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根据2006年夏、冬季和2007年春、秋季在山东半岛南部近岸海域进行的渔业资源底拖网调杏资料,初步分析了该海域渔业资源群落结构特征.结果表明,该海域4个航次的调查共捕获渔业资源种类72种.2006年夏、冬,2007年春、秋4个航次的单化网次渔获量分别为18.1、6.9、1.3、10.3 kg/h.生物量的季节变化,依次呈夏季>冬季>秋季>春季.优势种类主要为赤鼻棱鲲(Thryssa kammalensis)、长蛇鲻(Saurida elongate)、方氏云鳚(Enedrias fangi)及口虾蛄(Oratosquilla orato-ria)、剑尖枪乌贼(Loligo edulis)、鹰爪虾(Rachypenaeus curvirostris)等.根据4个航次的调查数据,分别计算了渔业生物群落的种类丰度指数R、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H'、Pielou均匀度指数J'.通过聚类分析、单因子相似性分析(ANOSIM)、相似性百分比分析(SIMPER),以及对该海域游泳动物资源结构现状与历史调查数据对比分析表明,该海域渔业资源群落结构存在衰退现象.本研究为山东半岛南部海域渔业生物多样性保护和资源管理提供了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2.
荣成湾渔业资源群落结构季节变化特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根据2009年4个季度荣成湾海域的调查资料,探讨荣成湾渔业资源种类组成和群落结构季节变化特征.结果表明,2009年荣成湾渔业资源生物96种,其中鱼类43种,无脊椎动物53种.荣成湾的优势种存在明显的季节变化:赵氏狮子鱼、细纹狮子鱼是春季的优势种,六丝矛尾鰕虎鱼在夏季优势地位最高,短吻红舌鳎是秋季和冬季的第一优势种;荣成湾无脊椎动物海蜇生物量最高,虾类丰度最高.荣成湾渔业资源量存在季节波动,夏季最高,冬季最低,除秋季外,无脊椎动物对渔业资源贡献均超过鱼类资源.不同季节荣成湾鱼类资源多样性变化不大,秋冬季无脊椎动物资源多样性显著高于春夏季.荣成湾渔业群落种类和资源量呈显著季节变异,鱼类与无脊椎动物季节变化特征不完全一致.  相似文献   

3.
根据2014年8月和10月、2015年2月和5月使用单船底拖网进行的4个航次调查数据,对山东半岛近岸海区的莱州湾及渤海南部、山东半岛北部和山东半岛南部等3个海域蟹类种类组成、时空分布、优势种、群落结构稳定性等群落结构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4次调查共捕获蟹类20种,隶属于10科17属,其中日本蟳(Charybdis japonica)和三疣梭子蟹(Portunus trituberculatus)是主要经济种类,其余均为小型饵料型蟹类;海区内主要的优势种为双斑蟳(Charybdis bimaculata)、日本蟳(Charybdis japonica)和三疣梭子蟹(Portunus trituberculatus),3个海域优势种季节更替均十分明显;莱州湾及渤海南部和山东半岛南部2个海域生物量季节变化明显,春季较低,在夏季达到峰值,夏季到冬季呈降低趋势,山东半岛北部海域生物量季节变化不明显。3个海域蟹类群落物种多样性指数(H')、丰富度指数(D)及均匀度指数(J')均处于较低水平,并有一定的季节变化;水深、水温和盐度是影响蟹类群落结构的重要因子,渤莱沿岸流、黄海暖流和黄海冷水团通过影响海域内水温与盐度影响蟹类群落结构。研究表明山东半岛近岸海区蟹类以小型饵料型蟹类为主,蟹类多样性水平较低,优势种更替明显,群落季节更替指数较高,季节间迁移频繁,蟹类群落不稳定。  相似文献   

