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5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建立一个二层非线性原始方程海洋模式,用以研究海洋对静止和以不同移速移动的热带气旋的响应。数值试验结果表明,海洋对静止TC的响应,具有不对移性;在TC中心处,抽吸使混合层变浅,在TC最大风速半径处,大风夹卷明显使ML加深和海表温下降;海洋对移动TC的响应,具有右偏性,且随移速加快而加剧。ML深度和SST的变化对TC移速十分敏感,而海流则不同。  相似文献   

2.
利用中二层非线性原始方程海洋模式,研究海洋在自身不同热力结构下对热带气旋的响应。计算结果表明,初始混合层(ML)深度和层结强度对海表温(SST)和ML深度变化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初始ML深度对海流量值影响较大,层结强度则较小。东海陆架区特殊的海洋热力结构,极易造成SST下降。海洋对7002号台风响应的模拟结果与观测资料较一致。  相似文献   

3.
建立一个二层非线性原始方程海洋模式,用以研究海洋对静止和以不同移速移动的热带气旋(TC)的响应。数值试验结果表明,海洋对静止TC的响应,具有不对称性;在TC中心处,抽吸使混合层(ML)变浅,在TC最大风速半径处,大风夹卷明显使ML加深和海表温(SST)下降;海洋对移动TC的响应,具有右偏性,且随移速加快而加剧。ML深度和SST的变化对TC移速十分敏感,而海流则不同。  相似文献   

4.
建立二层非线性原始方程海洋模式,采用湍流动能收支参数化风应力产生的垂直混合(夹卷),研究海洋对不同强度和最大风速半径的静止热带气旋(TC)的响应。数值试验结果表明,由于科氏参数随纬度变化,海洋对热带气旋的响应具有不对称性。热带气旋强度对海流,上混合层(UML)深度和海表温(SST)变化量值产生重大影响,并对它们变化范围影响较大。热带气旋最大风速半径对海流、混合层深度和海表温变化量值的影响不明显,但对它们的变化范围有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5.
建立一个改进的二层非线性原始方程海洋模式,研究海洋对热带气旋的响应。采用湍流动能收支参数化风应力产生的垂直混合(夹卷),其中考虑了盐度对层结强度的影响。通过海洋对7002号台风响应的数值模拟,结果表明,在引起海表温度下降的各热通量分量中,夹卷约占了83%,余下的海表面热通量占了17%。在台风路径转向的右侧,海洋出现强烈的降温,表现出明显的右偏性。降温的幅度、范围和形状均与观测结果较为一致。  相似文献   

6.
海洋对热带气旋响应的一种改进模式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建立一个改进的二层非线性原始方程海洋模式,研究海洋对热带气旋的响应。采用湍流动能收支参数化风应力产生的垂直混合(夹卷),其中考虑了盐度对层结强度的影响。通过海洋对7002号台风响应的数值模拟,结果表明,在引起海表温度下降的各热通量分量中,夹卷约占了83%,余下的海表面热通量占了17%。在台风路径转向的右侧,海洋出现强烈的降温表现出明显的右偏性。降温的幅度、范围和形状均与观测结果较为一致。  相似文献   

7.
上层海洋对热带气旋的响应与反馈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韩林生 《海洋通报》2012,31(2):233-239
对60年来有关上层海洋与热带气旋(Tropical Cyclone,TC)的响应与反馈的研究进行了回顾,通过观测手段的完善和改进模式的应用,人们的认识不断提高:TC直接激发的近惯性流最大可达1 m/s,其导致的强烈的剪切造成混合层对下层冷水的夹卷是引起混合层降温的主要原因,并往往伴随着混合层深度的增加,这一影响在TC右侧更为最著,并可延续几天到几十天不等。TC导致的混合层降温会使得海洋输出的热通量减少,反过来削弱TC的强度,形成一个负反馈,而海洋特殊的热力和环流结构(如暖涡、洋流等)则对TC有正反馈。所以了解TC经过前的海洋初始场对研究TC与海洋之间的相互作用、对预测,TC的强度、路径变化等尤其重要;通过准确的初始场结合越来越完善的模式可以对TC进行更真实的模拟和预测,使得对TC准确的预报和预警成为可能。  相似文献   

