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4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1961~2005年西双版纳浅层地温对气候变化的响应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蒙桂云  喻彦 《气象科技》2010,38(3):316-320
利用1961~2005年云南景洪0~20 cm各层逐月平均地温,采用气候倾向率、累积距平、信噪比等气候统计方法,研究了近45年西双版纳浅层平均地温的变化趋势、气候突变和异常年份等。结果表明:各年、季浅层平均地温均呈现极显著的升高趋势,升温率为0.14~0.40℃/10a,春季最小,冬季最大,年和春、冬两季表层升温率最大。各浅层平均地温在1980年秋季均发生了突变,冬季突变出现在1978年,以突变点划分,前为冷期,后为暖期,0 cm、15 cm和20 cm年平均地温,突变前只有20 cm年平均地温增温趋势不显著,突变后则相反,只有20 cm年平均地温呈显著的增温趋势,这表明20世纪80年代以来,20 cm地温对气候变暖的响应更强。年平均地温除10 cm外均在1971年异常偏低,各浅层年平均地温2003年均异常偏高。气温升高是影响地温上升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2.
近45年拉萨深层地温变化趋势分析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利用1961—2005年拉萨0.8 m, 1.6 m和3.2 m逐月平均地温, 采用气候倾向率、累积距平、信噪比等气候诊断方法, 分析了近45年拉萨深层平均地温的变化趋势, 以及异常、突变等气候特征。结果表明:近45年拉萨0.8 m和1.6 m年平均地温呈极显著的增温趋势, 倾向率为 (0.58~0.69 ℃)/10a;0.8 m和1.6 m平均地温倾向率春季最大, 秋季最小; 3.2 m平均地温却以夏季升幅最大, 冬季最小; 与同时期平均气温的增温幅度比较, 地温增幅更大; 20世纪60—90年代0.8 m和1.6 m年平均地温呈明显的逐年代升高趋势; 季平均地温20世纪60—70年代均偏低, 80年代大部分季节仍略偏低, 90年代都表现为正距平; 0.8 m, 1.6 m和3.2 m年平均地温均在1999年出现了异常偏暖, 异常偏冷现象仅发生在1.6 m土层上, 时间为1963年; 夏季深层平均地温异常偏暖均发生在1999年; 冬季0.8 m和1.6 m平均地温多异常偏冷年份, 主要发生在20世纪60年代; 1999, 2002—2005年冬季3.2 m平均地温异常偏暖; 夏、秋季和年平均地温的气候突变都出现在1986年, 冬、春季发生在1983年。  相似文献   

3.
近50年乌鲁木齐浅层地温变化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乌鲁木齐站1962—2011年近50a的地面和浅层日平均地温资料,采用气候倾向率、Cramer法、Yamamoto法和Mann—Kendall法进行变化趋势以及突变检验。结果表明:乌鲁木齐近50a0cm地表温度和5~20cm年平均浅层地温总体呈上升趋势,其中:1962—1985年呈下降趋势,1985年之后明显上升。年平均浅层地温在春、夏两季呈现下降趋势,尤其是在1962—1985年地温下降的趋势均达到了0.01显著性水平,秋、冬两季,则是上升趋势,其中:冬季地温在近50a增温最为显著,并且随深度增加增温的趋势减缓。1976—2001年乌鲁木齐0~20cm各层地温均处于相对偏冷的气候态,年平均地温在1986年前后发生转折,在2005年左右发生增暖的突变现象,至2011年一直处于上升趋势,但尚未出现突变时间区域。  相似文献   

4.
利用1961—2010年巴彦淖尔市5、10、15、20cm各浅层逐月平均地温,采用气候倾向率和累计距平气候统计方法,分析巴彦淖尔市各浅层地温年、月变化趋势及气候异常等特征。结果表明:各层年平均地温以0.396~1.237℃/10a的升温率显著上升。年代变化趋势存在共同的特征:20世纪60年代初期至中期变化平稳,60年代末期至70年代初期处于50a以来的低温期;70年代中期至21世纪初各浅层平均地温在波动中上升,其中21世纪初期处于50a以来的高温期。巴彦淖尔市近50a各浅层月平均地温4—10月异常年份较多,且异常偏暖年份明显多于异常偏冷年份,就年平均地温而言,无异常年份。  相似文献   