4.
了解日照近岸海域春季鱼类种类组成及分布情况,探明该海域鱼类的演替趋势。根据2016年5月对日照近岸海域进行的鱼类底拖网调查资料,分析了该海域鱼类群落结构特征。结合1998年和2007年调查数据分析该海域鱼类的变化情况。结果,研究区域共鉴定出鱼类38种,其尾数资源密度为34.76×103 ind/km2,质量资源密度为341.16 kg/km2。根据相对重要性指数(IRI)计算优势种为方氏锦鳚(Enedrias fangi)、绯■(Callionymus beniteguri)、尖海龙(Syngnathus acus)、六丝钝尾虾虎鱼(Amblychaeturichthys)和丝虾虎鱼(Cryptocentrus filifer)。丰富度指数(D)、多样性指数(H)和均匀度指数(J)平均值分别为1.22、2.06和0.59。结论和历史资料相比,研究区域的优势种类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大型经济鱼类渔获量有所减少,主要捕捞对象逐渐转为经济价值较低的种类。  相似文献   

5.
根据2019年4、5、8和10月在葫芦岛沿岸海域获取的4个航次的渔业资源调查数据,研究了葫芦岛沿岸海域渔业资源的群落结构和资源丰度的时空分布特征。结果表明:2019年调查共获得渔业资源种类42种,其中鱼类隶属于5目13科共21种,均属于硬骨鱼类,头足类4种,甲壳类17种。渔业资源优势种为矛尾虾虎鱼(Chaeturichthys stigmatias)、短吻红舌鳎(Cynoglossus joyneri)和口虾蛄(Oratosquilla oratoria)。全年渔业资源多样性指数(H′)、均匀度指数(J)和物种丰富度指数(D)平均值分别为1.96、0.62和1.01,多样性指数以10月最高,其次为5月和4月,8月最低。调查海域渔获种类组成主要为虾类和鱼类,头足类和蟹类所占比例较小。渔业资源丰度月变化明显,8月最大为27 772 g/h,其次10月为7 856 g/h, 4月和5月最小,分别为1 164 g/h和1 542 g/h。渔业资源丰度随月份不同呈现不同的空间变化,从春季到秋季,资源丰度高值呈现由北部沿岸向南部移动的特点。本研究旨在为葫芦岛近岸水域渔业资源的合理开发和保护提供科学...  相似文献   

6.
流沙湾海草床海域浮游动物的群落 结构和季节变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2008年2—11月采用浅水Ⅰ型浮游生物网对广东省流沙湾海草床海域的浮游动物进行了周年的季节调查, 研究了其群落结构、季节变化及影响因素。结果表明, 流沙湾海草床海域浮游动物共有49种和13类浮游幼虫, 群落结构主要由桡足类和浮游幼虫所组成。优势种共有20种(类), 4季均为优势种的种类有2种: 针刺拟哲水蚤、小拟哲水蚤。年均丰度和生物量分别为84.8ind/m3和132.2mg/m3, 高峰期位于夏季, 低谷位于冬季, 周年变化基本上为单峰型。浮游动物生物量与丰度、pH值呈显著的正相关, 与叶绿素a和水温呈较明显的相关性, 而生物量和丰度与盐度和PO43?呈负相关, 与其它环境因子相关性不明显。  相似文献   

7.
南沙群岛海域鱼类群落结构的季节性变化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根据2006年在南沙群岛海域生产的445艘渔船的渔捞日志,分析了该海域的鱼类群落的四季变化特征.四季全部调查海域中出现的优势种类有8种:鲷Sparidae、鲹Carangidae、带鱼Trichiurus haumela、金线鱼Nemipterus virgatas、蛇鲻Saurida elongate、条尾绯鲤Clupea harengus、金色小沙丁Sardinella和马鲛Scomberomorus,其中鲷、金线鱼和带鱼是常年优势种.南沙群岛3个海域4个季节的Simpson指数(D)从南到北呈上升趋势,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H')变化范围在2.5-4.5之间,Pielou均匀度指数(J')季节变化不明显.南沙3个海域4个季节的鱼类群落之间的相似性较低,南沙中部海域4个季节的鱼类群落空间距离相对较远,鱼种季节迁移变化以南沙南部海域波动最大,南沙中部海域相对较为稳定,南沙北部海域稳定性介于两者之间.  相似文献   

