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5 毫秒
1.
笔者通过大量的岩心观察、测井及录井资料的研究,结合粒度分析,对齐家北地区泉四段沉积特征进行了系统的分析,共识别出三角洲平原和三角洲前缘两个亚相和水上分流河道、天然堤、分流河道间湾、水下分流河道、水下分流河道间湾、河口坝、远砂坝等7个微相。通过对研究区内泉四段7个含油小层的平面展布特征及沉积演化规律的深入研究,并结合泉四段砂体的含油气性分布特征综合分析研究表明:研究区油气分布明显受控于沉积微相的展布;水下分流河道由于具油源近、储集物性较好而成为最有利的油气聚集相带;河口坝、水上分流河道是油气富集的较有利相带。  相似文献   

2.
文章通过对比分析近年在松辽盆地南部施工的钻孔资料,划分上白垩统找矿目的层泉头组、姚家组、四方台组和明水组的层序地层,并编制岩相古地理图,结合粒度分析,探讨区内沉积演化及其对铀成矿的控制作用,并以此为依据开展远景预测。研究发现,盆地在填平补齐过程中,主力物源先后经历由盆地南缘→盆地西南缘→盆地西缘的转变。自南向北的姚家期的河流受到高海拔、高落差的古隆起阻挡,发生曲流河向辫状河的逆向转变,在钱家店铀矿床区域内沉积了大规模有利于铀成矿的山间辫状河砂体。盆地南部晚白垩世沉积演化过程中,构造活动起到了至关重要的控制作用,大断裂夹持的古隆起带之间的山间河谷砂体沉积环境有利于铀成矿砂体的发育,大断裂交汇部位的凹陷区是铀成矿有利区。  相似文献   

3.
通过岩芯观察、镜下薄片、扫描电镜和X衍射分析等资料,对松辽盆地龙西地区泉四段砂岩的岩石学特征、成岩作用类型、成岩阶段划分和成岩共生序列及孔隙演化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龙西地区泉四段主要为长石质岩屑砂岩,局部为岩屑质长石砂岩;经历的主要成岩作用类型有压实作用、自生石英胶结作用、自生黏土矿物胶结作用、碳酸盐胶结作用、交代和溶蚀作用等;龙西地区泉四段砂岩为中成岩阶段A期,且细分为A1和A2亚期;随着成岩演化,压实和胶结作用使得原生孔隙减小,而溶蚀作用使得储层孔隙结构得到改善;孔隙类型由缩小粒间孔组成变为由缩小粒间孔和溶蚀粒间孔组合组成。  相似文献   

4.
松辽盆地南部海坨子—大布苏地区青山口组沉积微相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岩芯和钻测井资料,以地质相、测井相分析为基础,对松辽盆地南部海坨子—大布苏地区青山口组进行了详细的沉积相研究,在研究层段识别出了三角洲平原分流河道、分流河道间、三角洲前缘分支河道、河口坝、席状砂、滑塌浊积扇等亚相和微相。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应用高分辨层序地层学理论与研究方法,对青山口组地层开展高分辨率层序地层的划分与对比工作,建立了研究区的层序地层格架,并按识别出的5个中期旋回,详细分析沉积微相的平面展布特征。强调这5个中期旋回中上升半旋回低水位期浊积扇和下降半旋回高水位期三角洲前缘亚相的河口坝、远砂坝沉积是研究区青山口组有利的储集岩相带,其中浊积扇沉积是该区形成岩性油气藏的有利储集体。根据生油岩及储油岩叠置组合关系,指出海坨子地区东南部浊积扇发育区是青山口组有利油气聚集区带。  相似文献   

5.
长岭凹陷所图地区青山口组沉积微相及砂体分布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分析长岭凹陷所图地区的岩心、测井及地震等资料,研究了该区青山口组沉积微相特征及砂体展布特征。结果表明: 所图油田高台子油层主要为三角洲沉积; 青山口组储层可划分为三角洲平原亚相沉积和三角洲前缘亚相沉积,分别发育分流河道微相、分流间薄层砂微相、水下分流河道微相和水下分流间薄层砂微相; 目的层中,GI1 层、GIV2 层砂岩发育较差,GI2 层、GIV1 层砂岩发育较好,呈片状大面积分布。  相似文献   

