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千烟洲位于吉泰盆地的核心地带江西省泰和县灌溪镇,属亚热带湿润气候区,系我国南方红壤丘陵山地地形地貌特征的典型代表。20世纪80年代初期,为解决当地水土流失和农民口粮等问题,千烟洲的科研工作者创造性的提出了驰名中外的"丘上林草丘间塘,河谷滩地果渔粮"的千烟洲模式。其中"林–牧–粮"、"林–果–经"和"水陆复合立体经营"三个子模式基本上遏制了水土流失,实现了生态–经济双赢,获得各界高度认同,产生了广泛的社会影响。在21世纪新的社会需求和经济背景下,千烟洲模式在森林覆盖率显著提高的生态背景下,又拓展了"林–禽"和"种–养殖循环经济"子模式,这对于提升生态系统服务功能、提前完成扶贫脱贫攻坚任务和促进当地的生态文明建设等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综合介绍了千烟洲模式以及其在不同时期的特点。希望通过本文的介绍能够促进千烟洲模式的优化和推广,使千烟洲模式在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扶贫模式创新和引领生态文明建设等方面发挥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2.
典型红壤丘陵区土地利用空间优化配置   总被引:21,自引:0,他引:21  
张红旗  李家永  牛栋 《地理学报》2003,58(5):668-676
选择具有红壤丘陵区典型特征的江西省泰和县千烟洲为研究区域,在分析当前土地利用结构并进行土地适宜性评价的基础上,依据2000年千烟洲试验站研究数据及农户调查资料,将GIS技术与线性规划模型有效地耦合起来,探讨实现典型红壤丘陵区各种具有特定数量、质量的农用土地资源在空间上最优配置的方法与技术。结果表明,优化方案从现状中牧业短缺的粮、果、林结构转化为较为完善的粮、果、牧、林结构,耕地资源利用结构也由重水轻旱、粮作为主、经作为辅的传统生产模式,转变为粮-经-饲并举的三元优化配置结构;同时,由果业和畜牧业共同支撑的优化方案的经济效益明显优于现状,在经济上更具稳定性和可持续性。  相似文献   

3.
红壤丘陵小区域水平上不同时段土壤质量变化的评价和分析   总被引:39,自引:1,他引:39  
王效举  龚子同 《地理科学》1997,17(2):141-149
引相相对土壤质量指数的概念,应用地理信息系统技术,为小区域水平上土壤质量时空变化的评价提供了一种方法,并用于千烟洲试验站开垦利用11a后土壤质量变化的评价。统计分析服农田,桔园,牧草地,人工林,天然林等多种土地利用方式下土壤质量变化的特征。  相似文献   

4.
小区域水平土壤有机质动态变化的评价与分析   总被引:29,自引:4,他引:29  
李忠佩  王效举 《地理科学》2000,20(2):182-188
采用动态比较的方法,分析评价了中国科学院千烟洲试验站站区范围内开垦利用后土壤有机质含量的总体变化情况及不同利用方式下变异特点。结果表明,具有我国南方低丘红壤区典型特点的千烟洲试验站在人为利用后,站区土壤有机质含量总体呈上升趋势,11年间土壤有机质平均含量由原来14.78g/kg上升到目前的15.13g/kg。不同土壤之间,原土有机质含量较低的砂红壤、水稳土、潮土有机质含量分别增加了1.41g/kb  相似文献   

5.
中国和欧盟土地利用规划环境影响评价对比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土地利用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是提高土地利用规划科学性,实现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促进区域可持续发展 的重要工具。从当前我国土地利用规划环境影响评价借鉴国际尤其是欧盟经验中存在的问题出发,在总结我国及 欧盟国家土地利用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特点的基础上,从土地利用规划及环境内涵、土地利用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指 标体系和方法、土地利用规划环境评价的空间层次三个方面分析中国和欧盟土地利用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的差异。 最后从中国土地利用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的特点出发,提出合理界定土地利用规划与土地利用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的 内容、建立中国土地利用规划特点的规划环境影响评价体系、发展规划导向的土地利用规划环境评价方法、加强多 学科、多部门合作以及公众参与的建议。  相似文献   

