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铜、铝需求“S”形规律的三个转变点剖析   总被引:15,自引:4,他引:11  
本文分析了铜、铝人均消费"S"形轨迹的三个重要转变点:找出了理论上铝的三个转变点出现时间,指出铜和铝人均消费的三个重要转变点出现的时间比较接近,铝略早于铜.以此为基础,分析了我国未来铜、铝需求趋势,发现,2020年前后,我国铜和铝将达到需求峰值,届时需求量均将比目前水平增长1倍.  相似文献   

2.
基于“S”规律的中国钢需求预测   总被引:12,自引:4,他引:8  
高芯蕊  王安建 《地球学报》2010,31(5):645-652
本文基于人均钢消费量与人均GDP“S”形规律, 对典型发达国家工业化过程钢消费量峰值年份进行截面分析, 并依据我国经济增长发展目标厘定高、参考及低三种方案, 解析中国未来钢需求, 结论是: 按高增长方案, 我国人均钢消费峰值点将在2015年到达, 届时人均钢消费量480~500千克, 消费总量6.7~7亿吨; 按参考方案, 我国人均钢消费峰值点将在2015-2016年到达, 届时人均钢消费量430~470千克, 消费总量为6~6.5亿吨; 按低增长方案, 我国人均钢消费峰值点将在2017-2018年到达, 届时人均钢消费量400~440千克, 消费总量为5.6~6.1亿吨。  相似文献   

3.
矿产资源需求理论与模型预测   总被引:40,自引:21,他引:19  
本文介绍了以人均矿产资源消费与人均GDP“S”形规律、矿产资源消费强度变化倒“U”形规律和矿产资源需求波次递进规律等为核心的能源和矿产资源需求理论, 以及以此为基础建立的能源与矿产资源需求综合预测模型; 系统预测了2010-2030年全球及中国一次能源、粗钢、铜、铝需求趋势, 并与其他预测方法和预测结果进行了对比, 论证了这一理论模型的先进性和预测结果的可靠性。  相似文献   

4.
中国能源消费“零增长”何时到来   总被引:16,自引:7,他引:9  
本文总结了发达国家能源消费“零增长”区域经济社会及能源消费指标的特征, 结合中国实际, 运用人均能源消费“S”形规律, 综合各部门未来能源需求趋势的判断, 全面预测了中国未来25年的能源需求。指出中国能源消费“零增长”将在2030-2035年间到来, “零增长”点的能源需求总量将达43.6亿吨油当量, 人均能源消费量2.98吨油当量。  相似文献   

5.
中国磷矿资源需求预测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世界上约66%的磷矿石用于生产磷肥,磷矿的合理开采和利用直接关系国家粮食安全以及人类的生存发展,磷矿工业的可持续发展对化肥工业和农业生产均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通过对典型工业化国家人均磷肥消费与人均GDP倒"U"形规律的分析,结合我国历史磷肥消费状况、氮磷钾科学施肥比例以及未来经济发展趋势,分三种经济增长情景(即高增长、参考和低增长)对我国未来的磷肥需求进行预测,并根据磷矿消费结构,进一步估算了磷矿资源的需求。根据本研究的预测结果,中国磷肥需求峰值预计可能在2020—2025年到来,届时磷肥需求可能达到1700~1800万吨(折P2O5100%),磷矿石需求总量可能达到2000~2100万吨(折P2O5100%)。这一预测结果将会对指导磷肥的合理施用,以及磷矿的可持续开发利用起到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6.
工业部门作为终端能源消费中三大主要部门之一,对经济发展具有重要作用。本文系统分析了15个发达经济体100多年来工业部门终端能源消费与人口和经济发展(GDP)的关系,发现随着人均GDP的增长,工业部门的人均终端能源消费显现缓慢增长、加速增长、减速增长到零增长或负增长的"S"形轨迹,并可分为高、中、低三个类型。通过重点解剖美、日、德、法和意大利等典型国家工业部门终端能源消费与经济发展的历史,标定了不同类型"S"形曲线的起飞点、转折点和零增长点,讨论了工业部门终端能源消费与能源消费强度、二产比例、城市化率和人均钢铁消费的内在联系,建立了"S"形曲线的一般性数学模型。工业部门终端能源消费与经济发展定量关系的确定对于国家,特别是发展中国家把握工业化过程能源消费趋势、预测能源需求和制定相关能源政策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7.
京津冀是我国钢铁生产加工的重要区域,其铁矿石需求一直是该地区钢铁产业发展的热点问题.本文利用"S"形预测法,在中国粗钢供需预测基础上,参照该地区粗钢产量的全国占比和生铁粗钢比,重点测算了河北省生铁产量和铁矿石需求量,进而预测未来京津冀地区的铁矿石需求量.预测2025年、2030年和2035年京津冀地区的铁矿石需求量分别...  相似文献   

