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巴托拉冰川考察组在1974—1975年对巴托拉冰川进行了全面系统的考察,用波动冰量平衡法和冰川末端运动速度递减率,对巴托拉冰川末端未来的变化,作了定量的预测:巴托拉冰川处于前进时期,冰川末端将继续前进180—240米左右,每年平均前进11米,前进年限为16—22年左右,到1991—1997年间,此时冰川最终达到平衡,而终止前进;  相似文献   

2.
大比例尺冰川图是研究冰川的基本图件,而冰雪资源又是冰川图上的基本要素之一。在图上准确、详细、直观地表示高山冰川地貌的分布、特征、类型及其与成因之间的联系和冰川变化的某些特征,对于研究冰川和利用冰雪资源是很有意义的。研究其表示方法,不仅可以提高冰川图上的地貌量测精度,而且对于缺乏冰川学知识的测绘专业人员也有一定的参考价值。这方面在国内已经作了许多工作。本文在以往的工作基础上,进一步探讨大比例尺图上的冰川地貌的表示方法。  相似文献   

3.
我国大陆型冰川运动的某些特征   总被引:1,自引:6,他引:1  
运动是冰川区别于其它自然冰体的主要标志之一。我国现代冰川工作者一开始就重视对冰川运动的观测研究,至今已积累了二十多年的资料。1958年以来,先后对祁连山、天山、昆仑山、念青唐古拉山、喜马拉雅山和阿尔泰山的某些冰川,进行了运动速度观测及其研究,有些冰川还进行过连续的观测(表1)。此外,还对喀喇昆仑山的巴托拉冰川进行过详细的观测研究。施雅风等曾对我国冰川运动情况作过总结。本文试图在前人总结和笔者在祁连山、天山等新近观测研究的基础上,对我国冰川运动作一分析。  相似文献   

4.
冰川图是研究冰川的基本图件,也是冰川研究成果的一种表现形式。如何使冰川的科学内容,地形几何精度,以及艺术性,三者统一表现在图上,突出冰川作用区的地形特点,是冰川图编制的首要任务。 由中国科学院兰州冰川冻土研究所编制的1:20万天山托木尔峰地区冰川图是由《冰川地形图》和《冰川地貌图》两幅图组成。前者采用地形等高线,辅之以晕渲、晕点和符号等方法,较好地反映了天山这一地区的冰川分布规律、冰川形态类型和组合形式,以及冰川的主要数量特征;后者着重反映了第四纪以来冰川侵蚀和堆积的主要地貌类型,并以图形表达方式将该区第四纪冰川作用划分为四次冰期。这两幅图综合反映了多年来这个地区冰川考察研究的成果,已由上海中华印刷厂印刷,该所资料室发售,可供各方面使用。本文拟就该图编制中如何应用遥感资料及制图中几个问题作一介绍。  相似文献   

5.
王文颖 《冰川冻土》1995,17(1):93-96
国际喀喇昆仑山公路巴托拉冰川研究组,时隔20年,再次深人巴托拉冰川,采用先进技术,对原冰川预报方案进行了验证,验证结果表明,除了在巴托拉冰川最后一次自1966年起的前进的终止时间上有数年的误差和实际前进距离短于所预报的数据外,1974-1975年所作的预报方案,经过近20年的考验,基本正确,其结果是令人满意的。  相似文献   

6.
喜马拉雅山珠穆朗玛峰-希夏邦马峰地区是青藏高原南部现代冰川集中发育区之一,古冰川遗迹亦十分丰富,是研究第四纪青藏高原冰川形成和演化的关键区,一直备受地貌和第四纪环境研究者的关注.应用原地宇宙核素10Be暴露年龄测试技术,对采自希夏邦马峰西北佩枯岗日拉曲谷地冰碛垄上的冰川漂砾进行年代学研究;结合冰川地貌分析方法,对古冰川...  相似文献   

7.
1954年以来珠穆朗玛峰地区两支冰芯记录的对比分析   总被引:7,自引:4,他引:3  
侯书贵  张东启 《冰川冻土》2003,25(3):256-260
根据珠穆朗玛峰(以下简称珠峰)地区远东绒布冰川和东绒布冰川两支冰芯记录的恢复,1954年以来的冰川净积累量相差达1倍以上,但两支冰芯记录均表明:20世纪60年代冰川净积累量出现急剧减少现象,印度季风系统的突变可能是造成冰川净积累量变化的主要原因.两支冰芯δ18O剖面的总体变化趋势基本相同,但研究时段内远东绒布冰芯的δ18O平均值比东绒布冰芯的相应值低3.12‰,其原因有待进一步研究.两支冰芯的主要离子浓度剖面之间也存在较明显的差异,沉积后过程是导致这一差异的原因所在.  相似文献   