6.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是为贯彻落实国家土地利用政策而制定的土地利用分配和调整的规划,是国家对土地利用实行控制,协调,组织,监督的基本措施。这是现阶段土地管理的核心任务之一,合理利用区域土地资源,确保区域社会经济发展、促进农业生产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首先,对研究区土地利用现状进行了实地查看并采集了相关数据;其次,对研究区的土地利用状况进行了具体分析,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研究区土地利用中存在的问题;最后,《规划》的编制还与研究区交通发展"十一五"规划、生态功能区划、矿产资源总体规划、地质灾害防治规划、水利发展"十一五"规划、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规划、农牧林业发展规划等各部门相关规划及其研究成果进行了协调。在此基础上对兴和县大库联乡做了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研究,构建了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目标体系。本规划可以有效地处理研究区土地利用中的重大问题,可以通过规划的引导、调控,实现土地资源集约合理利用,并保障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7.
本文基于ChinaFLUX的定位观测数据,研究了二种典型森林生态系统、二种典型草地生态系统和一种典型农田生态系统碳固定价值年内流量和累积过程。研究结果揭示了不同类型生态系统碳固定价值总量的差异,以及价值流量过程和累积曲线的不同变化趋势。5种生态系统按碳固定年价值由大到小的排序为:禹城〉千烟洲〉长白山〉海北〉当雄。千烟洲碳固定日价值和月价值年内变异最小,其次为长白山,禹城再次之,年内变异最大的为当雄和海北。5种生态系统碳固定日价值的累积过程都能很好地拟合为三次方曲线。  相似文献   

8.
目前各地正在积极进行的新一轮土地利用规划修编工作中,开展土地利用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是其中的重要一环。之前,我国已开展过两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对贯彻“十分珍惜和合理利用每寸土地,切实保护耕地”的基本国策起到了非常积极的作用。但由于我国长期实  相似文献   

9.
基于树木年轮信息的江西千烟洲人工林碳蓄积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作者设计和实现了基于树木年轮信息动态估算树木材积生长量模型TGTRing.利用该模型动态估算了中国红壤丘陵典型区千烟洲三种人工林乔木层的生物量和碳蓄积量.结果表明:马尾松的年生物量和碳蓄积量的增长曲线分别在林分年龄17年和18年左右开始出现拐点,湿地松、杉木的年生物量和碳蓄积量则均在林分年龄15年左右开始出现拐点;20年的单位面积生物量和碳蓄积量杉木林最高,分别为171.697 t/hm2和92.29 tc/hm2,其次为湿地松林,分别为147.639 t/hm2(未割脂)和135.743 t/hm2(割脂)、80.18 tc/hm2(未割脂)和73.72tc/hm2(割脂),马尾松林最低,为133.84 t/hm2和73.92 tc/hm2;平均年生物量和碳蓄积量杉木林最高,分别为8.58 t/hm2/yr和4.61 tc/hm2/yr;湿地松林次之,未割脂和割脂湿地松林生物量分别为7.38和6.76 t/hm2/yr、碳蓄积分别为4.01和3.69 tc/hm2/yr;马尾松林最低,分别为6.69 t/hm2/yr和3.70 tc/hm2/yr;到2006年为止,千烟洲马尾松林乔木层总生物量和碳蓄积量分别为3324.43 t、14156.64 tc,杉木林分别1326.97 t、713.27 tc:湿地松林按未割脂算分别为14156.64 t和7688.21 tc,按割脂算分别为13015.97 t和7068.78 tc;千烟洲湿地松人工林因为割脂原因,乔木层总生物量损失1140.67 t,总碳蓄积量损失619.43 tc.  相似文献   

10.
土地利用规划中用地平衡表自动化生成方法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杨得志  王杰臣 《热带地理》2002,22(3):257-260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是对土地资源开发,利用,治理,保护进行统筹安排的战略性规划,是国家,各省(市)全面,统一,合理利用区域土地资源的宏观措施,而用地平衡方案的确定是编制土地利用规划过程中的核心问题之一。快速而合理地进行用地平衡是规划顺利进行的一个基本前提,文中提出一套用地平衡方案编制的方法,并利用程序设计语言实现这一过程的自动化,取代传统的手工编制方法,大大提高了效率,也为进一步编制土地利用规划信息系统提供了一个核心工具。  相似文献   

11.
济南市土地可持续利用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具体分析济南市土地利用特点的基础之上,建立了土地可持续利用模型。此模型充分考虑了影响土地可持续利用的几类主要因素,体现了公平性与合理性,且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针对济南市土地利用的状况进行了案例研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进一步对比分析规划期内新增城区和全部城区的可持续利用模式之后,提出了较为合理的土地可持续利用分配方案,为政府规划部门提供决策依据。  相似文献   

12.
基于多智能体的土地利用模拟与规划模型   总被引:31,自引:5,他引:26  
刘小平  黎夏  艾彬  陶海燕  伍少坤  刘涛 《地理学报》2006,61(10):1101-1112
利用多智能体和元胞自动机对城市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进行了规划。根据环境经济学资源分配原理和可持续发展理论,提出结合多智能体及元胞自动机的微观规划模型,在时间和空间上合理分配及规划城市土地资源的利用,以避免浪费不可再生的土地资源。该模型由相互作用的多智能体层、元胞自动机层和环境因素层组成,可方便地探索不同土地利用政策下城市土地利用发展情景,能够为城市规划提供有用的决策依据。以广州市海珠区为实验区,在可持续发展为前提的规划下,模拟了1995-2010年的城市扩展的动态变化,并讨论了在不同规划情景下城市土地资源的利用效率及合理性。  相似文献   

