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文所及范围是上海及邻近地区,具体是指N30°00′~32°40′,E120°00′~122°30′。在这个地区,地震活动的特点是强度小,频度低、震源浅。据不完全的初步统计,从公元八三二年开始~一八九九年止,有一千多年的历史记载,M_s≥4(3/4)级的地震有二十次,最长的时间间隔是五百七十六年,最短的时间间隔是一年中发生三次。平均五十三年发生一次M_s≥4(3/4)级的地震。M_s=4.0~4(1/2)级的地震有42次,平均十七年发生一次,M_s=3.0~3(3/4)级的地震有一百五十三次,M_s<3.0级的地震有六十五次。从一九○○年开始到一九八○年底截止,本区M_s≥4(3/4)级的地震仅2次,已均四十年发生一次,M_s=4.0~4(1/2)级的地震有5次,平均十一点五年发生一次,M_s=3.0~3(3/4)级的地震共发生22次,M_s<3.0级的地震共计发生93次。本区内没有发生过M_s≥6.0级的地震,最大震级为M_s=5(1/2)级,最大烈度为七度。这  相似文献   

2.
工作区范围为东径122°——122°30′,北纬30°40′——33°,大致与长江三角洲经济区一致,并包括了部分近陆浅水海域。本区自公元401年有地震记载以来,共有地震记录424次,其中5级以上16次,4-4~3/4级50次,3-3~3/4级166次,3级以下192次,最大震级为6级。区内地震均为浅震,空间上主要集中在南黄海海域、东太湖——苏州——吴江——昆山一带、平望——松江一带及长江口口外海域。  相似文献   

3.
上海地块的地质属性及其地震活动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根据上海地块的地质演化历史,确认它为外来地体,中生代早中期才汇聚于中国大陆东部。中生代晚期,成为福建—岭南隆起带的一部分,其中局部发育了晚侏罗、白垩纪的断陷盆地,新生代随该隆起带全面下沉,接受沉积。上海地块的地震活动以“频率高、强度低”为特征,地震往往发生在不同方向断裂的交汇处,上海地块上的断裂以 NEE 向和 NNW 向的两组为主,前者具剪切滑移性,后者具压扭性,根据各处发育的断裂规模和地震密度不同,可将上海及其邻区地震划分为四个小区。在一些区内可发生5级以上的较强地震,这是值得人们重视的。  相似文献   

4.
和林格尔地震地震地质特征的初步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1976年4月6日0时54分,在我国内蒙古自治区和林格尔县境内,发生了6.3级地震。宏观震中位置和仪器震中基本一致(北纬40°14′,东经112°12′)。  相似文献   

5.
我国的地震地质工作是随着社会主义建设的进展而提出来的,在毛主席“备战,备荒,为人民”的号召下,自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以来得到了更大的发展。本文是在整理中国地震地质资料的基础上写成的。由于地震地质的许多问题尚处于探索阶段,因此我们只是提出一些粗浅的看法,以便和从事这一工作的同志们共同讨论。  相似文献   

6.
本文从震源机制、地应力测量、地震等震线长轴统计,形变场、构造分析等几方面求得本区区域应力场在北纬30°以北为81°,30°以南为133°。空间分布上主压应力轴大致与海岸轮廓线垂直,反映力源主要来自太平洋板块对中国大陆的挤压。在这样的应力场背景下,本区北东向断裂将作右旋正走滑活动;北西向,特别是北北西向新断裂将作左旋逆走滑活动;北东东至近东西向断层将作张性倾滑活动。由于本区地震大多座落在不同方向断裂的交汇复合部位,地震的孕育、发生、发展与两断裂的共轭活动关系密切,但具体到某一次地震的破裂方式则以单侧破裂与双侧破裂居多。  相似文献   

7.
湖南某黄铁矿在一九七五年以前一直是作为铁矿或多金属硫化矿床进行工作的。一九五八年前后相继有几个地质队做过一些地表地质工作,认为是泥盆系棋子桥组中的风化残积铁帽。一九七二年我队开展物探和地表地质工作,采用自然电场法,圈定了六个局部异常,最高异常值—600毫伏,认为该铁帽可能与热液交代硫化矿床有关。一九七五年对铁帽和自电异常开展验证评价,开始在铁帽上连续施工数孔,均未遇到硫化矿体,仅见底部棋子桥组灰岩。之后,在西部最后一  相似文献   

8.
腾冲锡矿带是滇西锡矿带的一部分。位于高黎贡山一腾冲褶皱带,是东南亚锡矿带的西支北延部分。该区通过近几年来的地质普查工作,发现了大量的锡矿线索,初步评价出5个中型矿。工作成果表明,本区是一个颇具远景的锡矿带。现就本区的地质特征及成矿规律作一概述,不妥之处,望指正。  相似文献   

9.
胶南造山带及邻近地区的重磁场特征及地质解释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马兆同  刘慧勤 《山东地质》1997,13(1):92-102
胶南造山带的重磁场特征为一条醒目的重力低、磁力高值带,走向北东-西南,陆上部分长约450m,宽40-70km。其重磁场值一般为0×10^-5m/S^2-20×10^-5M/s^2、0-300nT,反映胶南造山带的轮廓及带内低密度的早元古代晋宁期花岗岩基和中强磁性的中性代燕山晚期岩浆岩的分布。  相似文献   