8.
东海、黄海鱼类群落结构的季节变化研究   总被引:21,自引:3,他引:21  
刘勇  李圣法  程家骅 《海洋学报》2006,28(4):108-114
根据2000年春(4月)、夏(6月)、秋(9月)、冬(12月)四季东海、黄海底拖网鱼类资源调查资料,分析了该海域的鱼类群落结构的四季变化特征.四季全部调查海域中出现的优势鱼种有8种:带鱼、小黄鱼、黄鲫、发光鲷、细条天竺鲷、鳀、鳄齿鱼和刺鲳,其中带鱼和小黄鱼是常年优势种.鱼种季节迁移变化以黄海南部波动最大,东海中部相对较为稳定,东海北部稳定性介于两者之间.生物多样性指数中丰富度指数(D)和Shannon-Wiener多样度指数(H')变化趋势一致,在春、夏两季3个区域相差不大,而在秋、冬两季黄海南部与东海北部和中部有明显分异;种类均匀度指数(J')在四季节3个区域之间相差不大.在暖季(夏、秋)南部鱼类呈向北迁移,而在冷季(冬、春)北部的鱼类有向南迁移的趋势.  相似文献   

9.
南长山岛岩岸潮间带底栖藻类群落结构的季节变化格局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南长山岛岩岸潮间带底栖藻类群落的种类组成存在显著的季节差异,4个季节的群落共有种为8种:孔石莼、海黍子、石花菜、江蓠、叉枝藻、小石花菜、叉枝伊谷草和瘤枝凹顶藻。4个季节群落中生物量的变化为:秋季>夏季>冬季>春季。绿藻和褐藻类群主要为暖温性种类,而红藻类群比较复杂,既有暖温带、温带和亚热带性种类,也有寒温带的冷水性种类。4个季节群落的物种优势度序列存在明显的差异,海黍子在春季、夏季和冬季3个群落为第一优势种,瘤枝凹顶藻在秋季为第一优势种。不同季节群落多样性指数变化如下:物种丰富度指数,春季>秋季>冬季>夏季;物种多样性指数,冬季=秋季>春季>夏季;均匀度指数,冬季=秋季>春季>夏季。群落的多样性由红藻类群控制。  相似文献   

10.
基于2019−2020年4个季节的6个航次海上生态调查,研究黄河口邻近海域的浮游幼虫群落结构及其与环境因子的关系,旨在为海域生物多样性保护与重要生物资源养护提供科学基础。结果显示:在黄河口邻近海域,共鉴定出浮游幼虫16类,阶段性浮游幼虫是主要组成类群。浮游幼虫月均丰度以11月最高、1月最低。浮游幼虫香农−威纳多样性指数(H')夏季(6−8月)高和秋冬季(11月至翌年1月)低。双壳类幼虫和无节幼虫是海区各季节的优势种及浮游幼虫总丰度的主要贡献者,腹足类幼虫、多毛类幼虫以及耳状幼虫、桡足幼虫等是季节性出现的优势种。春−夏间优势种组成更替率高。相对高丰度浮游幼虫主要分布于黄河口入海口附近、小清河口及莱州湾中部。基于浮游幼虫类群丰度组成的聚类分析,可将调查月和站位各分为3个不同的聚类组。月聚类组分别为春季(4月)、夏秋季(6−11月)和冬季(1月),春季、冬季聚类组的代表类群是无节幼虫,夏秋季聚类组的代表类群是双壳幼虫。3个站位聚类组的组成站位的地理分布交错,代表类群都为双壳类幼虫和无节幼虫。多元方差(MANOVA)和相似性分析(ANOSIM)检验显示,海区内浮游幼虫的多样性指数、丰度、群聚结构等都表现为月间差异显著(p<0.05),站位间差异不显著(p>0.05)。生物−环境逐步多重回归分析表明,影响浮游幼虫群聚结构的最佳环境因子组合为水温和浮游动物丰度。  相似文献   

