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5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Sq发电机电流的逐日变化和Sq指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用中国地磁台站的资料,研究了Sq逐日变化的形态学特征,用理论模型计算了磁层环电流、部分环电流、场向电流、磁尾电流、Chapman-Ferraro电流的地磁效应.在消除了这些磁层电流体系的影响之后,得到了电离层潮汐风发电机电流产生的磁场Sq变化.对1973年的资料研究表明,Sq发电机电流的逐日变化主要表现在强度上,即使在磁扰期间,也可以分离出形态稳定的Sq变化.由此提出了一种新的地磁指数--Sq指数,用来描述Sq发电机电流强度的逐日变化.  相似文献   

2.
Sq发电机电流的UT变异性及其地面磁场的重建   总被引:1,自引:3,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文用不同经度的7对中低纬台站水平磁场分量H,求得1965年随世界时(UT)变化的Sq指数(一种描述Sq电离层发电机电流强度的地磁指数).结果表明,Sq发电机电流不仅有显著的逐日变化,而且有很大的UT变化.UT变化主要表现在电流总强度的强弱和电流涡焦点纬度移动两方面,这意味着决定发电机过程的太阳潮汐风场和电离层电导率随UT而变.用求得的Sq指数重新构造出的Sq变化与观测值符合得较好,它不仅显示出Sq幅度逐日变化的特点,而且还能复现出Sq形态的某些逐日变异性.  相似文献   

3.
本文讨论了行星际磁场B2分量变化时内磁层和中低纬度电离层的响应.指出B2变化引起的磁层大尺度对流电场的变化在一定条件下有可能透入内磁层,并沿磁力线映射到中低纬度电离层,在那里产生电场和电流体系,从而使Sq电流体系发生畸变,并在地面磁场中反映出来.数值计算表明,当△B2<0时,Sq电流体系的焦点向东和向高纬移动,地面磁场会观测到数伽马的变化.这就为中低纬地磁观测诊断磁层和太阳风状态提供了一种可能性.此外,本文还用上述物理过程解释了赤道地区一些高空物理现象,如B2倒转时电离层漂移速度的变化,赤道磁场异常以及赤道q型偶现E层的消失等等.  相似文献   

4.
中低纬度区变化地磁场的结构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用自然正交分量法(MNOC)分析了我国部分地磁台的变化磁场资料,得到了组成中低纬度地区变化磁场的几种主要成分,它们是电离层风发电机电流产生的Sq变化,磁扰电流产生的SD变化,与UT有关的DUT变化.这些成分的相对大小随季节而变,场的变幅有特定的纬度分布.  相似文献   

5.
S_q发电机电流的逐日变化和S_q指数   总被引:4,自引:5,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用中国地磁台站的资料,研究了S_q逐日变化的形态学特征,用理论模型计算了磁层环电流、部分环电流、场向电流、磁尾电流、Chapman-Ferraro电流的地磁效应.在消除了这些磁层电流体系的影响之后,得到了电离层潮汐风发电机电流产生的磁场S_q变化.对1973年的资料研究表明,S_q发电机电流的逐日变化主要表现在强度上,即使在磁扰期间,也可以分离出形态稳定的S_q变化.由此提出了一种新的地磁指数——S_q指数,用来描述S_q发电机电流强度的逐日变化.  相似文献   

6.
内磁层电流体系的地磁效应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对Ⅱ区场向电流及其伴随的部分环电流和电离层电流组成的内磁层三维电流体系(PRFI电流系)的磁场效应进行了数值计算.这一三维电流体系在中低纬度地面产生的磁场呈现出特殊的纬度分布:X分量几乎不随纬度变化,Y分量随纬度增高近似呈线性变化.这些特征明显不同于对称环电流的磁场分布特征(X∝ cosφ,φ是纬度,Y=0),也不同于DP2、Sq、L等电流体系的磁场分布特征.利用这一特征我们可以从地磁台子午链观测到的磁场扰动中分离出PRFI电流系的贡献.用1989年3月磁暴的实例检验了上述模型,观测结果与理论结果符合得很好.分析结果还表明,最大的Dst指数并不一定对应着最强的对称环电流.  相似文献   

