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1 毫秒
1.
由中国国家地震局、美国科学基金会及日本文部省资助、具体由国家地震局工程力学研究所主办的中美日三方减轻多种自然灾害的工程科学讨论会于1985年1月7日至12日在北京召开。参加这次讨论会的中外代表共80余人,其中中国的正式与列席代表共45人;美方17人;日方15人。还有3位来自意大利和奥地利的特邀代表。会议的中方主席为国家地震局工程力学研究所名誉所长刘恢先教授;美方主席为美国伊利诺大学洪华生教授;日方主席为日本东京大学伊藤学教授。会上,代表们就四个专题,即地震、洪灾、风灾与滑坡,交流了40余篇学  相似文献   

2.
中、日、美三边地震工程学术讨论会于1991年11月6日至7日在哈尔滨举行。 参加会议的有中国、日本、美国的地震工程学者近30名,来自朝鲜半岛的1名专家也应邀参加了会议。会议由中方主席、国家地震局工程力学研究所所长谢礼立教授,日方主席、日本清水建设株式会社渡部丹博士和美方主席、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刘师琦博士主持。  相似文献   

3.
国家地震局工程力学研究所受国家地震局委托负责主办的首次中苏双边地震工程学术讨论会,于1990年6月9日至6月11日在哈尔滨举行。参加这次学术讨论会的有来自苏联中央建筑结构科学研究院的7位专家,还有来自中国各地研究机构和大学的20多位专家,国家地震局有关部门的领导也出席了学术讨论会。学术讨论会由中方主席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国家地震局工程力学研究所名誉所长刘恢先教授和苏方主席苏联中央建筑结构科学研究院院长斯克拉达涅夫教授共同主持。  相似文献   

4.
根据“中美地震研究科学技术合作议定书”的计划安排,中美双边地震工程学术讨论会于1982年8月27日至31日在哈尔滨举行。这次会议是由中国国家地震局和城乡建设环境保护部与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共同主办的。会议的中方主席是中国科学院工程力学研究所所长、中国科学院技术科学部常务委员刘恢先教授和同济大学校长、  相似文献   

5.
由中国地震学会地震工程专业委员会、中国建筑学会抗震防灾研究会联合召开的第四届全国地震工程会议于1994年8月23日在哈尔滨市举行。这次会议由国家地震局工程力学研究所承办。国家地震局、建设部、国家教委以及黑龙江省、哈尔滨市有关部门对本次会议十分重视和支持。270多位作者为本次会议撰写了150篇论文。全国各地高等院校、研究院所、设计部门、管理部门等50多个单位、120多位与会者出席了本次会议。会议开幕式由中国建筑学会抗震防灾研究会秘书长、建设部抗震办公室副主任刘志刚主持,中国地震学会地震工程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国家地震局工程力学研究所所长谢礼立院士致开幕词。黑龙江省副省长马淑洁、黑龙江省科委主任何琏、国家地震局震害防御司副司长辛书庆出席会议开幕式并讲话。会议组织委员会主任胡聿贤教授代表组织委员会讲了话。  相似文献   

6.
中、日、美三边地震工程学术讨论会于1991年11月6—7日在哈尔滨举行。中方主席、国家地震局工程力学研究所所长谢礼立教授,日方主席、日本清水建设株式会社渡部丹博士,美方主席、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刘师琦博士先后在开幕式上致词。谢礼立教授在致词中说,欢迎大家来到国家地震局工程力学研究所参加中、日、美三边地震工程学术讨论会。三方经过很短时间的协商,决定共同举办这次学术讨论会,这是很有意义的一件事。工程力学研究所与大崎研究所之间的双边合作已经进行了6年,与美国的合作也进行了长达10年的时间,我们之间所进行的合作研究是非常愉快的,成果也是很多的,三方对此都是很满意的。  相似文献   

7.
经国家地震局批准,由国家地震局工程力学研究所组织召开的中苏双边地震工程学术讨论会于6月9—11日在哈尔滨召开。以苏联中央建筑结构科学研究所(TSNIISK)所长尼·尼·斯克拉达涅夫为首的苏联地震工程代表团一行7人参加了会议。中方参加的有来自国内各地研究机构和大学的20多位地震工程专家。会议交流了双方近年来在地震工程方面所取得的最新研究成果和在这一领域最新进展情况。工程力学所与苏方还探讨了今后在地震工程研究领域开展合作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8.
中国地震学会地震工程专业委员会成立大会于1981年3月23日至27日在南京举行。这次会议是由中国地震学会召开的,学会秘书长苏公望主持了会议。国家地震局副局长、中国地震学会副理事长卫一清出席会议并讲了话,中国科学院工程力学研究所所长、中国地震学会副理事长刘恢先作了会议总结。参加会议的有国内  相似文献   

9.
1993年9月7日国家地震局工程力学研究所授予美国工程科学院院士、加州理工学院名誉教授豪斯纳(G.W.Housner)以该所名誉教授。 豪斯纳教授今年83岁高龄,他是国际上首屈一指的地震工程学权威,他为地震工程学的发展作出了杰出的贡献,他还是国际地震工程协  相似文献   

