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
3.
我国海水鱼类核型及染色体显带研究进展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综述了我国已研究的77种海水鱼类核型,包括鲈形目51种、鲉形目8种、鲽形目6种、鲀形目5种、鳗鲡目3种、鲱形目2种和鲻形目2种。分析了海水鱼类染色体显带、限制性内切酶显带、二价体及多重带显带的研究进展,并对海水鱼类细胞遗传学研究的前景作了展望。 相似文献
4.
Karyotypes of three species of the marine Veneroida molluscs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INTRODUCTIONExceptforcorbiculalivinginfreshwater,themostVeneroidamolluscsliveinthesea .Theyarewidelydistributedwithlargequantityofcategories.Manyofthebivalvemolluscsareculturedfortheireconomicvalue .ThespeciesofSolengrandis,SaxidomuspurpuratusandMactrachinensisareaquaculturedinthenorthernseasofChina .Morphologyandcultivationbiologyofthebivalvemolluschavebeenreported (Qietal.,1 989;Weietal.,1 995;Wangetal .,1 984 ) .Asthefoundationofbivalvemollusccytogenetics ,chromosomestudyiscritical… 相似文献
5.
6.
7.
8.
9.
10.
4种石斑鱼染色体核型研究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以蜂巢石斑鱼(Epinephelus merra)、鲑点石斑鱼(Epinephelus fario)、点带石斑鱼(Epinephelus malabaricus)及黑边石斑鱼(Epinephelus fasciatus)为材料,胸腔注射PHA及秋水仙素溶液,取头肾细胞经空气干燥法制片。经核型分析,蜂巢石斑鱼与鲑点石斑鱼核型一样,2n=48=4m 6sm 4st 34t,NF=62;点带石斑鱼与黑边石斑鱼的核型一样,2n=48=48t,NF=48。由染色体数目2n=48可知,4种石斑鱼在鱼类系统中划分为高位类;由核型组成不同,可以将4种石斑鱼分为两大类:蜂巢石斑鱼与鲑点石斑鱼属于一大类;点带石斑鱼与黑边石斑鱼属于另一大类。此外,按总臂数多少来分,蜂巢石斑鱼与鲑点石斑鱼为特化类群:点带石斑鱼与黑边石斑鱼为原始类群。 相似文献
11.
4种海洋贝类对水体中Pb的富集规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研究泥蚶、菲律宾蛤、缢蛏和单齿螺等海洋贝类对海水中Pb的富集规律,本文在设置Pb质量浓度分别为0.001 0,0.003 5,0.006 0,0.011 0,0.026 0和0.051 0 mg/L 6个试验组中,采用半静水法进行泥蚶、菲律宾蛤、缢蛏和单齿螺对海水中Pb的富集试验,分别在0,1,3,5,10,15,20,25和30 d时取出部分贝类用微波消解原子吸收光谱法测定Pb含量,并探讨了贝类对Pb的富集机制,比较了不同贝类对Pb的富集能力。实验结果表明:4种贝类均表现出了对Pb有一定的富集效应。水体中Pb质量浓度达到0.003 5 mg/L时,泥蚶对Pb富集明显;水体中Pb质量浓度达到0.006 0 mg/L时,菲律宾蛤对Pb富集明显。水体中Pb质量浓度达到0.011 0 mg/L时,缢蛏和单齿螺对Pb富集明显。总体上,贝类体内重金属含量随着水体中Pb质量浓度和富集时间的增加而增加。在Pb质量浓度低于0.051 mg/L的所有试验组中,时间越长,贝类体内富集的Pb含量越高,但在3 d左右时,贝类体内富集的Pb含量却出现低值。 相似文献
12.
13.
14.
PHA体内注射后,按肾细胞直接法和银染法研究花尾胡椒鲷(Plectorhinchus cinctus)、胡椒鲷(Plectorhinchus pictus)染色体核型及Ag-NORs带.两种鱼核型公式均为2n=48,48t,NF=48.胡椒鲷具有1个大的NORs,呈圆球形,位于端部着丝粒染色体端部;花尾胡椒鲷也具有1个较小的NORs,呈2个棒状结构,位于端部着丝粒染色体的端部. 相似文献
15.