6.
松辽盆地大布苏地区的斜坡背景与青山口组一段、二段侧向发育的三角洲前缘砂体配合,具备形成构造—岩性圈闭的良好条件。运用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分析方法,将研究层段划分为9个砂组。通过沉积微相分析,确定研究区发育三角洲前缘、浊积扇和半深湖等沉积相类型,并进一步识别出分流河道、河口坝、席状砂、浊积水道、浊积席状砂和半深湖泥质沉积等微相类型。以高频层序划分的砂组为单元,分析了各砂组的沉积微相构成与分布特征,指出垂向上高频层序下降半旋回的砂组,河口坝较发育;上升半旋回的砂组,分流河道较发育;青一段、青二段中,下部砂体厚度大,上部砂体厚度薄。平面上砂体呈南西—北东方向展布,西南部三角洲前缘水下分流河道、河口坝、席状砂等砂体发育;东北部以半深湖泥质沉积为主,局部发育浊积扇;砂体向北西斜坡方向的侧向减薄、尖灭明显。研究认为,三角洲前缘砂体与斜坡背景上的鼻状构造背景相互匹配,易于形成构造—岩性圈闭,为研究区最有利的勘探领域;结合地震特征,进一步预测了3个岩性圈闭勘探目标。  相似文献   

7.
杨少春  侯加根 《地质论评》1993,39(5):418-426
本文论述地层倾角测井资料在山东马厂地区沉积微相研究中的应用。通过地层倾角资料进行特殊处理,结合岩心观察、常规测井资料,验证了倾角解释模式,成功地确定了砂体的沉积层理类型、古水流方向,指出了砂体延伸和增厚方向,阐明了下第三系沙河街组沙三中亚段四种沉积微相的沉积和分布特征。研究成果用于该区的砂层对比、开发注水、井网调整和预测砂体成因类型,指导该区的勘探和开发。  相似文献   

8.
四川盆地中部磨溪地区龙王庙组沉积微相研究   总被引:9,自引:1,他引:9  
结合四川盆地早寒武世龙王庙期区域沉积背景,本文对川中磨溪地区下寒武统龙王庙组的岩石类型、沉积构造、测井响应等沉积相标志进行了详细研究,探讨了磨溪地区龙王庙组的沉积微相特征及分布规律。研究表明早寒武世龙王庙期磨溪地区主要位于局限台地内,包括澙湖、颗粒滩和云坪三个亚环境,沉积产物以晶粒云岩及颗粒云岩为主。纵向上,龙王庙组由两个向上变浅的沉积旋回构成,旋回底部以澙湖沉积为主,中上部以颗粒滩沉积为主,顶部以云坪沉积为主。其中,颗粒滩亚相根据不同的岩性组合、沉积构造、颗粒岩累计厚度、单滩体颗粒岩厚度等可划分为滩主体(滩核)、滩翼以及滩间洼地三个微相。平面上,龙王庙组上下两段的沉积相展布具有明显的继承性,较龙王庙组下段而言,上段沉积时滩体的沉积范围、规模均有所扩大,同时颗粒滩具有向东迁移的趋势。磨溪地区龙王庙组沉积微相的展布主要受沉积期微古地貌以及相对海平面变化的影响,本文最后建立了磨溪地区龙王庙组颗粒滩沉积演化模式。  相似文献   

9.
安塞油田王窑地区长6油层沉积微相研究   总被引:16,自引:4,他引:16  
王窑地区长6油层为湖泊河控三角洲前缘沉积,主要沉积微相为三角洲前缘水下分流河道、分流河口砂坝、前缘砂席和分流间等。水下分流河道充填沉积为向上变细的砂岩层序,分流河口砂坝可划分为向上变粗的前积式和非前积式两种沉积层序类型。水下分流河道和河口砂坝砂体相互连接,形成厚度较稳定的三角洲前缘复合体。该区三角洲沉积是安塞三角洲发育较晚的一支,也是指状砂体伸入湖区最远、发育程度最高的分支。长612沉积期,为三角洲的初始进积阶段,三角洲沉积由两支分流组成。长611沉积期三角洲前缘体系完整,砂体发育,分流带相互叠置交错。根据岩心描述结果、结合砂体形态和连井剖面对比分析,对长6油层三角洲沉积微相进行了综合表征,并提出了开发调整意见,为王窑地区特低渗透油田的高效开发奠定了地质基础。  相似文献   

10.
贵州南部紫云地区的威宁组以台地边缘藻丘沉积为主要特征。紫页1井钻孔岩芯显示:威宁组总体由台地边缘礁(丘)向局限台地、开阔台地过渡的海退进积层序,其间包括台地边缘藻(丘)、局限台地、开阔台地三个亚相,发育生物粘结岩(SMF7)、有骨屑颗粒的生屑灰泥质颗粒石灰岩/颗粒质灰泥石灰岩(SMF10)、核形石砾屑碳酸盐岩/颗粒灰岩(SMF13)、集合颗粒灰岩微相(SMF17)、均质无生物泥晶灰岩微相(SMF23)、岩屑漂浮岩/砾屑碳酸盐岩/角砾岩微相(SMF24)六个微相;威宁组的沉积充填序列由六个岩性组合基本相同、沉积环境、沉积微相特征大致相似的沉积旋回构成。每一个沉积旋回均以台地边缘礁(丘)相的藻凝块灰岩为主体,向上则渐变为局限台地、开阔台地相的生物碎屑灰岩,表明威宁组至少经历了六次海平面升降变化过程;威宁组的出现代表了罗甸—水城北西向槽盆边缘斜坡相的打屋坝组富有机质泥页岩的终结。   相似文献   

