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以1996-2005年的统计数据为基础,运用标准差、变差系数对我国3大地带及地带间地面交通线路密度的绝对差、相对差进行了测度,表明3大地带内部及地带间的相对差和绝对差都很大且存在扩大的趋势.区位熵的进一步分析表明:区位熵大于1的省域集中在东部,西部区位熵普遍偏低,尤其是西北地区的西藏、青海、新疆、内蒙古、甘肃、宁夏等省域的区位熵都在0.5以下的极低水平.对主要人文影响因素的相关性分析和主成分回归分析表明:地面交通线路密度与经济、社会诸多因子的相关性都很强,其中与城市化水平的正相关性最强,与第一产业产值比重、工业化水平及第二产业产值比重的负相关性较强.  相似文献   

2.
在全球经济下行和疫情冲击双重压力下,探究省域旅游绿色发展水平有助于旅游复苏,实现旅游目的地高质量发展。该文在界定旅游绿色发展内涵机理的基础上,从社会协调效益、经济发展效益、生态环境效益角度构建旅游绿色发展水平评价指标体系,基于TOPSIS法测度中国省域旅游绿色发展水平,采用ArcGIS软件分析省域旅游绿色发展水平空间格局,运用莫兰指数探讨旅游绿色发展水平的空间相关性,并分析各省域旅游绿色发展水平的收敛性和障碍因素。结果表明:2010-2019年中国31个省域旅游绿色发展水平极差和标准差随时间变化而减小,说明中国省域旅游绿色发展水平差异呈缩小趋势,东中西三大区域绝大多数年份旅游绿色发展水平稳步提升;旅游绿色发展水平空间分级明显,北京、上海、广州、天津旅游绿色发展水平级别高,西藏、新疆等省域旅游绿色发展水平较低;Moran′s I值呈“上升—下降—上升—下降”特征且具有空间离散性倾向,省域收敛值变化趋势逐步缩小且呈σ收敛性;各省域旅游绿色发展水平的主要障碍因子具有差异性。围绕省域旅游绿色发展水平的非均衡性特征,提出中国省域旅游绿色发展水平提升的相关对策,以期丰富旅游绿色发展水平的相关理论,...  相似文献   

3.
在估算各省域碳强度的基础上,利用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ESDA)和时空跃迁测度方法以及地理加权回归(GWR)模型分析了1995~2015年中国省域(不包括西藏、港、澳、台地区)能源消费碳强度的空间依赖格局及其驱动因素的空间异质性。结果显示:① 中国省域碳强度存在显著的空间正相关性,表现为先下降后上升再到小幅波动的特征,碳强度相似的省域趋向于集聚,表明中国省域碳强度具有明显的空间依赖特征;②省域碳强度存在不均衡的发展格局,高-高集聚的省域主要分布在中国西北部,低-低集聚的省域多分布于中国东南部。③碳强度空间集聚总体呈优化态势,高-高集聚的省域在减少,低-低集聚的省域在不断增多,但不同省域在碳强度的空间集聚中所起的作用不同。 碳强度影响因素(解释变量)的回归系数均为正值,4个解释变量对碳强度的影响程度依次为:能源强度>能源结构>产业结构>人均GDP;且各因素对碳强度的影响在不同省域具有明显的空间异质性。  相似文献   

4.
近50年来全球气候变化研究已经是当今自然科学重大课题之一,中国的区域响应也日渐引人关注。依据黑龙江、新疆、西藏三省区93个国家基准或基本气象站1961—2008年间的日气温和降水数据,就中国气候变化敏感区气温和降水变化过程和特征进行对比分析。①气温变化方面,三省区均呈明显升温趋势,研究时段内黑龙江、新疆、西藏增温幅度分别为1.71℃,1.20℃,1.15℃,且都通过了α=0.01的统计检验;②不同季节增温幅度上,黑龙江省以冬春增幅最大,而新疆和西藏则均以秋冬两季增温最强;③降水量变化方面,黑龙江年降水量有所减少,新疆和西藏则有所增多,但趋势都不十分明朗;④黑龙江年降水量的减少主要体现在夏秋两季,特别是夏季;⑤无论年降水总量还是不同季节降水量的年际波动量值均以新疆和黑龙江明显、西藏相对平稳为特征。  相似文献   