8.
在同一地区,用不同比例尺航片,以不同等级的精测仪,进行大比例尺航测成图和电算加密,可提供较为严格的对比性资料。以此研究大比例尺航测成图合适的成图放大比和电算加密的应用范围,其结论将具有明显的客观性和较强的说服力。为此,我队在衡阳市郊摄影了1/8000、1/12000、1/16000、1/20000四种航片,在有关兄弟省队的协助下,用A10、B型、B8_s三种仪器,在1.6平方公里内,组合地测绘1/2000地形图31幅。用1/8000、1/12000、1/16000三种航片,在20平方公里区域内进行独立模型区域网电算加密。对大比例尺航测成图中的若千关键问题进行了试验研究。此外还进行了某些单项试验。主要结论:不论山地还是丘陵地,用Al0、B型仪器放大10倍成图,或用B8_s仪器放大8倍成图,成图的精度(包括数学精度、地理精度)均达到地质部《1:2000、1:5000比例尺航空摄影测量技术规定》的要求。 1/8000航片的电算加密可用于丘陵地测图,1/12000航片的电算加密可用于山地测图;1/16000航片的电算加密可用于高山地测图。  相似文献   

9.
由环太平洋能源和矿产资源委员会组织的环太平洋编图计划,已于1982年和1985年出版了环太平洋区域板块构造图及地球动力学图,笔者认为这是当今世界上最精彩的板块构造图。 上述两组图件都是由6幅图组成,5幅分幅图的比例尺为1:1000万,合成图比例尺为1:2000万,地球动力学合成图的比例尺改为1:1700万。图幅范围从东经90°到西经50°,  相似文献   

10.
为了解博格达峰地区冰川在山区径流形成中的作用,作者在1981年参加中日联合博格达峰地区冰川考察中,选择天山东段现代冰川作用最强烈的北坡四工河、甘河子沟和白杨河源头的冰川为研究重点(图1),其中白杨河海拔高度1100米处设有常年水文观测站,控制流域面积252平方公里,冰川覆盖率为9.7%。作者于7月24日至8月3日在  相似文献   

11.
逐步编制和出版1:1000000比例尺全国地质图,是一项极其重大,而又刻不容缓的任务。因为正规的1:1000000比例尺地质图是国家的基本地质资料,它是布置较大比例尺地质工作,编制小比例尺矿产预测图以及初步科学研究工作的依据,并在某种程度上,影响到在一个地区,是否能在较短时间内,使地质工作获得显著的实际效果。  相似文献   

12.
航空摄影比例尺的选擇,主要是根据工作的目的和要求而定。在地質工作中除考虑工作的要求(保証能看清主要的地質、地貌等客体)以外,还要考虑到准备进行攝影地区的自然条件。在地質测量中,如進行小比例尺1:1,000,000—1:500,000的地質填圖,在地質構造簡單的地区,航空照片的比例尺以采用1:50,000—1:60,000为宜,对复雜的地区則以1:25,000—1:30,000的比例尺比较合  相似文献   

13.
在庆祝我国专业冰川冻土研究机构成立三十周年之际,回顾和展望冰川测量与制图工作也是很有益的。测量与制图室是我所技术系统中最早筹建的一个以摄影测量为主的技术室,其主要方向是为冰川、冻土和泥石流研究测量和编绘各种比例尺的专题地图、观测和积累冰川运动、冰面升降和末端进退变化等有关定量资料,以及改进高山冰川区测量与制图的方法。 我国的冰川测绘工作,解放前,只有少数外国学者曾深入我国的喀喇昆仑山、喜马拉雅山和横断山等地区,对某些冰川作过零星、粗糙的考察测绘。解放后,除国家基本地图外,冰川的测绘工作始于1958年的祁连山冰川考察,但较全面系统的冰川测绘工  相似文献   

14.
珠穆朗玛峰东绒布冰川厚度测量与地形特征分析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张通  效存德  秦翔  侯典炯  丁明虎 《冰川冻土》2012,34(5):1059-1066
冰川地形特征的研究是构建冰川流动模型的基础. 根据探地雷达获取的冰川厚度数据(2009年)和1∶5万地形图(1974年), 得到沿珠穆朗玛峰东绒布冰川主流线的冰厚度分布以及5条冰川槽谷的形态特征. 结果表明: 沿东绒布冰川主流线的平均表面坡度约为0.08, 平均厚度约为190 m, 最大厚度约为320 m (海拔6 300 m); 在1974-2009年间沿冰川主流线冰厚度平均减薄约30 m; 东绒布冰川表碛覆盖区与白冰区尚未分离, 目前很可能是一条停滞冰川, 冰川末端位于海拔5 540 m附近(下游方向); 东绒布冰川槽谷形态接近于V型, 而不是U型(b指数变化范围约为0.7~1.3).  相似文献   

