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2008年6月25日, 由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中国地震学会、中国地球物理学会联合举办的"纪念顾功叙先生百年诞辰座谈会" 在北京国家地球观象台(原白家疃地震台)召开.  相似文献   

2.
“北京观象台历史地震记录图抢救与共享”课题是科技部“数据共享课题”的一个子专题。其目的是收集、整理北京国家地球观象台的历史地震记录图,扫描成图形数据文件,并形成相应的电子文档;采用先进的数据库技术和网络技术,初步建成了集历史地震资料抢救保存和资料共享服务于一体,面向科学研究、面向社会多种需求的历史地震记录图库及其服务系统。  相似文献   

3.
利用北京国家地球观象台1957—2013年的地磁连续观测资料,对北京地磁场七个分量的均值和年变率进行分析,总结出地磁场七个要素不同的变化特征。此项工作对了解和应用北京地震台地磁的资料有一定的意义。  相似文献   

4.
北京地磁场变化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根据北京国家地球观象台北京地震台1987—2013年地磁观测资料,分析该台地磁场长期变化和短期变化,认为北京地磁场长期变化具有缓慢上升、缓慢下降和逐渐恢复上升的形态,短期变化受太阳黑子活动强度影响,对了解北京地区地磁场变化特征具有一定意义。  相似文献   

5.
随着北京城市建设的发展,北京国家地球观象台地磁观测环境所受干扰日益严重。利用1985-2016年北京和红山地磁场总强度和垂直分量年均值,对比分析北京地磁场长期环境干扰变化,并选用2个台站GM4磁力仪记录的磁静日秒数据,分析北京地磁场日变化干扰振幅谱和功率谱。  相似文献   

6.
简要介绍了DX120数字液位计在北京国家地球观象台的使用情况,并给出了半年的观测结果.观测结果表明与LN-3水位仪相比,该系统产生的观测数据信噪比高,微动态显示清晰,基本无干扰现象.  相似文献   

7.
对北京国家地球观象台2008年1月—2014年12月地震前兆观测手段地磁、形变和重力干扰,从环境干扰、人为干扰和其他干扰,对观测产生干扰原因、干扰记录特征进行分析,并对各项干扰及时采取合理、有效的解决措施,提高地震前兆资料的使用价值。  相似文献   

8.
兰州观象台深化改革6年之回顾许健生(中国甘肃730046兰州地震研究所兰州观象台)兰州观象台现有工作人员36人。有测震、地磁、地电、形变、重力、技术6个业务组,22套主要观测仪器设备。在建台以来的36年中,这个台为我们国家的地球物理观测工作,为监视和...  相似文献   

9.
目前,“九五”与首都圈前兆数字化改造项目已经顺利完成。在前兆数字化系统及设备考核运行完毕,投入正常工作近一年多来,北京国家地球观象台(以下称我台)所有数字化设备及系统工作正常。整个系统较为稳定,数据质量高,提高了台站人员的工作效率。  相似文献   

10.
苏联《地球与宇宙》杂志1979年第4期刊载一篇介绍苏中央地震观象台的报道,摘译如下:奥勃宁斯克(Обнииск)中央地震观象台是由苏联科学院地球物理研究所地球物理观象台于1969年改名而成的。其主要任务是组织和系统地观测地震和重力场、地倾斜及地形变。尽  相似文献   

11.
刘培玄  李小军  周正华 《地震学报》2022,44(6):1083-1098
以强震动台站结构类型作为控制因素,基于集中质量显式时域动力有限元方法,系统地分析了不同场地条件下观测室结构(砌体观测房、半地下观测室、玻璃钢罩观测室)对地震动的影响。通过对北京地球观象台院内并址观测实验台站捕获的地脉动和两次地震事件数据的处理并结合数值模拟结果,分析得到不同类型观测室对地震动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观测室结构对地震动的影响是客观存在的,由于观测室结构自振周期和体量不同,不同观测室对地震动的影响频带和影响程度亦存在差异,相较于其它结构对地震动的影响,玻璃钢罩观测室的影响频带较窄、影响程度最小。  相似文献   