5.
为了民族教育事业,舍小家顾大家,把全部心血都奉献给孩子们,像爱心妈妈一佯,把知识、亲情、友爱送到援藏干部子女的心坎里,为援助工作铸起了一道坚强的后防线。她的辛勤工作赢得学生、家长、学校,以及社会的广泛赞誉。她就是辽阳市第一高级中学西藏班班主任——杨冰杨冰,女,于2000年7月毕业于锦州师范学院,现任辽阳第一高级中学教师,2005年8月任西藏班的班主任。在西藏班工作就意味着付出,就意味着要像雷锋那样无私奉献。杨冰所带的援藏干部子女班,大部分学生都是娇生惯养,具有懒惰、自私等特点,有的因父母离异而出现心理问题。俗话说,没有…  相似文献   

6.
梅虎 《地理科学》2008,28(2):205-208
通过选取28个具体指标,构建了西藏交通社会效益评价指标体系,并运用AHP法和李克特量表法定量评价了三种交通方式产生的社会效益。结果显示,政治影响在西藏交通发展中处于主导地位,须加大航空业的发展;同时指出西藏综合交通体系的构建应以西藏历史、地理及现状为基础,综合各种交通方式特点,重点考虑各种交通方式对西藏相对社会效益价值后确定其发展规划、建设和投资。  相似文献   

7.
所有的锈菌都是绿色植物的专性寄生菌,寄主包括维管束植物的相当多的科属。从栽培植物到野生植物,从农作物、牧草、庭园花卉到树木,都有由锈菌侵染引起的锈病,这给农林牧业生产造成严重损失。锈病是很重要的经济植物病害。随着西藏农林牧业的发展及野生植物资源的开发利用,锈病的危害性不可忽视。现根据作者在西藏境内的东  相似文献   

8.
基于组合预测法、生产函数和笔者前期关于气候变化对西藏粮食产量定量影响的工作,对考虑气候变化影响的未来西藏县(区)级尺度粮食供需平衡状况进行预测。结果表明:① 西藏粮食产量较高的区域集中在一江两河等河谷地带,西藏粮食需求量较大的地区主要在人口较多的县市,未来肉类消费增加将会消耗更多的饲料用粮。② 西藏粮食供需平衡状况南北分异明显,南部河谷地区相对较好,北部羌塘高原较差。③ 当前西藏不能实现考虑口粮、饲料粮、工业用粮、种子用粮和损耗5种需求总和的粮食供需平衡,全区自给率为70.58%,2030年和2050年分别下降至62.59%和53.55%。虽然西藏总需求不能完全自给,但仍能保障口粮自给。④ 气候变化整体上对自给率为正面影响。到2030年和2050年,气候变化将使自治区粮食自给状况提升2.45%和2.09%。研究有助于掌握未来西藏粮食安全状况,规划农业布局,以期保障边疆粮食安全、促进高原农业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9.
论西藏旅游产品的深度开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旅游业的快速发展给西藏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也对西藏脆弱的生态环境和民族文化构成压力和挑战,如何使旅游业持续健康发展是西藏面I临的重大课题.通过对西藏旅游资源特征、旅游市场特点的分析,指出西藏旅游业发展面临的问题,据此提出西藏旅游产品的深度开发战略:优化旅游产品的空间布局和地域组合,构建复合型旅游产品体系,挖掘旅游资源的文化内涵,加快传统产品的升级,积极开发高品质、高附加值的特种、专项旅游产品等.  相似文献   

10.
基于道路网络的商业网点市场域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社会经济活动中人们的空间行为往往是基于道路网络来实现的。但是,目前多数研究都假设地理空间是一个均质空间,采用基于平面欧氏距离的空间分析方法,这是有局限的。本文阐述了基于网络距离的网络Voronoi图基本概念和实现方法,以武汉市商业零售连锁企业为例,分别采用基于欧氏距离的普通Voronoi图方法和基于网络距离的网络Voronoi图方法来确定商业零售网点的市场域,结果表明武汉市主城区商业网点市场域较小、主城区外围市场域较大。市场域大小与城市路网密度呈现一定相关关系,路网密度高、市场域小,路网密度低、市场域大。两种方法的计算结果存在一定差异,差异大小与路网密度有关,路网密度大、差异小,路网密度小、差异大。这表明在路网密度大的情况下,可以采用普通Voronoi图粗略地模拟商业网点的市场域。  相似文献   

