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于1993年9月通过对241A,24KU,SS41三个不同钢种极化曲线的测定,对镜层本身的氧化还原电流的测定及X线分析,研究在海水一海气交换界面区锈层在腐蚀中所起的作用。结果表明,海一气交换界面区的钢由于锈层本身的氧化还原反应,其阴极电流均较裸钢为大,这说明锈层的还原反应起着重要作用.根据锈层本身的还原时间和还原电位,可以在某种程度上评价钢材本身耐腐蚀性能的好坏。  相似文献   

2.
低合金钢在海洋各腐蚀区带的锈层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1995年5月通过对低合金-16Mn钢在埕岛海区挂片两年(1992年10月-1994年10月)的腐蚀产物的穆斯堡尔谱测定,研究了低合金钢在飞浅区,潮差区,全浸区和海泥区四个不同海洋腐蚀区带的锈层组成和含量。锈层中的FeOOH和Fe3O4的不同含量说明了内锈层中的β-FeOOH作为氧化剂参与了阴极作用,加速了干湿交替区低合金的腐蚀。  相似文献   

3.
王祥珍  吴林兴 《热带海洋》1994,13(1):63-68,T002
利用电子探针微束分析仪分析了平台合金钢腐蚀锈层的形貌特征及组成元素的分布,实验结果表明,不同的形貌特征以及不同含量的合金元素及其组合对平均腐蚀速度,尤其对局部腐蚀行为有一定的影响,组成元素如Mn,Cr,Cu和Ni在内锈层内富集,使内锈层更致密密且与基体的附着性好,有效地阻止引起腐蚀的离子如Cl^-,S^2-,OH^-,Mg^2-和Ca^2+等向基体表面扩散,从而减低了腐蚀速度。  相似文献   

4.
利用电子探讨微束分析仪(EPMA)分析了平台合金钢腐蚀锈层的形貌特征及组成元素的分布。实验结果表明,不同的形貌特征以及不同含量的合金元素及其组合对平均腐蚀速度,尤其对局部腐蚀行为有一定的影响。组成元素如Mn,Cr,Cu和Ni在内锈层内富集,使内锈层更致密且与基体的附着性好,有效地阻止引起腐蚀的离子如Cl-,S2-,OH-,Mg2+和Ca2+等向基体表面扩散,从而减低了腐蚀速度。  相似文献   

5.
实验研究水溶液中二甲基硫(DMS)和H2O2进行氧化反应的动力学。结果表明DMS被H2O2氧化的速率会受到介质、pH以及重金属离子的影响。其二级反应速率常数为2.21×10-2~4.90×10-2L·mol-1·S-1.Hg2+的存在会加快反应速率,特别在人工海水条件下十分明显。DMS易被H2O2氧化的事实说明,在海水中化学氧化过程会对DMS的浓度和分布产生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6.
二甲基硫光化学氧化反应的动力学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实验研究水溶液中二甲基硫(DMS)的光化学氧化反应的动力学。结果表明,在入射光频率与强度一定条件下,DMS进行光化学氧化反应的速率会受到介质、pH、重金属离子的影响。Hg2+能显著加快人工海水介质中DMS的光氧化速率。DMS进行光氧化的一级速率常数为4.46×10-5~30.4×10-5s-1,其在光照下的人工海水介质中的半寿期为3.6h。这说明光化学过程对于影响和控制DMS在海洋中的浓度和分布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7.
穆斯堡尔谱学对于研究钢的腐蚀产物是非常有用的( Simmons,1976; Vertes,1989)。Peev等人(1978)在实验中用穆斯堡尔谱学研究了α-Fe 粉在海水中的腐蚀产物。马如璋等人(1981)对低合金钢在海水中的腐蚀锈层用穆斯堡尔谱学和X射线分析等方法进行过研究。但关于锈层的相组成目前尚有一些分歧,尤其是钢在海泥中锈层的相组成目前还很不清楚。本文将对A3钢和16Mn钢在海水、海泥区锈层相组成进行初步的分析研究。  相似文献   

8.
通过研究氯化钠溶液中磷酸盐在4种固体粒子(针铁矿、δ-氧化锰、伊利石和高岭石)上的交换等温线及钙对上述交换等温线的影响,发现磷酸盐液-固界面作用的台阶型等温线(2个台阶),可用分级离子/配位子交换等温式定量描述。钙能够促进磷酸盐在针铁矿和δ-氧化锰上的交换作用,其机理是交换在固体粒子上的钙再结合溶液中的磷酸盐,形成表面无机三元络合物。  相似文献   

9.
名词解释     
李延 《海洋科学》1981,5(1):54-54
氧化还原电位:即借在惰性电极上进行电子交换反应所产生的电位来测量海洋环境氧化程度的一个指标。通常在海水和沉积物中测量铂电极相对于饱和甘汞或氯  相似文献   

10.
宋金明 《海洋科学》1996,20(2):40-44
主要研究了菲律宾东南海域(区域I)和伊里安岛东部的北部海域(区域Ⅱ)上层水(0~150m)化学参数pH,Eh,Es,∑S(-Ⅱ)和a^2-s等的分布特征和-2价硫的产生机制,结果表明,该海域表层南赤道逆流和次表层的赤道潜流是影响化学参数特别是DO和∑S(-Ⅱ)的主要因素,高生产力与高水温是赤道西太平洋上层水中-2价硫产生与保存的重要影响因素,区域Ⅱ中的pH,∑S(-Ⅱ)a^2-s,DO比区域I高而  相似文献   

11.
日本的海平面资料处理方法与质量控制措施1组织日本的海平面观测主要由三个部门承担,它们是:地理观测所(GSI)、日本气象厅(JMA)、水路部海上保安厅(HD-MSA)。它们的观测目的各不相同,因此彼此的结果也有差异。为了便于它们的资料交换,在地理观测所...  相似文献   