7.
本文用行星际和地面磁场以及电离层资料,讨论了三次磁暴期间高、中纬电离层电场对太阳风和磁层内变化的响应。 分析表明,当IMF的Bx分量由北向转为南向时,太阳风驱动的磁层对流变化能直接反映出高纬电离层电位的变化。但持续南向的Bx再次增强时,太阳风输入的主要能量耗损于内磁层过程;电离层的响应表现为一个弛豫过程。当Bx由南转北时,环电流的消失对电离层的作用同样有弛豫的特点。此时,驱动电位已撤消,环电流是维持电离层电位的唯一外源。 本文用电路类比及简单模式法结论对上述几种实测情况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8.
本文将G.M.Brown等人对离Sq电流体系焦点较远处台站的异常静日(AQD)的H分量分析,发展为对包括Sq电流体系焦点附近台站和Z、D分量在内的AQD分析。主要分析了中国五个地磁台D、H、Z三要素静日最大值和最小值出现时间的分布,及其季节变化和逐年变化规律。结果表明,D、Z也有和H类似的AQD现象,其出现的年频度,也有与太阳黑子数反相变化的趋势。在有三个多太阳周资料的佘山台,太阳极小年AQD(Zmax)出现的频度,和随后的太阳极大年的黑子数R呈近似线性的关系。最后,本文对今后我国开展变化磁场的分析研究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9.
日食电离层效应   总被引:7,自引:4,他引:7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文分析了1987年9月23日日环食期间,我国14个电离层站和1988年3月18日日全食期间两个站的垂测仪和偏振仪记录,并综合50年代以来历次日食电离层效应的观测结果,证实:1.E层和F1层光食效应明显,F2层动力学效应显著;2.f0F2存在日食日值大于、小于或等于控制日值三种典型情况;3.TEC食变曲线有凹陷和不凹陷两种典型情况,甚至出现日食日值大于控制日值的异常现象. 本文对F2层和外电离层的动力学特征作了定性讨论,认为:空间等离子体温度急剧下降和沿场扩散是F2层和外电离层日食效应的最主要因素;而磁赤道上空等离子体的沿场扩散、“喷泉”效应,热层风和全(环)食带方位是影响位于磁赤道异常区各电离层站日食电离层效应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10.
本文通过对1982年磁扰期间琼中、北京两站地磁X分量变化的分析,证实了磁层-电离层电动耦合对中纬电离层电流的影响.分析发现:磁静、磁扰条件下的平均日变化中,两站X分量变化在白天有反向的趋势.这表明它们分处于与动力效应对应的电离层发电机电流圈中心之南北两侧.在磁暴主相期间,X分量变化形态与之明显不同,两站地磁南北分量有同向变化,且变幅相近,甚至有时北京站△X更大.对环电流能量增长指数R小于-25nT/h的21次事件所作的时序叠加分析(以R最负时为零时)进一步证明,这种同向变化是普遍存在的.两站零时之△X大小相近,相关系数高达0.98.该同向变化与R指数突然变负密切相关. 以上对比表明,与发电机电流造成两站X分量反向变化不同,同向变化是磁层源高纬扰动电流向中低纬直接穿透的结果.本文对动力和电动耦合两种过程的不同进行了初步讨论.  相似文献   

11.
Using the hourly mean data of the horizontal (H) and vertical (Z) components of the geomagnetic field at the set of nine observatories in India, it has been found that the Disturbance Daily Variation (SD) of H shows a prominent midday depression over the magnetic equator of the H field and a midday increase of Z field at stations near the northern fringe of the equatorial electrojet belt. The magnetic disturbance introduces a westward electric field over the equatorial region, causing a band of westward ionospheric current over the magnetic equator during the day time hours. The latitudinal extent of the disturbance time counter electrojet current seems to be larger than that of quiet time normal electrojet current. This suggests a systematic westward electric field superposed on the normal Sq field at low latitude ionosphere during disturbed periods, the source of which has to be clearly defined. Further correlative data analysis is required to isolate these sources of the disturbed equatorial electric fields.  相似文献   