11.
松辽盆地中央坳陷南部下白垩统泉头组四段沉积相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松辽盆地中央坳陷南部下白垩统泉头组四段沉积时期,松辽盆地地形平缓,基底沉降缓慢,在湖平面整体扩张及浅水背景下河流入湖成三角洲沉积。通过岩心观察、相标志与测井相研究,该区储层主要为岩屑长石砂岩和长石岩屑砂岩,识别出三角洲平原、三角洲前缘、前角洲3种亚相,以及分支河道、天然堤、决口扇、分支河道间湾、水下分支河道、水下决口扇、河口坝、远沙坝、水下分支河道间湾9种微相三角洲平原、三角洲前缘广泛发育,前三角洲不发育。三角洲平原分支河道通过填积和频繁的分叉改道,向湖盆中心方向长距离推进,在三角前缘的浅水区域发育了大量水下分支河道,分支河道与水下分支河道砂体相互切割、叠加,形成了平均宽度200~600 m、平均厚度3~8 m的道单砂体,(水下)分支河道砂体构成了油气富集的主要储集体。该区沉积相的精细研究,为进一步调整开发井网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2.
松辽盆地朝84-6井区在白垩系泉头组四段沉积时期位于盆地西南通榆-保康水系和南部长春-怀德水系的交汇处,交汇水系内沉积物来源、古水流走向等仍属未知。通过对岩心、分析化验资料和区域砂体厚度预测结果的综合研究,根据重矿物组合特征、ZTR指数变化特征和地层砂体展布规律,发现研究区的沉积特征具明显物源分带性,将其划分为保康物源体系主控I区、怀德物源体系主控Ⅲ区和双物源体系混合控制Ⅱ区。结合研究区沉积相模式研究成果,对比分析各分区的碎屑岩组分、砂岩厚度、岩石粒度和泥岩颜色等沉积特征的相似性和差异性,验证了物源体系主控区域划分的合理性。  相似文献   

13.
苏里格气田北部下石盒子组盒8段沉积微相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通过对苏里格气田北部20余口钻井岩心的岩石学特征、沉积构造、剖面结构的详细研究,结合测井相标志和古生物标志,认为苏里格气田北部盒8段属辫状河沉积,发育河道和洪泛平原两个亚相。河道亚相可进一步划分为河床底部滞留沉积和心滩两个微相,往往组成向上变细的剖面结构,测井曲线一般为中-高幅的齿化或微齿化的箱形或钟形;洪泛平原亚相在剖面结构上表现为砂泥岩的不等厚互层,测井曲线多呈锯齿状。在微相分析的基础上,编制了盒8上和盒8下两个时期的沉积微相平面图,其显示出河道心滩砂体呈南北向展布的规律。根据沉积相的时空展布规律,建立了本区盒8段的沉积相模式。  相似文献   

14.
笔者通过观察岩心,结合测井、录井资料,采用沉积学最新分析方法,查明了主要研究层青山口组(K1qn)下部发育的沉积微相类型及其特征,建立了相标志,同时查明了不同体系域沉积相、亚相、微相的空间展布。研究层段发育的沉积类型有湖泊相和湖底扇相,湖泊相主要为半深湖-深湖亚相,湖底扇相区分为内扇和外扇两个亚相。通过单井相划分和3条不同方向的联井剖面查明沉积微相在纵向上的变化,利用沉积微相平面分布图分析了研究区各沉积微相的平面分布特征。纵向上研究层段底部湖底扇较发育,向上湖底扇的面积逐渐减小。平面上,以深湖-半深湖沉积为主,在研究区的西侧、西南和西北地区发育湖底扇。湖底扇具有多期性、多物源的特点。该区的主体砂岩为碎屑流、浊流成因的湖底扇砂,其典型特征是厚层暗色的深湖-半深湖亚相的烃源岩夹由重力流成因的湖底扇,上下均呈突变接触关系,具有很好的隐蔽油藏成藏的条件。  相似文献   

