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黄河三角洲飞雁滩海岸的侵蚀及机理 总被引:17,自引:1,他引:17
飞雁滩海域是1964-1976年黄河刁口河流路入海区域。根据地形和断面水深监测资料,阐述了该岸段流路废弃后的岸滩侵蚀特征和地貌变化。研究结果表明,刁口河流路废弃后飞雁滩海岸向海凸出的地形特征,是造成该岸段强烈侵蚀的重要原因。进一步结合波、流动力的对应分析认为,波浪以掀沙为主,潮流以输沙为主,波浪和潮流的联合作用是飞雁滩海岸侵蚀的主要动力机制,其中潮流主要通过余流携沙外榆,造成近岸泥沙亏损。 相似文献
2.
飞雁滩是1964年1月至1976年5月黄河尾闾由刁口流路入海形成的黄河亚三角洲。自1976年黄河改走清水沟入海后,飞雁滩岸滩发生强烈侵蚀后退。以20世纪70年代开始的地形固定断面观测资料、2004年4月现场水文泥沙及沉积物取样资料为基础,地形剖面后退距离作为统计参数,并根据实测资料计算了潮流和波浪底摩阻流速的横向分布,从动力分布和沉积物结构方面解释了飞雁滩典型剖面的变化特征。30a来飞雁滩岸滩地形剖面经历了“快速后退侵蚀——慢速调整——波动触发”的变化过程,这也正是其三角洲前缘侵蚀逐渐消失过程。沉积物抗冲性强弱是剖面蚀退速度变化的主要原因,水动力条件的变化改变了不同阶段的地形剖面最大蚀退量水深范围与闭合深度。风暴潮仍是今后海滩地形剖面演变的触发动力。 相似文献
3.
黄河三角洲飞雁滩动力特征与地形剖面塑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飞雁滩是1964年1月至1976年5月黄河尾闾由刁口流路入海形成的黄河亚三角洲。自1976年黄河改走清水沟入海后,飞雁滩岸滩发生强烈侵蚀后退。以20世纪70年代开始的地形固定断面观测资料、2004年4月现场水文泥沙及沉积物取样资料为基础,地形剖面后退距离作为统计参数,并根据实测资料计算了潮流和波浪底摩阻流速的横向分布,分布和沉积物结构方面解释了飞雁滩典型剖面的变化特征。30a来飞雁滩岸滩地形剖面经历了"快速后退侵蚀-慢速调整-波动触发"的变化过程,这也正是其三角洲前缘侵蚀逐渐消失过程。沉积物抗冲性强弱是剖面蚀退速度变化的主要原因,水动力条件的变化改变了不同阶段的地形剖面最大蚀退量水深范围与闭合深度。风暴潮仍是今后海滩地形剖面演变的触发动力。 相似文献
4.
为了探讨飞雁滩油田海域刁口河岸滩水下三角洲的侵蚀演变规律,根据该海域多年实测水深数据,采用Surfer软件对海岸冲淤总体变化进行了直观分析.应用Origin软件完成了CS3~CS7 5个剖面的水深对比图,通过该图分析了不同年份同一剖面的变化及累计蚀淤深度情况,分析了侵蚀演变的原因及规律,为海岸侵蚀治理与防护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5.
黄河三角洲飞雁滩HF孔沉积物的磁性特征及其环境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黄河三角洲飞雁滩HF孔岩芯磁性特征的研究表明,大多数沉积物的磁性特征由PSD和SD磁铁矿所主导,少数以SD和PSD磁铁矿所主导。按磁化率等磁参数的变化可将该孔划分为7个层位,参照前人研究成果,结合岩性分析以及沉积物粒度和磁性特征,推断HF孔所在飞雁滩地区大致经历了河流—海陆过渡—浅海—前三角洲—三角洲前缘的沉积过程。沉积物磁性参数与粒度之间具有良好的相关性,可将χARM、χARM/χ和χARM/S IRM视作细粒级组分含量的代用指标。 相似文献
6.
黄河三角洲海岸侵蚀与防护技术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黄河过去每年平均有lO亿多吨泥沙入海,淤积塑造了黄河三角洲,然而20世纪90年代以来由于水沙锐减甚至断流干河,造成海岸严重蚀退。分析了黄河三角洲目前海岸蚀退的3种状况;推荐采用水力插板柱坝新技术建设防潮堤;提出了黄河三角洲海岸工程建设应注意的问题。 相似文献
7.
