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南方丘陵山区现代农业可持续发展模式研究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邱国锋  张正栋 《热带地理》2001,21(2):173-177,182
从区域农业可持续发展的观点和农业生态系统的原理出发,认为促进南方丘陵山区现代农业可持续发展具有巨大的经济、生态和政治意义,提出了“以生态为基础,以科技为主导”的“生态 现代生产 现代经营管理 现代科技 现代市场体系”的可持续发展模式。  相似文献   

2.
本文运用生态经济学原理,以黑龙江省东部低山丘陵区的光恩乡建设果林工程的经验为实例,分析寒地山区果林工程建设的生态、经济、社会效益。结果表明,果林工程是山区水土流失快速治理,自然资源合理开发利用,摆脱林业资源危机和经济危机,加快群众致富奔小康的有效途径,具有广阔的推广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3.
英国《1964年港务条例》要求重大的投资提案应由运输大臣批准,国家港务委员会可以对投资提案向运输大臣提出建议。1964年5月间,布里斯托尔港务局提交《Portbury 计划的第一期工程》一案请求批准。为了新建九个深水泊位,估计耗资27亿英镑(1963价格)。九个深水泊位中有两个是散装泊位,有七个是杂货泊位。1965年5月,国家港务委员会向运输大臣建议批准这个计划。Portbury 计划是一项非常庞大的计划,于是政府决定亲自进行调查(1966年,运动部)。  相似文献   

4.
罗贞礼  黄璜 《热带地理》2004,24(2):140-144
从生态足迹的概念、生态足迹的计算模型、生态足迹分析方法的应用等方面进行了综述;对郴州市2001年的生态足迹进行了计算.结果表明,其人均生态足迹超过了它的人均生态承载力.因此,从资源利用的有效性角度来看,寻求资源开发与保护并重,以实现区域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将是一项长期的艰巨任务.  相似文献   

5.
本文给出了“农业开发模式”的定义。把农业开发模式作为一个农业经济系统,其中各个开发项目(或部门)作为该系统的内部因素,运用灰色关联分析方法,揭示出因素之间的内在联系。在此基础上,提出了调整或完善泰和县丘陵山区所选具体模式的建议。  相似文献   

6.
南方丘陵山区耕地现状,潜力与开发对策:以德庆县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祝功武 《地理科学》1998,18(1):10-15
德庆县属南方丘陵山区,耕地详查面积较统计面积大40%大部分耕地因洪,涝,旱,土质瘠薄而低产,高产优质田仅占30%,中低产达70%,远较传统认识的多,这在南方丘陵山区有普遍性。  相似文献   

7.
黑龙江省丘陵山区面积多达3.5亿亩,占土地总面积的50%。在农耕地中,坡耕地面积达4900万亩,这些坡耕地水土流失严重,分布范围广,对农业生产影响很大。据统计,全省坡耕地水土流失面积超过10万亩的有58个市县,其中坡耕地面积100万亩以上的有克山、拜泉、海伦、望奎、巴彦、龙江、讷河、宾县、五常九县。全省多年调查分析,平均每年每亩坡耕地因水土流失危害,少收粮食50—80斤。如果按3000万亩流失严重坡耕地每亩少收80斤、1900万亩一般流失坡耕地每亩少收50斤算,每年  相似文献   

8.
一 豫南丘陵山区地处我国东部亚热带北缘,是河南唯一湿润亚热带山区。它包括淮河以南、南阳盆地以东的桐柏、大别山地丘陵区的14个县(市)。总土地面积26077平方公里,占河南土地总面积的15.6%。区内丘陵山地面积1968.88万亩,占总土地面积的50.4%,岗地面积828.65万亩,占21.2%,平原面积951.09万亩,占24.3%,水面163.13万亩,占4.1%。本区是一个土地利用程度较高的丘陵山区,因而对土地环境的影响也较大。  相似文献   

9.
10.
本文运用大量资料数据和典型材料,论证了河南山丘区农业发展从平原型向山区多层次、多部门发展的必要性和紧迫性.并从历史到现状、从整体到局部、从宏观到中观以及对未来进行了全面的科学分析.对建国以来该区开发建设的经验教训进行了实事求是的总结.指出了该区的战咯地位及其农村经济发展的几个重大战略问题.同时详细分析了河南丘陵山区的条件和特点,明确提出了丘陵山区农村经济发展方向和战略突破口问题.提出了确定发展方向的四个原则.最后强调加快丘陵山区建设,一定要坚持开发治理并重,在重大问题上实行战略性转移,确立对外开放,外引内联,以进养出的“外向型”发展战略.在具体实施中,实行如下战略转移,一是在进一步挖掘平原资源潜力的同时,逐步向山丘平并重,建立以丘陵山区丰富的地上地下资源为基础的经济结构转移;二是依靠科学技术进步,由目前的广延粗放型经营向内涵集约型经营转移;三是由单一垦植耕地,以种植业为主体的“斑状”、“平面”结构向立足于山丘区国土资源总体开发的立体经济结构转移。  相似文献   

11.
在分析皖西丘陵山区自然资源利用状况的基础上,提出了皖西地区资源产业发展的目标,建立市场经济条件下的资源产业管理体系,运行机制,产业结构和资源评估,核算体系等项任务,成立新的资源产业经营管理机构,加强资源产权管理,建立资源帐户以及护林管林,保持水土等加快皖西丘陵山区资源产业发展的主要措施。  相似文献   