15.
松辽盆地龙西地区泉四段主要为岩屑长石砂岩和长石岩屑砂岩,成份成熟度较低,粒度较细,分选中等偏差,填隙物主要为粘土矿物和方解石。研究表明,储层物性随着石英含量的增加而变好,而随着岩屑含量的增加而变差,说明成份成熟度影响岩石的抗压性,进而影响储层的物性。泉四段砂岩中的长石主要通过钾长石的溶蚀作用改善储层物性。粒度大小和均匀程度与储层物性呈正相关关系,砂岩粒度的均匀程度也是形成低孔低渗储层的内在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16.
涠西南凹陷涠洲11区南部流沙港组油气特征明显,但目的层段岩性复杂,储层横向变化快,连通性差,因此对沉积微相与砂体的成因分析很有必要。本文通过岩心精细观察描述,结合粒度资料、测井资料和地震资料的分析,对流一段沉积相类型进行了探讨,识别出两种沉积相类型:水进型扇三角洲和正常三角洲。其中扇三角洲可划分为扇中和扇端两个亚相,三角洲划分为三角洲前缘和前三角洲两个亚相,并在各相带内共识别出11种微相类型。探讨了流一段4个亚段的沉积微相特征、平面展布及垂向演化:早期(L1下)为湖平面逐渐上升的扇三角洲沉积,晚期(L1上)为不断向前进积的三角洲沉积。  相似文献   

17.
以沉积相研究作为基础对松辽盆地王府地区登娄库组—泉头组一段碎屑岩储层的岩石学、成岩作用、储层物性及控制因素的研究表明:该区目的储层的岩石类型以岩屑长石砂岩和长石砂岩为主,而孔隙类型主要为粒间缩小孔隙和粒内溶蚀孔隙。孔隙结构以Ⅲ级为主,属于低孔-特低孔和特低渗-超低渗砂体。有利沉积相带是控制储层物性高值区分布的内在因素;胶结作用是泉头组一段储层物性衰减的关键因素;压实与胶结作用是登娄库组储层物性衰减的重要因素;溶解作用形成了局部登娄库组2 400~2 600 m次级孔隙高值带。  相似文献   

18.
义北油田大43块位于济阳坳陷义和庄凸起东北部的斜坡带,东邻四扣洼陷,北邻郭局子洼陷。受区域构造运动的影响,研究区发育多期区域不整合,地层超覆、剥蚀现象普遍,是被断层复杂化的岩性断块及构造岩性油藏,具有较高的开发潜力。本研究旨在针对目前制约大43块勘探开发面临的沉积微相和储层分布问题,依据区内已有的和邻近地区的地震、钻测井、分析化验等资料,研究该区的构造演化,对沙四段地层进行精细划分,采用点-线-面的思路,逐步进行单井相分析、连井剖面对比以及沉积微相展布恢复。通过研究地震剖面确定了西南方向古隆起的存在,确定了近物源来自于西南方向,对沙四上亚段进行了统层,并建立了扇三角洲前缘-滨浅湖滩坝沉积体系。沉积微相研究结果表明,在横向上,沙四上亚段以扇三角洲相的扇三角洲前缘亚相和滨浅湖滩坝亚相为主;在纵向上,沙四段为扇三角洲沉积经湖盆扩大过程发育为滨浅湖滩坝沉积体系的过程,砂体主要发育在沙四上的三砂组和二砂组的下部,碳酸盐岩沉积主要发育在一砂组。  相似文献   

19.
大量地质和地球物理资料分析表明,下白垩统泉头组沉积时期,松辽盆地三肇凹陷的物源主要来自凹陷北部和西南方向,具备了发育大型浅水三角洲的有利地质条件,即盆地基底稳定沉降,盆广坡缓;古气候干热,古温度可达37℃;母源区物理风化作用强烈,形成大量碎屑物质;古水体浅,小于10m,湖平面波动频繁,湖泊水位发生旋回变化等。大型坳陷湖盆浅水三角洲具有以下典型沉积特征:岩性细,成熟度中等,粒度概率曲线具有牵引流沉积特征;砂岩中发育有丰富的强水动力沉积构造;紫红色泥岩大面积展布,生物扰动强烈;垂向上多个间断正韵律相互叠置;具有叠瓦状前积反射地震相;三角洲大面积稳定展布,砂地比值低;发育分流河道、水下分流河道以及席状砂,不发育河口坝。气候是浅水三角洲展布形态的主要控制因素。在干旱气候条件下,湖泊收缩,河流携带碎屑物质长距离搬运,形成枝状三角洲,分流河道在凹陷内的延伸距离一般超过20km,宽度为800~1 800m。在湿润气候条件下,湖泊扩张,受湖泊的阻碍作用,河道频繁分叉改道,形成网状三角洲,分流河道在凹陷内的延伸距离一般不超过15km,宽度为500~1 600m。浅水三角洲分流河道砂体分布广,纵横叠置,利于构成岩性油气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