10.
11.
西北地区幅员广大,地质条件优越,沉积了各个时代和不同岩性的地层,地质构造复杂,岩浆活动频繁,火山岩及各个时期的酸性、基性及超基性侵入岩广泛发育,这些给成矿创造了有利条件,也是控矿的主要因素。解放后,在毛主席和党中央的英明领导下,进行了大量的区域地质调查和矿产普查勘探,发现了许多矿点、矿化点,探明了一批铁矿床,积累了丰富的地质资料。遵照毛主席关于“在生产斗争和科学实验范围内,人类总是不断发展  相似文献   

12.
汪金榜 《地质论评》1982,28(3):258-262
为了认识沙坪富锡矿形成的地质条件,下面对该矿床的成矿地质特征某些方面作一初步归纳。一、地质简况宝坛地区位于江南台背斜西南缘,广西山字型构造脊柱和南岭东西构造复合部位。矿床分布大致以斑状黑云母花岗岩体为中心,呈水平分带。矿床类型依次为云英岩锡石型;石英-电气石锡石型,石英-  相似文献   

13.
上海的地震基本烈度,按“中国地震目录”划为六度区,考虑到上海的一些基本情况,笔者认为此基本烈度值,似可商榷。1、地震地质背景上,上海地区位于苏南——长江口地震带的转折端。邻近的苏南地区及长江口海域,历史上均多次发生过M_s≥5地震。特别是上海市区尚有加兴——上海断裂和江心沙——奉城断裂通过,1624年9月上海5级地震即发生在两条断裂的交会点附近。说明上海地区的断裂在近代尚有较强的活动性。  相似文献   

14.
本文通过对福建及其邻近地区五百多年来中强地震序列的研究,结果表明,该地区地震活动存在着明显的节律性,具有在节点上震级最大的特征,从而可预测该区下一次可能发生的中强地震的震级范围。  相似文献   

15.
雪鸡坪斑岩铜矿地质特征及对成矿因素的初步认识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本文根据评价该铜矿床所积累的资料,论述了矿带的和矿床的地质特征,对成矿地质条件和控矿因素也作了初步的分析探讨。矿床所处构造可视为一单斜(复背斜的东翼),走向北西——南东,倾向北东。本区斑岩铜矿成矿时代属印支期,矿带和矿床严格受深断裂和褶皱断裂带的控制。矿体主要赋存在石英闪长玢岩及石英二长岩中,侵入的围岩是上三叠统雪鸡坪组,围岩的岩性以砂板岩、安山岩为主。蚀变作用较弱,但仍能区别出三个蚀变带,由内向外为:钾化带、石英——绢云母化带、绢云母——碳酸盐化带,而以石英化与铜矿化关系最密切,钾化、碳酸盐化次之。石英化是多期次的,形成三个铜矿化期。矿体分布在蚀变中心部位,岩浆及热液的多期次,造成矿化的迭加。虽然该矿床铜平均品位较低,但当三期矿化迭加或出现强烈石英化时,可形成富矿段。铜矿物主要为黄铜矿,矿石为细脉浸染型。  相似文献   

16.
甘肃北山某黑钨矿床地质特征及成矿规律的初步认识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前言北山某黑钨矿区,位于天山—内蒙地槽褶皱系,北山华力西褶皱带,白山—狼娃山复背斜西段南缘。单脉型石英脉黑钨矿床和云英岩型浸染状黑钨矿床(简称脉钨矿和云英岩型矿床)的生成,在构造上严格受矿区南北两侧近东西向区域性白山—狼娃山压扭性深大断裂所派生的北东向扭张性断裂所制约。北东向断裂为主要容矿空间,近东西向和北西向断裂充填有少数矿脉(图1)。  相似文献   

17.
甘孜地区地质的初步认识   总被引:4,自引:2,他引:4  
我们于1959年6月至8月在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内,沿已通车的公路,康藏公路、东(俄洛)巴(塘)公路、八(美)丹(巴)公路进行路线地质调查。因此对本区的地质情况有了一些初步的认识。现在将它介绍出来,供读者们参考。一、地层本区出露地层比较复杂,在岩性上与扬子地台完  相似文献   

18.
庐枞地区重磁场特征及其地质认识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基于重力、航磁异常的地质解释,对庐枞盆地线性(断裂)构造、环形构造(火山机构)和隐伏岩体分布提出认识,并对深部构造(莫霍面、变质基底)特征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9.
根据全省重力基点网十个闭合圈的基点值以及部分重力剖面观测资料,我们拟编了全省布伽重力异常图,以了解本省区域重力场的基本概貌。在此基础上,通过数据处理,探求了本省莫霍面形态的基本轮廓;结合地面已知矿产点的分布情况,概略地分析了已知矿产点的分布规律以及区域地质构造格架;并对成矿远景区的划分进行了初步的探讨。  相似文献   

20.
为进一步理解上海及邻区的地震活动规律和地震地质背景,对地震的空间分布、时间序列和震源深度特征进行了分析,并划分了地震构造区。结果表明,地震在空间上具有很强的丛集性、重复性、分块性和条带性,震源深度多在5-20km,存在5-10km、15-20km两个优势层。在时间上表现出相对平静期和显著活动期的交互特征。弱震震级与震源深度无相关性,其他地震震源深度与震级总体呈一定线性关系。研究认为:空间分布特征与变质基底、盖层结构的差异有关,且分块和条带性主要受北西向和北东向断裂带联合控制;北东向断裂带和复式背斜是主要控震构造,北西和北北西向断裂是重要发震构造;区内未来数年至十余年有发生6级左右地震的可能;部分地震震源深度较浅,会对局部地区产生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