11.
青岛近海春、秋季渔业资源群落结构特征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10  
根据2004年5月和10月在青岛近海进行的渔业资源底拖网调查,对该海域渔业资源群落结构特征进行了初步研究.结果表明,春、秋季2个航次在该海域共捕获渔业资源种类76种.春、秋季单位网次渔获量分别为12.9kg/h和6.1kg/h,优势种类主要为赤鼻棱NB023(Thrissa kammalensis)、大泷六线鱼(Hexagrammos otakii)以及口虾蛄(Oratosquilla oratoria)、日本枪乌贼(Loligo japonica)等无脊椎动物.分别计算了青岛近海春、秋季渔业生物群落的种类丰度指数(R)、多样性指数(H′)和均匀度(J′).聚类分析、单因子相似性分析(ANOSIM)以及相似性百分比分析(SIMPER)表明该水域渔业资源群落结构存在一定程度的时空异质性.青岛近海渔业资源呈现出明显的小型化和低质化特征.  相似文献   

12.
Coral community structures at eleven fringing reef sites were investigated along the coast of Peninsular Malaysia. Estimated coverage of coral communities is examined by applying quantitative digital image analysis to the line transect method. Four coral community types were characterized by dominant genera and lifeforms: Acropora branching community, Montipora-Acropora community, Porites massive community, and Heliopora community. Live coral coverage in all study sites ranged from 17.9% to 68.6%. Most reefs were in “fair” condition while some reefs were shown to be in “poor” condition. Coral community structures among the study sites were divided into the west coast of Peninsular Malaysia with a dominant Porites massive lifeform, and the east coast with a variety of lifeform categories of Montipora and Acropora. Physical effects such as the monsoon wind regime and sedimentation are likely to influence the formation of dominant coral communities around Peninsular Malaysia.  相似文献   

13.
山东省海洋渔业结构调整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对山东省海洋渔业现状进行了全面调查、研究与分析的基础上,用灰色模型理论,模拟预测山东省渔业发展的特性与趋势;运用平衡产量和经济模型分别评估了山东省海洋捕捞的最高持续渔产量与最大持续经济产量及其相应努力量;运用线性规划的理论与方法,测算了各档次渔船的功率和船只匹配的优化估算值。依据该数值模型所作的评估结果,提出了对山东海洋渔业结构的调整意见。  相似文献   

14.
为探究长蛇鲻(Saurida elongate)的生态习性和分布规律,并为长蛇鲻资源的合理利用与养护提供科学依据,本文根据2016年秋季在山东南部近海进行的渔业资源与环境调查数据,分析了该海域长蛇鲻的分布特征,研究长蛇鲻成体、幼体的分布差异,并利用广义可加模型(GAM)研究其分布与生物因子和环境因子的关系。结果表明,长蛇鲻成体与幼体的分布存在差异,成体分布范围广,幼体主要分布在30 m等深线及以浅水域。GAM模型的结果表明,饵料生物、底层水温、水深和底层盐度是影响长蛇鲻相对资源量分布的主要因子。成体、幼体的分布与影响因子的关系差异极显著(P<0.01)。长蛇鲻成体的相对资源量随饵料生物和底层水温的增加表现为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而幼体呈现一致上升趋势;成体和幼体的相对资源量随水深增加均呈下降趋势;幼体相对资源量随底层盐度增加有明显上升趋势,而盐度对成体的影响不显著。本研究认为山东南部近海是长蛇鲻的重要栖息地,水温和盐度是成体和幼体分布差异的可能原因。  相似文献   