12.
丘陵山区土地利用的景观空间格局与农业景观生态设计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通过对2002年TM遥感影像(4、3、2波段)的解译并结合土地利用现状图,首先在区域尺度上将研究区(咸宁市)划分出六类农业景观生态功能区,据此又将农业景观类型在不同尺度上划分为广域型景观和镶嵌型景观,其中广域型景观19个,镶嵌型景观(单元)类型36个.在GIS的支持下实现了景观类型图的编绘和空间格局分析,结果显示:(1)中山地天然林区多样性指数最低,为0.111,破碎度指数也最低,为0.016,反映该区景观类型单一,山地林地景观面积和规模较大;而山间盆地农林牧区最高,为0.932,反映该区景观类型多,人类土地利用受地形影响较大;(2)平原高产农业区均匀度指数最高为0.755,反映该区土地利用方式主要受人类控制而有规律分布;(3)低山地用材林区优势度指数最高为0.990,反映该区既受自然条件控制又受人类活动影响,但自然条件占主导;(4)岗台地农林渔区和平原高产农业区破碎度指数较高分别为0.028、0.029,反映该区每类景观面积规模不大,但呈有规律相间分布的特点.在此基础上,根据研究区景观空间格局与自然环境特征,结合生态过程和社会经济需求,提出了该地区农业景观设计的目标和不同类型农业景观的生态设计模式.  相似文献   

13.
中国东部亚热带丘陵山区土地退化坡面分带性的成因   总被引:6,自引:2,他引:6  
卢金发 《山地学报》1999,17(3):218-223
中国东部地区流水侵蚀所引起的土地退化具有明显的坡面分带性。以安徽绩溪、浙江兰溪和广东五华为典型区,从坡地地貌及其所引起破面侵蚀分带性入手,通过坡面不同部位地面物质及其理化性质、养分和水分状况以及植被、侵蚀地貌形态的分析,探讨土地退化坡面分带性的成因。  相似文献   

14.
高考改革从"知识立意"向"能力立意"的转变对教学提出了新要求.如何整合高中系统地理和初中区域地理,使两者有机结合?高三地理该如何复习?作者受MBA案例教学的启发,多年来一直在进行这方面的探索,实践证明"原理加实例"进行高三地理复习是一种切实可行的新模式.  相似文献   

15.
陈庆军 《福建地理》2003,18(1):60-62
高考改革从“知识立意”向“能力立意”的转变对教学提出了新要求。如何整合高中系统地理和初中区域地理,使两者有机结合?高三地理该如何复习?作者受MBA案例教学的启发,多年来一直在进行这方面的探索,实践证明“原理加实例”进行高三地理复习是一种切实可行的新模式。  相似文献   

16.
教育部颁发的义务教育阶段地理课程标准,为当前地理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指明了正确方向,也使教师在教学中的地位与作用发生了一定的改变。教师不再是以往单纯的传道、授业、解惑,而更多的是对学生进行指导与引导,使学生能够自主学习、自主发展。自主性学习,也叫主体性学习,即在教师指导下,学生自学自练,自得自悟,互动交流,自评自纠,通过自己的努力,去陶冶情操,培养能力,掌握方法。现以初一地理下册中“澳大利亚”、“巴西”两课教学内容为例,来说明我在教学中实施自主学习的情况。  相似文献   

17.
丘陵山区城镇体系的分形特征——以江西省赣州市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尚正永  白永平 《山地学报》2007,25(2):142-147
运用分形理论,对赣州市城镇体系的规模分布和空间结构的分形特征进行了实证分析,得到以下结论:(1)在城镇规模分布方面,中等位序的城市较多,人口分布比较均衡,认为是一种较低水平的均衡;(2)在城镇空间结构方面,城镇空间分布呈现出集聚性特征,城镇的空间关联程度不够紧密,空间相互作用强度不大。在上述结论的基础上对赣州市城镇体系建设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18.
调查了川西山区家庭农业系统的类型和分布,比较分析了它们的结构特征、运行机制和运行过程。  相似文献   

19.
李小建  乔家君 《地理研究》2004,23(6):717-726
以山区村---河南省巩义市吴沟村 81户 4 82块农田的调查数据为依据 ,研究了地形对山区农村人地关系的影响。结果表明 ,山地农田系统人工能量的转换效率随地块高程的增加而呈降低态势 ,但农田的轮作特点和潜力的挖掘程度 ,又影响这种变化趋势 ;坡度与农田系统能量产投比显著负相关 ,坡向、坡度、坡位对农田能量的投入产出也有一定影响。以农田人工能量投入产出关系衡量 ,山区农民对自然条件利用的过程 ,表现出明显的经验型利用特征。条件适宜区农田的过度利用 ,使得人工能源的投入产出效率明显下降 ;而其他高程和坡度的一些农田 ,仍有较大的利用空间。农田系统属半人工生态系统 ,具有很强的自然、人工特征 ,有助于我们在微观层面上研究人与地的关系  相似文献   

20.
许峰  蔡强国  吴淑安 《山地学报》1999,17(3):193-199
针对南方湿润山区易受侵蚀的特点,以三峡库区紫色土为例,从防止细沟的侵蚀、树篱与带间作物的竞争、坡地的土地利用率等基本方面探讨了等高植物篱的适合带间距,并推导了可实际应用的估算公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