10.
1.会议概况及背景 为交流全国地震区划科研新成果,增进国际科学家之间的友谊与合作,促进我国新地震区划图的编制工作,由中国地震工程学家发起,国家地震局组织的国际地震区划学术讨论会于1987年12月6日至10日在广州市召开。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国家地震局工程力学所名誉所长刘恢先教授主持了会议,国家地震局周锐副局长和广东省黄清渠副省长在开幕式上讲了话。参加会议的有来自美国、日本、意大利、希腊、保加利亚、南斯拉夫等国的外国学者和  相似文献   

11.
为了进一步促进中苏两国在地震科技领域的合作与交流,国家地震局工程力学研究所受国家地震局委托负责主办的“首次中苏双边地震工程学术讨论会”,于1990年6月9日至6月11日在哈尔滨举行。 参加这次学术讨论会的有来自苏联中央建筑结构科学研究院的7位专家,还有来自中国各地研究机构和大学的20多位专家,国家地震局有关部门的领导也出席了会议。  相似文献   

12.
经国家科委批准,由中国灾害防御协会和国家地震局工程力学研究所共同创办的灾害科学理论性刊物——《自然灾害学报》即将出版并向国内外公开发行。 《自然灾害学报》得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和国家地震局等许多部、委的支持。聘请我国自然科学界和社会科学界从事灾害科学研究卓有声望的科学家组成编辑委员会。  相似文献   

13.
以国家地震局工程力学研究所副所长齐霄斋为团长、海南省地震局局长刘武忠为副团长的国家地震局地震工程代表团一行7人,于1993年5月24日至6月4日对俄罗斯进行了友好访问。代表团访俄期间与俄国家建委地震工程研究所(TsNIISK)及其他部门从事地震工程研究的专家学者进行了广泛的学术交流。双  相似文献   

14.
为进一步开展地震对策研究,并迎接将于1988年5月在北京召开的“地震对策国际学术讨论会”,国家地震局科技监测司于1986年10月7日—9日,在陕西省西安市召开了全国大震对策课题协调会,其中包括城市地震对策、工程地震对策、特大地震对策和地震社会学等项课题。参加会议的有天津市地震局、江苏省地震局、上海市地震局、陕西省地震局、沈阳市地震办公室、国家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工程力学研究所、兰州地震研究所、天津市地  相似文献   

15.
第五届国际地震区划会议在法国尼斯召开高孟潭,叶洪(国家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国家地震局地质研究所)陶夏新(国家地震局工程力学研究所)第五届国际地震区划学术会议于1995年10月17—19日在法国尼斯召开,来自35个国家的342位地球科学家、工程技术...  相似文献   

16.
中日地震预报讨论会于1984年12月3日至5日在日本东京举行。这次会议是国家地震局同日本测地学审议会代表铃木次郎先生于1982年9月在北京商定的。 国家地震局副局长高文学、丁国瑜同志率领中国地震代表团共二十人参加了会议。日本方面得到文部省支持,由东京大学地震研究所茂木清夫教授负责筹备、组织这次会议。  相似文献   

17.
根据国家地震局与日本文部省的合作协议,国家地震局工程力学研究所与日本东京大学地震研究所的合作研究项目“地震小区划基础研究”已进行了两年多。为了总结项目的合作情况、相互报告各自的研究成果、开展学术讨论并探讨今后进一步合作的可能性,中日双方商定于1989年11月15—18日在杭州召开了“中日地震小区划学术讨论会”。日本东京大学名誉教授唱悦三等一行7人来华与会。工程力学所的科技人员及国家地震局的有关同志共16人参加了会议。  相似文献   

18.
大陆多震层国际学术研讨会在北京举行,大陆多震层国际学术研讨会于1990年4月27日至30日在北京举行,这次会议是由国家地震局地质研究所马宗晋教授和刘国栋教授于1989年发起,经大会组织委员会充分准备,由国家地震局地质研究所组织的。参加这次会议的有来自苏联、日本、希腊、意大利及我国的代表共50多人,大会宣读论文50余篇,主要内  相似文献   

19.
会讯     
由黑龙江省地震学会、黑龙江省地震办公室、哈尔滨市地震办公室和国家地震局工程力学研究所主办,于86年2月21日在工程力学研究所举办了黑龙江省和哈尔滨市各有关部、委、办、厅(局)领导同志参加的“考察墨西哥地震汇报会”。会议由黑龙江省地办副主任、省地震学会常务理事任锦章同志主持。会上听取了我国墨西哥地震考察团团长、工力所副所长、省地震学会付理事长谢礼立付研究员对墨西哥地震的考察报告。并播放了墨西哥地震的实况录像。省地震学会付理事长、哈建工学院副  相似文献   

20.
中国西部是地震和其他自然灾害频发且灾情相当严重的地区。为了更好地联络从事灾害研究的专家,执行我国在“国际减灾十年”活动中的行动计划,由国家地震局兰州地震研究所和中国西部其他各省(区)地震局(办)共同倡议,并征得中国科协学会部、国家地震局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