15.
海南岛近岸海域鱼类群落结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根据2006—2007年在海南岛近岸区进行了4个航次的底拖网调查资料,分析了海南岛近岸区的鱼类种类组成和群落特征。结果显示,海南岛近岸区鱼类丰富,共捕获283种,隶属于21目100科170属,暖水性种占83.4%,暖温性种类16.6%;与大西洋、印度洋和太平洋的共有种分别为12种、173种、283种,与黄渤海、东海、日本、菲律宾和印度尼西亚的共种分别为75种、217种、186种、131种和151种;相对资源量指数与相对资源密度指数的季节变化趋势相一致,最高值在夏季,最低值在冬季;优势种(IRI≥500)为发光鲷(Acropoma japonicum)、斑鳍天竺鱼(Apogonichthys carinatus)、黄斑鲾(Leiognathus bindus)、皮氏叫姑鱼(Johnius belengeri)、大头白姑鱼(Argyrosomus macrocephalus)、鯻(Therapon thraps)、棕斑腹刺魨(Gastrophysus spadiceus)和麦氏犀鳕(Bregmaceros macclellandi)。  相似文献   

16.
北黄海獐子岛邻近海域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结构和季节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以2009年8月-2010年6月在北黄海獐子岛海域4个季度航次调查的大型底栖动物资料为基础,分析了该海域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的结构和季节变化。结果表明,4个航次共采集了211种底栖动物,调查海域主要优势种为薄索足蛤(Thyasira tokunagai)、斑角吻沙蚕(Goniada maculata)、紫蛇尾(Ophiopholis mirabilis)、博氏双眼钩虾(Ampelisca bocki)和短角双眼钩虾(Ampelisca brevicornis),各季节的优势种组成有明显变化;运用聚类分析和MDS研究了其群落结构,将该区域大型底栖动物分为3个群落,即,群落I--位于调查区北部的美原双眼钩虾(Ampelisca miharaensis)-短角双眼钩虾(Ampelisca brevicornis)-斑角吻沙蚕群落,群落II--位于獐子岛邻近的紫蛇尾(Ophiopholis mirabilis)-日本倍棘蛇尾群落(Amphioplus japonicus),群落III--位于南部区域的薄索足蛤-浅水萨氏真蛇尾(Ophiura sarsii vadicola)群落,各群落有一定的季节变化;运用ABC曲线分析了4个季节群落受扰动情况,表明该海域环境良好,受扰动较小,夏季受扰动略大于其它季节。  相似文献   

17.
为查明朱旺港人工礁区游泳动物的群落结构特征及其季节变化,于2010年5~11月和2011年3月对该海域人工礁区和自然对照区进行逐月调查.结果表明,人工礁区游泳动物种类比对照区丰富(1.42倍);并且人工礁区的Margalef种类丰富度指数、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Pielou均匀度指数均高于对照区.人工礁区的CPUE也明显高于对照区,人工礁区的Al区(建于2008年)和A2区(建于2009年)分别是自然对照区CA区的1.43和1.55倍,其中经济种类日本蟳的CPUE分别达到2.69和2.97倍.初步体现人工鱼礁投放后的集鱼效果,且礁区游泳动物的群落结构有明显改善.  相似文献   

18.
三亚湾浮游动物数量分布及群落特征的季节变化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根据三亚湾2005年春、夏、秋和冬季航次的调查资料,分析了这4个季度的浮游动物的种类组成、优势种、群落结构、丰度和生物量的时空变化。经过鉴定共有终生性浮游动物125种,阶段性浮游动物17种,其中毛颚类幼虫和短尾溞状幼虫是各个季度都出现的优势种。三亚湾的浮游动物可以分为河口类群、暖水沿岸类群和广布暖水外海类群。全年浮游动物平均丰度为95.91ind·m-3,浮游动物平均生物量为69.22mg·m-3;浮游动物丰度的季节分布是夏>秋>春>冬,平均生物量的季节分布是秋>夏>春>冬,总体上一般是夏秋季高于冬春季。冬季浮游动物丰度与浮游植物细胞总密度之间没有相关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