8.
印度拥有全球18%的人口,消费全球约5%的一次能源,创造了全球8%左右GDP,是全球发展最快的国家之一,探讨印度未来能源需求对中国获取境外能源的影响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本文在分析印度社会经济发展和能源消费的基础上,利用人均能源消费"S"形模型对2030年印度一次能源需求进行了预测并探讨了其对中国获取境外能源的影响。研究认为2030年以前,印度未来能源需求不会对中国境外获取天然气和铀矿资源产生较大影响。而由于中印两国石油进口量较大且与所有的增长都存在叠加,将影响全球石油的供需格局。同时鉴于两国石油进口来源地具有高度重叠性,印度未来能源需求的增加,将对中国境外获取石油资源产生重要的影响。  相似文献   

9.
依据矿产资源需求"S"形理论原理,按照经济发展程度把全球各国划分为4四个国家集团和3个典型国家,以1950—2014年钢、铜、铅、锌消费量和GDP总量为对象,概略论述了全球资源消费的3个周期,系统分析了各国家集团在不同周期对全球资源消费增长的贡献率,以及资源需求弹性的变化规律,指出大国工业化和全球经济周期决定资源需求周期,认为当前全球矿产资源需求的低迷状态还将进一步深化,至少将延续3~5年。  相似文献   

10.
碳酸锂供需矛盾日益突出,科学预测未来中国碳酸锂需求量,对碳酸锂生产、进出口计划以及国家能源政策的制定具有重要意义。结合基于灰色关联分析和ARIMA-GM-BP神经网络的组合模型,选取2002—2021年中国人均GDP、产业结构、城镇化率、润滑脂产量、陶瓷产量、玻璃产量、空调产量、锂离子电池产量和新能源汽车产量作为需求情景预测的主要驱动变量,对中国2025—2035年碳酸锂需求进行预测,在此基础上提出了针对性的政策建议。结果表明:所选取的驱动变量与碳酸锂需求具有较高的关联性,且组合模型较单一模型预测精度更高。3种情景下2025年、2030年和2035年预测的碳酸锂需求量均值分别为42万t、69万t和103万t。  相似文献   

11.
世界资源格局与展望   总被引:22,自引:15,他引:7  
王安建 《地球学报》2010,31(5):621-627
本文阐释了人均能源消费、人均矿产资源消费与人均GDP“S”形规律的内涵, 指出发达国家(OECD)能源与重要矿产资源消费已经或正在进入零增长期, 资源需求将趋稳或呈缓慢下降趋势, 发展中国家已经成为资源消费主体, 全球能源与矿产资源需求重心正在向亚洲转移; 以石油为例, 阐述了国际资源市场体系的演变及其脆弱性, 强调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的资源成本将呈不断上升态势, 低碳经济将推动全球新能源及相关产业快速发展, 提出了发展中国家应对国际资源格局变化的相关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12.
典型国家部门石油消费轨迹及对中国的启示   总被引:7,自引:7,他引:0  
邹愉  王高尚  于汶加  林建 《地球学报》2010,31(5):666-672
本文通过分析发达国家部门石油消费历史, 系统揭示了各部门消费具有如下轨迹: 工业、商业和民用部门呈倒“U”形变化, 工业部门在人均GDP10000~13000美元到达消费顶点, 民用部门顶点出现在人均GDP 11000~15000美元, 商业则在人均15000~20000美元时到达消费峰值区。交通部门呈“S”形轨迹变化, 消费量已占石油总消费的60%, 消费顶点对应的人均GDP在 20000~22000美元之间; 工业-民用-商业-交通各部门消费顶点呈波次性出现。以发达国家石油部门消费轨迹为基础, 结合中国消费现状, 指出中国各部门石油消费仍沿着发达国家的消费轨迹呈上升趋势; 对交通部门的分析表明, 发达国家的石油消费模式对中国而言不可持续, 必须通过节能降耗、科技创新等有效手段, 从根本上转变消费模式, 积极走新型发展之路。  相似文献   

13.
封面故事     
正封面故事:能源和重要矿产资源消费与经济社会发展关系图。人均能源和重要矿产资源消费"S"形规律的发现,揭示了能源和矿产资源消费增长与经济社会发展内在的本质联系,提出了人类资源消费增长极限的理论问题。该理论认为随着经济社会发展,人类对能源和矿产资源的消费不会无限增长。如果能够有效控制人口数量的非理性增长,全球资源的消费或需求存在着极限值。这项由中国地质科学院全球矿产资源战  相似文献   

14.
本文以能源和大宗矿产资源消费与经济发展的"S"形规律为基础,总结并讨论了发达国家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人均能源和矿产资源消费增长的极限及其与基础设施建设、城市化水平、社会财富积累以及经济结构变化的关系;指出人类对美好生活的物质追求是推动能源和矿产资源消费增长的原动力,从农业社会、工业社会到后工业化社会,随着经济发展,即人均收入或人均GDP的不断提高,城市化率、基础设施建设和社会财富积累水平持续提升,大宗商品或资源性产品消费将陆续进入准近饱和状态,消费结构的改变,致使铁、铜、铝等大宗矿产在工业化中期开始陆续到达人均消费极限值,并引起产业结构调整升级,推动经济结构变迁;进入后工业化发展阶段,以服务业为主体的国民经济体系逐渐使人均能源消费增长到达极限值;强调国家集团或大国资源消费增长极限的到来是导致全球性矿产资源消费增长周期结束的根本原因。  相似文献   