12.
历史地震图数据库及共享平台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历史地震图纸是记录历史地震的重要资料,在进行电子化之前,图纸的唯一性限制了其大范围共享的可能。电子化处理是抢救和保护历史地震图纸的重要手段,可以有效发挥其使用及研究价值,具有重要意义。为此研制历史地震图数据库及共享平台,对北京国家地球观象台现存的60万张历史地震图纸进行高精度(600 dpi)扫描和规则化命名,利用数据库和FastDFS分布式文件系统进行统一存储,并采用多级缩略图和网络服务方式提供数据共享服务。  相似文献   

13.
随着城市化的发展,城市地球物理日益成为地球物理研究的重要方向,地震成像是构建城市地下空间三维/四维图像的重要手段,但面临观测成本高的困难.近年来国际上新发展的分布式光纤声波传感器作为高密度地震观测系统已经在地震层析成像方面得到了应用,在提高成像分辨率的同时,又降低了观测成本.本研究使用国产分布式光纤声波传感器开展了观测实验,利用480m埋地光缆记录了13h背景噪声,计算得到噪声互相关函数,获得了高频Rayleigh面波信号.采用多道面波分析方法提取相速度频散曲线,其结果与传统检波器记录和主动源结果较为一致.采用遗传算法反演得到了研究区内二维S波速度剖面,获得了下方沉积物横向变化特征.通过本次实验,初步验证了国产设备开展地震背景噪声成像研究、构建地下浅层结构模型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14.
申中寅  吴庆举 《地震学报》2022,44(6):961-979
利用北京国家观象台的测震记录,探索了样本构建、训练过程、模型结构等因素对远震震相P-S和近震震相Pg-Sg拾取模型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适中的卷积层深度、正则化和数据清洗能够有效地改善模型性能,而残差块的影响却相对有限。与此同时,基于类模型可视化和平滑GradCAM++的模型解释显示:卷积神经网络复现了震相的关键特征,其决策敏感区域也与震相识别的经验准则一致。最后,连续波形的扫描结果展示了卷积神经网络在远-近地震震相识别的应用前景与提升空间。此外,本文针对模型搭建与训练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样本选择、模型架构、标签标注和集成学习等改进方案,以供后续研究参考。  相似文献   

15.
We are developing simulation and analysis tools in order to develop a solid Earth Science framework for understanding and studying active tectonic and earthquake processes. The goal of QuakeSim and its extension, the Solid Earth Research Virtual Observatory (SERVO), is to study the physics of earthquakes using state-of-the-art modeling, data manipulation, and pattern recognition technologies. We are developing clearly defined accessible data formats and code protocols as inputs to simulations, which are adapted to high-performance computers. The solid Earth system is extremely complex and nonlinear, resulting in computationally intensive problems with millions of unknowns. With these tools it will be possible to construct the more complex models and simulations necessary to develop hazard assessment systems critical for reducing future losses from major earthquakes. We are using Web (Grid) service technology to demonstrate the assimilation of multiple distributed data sources (a typical data grid problem) into a major parallel high-performance computing earthquake forecasting code. Such a linkage of Geoinformatics with Geocomplexity demonstrates the value of the Solid Earth Research Virtual Observatory (SERVO) Grid concept, and advances Grid technology by building the first real-time large-scale data assimilation grid.  相似文献   

16.
通过卫星影像解译、差分GPS测量和地貌年代学样品采集,对位于酒西盆地内部的阴洼山断裂和新民堡断裂晚第四纪滑动速率进行了研究。阴洼山断裂发育于阴洼山东侧,总体走向315°,长约25 km;新民堡断裂整体走向300°,长约20 km,二者皆为全新世活动的逆断层。通过野外考察,选择典型断错地貌进行断层陡坎测量,结合所获相应地貌面的年代数据,得到阴洼山断裂和新民堡断裂晚第四纪垂直滑动速率分别为(0.08±0.02)mm/a和(0.11±0.02)mm/a。结合断裂倾角及前人研究资料,得到垂直祁连山方向酒西盆地内部断裂的地壳缩短速率约为1 mm/a,整个盆地地壳缩短速率约为2.4 mm/a。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