中国海洋贝类染色体研究进展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概括总结了我国已报道的40种海洋贝类的染色体组型研究结果,腹足纲的染色体数目有2n=30,34,36和60;双壳纲的染色体数目有2n=20,22,28,32,34和38等几种类型。分析了贝类染色体制备的特点,预先向活贝体内注射PHA,可有效地增加中期分裂相。产生核型差异的原因可能是制片时的处理条件不同或因染色体结构重排以及地域差异造成的同种异体之间的核型多态。双壳纲和绝大多数腹足纲贝类都没有性染色体,而非整倍体是染色体畸变的结果。最后介绍了显带技术和荧光原位杂交技术在贝类染色体研究中的应用现状,认为FISH技术将为贝类染色体的鉴定提供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16.
受试僧帽牡蛎(Ostreacuculata)暴露在含有久效磷农药的海水中养育7d,取鳃用空气干燥法制片,观察数千个早中期、中期细胞分裂相末发现微核、染色体结构变异及其它染色体畸变现象。但随久效磷浓度的增加细胞分裂相明显减少。处理过程中投饵和换水的僧帽牡蛎的细胞分裂相明显高于不投饵、不换水;但投饵和换水的僧帽牡蛎随久效磷浓度的增加细胞分裂被抑制的比率又快于不投饵、不换水。经久效磷处理的各组僧帽牡蛎核型与对照组的核型均为2n=20,20m,NF=40。研究结果指出:双壳类的僧帽牡蛎对久效磷农药的毒性不敏感,在所试浓度范围内,并不引起染色体损伤的遗传效应,但产生抑制鳃细胞分裂的效应 相似文献
17.
采用鱼鳍细胞空气干燥法制片,Giemsa染色,对厦门沿岸海域2种虾虎鱼的染色体核型进行了分析研究.其中,犬牙缰虾虎鱼(Amoya caninus)的染色体数目为2n=50,臂数为NF=84,有8对中部着丝点染色体(M),7对亚中部着丝点染色体(SM),2对亚端部着丝点染色体(ST)和8对端部着丝点染色体(T).髭缟虾虎鱼(Tridentiger barbatus)的染色体数目为2n=44,臂数为NF=68,有5对中部着丝点染色体(M),6对亚中部着丝点染色体(SM),1对亚端部着丝点染色体(ST)和10对端部着丝点染色体(T).未发现有异形染色体.其中犬牙缰虾虎鱼的染色体数目是文献中尚未报道的1类虾虎鱼染色体类型. 相似文献
18.
研究了平鲷(Rhabdosargus sarba)自然群体和人工诱导雌核发育的染色体核型,结果表明:平鲷自然群体和雌核发育二倍体的染色体没有明显的形态结构差异,数目均为2n=48,中部着丝点染色体2对,亚中部着丝点染色体1对,亚端部着丝点染色体2对,端部着丝点染色体19对,其核型公式为4m+2sm+4st+38t,染色体总臂数(NF)54,染色体上未见随体、次缢痕,也未发现有明显异形的性染色体;雌核发育单倍体染色体数目n=24,中部着丝点染色体有2条,亚中部着丝点染色体1条,亚端部着丝点染色体2条,端部着丝点染色体19条,核型公式为2m+1sm+2st+19t,染色体总臂数(NF)27,单倍体染色体数量是其二倍体染色体的一半,其形态和结构与同源的另一套染色体相似.根据鲷科几种主要鱼类的核型,结合它们之间的杂交后代的性状表现和遗传亲和力、个体发育及其基本生物学特征分析,在分类学上平鲷可以归入鲷属,与黑鲷(Sparus macrocephalus)和黄鳍鲷(Sparus latus)同为一属. 相似文献
19.
20.
传统的形态鉴定主要依赖于分类者的经验和水平,容易产生分类错误。为提高物种鉴定的准确性,作者采用形态学与线粒体16S rRNA基因序列分析相结合的方式对广西北海涠洲岛采获的3种珍珠贝进行了鉴定。研究结果表明,基于形态学可将3种珍珠贝分别鉴定为企鹅珍珠贝(Pteria penguin)、宽珍珠贝(P.loveni)和中国珍珠贝(P.chinensis),但基于16S r RNA基因序列,形态学鉴定为P.loveni的标本应为P.lata。P.loveni和P.lata是两个完全独立的种,并非为同物异名。珍珠贝属16S rRNA基因序列的种间遗传距离明显大于种内遗传距离,适宜作为该属种类鉴定的分子标记。在基于16S r RNA基因序列构建的系统树中,相同种类的不同个体均形成单系群,并获得很高的支持率。分布于中国沿海的珍珠贝属种类应包括P.lata,是否有P.loveni的分布尚需进一步证实。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