12.
在地理坐标系下推导出二维电离层发电机理论方程,采用逐线迭代法求解得到全球二维电离层发电机电流函数,进而得到电离层发电机电流和电场.模式中使用的电导率是根据外部经验模式给出的背景大气和电离层参数,采用理论公式计算得出;输入的中性风场和磁场分别由HWM93和IGRF2000模型给出,该电离层发电机理论模式很好地给出了全球Sq电流形态及电离层E层发电机电场的基本特征.利用该模式研究了外部模式风场以及地磁场随高度的变化对模拟结果的影响,发现在90~180 km高度上,风场随高度变化对电流影响较大,而地磁场影响较小;重点模拟研究了地磁平静时期,Sq电流涡旋中心位置和总电流强度的变化规律,初步研究发现,电流中心位置在地理纬度±30°附近,不同的地方时电流随地磁纬度线平行移动,且南北半球两个电流涡中心电流强度之和变化不大.分析发现这种规律与发电机高度上的磁场总强度及地磁倾角的全球分布有很好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13.
Sq电流系午前午后不对称性现象的来源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太阳静日变化Sq是地球变化磁场的基本组成部分,Sq的特征反映电离层的电性质和高层大气的潮汐特性.研究Sq的变化特性,能够加深对电离层\|热层耦合的认识.准确分离出Sq,为计算地磁指数(如Dst、Kp和AE等)以及空间天气的准确预报提供必要信息.本文利用地磁观测数据,重点分析了北半球Sq形态及其午前午后不对称现象、Sq日变幅的变化特征、不同纬度地区日变幅与太阳天顶角的相关性的差异.研究表明低纬电流系和高纬电流系是引起Sq形态变化的重要来源,也是各种不对称性的主要起因.  相似文献   

14.
The variations in the total electron content (TEC), obtained from the data of 11 ground-based GPS stations in the region (5°S–80°N; 110–160°E) in the period August 2–15, 2006, have been analyzed in order to search for possible ionospheric manifestations of the SAOMAI powerful typhoon (August 5–11, 2006) near the south-eastern coast of China. The global TEC maps (GIM) have also been used. In the region of the typhoon action during the magnetic storm of August 7, 2006, an intensification of the TEC variations in the evening local time within the 32–128 min periods range was detected. However, this effect was most probably caused by the dynamics of the irregular structure of the equatorial anomaly and by the disturbed geomagnetic situation (Kp ~ 3–6, Dst varied from ?74 to ?153 nT). The analysis of the diurnal variations in the absolute values of TEC and TEC variations with periods of 2–25 min did not reveal a substantial increase in the intensity and changes in the spectrum of the TEC variations in the period of typhoon action as compared to the adjacent days. Thus, we failed to detect ionospheric disturbances unambiguously related to the SAOMAI typhoon.  相似文献   

15.
用Kamide-Matsushita方法,在行星际磁场具有较小的北向分量,且|By|>>|Bk|时,对磁语和磁扰状态以及Br>0和By<0等不同情况,分别计算了场向电流引起的电离层电势、电场和电流体系.结果表明,极隙区场向电流的存在使高纬向日面区域的电势发生畸变,当By>0时,无论是磁扰还是磁静日,极隙区电场具有显著的北向分量;等离子体对流有较大的西向分量;电离层电流为东向电流.当By<0时,电场和等离子体对流的方向与By>0时相反;电离层电流在磁抗日有西向分量,但在磁静日没有西向分量.电导率对电场和电流体系的影响十分明显,磁扰极光带电导率增强使电流涡从背阳面向向阳而漂移,与静日相比,磁扰时极隙区场向电流引起的电场畸变更为明显,但电场和电流强度的大小却基本保持不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