5.
近50年西双版纳最高最低气温对气候变化的响应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1961-2010年景洪逐月平均最高气温、平均最低气温、14:00平均气温、02:00平均气温,采用气候倾向率、累积距平、信噪比等气候统计方法,研究了近50年西双版纳平均最高气温、平均最低气温的变化趋势、气候突变和异常年份等.结果表明:除春季平均最高气温、14:00平均气温略呈下降趋势外,年、季各平均最高气温、平均最低气温、14:00平均气温、02:00平均气温等各项气温指标均呈显著的升高趋势,升幅为0.208~0.544℃/10a,以冬季升幅最大;平均最高气温、平均最低气温在1978年均发生了突变,以突变点划分,前为冷期,后为暖期,突变前以平均最低气温偏低最明显,突变后以平均最低气温偏高最明显,表明20世纪70年代末以来,平均最低气温对气候变暖的响应更强;平均最高气温、平均最低气温异常偏低年主要发生在20世纪60-70年代,异常偏高年主要发生在20世纪80年代后,以2000年以来尤为明显,这与21世纪中国大部分地区气温依然在变暖是一致的.  相似文献   

6.
利用阿勒泰地区1961-2010年7个观测站暖季(5-9月)5-20cm土层的逐月平均地温资料,采用气候统计诊断分析方法,对近50a阿勒泰暖季浅层平均地温、各月平均地温的气候变化趋势及突变特点进行研究。结果表明,近50a阿勒泰地区暖季浅层地温呈上升趋势,富蕴升温幅度最大,为0.88℃/10a(P<0.01)。暖季浅层各月平均地温均呈上升趋势,升幅最大值为1.02-1.07℃/10a(P<0.01),均以富蕴或青河升温幅度最大, 7月增幅最大,9月增幅最小,各层自1981年以来增温尤为明显。1961-2010年暖季大部站点平均浅层地温在1972年发生了突变,而各月平均浅层地温大部分在20世纪60年代中期到70年代中期发生了突变。暖季5cm、10cm、15cm、20cm 4个土层温度与同期气温和地表温度均呈显著的正相关关系,二者的显著升高正是导致浅层地温呈明显升高趋势的原因。  相似文献   

7.
喀什市196 1—2007年浅层地温的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1961-2007年喀什0-40cm各层逐月平均地温,采用气候倾向率和累积距平气候统计方法,研究了近47a喀什浅层平均地温年代际、年际和各季的气候变化特征。结果表明:各层年平均地温以0.1~0.4℃/10a的升温率显著上升,15cm深度的升温率最大;浅层各季节平均地温均呈现为显著的升高趋势,升温率为0.1~0.5℃/10a,春季最大、夏季最小。  相似文献   

8.
利用1958~2006年五营林区的地面资料,采用气候倾向率、累积距平、信噪比等气候统计方法,研究了近49a五营气候的变化趋势、气候突变和异常年份等。结果表明:五营林区近49a气候明显变暖,雪季升温较雨季快。降水量异常的年份增加,年降水量呈显著减少的趋势,-22.44mm/10a。前后10a降水中心生了明显的时空变化。雨季降水日数、年平均气温分别在1974年、1987年发生了气候突变。  相似文献   