11.
根据2000-2012年1 km MOD17A3 NPP遥感数据和气温、降水等气象资料,在GIS支撑下,结合多种统计计算方法,对西藏NPP时空格局与气候因子的关系进行研究。结果表明:2000-2012年间西藏陆地植被的NPP为119.3~148.4 g·m-2·a-1,平均为135.2 g·m-2·a-1;近年来西藏NPP呈不显著上升趋势,NPP总体上由东南向西北逐渐变小。13年来西藏NPP在总体不变(面积占61.11%)的基础上略有增加(面积占10.7%);不同植被类型中阔叶林的NPP最大,为1 185.2~1 430.2 g·m-2·a-1,其次是混交林,为535.1~741.2 g·m-2·a-1,其后依次是稀树草原、针叶林、农用地、草地和灌丛;西藏NPP与气温、降水因子分别有较好的正、负相关性。所有植被类型都与年均气温呈正相关,其中草地的NPP与年均气温的相关系数达0.88,其次是针叶林为0.76,相关性最差为热带稀树草原0.13;与年降水量的相关性,除了热带稀树草原正相关(0.26),其余都负相关,草地、针叶林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79、-0.73。  相似文献   

12.
西藏土地利用综合分区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从西藏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需要出发,开展西藏土地利用综合分区研究.依据2004年西藏土地利用数据,在全面分析西藏土地利用结构类型和社会经济发展的基础上,结合地域一致性,建立土地利用结构、经济指标体系,运用多元统计软件SPSS的系统聚类分析法,将西藏土地利用划分为藏中综合发展区、藏东农林牧区、藏南农牧区和藏北牧区,并综合分析评述了各分区土地利用现状、经济发展特征及土地利用功能与方向.  相似文献   

13.
中国净生态系统生产力空间分布及变化趋势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分析净生态系统生产力(NEP)的空间分布特点和变化趋势,对科学评估中国生态系统的固碳能力和制定气候变化应对政策/措施具有重要意义,然而目前这方面的研究较为缺乏。该文借助多源空间数据,对2000-2015年中国的NEP进行估算并分析其空间分布特点和变化趋势。结果表明:2000-2015年,中国陆地NEP约为0.134 Pg C a~(-1),表现为碳汇,碳汇高值区主要分布在云南、四川等省域,而碳源高值区主要分布在西部的西藏和青海等区域;从时间变化趋势看,中国生态系统的碳汇能力总体呈增强趋势,特别是西藏南部、四川南部以及云南、陕西、安徽和江苏等省的部分区域;NEP呈上升、基本不变和下降趋势的省级区域数量占比分别为55%、29%和16%;NEP的空间分布和年际变化主要受NPP、气温和降水的影响。  相似文献   

14.
本文分析指出民族宗教问题是科索沃危机产生的诱因,认为西藏问题与科索沃问题有其相似性,是我国周边安全中的最大隐患。文章同时深入阐明了西藏的地缘局势及西藏中印边界问题、主权问题、人权问题等当代西藏地缘政治中的焦点问题。最后,提出我国处理西藏问题的若干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5.
过去百年青海和西藏耕地空间格局重建及其时空变化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网格化的历史土地利用/覆被数据集,可为历史气候变化和碳循环研究提供基础数据。本文估算了1910年,并订正了1950-2000年青海和西藏的省域耕地面积数据;基于现代耕地空间格局,量化了海拔高程和地面坡度与耕地空间分布之间的关系,构建了历史耕地网格化重建模型。将1910、1960、1980和2000年的省域耕地面积数据带入网格化重建模型,得到了4个时间断面的耕地空间格局。结果表明:青藏两省耕地面积1910-1950年稳定,1950-1980年快速增加,1980-2000年基本稳定,略有降低。就空间格局而言,1960-1980年,河湟谷地和"一江两河"地区土地开垦范围的扩张和垦殖强度的增长在过去百年最为明显。模型检验表明,模型重建的2000年耕地空间格局与2000年遥感数据相关系数达0.92。  相似文献   

16.
孙斌栋  张之帆  李琬 《地理科学》2021,41(11):1884-1896
基于LandScan全球人口和ESA全球土地利用数据,构建2000—2015年中国省域人口空间结构数据库,刻画省域人口空间结构的时空格局,进而运用面板固定效应法、两阶段最小二乘法和差分GMM法探索空间结构对省域经济绩效的影响及这种影响对不同规模省域的差异,最后从省会城市集聚(不)经济的角度分析其内在机制。结果发现:① 2000—2015年,中国所有省会城市的人口规模都得到了显著增加,省域人口空间结构存在单中心化的演变趋势,且中西部地区省域人口空间结构相对偏单中心化;② 对所有省份尤其是人口规模相对较小的省份而言,人口空间结构单中心化倾向于提高省域经济效率,而对人口规模相对大的省份,人口空间结构单中心化很可能不利于省域经济效率的提高;③ 省会城市自身已经初显集聚不经济的迹象。  相似文献   