12.
本文研究了海水中钼(Ⅵ)与粘土矿物(高岭石、蒙脱石)、水合氧化铁(赤铁矿、无定形氧化铁)和水合氧化锰(水锰矿、相互作用的交换百分率E(%)-pH曲线.钼在这三类固体粒子上的E(%)-pH曲线分别为新发现的N-型曲线,以及峰型和反S型曲线.其中N-型曲线在负离子交换吸附文献中尚未见报道,本文提出用"静电交换和分级离子/配位子交换共同作用"的观点作理论解释.峰型和反S型E(%)-pH曲线可用固-液界面上负离子交换吸附作用解释.钼(Ⅵ)在这三类粒子上的交换能力顺序为:水合氧化锰>水合氧化铁>粘土矿物.  相似文献   

13.
提出了女贞子多糖LL-1的分离、纯化、纯度鉴别和化学结构测定。通过甲基化反应、过碘酸盐氧化、Smith降解、部分酸水解、气相层析、IR和CNMR等方法揭示了其化学结构。  相似文献   

14.
利用中科院大气物理研究所开放实验室IAP-AGCM(二层大气环流模式),针对黑潮弯曲时的北太平洋冬季表层海温(SST)异常进行八个月的数值积分试验。试验结果表明:黑潮弯曲时北太平洋冬季SST异常对大气低频振荡的影响具有明显的30-60d振荡的特征;在北半球的30-60d振荡,大部分地区为向西传播,在南半球则为向东传播;其经向传播较为复杂,在120°E剖面上以向南传播为主;热带地区受此SST异常的影响以西太平洋、印度洋大气加热场的30-60d振荡为主要标志。  相似文献   

15.
给出了作者研制的RY-3溶解氧测试仪的银极电位与美国YSI-58溶氧仪的银极电位(在海水中均以甘汞电极为参比电极)对比测试的误差分析,对RY-3溶氧仪与YSI-58溶氧仪现场对比测试的结果进行误差分析。并介绍了国家标准物质研究中心和青岛计量测试所对RY-3溶氧仪的测试结果。  相似文献   

16.
RY-3溶氧仪测试结果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给出了作者研制的RY-3溶解氧测试仪的银极电位与美国 YSI-58溶氧仪 的银极电位(在海水中均以甘汞电极为参比电极)对比测试的误差分析,对RY-3溶 氧仪与YSI-58溶氧仪现场对比测试的结果进行误差分析。并介绍了国家标准物质 研究中心和青岛计量测试所对RY-3溶氧仪的测试结果。  相似文献   

17.
IMAGESⅢ-IPHIS航次航段Ⅱ期间,从南海东部巴拉望岛西北海域采集的大型重力活塞岩心MD972142中,辨别出18层多清晰的,界线分明的富含火山灰层。这些肉中辨别的火山灰层厚度为0.5-10cm,一般为4cm。镜下鉴定表明,这些火山灰层由玻璃质,微晶和结晶质组份组成。  相似文献   

18.
于1990年2月在青岛鲁迅公园采得海水样品;189年5月在南京采得伊利石样品,在苏州有得高岭石样品;1990年3月实验室合成针铁矿和δ-MnO3样品。用振荡平衡实验、离心分离方法和光度分析方法测定3种电溶液(NaCl溶液、NaCl-CaCl2溶液和海水)中酸盐在上述4种固体粒子上的交换率-PH曲线。测定结果表明,海水中磷酸盐在固体粒子上的交换率-PH曲线为V形,并建立阴离了液-固界面作用的交换率-  相似文献   

19.
南海东北部沉积物间隙水氮和硅的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测定了南海东北部沉积物间隙水中NO3-N,NO2-N和SiO3-Si的含量。6个站位的5-10cm层的NO3-N,NO2-N和SiO3-Si的含量分别为0.47-1.70,0.84-2.60和10.17-11.69μmol/L。研究了上术物质含量在50号站的深度分布。估算了NO3-N和SiO3-Si从间隙水向覆水扩散的通量分别为通量分别为0.033和0.019m mol/m^2.d。  相似文献   

20.
海泥中SRB对A3钢电偶效应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室内模拟条件下研究了在海泥中硫酸盐还原菌 (SRB)对A3钢电偶效应的影响。实验在两个大型塑料槽中进行。A3钢样尺寸为 2 0cm× 1 0cm× 0 .3cm ,海泥中SRB的含量用MPN三管计数法进行测定 ;电导率、pH、氧化还原电位、泥温和盐度等参数用SY - 5型电导 -pH/mV -温度计进行测量 ;用失重法测量腐蚀速度 ;用零电阻表测量电偶电流。试验共进行 2 61d。SRB含量随时间的变化基本保持恒定。在电偶条件下A3钢在灭菌泥和有菌泥中的腐蚀速度分别为0 0 0 77mm/a和 0 0 4 9mm/a,在非电偶条件下A3钢在灭菌泥和有菌泥中的腐蚀速度分别为 0 0 0 89mm/a和 0 0 4 4mm/a。A3钢在有菌泥和无菌泥中的样板之间的电偶电流随时间的变化幅度在2 5μA左右 ,且有方向逆转现象。试验结果表明 ,在有菌泥中A3钢的腐蚀速度是无菌泥中的 5 5倍 ,说明SRB在海泥腐蚀中有重要作用。埋在相邻的有菌海泥和无菌海泥的试样之间都发生了电偶腐蚀。处在有菌海泥中的钢样为电偶对的阳极 ,处在无菌海泥中的钢样为电偶对的阴极。在实验期间内电偶效应对试样的加速作用为 1 1 .4%。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