8.
1986年11月—1987年5月,在中国第三次南极考察和环球科学考察期间,收集了58个海洋气溶胶样品,采用中子活化法分析了Al,V,Mn,I,Br,Mg,Na,Cl等元素。应用因子分析、回归分析和富集因子分析对气溶胶中元素进行分类、定量评估和来源判别,讨论不同来源元素的特征,计算各主要来源的贡献分量。结果表明,海洋气溶胶中Al的99.99%是来自陆源地壳风化物,Na的99.2%。和Cl的99.99%是来自海水,V的91.4%。来自陆源污染物。因此,Al可作为海洋气溶胶中陆源地壳风化物的示踪元素,Na和Cl可作为海水源示踪元素,非地壳源的V则可选择为陆源污染物的示踪元素。  相似文献   

9.
热带气旋风场的一种数值计算模式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程志强 《热带海洋》1995,14(1):46-53
利用动力学方程组,并对其中垂直梯度项和垂直扩散项进行了参数化处理,利用每日4次的地面天气图资料和台风年鉴中台风中心位置资料,采用数值计算方法对热带气旋及其环境场进行数值计算模拟。计算结果表明,用本模式得到的热带气旋风场及其周围的环境风场比利用公式法得到的风场更为合理。  相似文献   

10.
采用中尺度海-气耦合模式MCM v1.0对南海强热带气旋“黄蜂”(No.0214)进行了数值模拟试验,并就热带气旋-海洋的相互作用对热带气旋的影响进行了定量分析。结果表明,耦合试验中热带气旋后期路径有显著改善,36h和48h路径误差分别减小22km和110km,登陆点位置误差减小22km;气旋强度与非耦合结果基本一致,36—48h气旋强度减弱得更快;热带气旋中心大风区地面风速增大1—3m.s-1,眼区附近风速减小2—5m.s-1;近地层(取925hPa)气温降低1℃以上,且气温降温区与较大的SST下降区域大致吻合;改进了热带气旋暴雨的落区及降水强度,且主要落区误差的修正位于热带气旋移动路径的右侧并同主要的SST降温区相关;热带气旋-海洋相互作用通过SST下降减少向上的热通量,潜热通量的减少对SST的下降更敏感。  相似文献   

11.
叶英  董波 《海洋预报》1997,14(2):44-52
本文分析了1994/1995年西北太平洋地区热带气旋气候特征,并对这两年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西风环流特征、热带对流活动以及赤道东太平洋海温进行了对比分析,从气候异常的角度讨论了这两年热带气旋异常的原因  相似文献   

12.
热带非稳定波(TIWs)关于赤道的径向不对称是其突出特征之一。本文利用二层半线性海洋模式研究各种不对称背景条件对非稳定波不对称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大西洋和太平洋上热带非稳定波(TIWs)的不对称性似是由于南赤道流的两个分支和海面温度锋面对于赤道的不对称性,而不是由于北赤道逆流的出现。  相似文献   

13.
应用带通滤波方法,分析了登陆珠江三角洲热带气旋的环流结构。结果表明,在热带气旋内部的确存在若干中尺度系统,其类型包括:中尺度气旋、反气旋,以及中尺度辐合辐散带等。这些结果可以为进一步认识热带气旋的内部环流结构,进一步提高预报水平等提供新的思路和依据。  相似文献   

14.
2003年西北太平洋热带气旋活动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美榕 《海洋预报》2005,22(2):77-82
本文综述了2003年西北太平洋上热带气旋活动特征,并对西北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特征量及赤道东太平洋海温与常年进行比较和相关分析,从而找出2003年西北太平洋热带气旋活动特征的成因。  相似文献   

15.
一个简单的二维线性模式用于考查近海海洋对过境热带风暴的动力响应过程中的底坡度和底摩擦效应。选择了自东向西和向西后转向的两个模式风暴路径。数值试验结果表明,海底坡度与风暴引起的水位波动、风暴中心后部的尾流以及路径右侧后方面的涡旋密切相关。而底摩察是阻尼风暴潮和风暴流持续增长的重要因子。结果还表明,近海对风暴的强响应偏向于风暴轨迹的右侧,这与Chang和Anthes(1978)对深海响应的研究结论是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