15.
1:400万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壤图,是地图出版社1979年第一次公开出版发行的土壤类型图挂图。 本图充分收集了建国以来各部门在各地区进行的中、小比例尺土壤调查制图成果和文献资料,按小比例尺土壤制图的技术程序  相似文献   

16.
合成孔径雷达(synthetic aperture radar, SAR)具有其全天候、全天时、穿云透雾的工作能力, 广泛应用于山地冰川动态监测中. 利用2006年6-9月三期ALOS/PALSAR雷达影像, 采用偏移量跟踪技术, 提取了喜马拉雅山珠穆朗玛峰(珠峰)区域的冰川运动速度, 分析了区域内冰川运动速度空间差异及其影响因素. 结果表明: 研究区31条山谷冰川平均运动速度为9.3 cm·d-1, 总体上以珠峰-洛子峰南北向山脊线为界限, 东侧和东南侧冰川日均运动速度(11.1 cm·d-1)普遍高于北部和西北部冰川日均运动速度(5.4 cm·d-1). 冰川消融区非表碛区冰川平均运动速度为表碛覆盖区平均运动速度的2.2倍, 冰面湖的发育在一定程度上加剧冰川运动速度波动. 在气候与非气候因子共同作用和相互间的此消彼长中, 研究区65%的冰川的运动速度自中值高度往下显著减小, 16%的冰川自中值高度往下呈显著增大趋势, 19%冰川消融区运动速度无显著变化趋势.  相似文献   

17.
在过去较长时间里,国内中比例尺的地质编图,基本上是按年代地层单位进行的,即编制所谓系图。这方面的编图方法是成熟的,已取得了比较丰富的经验。贵州省1964年编了1:50万地质图;1981年又重新编制了同比例尺的贵州省地质图。由于全省1:20万区调工作完成,后者的地质研究程度有明显提高,图件的内容和表现形式也有所前进。但成图单元依然是岩石地层单位与年代地层单位相混淆的产物,基本上是在统一地层划分概念为指导的系图。在编制《贵州省区域地质志》主要附图之一的1:50万贵州省地质图时,我们已感到系图不能很好地反映沉积岩发育、地层齐全地区的岩层或岩相的变化特点。随着现代地  相似文献   

18.
天山布拉特沟是乌鲁木齐河源的一个支流,通过野外调查编绘了1:25000比例尺的布拉特沟地貌图。本图作为野外地貌工作的总结,集中地反映了本区的冰川、冰缘及重力流水地貌形态,区分了各形态的分布、成因及形态特征,是地貌图的说明书。 本区是现代冰川作用区之一,冰川地貌是主要的地貌形态。分布于谷地源头的现代冰川有3条,雪线高度约4000m,并处于退缩状态。冰川的主要地貌类型计有冰斗、槽谷,羊背石和冰碛垅等。呈现多道分布的冰碛垅(包括年轻冰碛垅和四个阶段的老冰碛垅),反映了冰川作用的演变过程。石冰川和泥石坡等冰缘地貌形态也广泛分布于此。其他重力地貌和流水地貌类型也比较齐全。这表明布拉特沟是一个典型的高山地貌,冰川与冰缘地貌广泛分布的区域。现有地貌形态在排列分布上呈现不对称状况,这主要是由于气候因素作用的结果。所有这些特征与乌鲁木齐河主谷的特征相似,冰川序列也与主谷平行。  相似文献   

19.
本文详细描述了保山、施甸、永德地区中、晚石炭世丁家寨组冰成岩及上覆盖层中的冷水腕足类Stepanoviella动物群16属20种,并与印度次大陆、澳大利亚及西藏珠穆朗玛峰、申扎等地区的Sfepanoviella动物群作了对比。Stepanoviella动物群是中、晚石炭世发育于冈瓦纳古陆北缘的一个冷水习性的腕足类动物群。在中石炭世-晚石炭世早期由于冈瓦纳古大陆发生了冰川,周缘海域地区海水温度较低,Stepanoviella动物群在冷水环境中发育繁衍,到晚石炭世晚期,古大陆冰川消失,海域水温回升,该动物群消亡。丁家寨组中Stepanoviella动物群的发现,再一次说明了澜沧江结合带以西的滇西地区中、晚石炭世位于南半球,属于冈瓦纳古大陆的一部分,地层对比及沉积环境表明本区与西藏珠穆朗玛峰北和藏北申扎、日土地区,都同处于冈瓦纳古陆北缘大陆架部位。  相似文献   

20.
乌克兰地盾是苏联地质研究程度最高的地区之一。全地盾都已编出了中比例尺标准地质图,1/3以上的地区完成了大比例尺地质测量。六十年代末期中比例尺地质测量完成之后,地盾的地质研究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除了传统的地质测量方法之外,像深部地质填图、组合地质测量、早先测区的地质研究等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