9.
利用1961-2005年拉萨0.8 m,1.6 m和3.2 m逐月平均地温,采用气候倾向率、累积距平、信噪比等气候诊断方法,分析了近45年深层平均地温的变化趋势,以及异常、突变等气候特征.结果表明:近45年拉萨0.8 m和1.6 m年平均地温呈极显著的增温趋势,倾向率为(0.58~0.69℃)/10a;0.8 m和1.6 m平均地温倾向率春季最大,秋季最小;3.2 m平均地温却以夏季升幅最大,冬季最小;与同时期平均气温的增温幅度比较,地温增幅更大;20世纪60-90年代0.8 m和1.6 m年平均地温呈明显的逐年代升高趋势;季平均地温20世纪60-70年代均偏低,80年代大部分季节仍略偏低,90年代都表现为正距平;0.8 m,1.6 m和3.2 m年平均地温均在1999年出现了异常偏暖,异常偏冷现象仅发生在1.6 m土层上,时间为1963年;夏季深层平均地温异常偏暖均发生在1999年;冬季0.8 m 和1.6 m平均地温多异常偏冷年份,主要发生在20世纪60年代;1999,2002-2005年冬季3.2 m平均地温异常偏暖;夏、秋季平均地温的气候突变出现在1986年,冬、春季发生在1983年.  相似文献   

10.
利用贵港市国家一般气象站1962-2011年0-20cm的逐月平均地温资料,采用气候倾向率、地温标准差等方式分析研究贵港市近50a浅层地温变化趋势.  相似文献   

11.
利用西藏那曲地区1971-2005年日平均气温≤-5℃的初终日、持续时间及期间的负积温、平均气温、最高气温、最低气温等资料,采用气候倾向率等方法分析了近35 a来藏北牧区牲畜掉膘期及期间温度要素的变化趋势和异常年份。结果表明:藏北各牧区牲畜掉膘期开始日均呈现推迟趋势,平均推迟2.1~4.9 d/10 a;终日变化不显著;掉膘期持续时间均呈现缩短趋势。掉膘期间各牧区平均气温呈升高趋势,≤-5℃的负积温为减少趋势。掉膘期持续时间年代际变化呈明显的下降趋势,20世纪90年代掉膘持续时间短,有利于牧业生产。  相似文献   

12.
藏北牧区牲畜掉膘期温度变化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西藏那曲地区1971-2005年日平均气温≤-5℃的初终日、持续时间及期间的负积温、平均气温、最高气温、最低气温等资料,采用气候倾向率等方法分析了近35 a来藏北牧区牲畜掉膘期及期间温度要素的变化趋势和异常年份。结果表明:藏北各牧区牲畜掉膘期开始日均呈现推迟趋势,平均推迟2.1~4.9 d/10 a;终日变化不显著;掉膘期持续时间均呈现缩短趋势。掉膘期间各牧区平均气温呈升高趋势,≤-5℃的负积温为减少趋势。掉膘期持续时间年代际变化呈明显的下降趋势,20世纪90年代掉膘持续时间短,有利于牧业生产。  相似文献   

13.
1961—2012年华南地区气温的变化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根据华南地区110个站1961—2012年逐月平均气温资料,采用线性趋势、Mann-Kendall突变检验等方法分析了华南地区气温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1961—2012年华南地区年平均气温以0.14℃/(10 a)的速率显著上升。20世纪70—80年代呈波动变化,90年代中后期气温有明显的上升,并在1997年左右发生突变性增温。从季节分布看,升温速率冬季最大,为0.22℃/(10 a),秋季次之,为0.18℃/(10 a),夏季和春季升温幅度较小,分别为0.11℃/(10 a)和0.09℃/(10 a)。从地域分布看,珠江三角洲地区和华南东部沿海是主要升温区域,升温速率为0.3℃/(10 a),海南平均为0.23℃/(10 a),而广西和广东西部、北部地区增温速率较小,为0.15℃/(10 a)。  相似文献   

14.
华南7月异常温度气候变化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炎利军  黄先香 《气象》2005,31(6):64-67
采用中国气象局整编的月平均气温资料、NCEP/NGAR再分析资料等,分析了华南7月极端气温的气候变化,并据此探讨了2003年7月华南高温的成因。研究表明:华南7月高、低温年500hPa欧亚环流差异显著;高(低)温年东亚热带夏季风偏弱(强)。华南7月气温异常与我国南海、东海和赤道中东太平洋前冬和夏季的SST及同期南海和西北太平洋的台风活动关系密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