13.
立足于农村社区扶贫实践的工作经验及一系列相关工具和方法,探讨建立参与性农村评估(PRA)和交互式地理信息系统(interactive GIS)为主体支持的基层社区土地利用规划模式。通过规划中广泛吸收社区农户的意愿,发展农户参与土地资源合理利用的意识和有效管理社区土地的能力,细化、落实县、乡级土地利用规划的各项指标体系,协调县、乡级规划和社区规划间的矛盾与冲突,进一步深入落实优化土地资源配置的政策和原则,提高土地利用规划的有据性、有效性及可操作性,为农村社区可持续发展创造必要的条件。  相似文献   

14.
千烟洲试验区湿地松人工林凋落叶及其营养元素动态分析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陈永瑞 《自然资源》1996,2(5):60-63
本文研究了千烟洲试区湿地松人工林凋落吉及其营养元素的数量动态特征。通过对该树种的凋落叶量的分析,了解了该树种的凋落叶在各个时期中的不同特征,从而进一步加深了解凋落叶在森林中的功能地位。  相似文献   

15.
新农村建设村级土地利用规划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农村建设促进了村级土地利用规划的开展。该文分析了村级土地利用规划的内涵,论述了国内村级土地利用规划的研究现状,指出目前村级土地利用规划编制存在缺乏理论研究、规划内容不统一、规划基础资料不足及缺少规划实施后评价等问题。小尺度研究将成为土地利用规划研究的总体趋势,未来应加大试点村的规划编制,深化村级土地利用规划的空间布局优化,推进村级土地利用规划理论体系和实践方法的完善和成熟,促成国家制定统一的规划规程。  相似文献   

16.
简王华 《热带地理》2000,20(2):139-143
隆安县属典型的喀斯特地区,土地资源质量较差,土地利用构成以农、林为主,土地利用现状与可持续发展差距较大。根据经济发展规划目标和地需求量的分析,本区2010年土地供给已存在压力。2020年土地供需矛盾进一步尖锐。因此,应采取有效的土地持续利用对策,保证经济、社会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17.
土地是最宝贵的自然资源,是人类赖以生存的最基本的生产资料,它不仅要维持人类生存所需要的一切食物,而且很多工业原料也要从中获得。随着生产发展和人口增长,人类对土地索取日益加强,合理利用土地问题,成了全球性的重大课题。我国人均耕地少,十分珍惜每寸土地为我们的基本国策。新疆虽地广人稀,但可开垦利用的土地有限,而且气候极端干旱,生态非常脆弱。因此,保护和合理利用土地资源问题,同样是至关子孙后代延续的大事。而且我国土地资源数据不清。为此,国家“六五”规划中,《全国科学技术发展规划纲要》的重点课题《农业自然资源和农业区划研究》,把土地利用列入研究重点。1:100万土  相似文献   

18.
土地利用规划与规划环评一体化实施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规划环评在土地利用规划编制过程中不可或缺,它对于科学合理的土地利用决策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通过界定土地利用规划环评的内涵,阐述了我国土地利用规划环评的研究现状及目的意义,同时探讨了我国进行土地利用规划环评的必要性和关键点,提出了土地利用规划与规划环评在目标与过程、管理与制度方面实现一体化的思路和方法,为科学编制新一轮土地利用规划修编,为能有效地促进土地利用规划的生态化和解决规划环评中存在的问题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9.
目前,国内研究农业土地利用问题采用较多的是线性规划数学模型,但这种模型对多目标问题的处理有多少不及之处。本文以禹州市的土地利用为对象,把土地利用的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结合起来,采用目标规划优化模式的方法,研究该市土地利用与农业结构的定量关系,为合理开发利用区域土地资源,提供又一新的“定量综合”的科学方法。一、1987年土地利用现状分析禹州市(原禹县)地处淮河上游豫西山地向东部黄淮平原的过渡地带,靠近河南省的几何中心。由表1看出,禹州市的种植业用地面积较大,利用很充分;林、牧、渔业用地面积  相似文献   

20.
苏联土地利用规划工作开展至今有200多年的历史,历来视土地利用规划为旨在实施国家土地利用政策、调整土地关系的国家措施体系,其主要任务在于组织利用和保护土地。 苏联土地利用规划是在国家所有的土地上进行,其结果不是解决土地所有者,而是土地使用者的土地利用组织问题。土地利用规划是根据作为土地所有者国家的安排进行编制的,一经确定的土地利用方案,土地使用者必须遵照执行。 一、土地利用规划的理论依据 着重介绍近20多年来,苏联土地利用规划理论中的新观点。首先拓宽了对土地概念的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