17.
石宗户 《西部资源》2023,(6):111-117
密度分界面不仅与区域地质构造相关,同时往往也是油气(矿)藏的位置所在,因此通过反演计算密度分界面,确定其深度和几何结构,对于研究区域构造和勘探石油、天然气等矿产资源具有重要的意义。密度界面反演已经有很多种计算方法和理论模型,都能归结为空间域和频率域的界面反演方法,但都存在不足。空间域反演计算量大,计算效率不高,且反演精度较低;频率域反演计算需要预设界面平均深度和添加低通滤波来保证反演结果收敛。Parker-Oldenburg密度界面反演算法是一种被广泛应用于密度分界面反演的频率域算法,同样地存在频率域反演算法固有的缺点。针对以上不足,本文提出一种基于空间域迭代的Parker-Oldenburg密度界面反演算法(ParkerOldenburg*算法),通过结合基于FFT的频率域正演方法和基于空间域迭代的三维反演方法,弥补各自不足,在Matlab环境下实现该方法的程序编写。通过对盆地模型深度界面进行反演效果分析,认为Parker-Oldenburg*密度界面反演算法反演过程中不需要设置界面平均深度和低通滤波,且在频率域下进行正演速度更快,提高了密度界面反演的效率和精度。  相似文献   

18.
西藏地名属于藏语词汇的一部分,数量庞大,无论形式结构还是语词意义都有其固有的特征。  相似文献   

19.
气候变化影响植物物种地理分布,研究不同气候情景下物种的地理分布有助于物种保护和资源合理利用。为准确了解西藏沙棘(Hippophae thibetana)种植适宜生境,本研究收集了118个西藏沙棘种群分布点、19个气候因子和3个地形因子数据,利用MaxEnt(最大熵)模型和ArcGIS软件平台模拟了当前气候情景下西藏沙棘的适宜生境,探讨影响其生长的主导因子及阈值,并对其在4种不同气候情景下2041—2060年和2061—2080年的适宜生境进行预测。结果表明:(1)当前西藏沙棘高适宜生境和适宜生境面积分别为33.32万km~2和51.65万km~2,主要分布于青藏高原,集中在西藏、四川、青海和甘肃;(2)影响西藏沙棘地理分布的主导因子是海拔、最湿季降水量、最冷季平均温度,其中各因子的适宜生长阈值分别为:海拔2 500—4 800 m,最湿季降水量200—420 mm,最冷季平均温度-12—0℃;(3)未来不同气候情景下,西藏沙棘的高适宜生境、适宜生境和低适宜生境面积均出现缩减。该研究有助于西藏沙棘的野生资源保护、开发利用和扩大种植。  相似文献   

20.
中国省域生活废水排放量的时空分布特征及驱动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ESDA和LMDI相结合,探讨2002-2013年我国省域生活废水排放量的时空分布特征和驱动因素。研究发现:1)我国省域生活废水排放量呈稳定上升趋势,年均增长率为6.3%,生活废水排放量增长率在2011年达到峰值12.66%后,开始呈下降趋势。2)生活废水排放量在空间上呈现集聚分布,高排放区主要分布在广东、江苏、山东等东部沿海经济发达区,低排放区主要分布在新疆、西藏、宁夏、海南等经济欠发达地区。3)根据LMDI分解模型将生活废水排放量变化分解为资源利用水平、技术进步水平、经济发展规模和城镇人口规模,各指标累计贡献值分别为:1.99×1010 t、-4.90×1010 t、4.02×1010t和1.39×1010 t,表明技术进步水平和经济发展规模是生活废水排放量变化的主导驱动因素。4)利用最小方差法并结合四因素水平,将各省域生活废水排放量变化的主导驱动因素类型划分为两因素支配型、三因素主导型、四因素颉颃型(Ⅰ型和Ⅱ型),并针对每种类型提出生活废水减排建议,以期在一定程度上为提升减排目标制定和实现的有效性以及区域环境治理政策的科学性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