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月万旧门1,-,,IJ、 {_{’…’_…一牵龄值指方革)”,’’代{纪…世}期(欧洲)}一—,一一一1-eees一万一,, ……1…1}2一3 14{5第四纪全新世更新世上新世中新世渐新世始新世古新世1。5一2新第三纪37一38老第三纪53一5411 10八U八曰19目月任八匕户勺0八t)Q自00月1占晓U八00口QO j4八日︸八匕丹匕,上叮才9目叮」八匕月了丹了OU 00 QU nUC甘1占‘.一,曰no CO月江一比口反d八O八b 11‘.1‘t上牛上1上1.一1二J.一,土1山1上1上。dl廿口U︵X︸gJ1上乃乙八0 LO九卜U马斯特里赫特70士,2641。4_65{Mastriehian70一71,臼几b厅才00只︸00.。;自n… 相似文献
2.
<正> 1975年,第25届国际地质大会在悉尼召开之后,欧美各国和我国先后根据大会推荐的衰变常数(ICC,International Conventional Constants)或对伦敦地质学会1964的PTS(Phanerozoic time scale)作了修改,或对本国、本地区的地层年龄进行了测定、甄别和复算。从1976至1983年,由AAPG(美国石油地质学家协会)牵头,组织了一个庞大的“北 相似文献
3.
4.
5.
目前所使用的显生宙(宇)各纪(系)的译名出处多样,说法不一。绝大部分译名出自日本学者在19世纪80年代音译或意译,少量译名由我国学者在民国初年直接翻译或修改日译术语而来,而"古近纪(系)"和"新近纪(系)"两个译名则在上个世纪90年代才由我国学者根据新的地层学成果译出。 相似文献
6.
7.
8.
9.
10.
11.
张秋生,辽宁盖县人.1953年毕业于长春地质学院地质系后留校任教,接着考入长春地质学院矿床研究生班,1957年毕业,他是新中国培养出的第一代研究生.后曾任长春地质学院讲师、教授、博士生导师,矿床教研室主任,矿床研究所所长,吉林省第四届地质学会理事长,东北经济区技术经济研讨协会理事、国际地质对比计划(IGCP) 相似文献
12.
13.
朝鲜半岛北部显生宙花岗岩成因研究及地质意义 总被引:1,自引:3,他引:1
朝鲜半岛北部图们江褶皱带和冠帽地块发育大面积的花岗岩,长期被认为形成于晚古生代二叠纪-早中生代三叠纪。采用锆石原位微区U-Pb测年技术(SIMS U-Pb),对6个代表性岩体的16个样品进行了侵位年龄测定,结合早期发表的年代学数据,确定朝鲜北部花岗岩主要形成于中生代的侏罗纪(199~173Ma),少部分为晚二叠世(265~263Ma)和早三叠世(248~240Ma)。岩石学及地球化学特征表明,朝鲜北部花岗岩以钙-碱性岩石系列为主,其成因类型为I型,且少数为高分异I型。锆石Hf-O同位素特征明显分为两类:图们江褶皱带及冠帽地块中的侏罗纪花岗岩、冠帽地块中晚二叠世片麻状花岗岩具有正的εH f(t)值(4.7~13.5)和年轻的二阶段Hf模式年龄(367~784Ma),O同位素组成δ~(18)O集中分布在5.7‰~7.4‰,表明其源区物质为新生地壳,且该地壳物质来自于亏损型的软流圈地幔;而冠帽地块中晚二叠世和早三叠世花岗岩通常具有负的εH f(t)值(-10.9~3.8)和古老的二阶段Hf模式年龄(889~1651Ma),O同位素组成变化较大,δ~(18)O分布在5.6‰~9.2‰,推测其主要为古老地壳物质重熔的产物。区域对比研究表明,图们江褶皱带和冠帽地块具有相同的地质演化历史,应归属于同一个整体,其上发育的花岗岩与我国吉黑造山带花岗岩在年代学格架、岩石学及地球化学特征、成因类型及岩浆源区都具有极大的相似性,可以进行对比。由此可见,朝鲜北部图们江褶皱带和冠帽地块为中亚造山带的组成部分,且朝鲜北部晚二叠世-早三叠世花岗岩形成于古亚洲洋闭合阶段,由于西伯利亚板块与华北板块的碰撞拼合,在华北地台北缘形成了同碰撞型花岗岩。侏罗纪中国东北及朝鲜开始进入环太平洋构造域演化阶段,在太平洋板块俯冲的挤压体制下形成大面积花岗岩。 相似文献
14.
15.
蒋志 《矿物岩石地球化学通报》2001,20(3):165-171
本文讨论了地球内部长寿期放射性同位素衰变能的存量 ,给出地球脉动频率和频数公式 ,并据以重新建立了理论地质年表 ,解释了地球自转变化、地磁场倒转和黄赤交角变化等。 相似文献
16.
17.
赵金科教授,河北省曲阳县人.1932年北京大学地质系毕业后留校任助教,旋于1937年赴美深造,1939年回国后,任前中央研究院地质研究所副研究员、研究员.1950年任中国科学院古生物研究所副所长,1964年任所长,1984年任名誉所长.198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地学部学部委员.他先后任《中国科学》编委,全国地层委员会一、二届常委, 相似文献
18.
19.
同位素地质年代学是根据放射性元素衰变速度恒等的定律测定地质体年龄的一门学科。是近代地质学中发展最快的新学科之一。它在地质科学研究领域中已应用到矿物、岩石、矿床、地层、水文地质、石油地质、海洋地质、大地构造,以至地壳、陨石、月球、天体演和宇宙起源等各个方面,目前它已成为解决某些重要地质问题的必要手段之一。如前寒武纪地层,由于缺少古生物化石,以往对其时代的确定比较困难,现在运用这一方法进行研究和划分,问题就比较容易解决。 相似文献
20.
《矿物岩石》2016,(1)
通过对采自西藏南部喜马拉雅地块珠穆朗玛峰北坡地区奥陶系—古近系沉积地层中的2920件古地磁定向样品进行了系统测试研究,结果表明,喜马拉雅地块在显生宙时期向北漂移过程中曾发生过多次顺时针旋转运动。在奥陶纪—晚白垩世喜马拉雅地块在向北漂移过程中发生了大约20.0°的顺时针旋转运动。但在晚泥盆世末到早石炭世初曾发生了0.4°逆时针旋转,在石炭纪和早三叠世分别逆时针旋转了6.0°和8.0°,可能与晚泥盆世末到早石炭世初、石炭纪和早三叠世大陆裂谷的张裂作用有关。在晚三叠世-早侏罗世和晚侏罗世-早白垩世期间,分别发生了古纬度为2.0°和3.8°的向南回返的逆时针旋转,可能与雅鲁藏布新特提斯洋弧后扩张及洋盆开启有关。在始新世到上新世,喜马拉雅地块在相对快速北移的同时产生了约28.0°的顺时针旋转。根据古纬度数据推算,始新世以来的喜马拉雅陆-陆碰撞造山运动导致印度板块-喜马拉雅褶冲构造带-拉萨地块之间的地壳构造缩短量至少为1 000km。通过对珠穆朗玛峰地区显生宙古地磁的系统研究,为进一步深入研究冈瓦纳大陆的演化、古特提斯洋的形成、消亡历史和青藏高原隆升机制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