15.
基于能源需求理论的全球CO2排放趋势分析   总被引:6,自引:6,他引:0  
能源消费是影响CO2排放的最主要因素, 本文以能源消费基本规律为基础, 按照人均累积CO2排放、人均CO2排放以及CO2排放强度三个重要指标, 系统分析了英国、美国、法国、日本、中国等典型国家CO2排放的历史轨迹, 全面预测了未来20年全球及中国CO2排放量。结果表明: 2030年中国CO2排放总量将为124亿吨, 人均排放约为8.5吨, CO2排放强度为356吨/百万美元, 与处于相同发展程度的美国(1994年)相比, 人均排放指标和排放强度指标均不到其一半水平。2020年和2030年, 中国的CO2排放强度与2007年比将分别降低46%和60%, 将为减缓温室气体排放做出突出贡献。  相似文献   

16.
钢、水泥需求“S”形规律的三个转变点剖析   总被引:12,自引:4,他引:8  
本文剖析了人均钢、水泥消费“S”形轨迹的三个重要转变点, 论述了人均消费量和消费强度变化规律的影响因素和内在机制, 阐述了产业部门钢消费强度的倒“U”形轨迹, 在分析国内外经济结构演变趋势的基础上, 提出我国第二产业占GDP比例已经达到顶点, 指出钢、水泥消费强度顶点大小及到来的时间。  相似文献   

17.
王安建  代涛  刘固望 《地球学报》2016,37(5):563-568
使用美国咨商局提供的GDP数据, 运用统计学方法, 分析了美、英、德、法、意、日、韩和中国台湾等15个发达国家和地区1900年以来GDP增速变化趋势, 发现随着经济增长, GDP增速呈现出“S”形演变轨迹, 识别出以德日为代表的快速增长型和以英美为代表的缓慢增长型两类“S”形轨迹。指出工业化中期之后GDP增速的下降缘于第二产业增加值增速放缓和其对GDP贡献率的快速下降, 是工业化中期之后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转型的结果。强调近年来中国GDP增速减缓的趋势与快速增长型发达国家相同发展阶段GDP增速减缓的“S”形轨迹相一致, 是工业化中期发展阶段大宗商品需求增速放缓过程中产业结构调整的必然。指出GDP增速下降背景下中国主要矿产资源需求增速将放缓, 但资源消费的数量仍然会持续增长一段时间, 并保持较高的人均消费水平。  相似文献   

18.
印度已经成为全球重要的国家之一。文章系统分析了印度的人口、经济发展特点,印度在过去发展过程中能源、铁、铜、铝资源的消费历史。并选用了合理的经济分析模型、资源需求预测方法,参考权威机构的研究成果,如资源需求"S"形规律、"GDP增速‘钟’形规律"以及格罗宁根研究中心(简称GGDC)、世界银行等机构的数据,科学、合理地预测了印度人口、经济及资源需求。认为:1)在工业化的带动下,印度经济具有再创神话的潜力;2)印度对能源、铁、铜、铝的需求将随着工业化进程的推进而快速上升,印度将成为继中国后拉动全球资源需求的"新引擎";3)印度发展不仅带给我国产业升级带来了新机遇,同时也是我国强有力的竞争者,比如在资源获取方面的竞争。因此我国企业应加强自身的核心竞争力,在印度发展的过程中获得好的机会成长。  相似文献   

19.
中国重要矿产资源的需求预测   总被引:18,自引:22,他引:18  
王高尚  韩梅 《地球学报》2002,23(6):483-490
以往对矿产资源的中长期需求预测,大都基于纯数学模型或情景分析对已有数据的经验外推。由于缺乏对工业化过程矿产资源消费需求基本规律的把握,预测结果几乎无一例外地存在巨大偏差。笔者在深入分析工业化经济增长与矿产资源消费需求的相关关系、基本规律和模式的基础上,探讨了工业化过程中矿产资源消费从怎样的初始值通过什么样的方式到达多高的峰值,进而提取经济增长与矿产资源消费需求的模式参数,预测了中国未来30a能源、钢、铜、铝、锌的消费需求。  相似文献   

20.
该文分析了山东省耕地总面积、人均耕地面积变化的历史特征及耕地数量变化的空间差异。在对人口峰值状态下的耕地需求与耕地数量变化趋势进行分析的基础上,预测2020年全省耕地资源的安全需求量为735万hm^2。因此必须加强对耕地的保护,并提出了保障粮食安全的对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