料为主,未进行地面摄影的区域,用航空摄影资料补测。摄影测量成图的定向点,用地面摄影测量解析法加密。  相似文献   

15.
16.
17.
<正> 一、前 言 近几年来,我国不少单位致力于研究地面放射性γ测量探测地下水,并已获得一定的地质效果。由于这种技术具有方法简单,仪器轻便,效率高等特点,所以引起了人们的注意。四川省科委自1976年以来,已主持召开三次自然γ放射性方法找水原理的专业座谈会。1981年9月在山东平阴县召开了全国应用核技术寻找地下水源学术讨论会。这一系列的学术活动,进一步推动了该方法的应用和研究。目前,国内有关单位已开始探讨γ放射性找水方法的机理,这是一个可喜的开端。根据公布的国外资料,除了对U,Ra,Th等放射性元素的地球化学特性研究较深外,利用γ方法探测地下水方面,不论从广度上和深度上我国可属领先地位。   相似文献   

18.
19.
根据地面伽玛能谱测量在任丘油田南部的实测资料,经综合分析表明:①伽玛能谱测量的结果符合众所周知的放射性方法找油模式;②化探结果证实了能谱测量资料;⑨能谱测量的低值区范围与已知油田在本区的面积重合率达75%。从而证实了地面伽玛能谱测量在本区寻找油气藏的效果。  相似文献   

20.
本文简要地评述了数字摄影测量技术的涵义及在目前制图应用过程中涉及到的数字自动化程度,并探讨了数字摄影测量技术的未来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