通过对海岸剖面的研究 ,我们已知道 ,在地貌动态方面 ,泥质海岸或粘质海岸基本上不同于砂质海岸。黄河三角洲由粉砂及粘土组成。我们设计了动力模型以模拟和预测黄河三角洲的近滨泥质剖面变化。1 波浪导致的海底剪切力在泥质海岸上 ,控制近滨水动力过程的一个重要机制是碎浪带周期性的高频率的交错移动。最大的破碎波剪切速率表明了一个几乎线性衰减的破浪带。高潮时 ,当入射波高增长时 ,破浪带宽度及地层剪切力的强度也增加。落潮期间 ,海平面下降时 ,破浪带向海迁移。结果 ,潮间带被逐渐暴露在空气中。对于一个给定的入射波高来说 ,在海… 相似文献
8.
黄河三角洲孤东及新滩海岸侵蚀机制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黄河三角洲孤东及新滩地区是黄河1976年以来清水沟流路河口新淤积的滩涂地带。根据孤东及新滩海域1997—2003年16个海岸剖面的实测地形资料以及利津水文站的水沙资料,阐述了黄河口尾闻改道清8出汉后,孤东及新潍海岸剖面的冲淤演变过程,并从动力地貌的角度对其冲淤过程和机制做了重点研究.结果表明,1998年以后,除新口门附近轻微淤积,其它岸段均遭到不同程度的侵蚀.清水沟老河口附近剖面表现为上冲下淤的侵蚀类型;其余侵蚀剖面形态则表现为均衡侵蚀型.近年来黄河入海水沙量的减少以及1996年河口流路的改变,调整了入海水沙、海洋动力和海岸地形之间的动态平衡,海洋动力相对增强,从而导致海岸侵蚀后退。 相似文献
9.
苏北废黄河三角洲经历了150多a的侵蚀演变过程,目前仍处在侵蚀演变中.据2007-08和2008-07废黄河口附近断面调查结果显示,沉积类型出现粗化趋势,10 m以浅的浅水区,砂粒含量达60%以上,平均粒径达0.06 mm,物质粗化显著,岸滩呈现了强烈的波蚀作用;10 m以深至15 m的深水区,泥粒含量增多,平均粒径为... 相似文献
10.
11.
12.
现代黄河三角洲的泥沙运移是河-海动力相互作用下的泥沙分配和再分配结果。现行水口门区岸滩和水下岸坡仍以不大的速率向海淤进,三角洲西段和南段沿岸基本处于动态平衡状态,三角洲中段广大岸段大都处于不同程度的冲刷蚀退态势。冲刷蚀退已严重地恶化了黄河现代三角洲的发育功能和三角洲经济开发环境,对油田的滩海工程和海上设施造成了严重威胁。 相似文献
13.
现代黄河三角洲海岸的冲淤及造陆速率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研究了现代黄河三角洲海岸带不同时期(1855—1934、1934—1976、1976—2001年)及现今的冲淤速率。探讨了黄河三角洲海岸带不同时期的造陆速率。1976年以前的造陆速率,主要由于黄河的输沙造成,1976年以后的造陆速率,除黄河的输沙因素外,海岸带的人类活动也起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4.
黄河三角洲海岸剖面类型与演变规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根据1976-2002年黄河三角洲滨海区36个断面的地形实测资料以及利津水文站的水沙资料,运用动力地貌学的方法,对黄河三角洲海岸剖面形态及冲淤演变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黄河三角洲海岸剖面可分为建设型、破坏型和稳定型三种基本类型。建设型海岸分布于行水河口,等深线向海推进的距离取决于入海泥沙的堆积过程与海洋动力对泥沙的侵蚀过程两者之间的对比;破坏型海岸主要分布于停止行河不久的废弃河口附近,剖面侵蚀深度与海洋动力条件尤其是潮流流速大小密切相关;而稳定型海岸主要分布于长时间不行河的湾湾沟口附近和广利河以南岸段,前者受河海动力因素影响较小,而后者主要与莱州湾潮流流场有关。 相似文献
15.
现代黄河三角洲潮滩原状沉积物冲刷试验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在海岸防护工程决策中,沉积物的抗冲能力成为需要考虑的重要因素之一。以2004年4月在黄河三角洲北部海岸高潮滩取得的一个30 m沉积物柱状样为例,在测定沉积物的结构、颗粒组成、密度、含水率等基础上,进行了分层沉积物的冲刷试验。结果表明,沉积物临界起动切应力与含水率、中值粒径成一定的负相关关系,与粘土含量呈显著正相关关系,同一类型沉积物的临界起动切应力与密度成一定的正相关关系。同时,近表层沉积物抗冲性最差,9.1~13.5 m深度存在抗冲性较强的沉积层。沉积物的颗粒组成、结构、密度、含水率等决定了冲刷率与剪应力的变化关系。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