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62 毫秒
1.
应用录井、测井、地质和地震资料,研究了松辽盆地南部月亮泡地区上白垩统姚家组萨尔图油层Ⅰ砂组的沉积微相,并采用沿层地震属性分析技术,分析了河道砂体的展布特征,利用拟合分析进行验证,结果表明萨尔图油层Ⅰ砂组沉积相为三角洲前缘亚相,其微相类型有水下分流河道、河口坝和分流间湾,已有的勘探成果也证实水下分流河道砂体是油气的有利聚集区,结合构造发育情况,预测了松辽盆地南部月亮泡地区构造岩性油气藏勘探的有利区带  相似文献   

2.
长岭凹陷所图地区青山口组沉积微相及砂体分布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分析长岭凹陷所图地区的岩心、测井及地震等资料,研究了该区青山口组沉积微相特征及砂体展布特征。结果表明: 所图油田高台子油层主要为三角洲沉积; 青山口组储层可划分为三角洲平原亚相沉积和三角洲前缘亚相沉积,分别发育分流河道微相、分流间薄层砂微相、水下分流河道微相和水下分流间薄层砂微相; 目的层中,GI1 层、GIV2 层砂岩发育较差,GI2 层、GIV1 层砂岩发育较好,呈片状大面积分布。  相似文献   

3.
本文根据测、录井及三维地震资料,建立了塔河地区高精度层序地层格架,并重点对发育于TSQ3低位体系域中的下油组砂体类型及分布进行了系统研究。根据岩心观察结合粒度分析等手段,认为研究区下油组沉积砂体主要为辫状河三角洲前缘水下分流河道砂体,进一步划分为主分流河道复合微相、侧支分流河道复合微相和河道间微相3种类型。砂岩厚度、含砂率分布特征表明,砂体以东西向展布为特征,中部厚度最大,向南北砂岩厚度减小。依据研究区南高北低的区域构造背景,结合下油组沉积微相图与顶面构造图叠合表明,认为研究区南部AT4-S98井区以南为有利的岩性上倾尖灭区带。  相似文献   

4.
以层序地层学及沉积学等理论为指导,综合区域地质、地震、测井及岩心资料分析等,在辽河油田红星地区开展层序地层和沉积体系研究。在已有的区域层序地层格架内,识别出三角洲前缘水下分流河道、河口坝、前缘席状砂坝、分流间湾和滨浅湖等多种沉积微相类型,并总结了各种沉积微相的测井响应特征,进一步探讨了沙一段有利储集相带的分布规律。结合四级湖平面变化,同沉积断裂,火山活动,沉积相分布等,分析了沙一段砂体分布的控制因素。  相似文献   

5.
利用岩芯、录井和测井等基础资料,对胡尖山地区长6段地层沉积相演化特征进行了研究,分析了油水层的分布规律及控制油水层相间分布的地质条件.胡尖山地区砂体微相主要包括水下分流河道、河口坝、远砂坝、河道间四种类型,勘探成果表明不同沉积微相均有油藏分布,厚层叠置砂体多为水层占据,同一时期沉积砂体的不同部位含油性不尽相同.研究区油...  相似文献   

6.
通过岩心观察、大量测井及相关测试资料分析统计,确定了大路沟二区长61油层的沉积类型为三角洲前缘亚相沉积,主要发育水下分流河道、河道侧翼、分流间湾及河口砂坝四种微相,分析了各种沉积微相的特征.研究表明水下分流河道微相是长61油层的主要沉积微相,水下分流河道砂为储集层骨架砂体.同时对长61油层各小层的沉积微相平面展布和砂体展布特点进行了分析,认为油气的聚集主要受沉积微相的控制,水下分流河道为长61油层良好的储集层,是研究区油气开发的方向  相似文献   

7.
根据岩心观察并结合铸体薄片、扫描电镜、粒度分析和测井资料,划分了安塞油田王侯杏坪地区长6油层长62、长63小层沉积微相类型,分析了沉积演化、沉积相与油气分布关系。结果表明:研究区以湖泊河控三角洲前缘亚相为主,发育水下分流河道、水下分流间湾、前缘席状沙和水下天然堤等沉积微相,骨架砂体为水下分流河道沉积;受河道迁徙冲刷影响,水下分流河道和分流间湾相间分布,形成研究区主要生储盖组合;沉积相对长6油层下段油藏分布起主要控制作用,油气聚集主要受分流河道砂体展布控制,储层发育的水下分流河道砂体是该区今后勘探的主要目标。  相似文献   

8.
通过岩心观察、大量测井及相关测试资料分析统计,确定了大路沟二区长6_1油层的沉积类型为三角洲前缘亚相沉积,主要发育水下分流河道、河道侧翼、分流间湾及河口砂坝四种微相,分析了各种沉积微相的特征。研究表明水下分流河道微相是长6_1油层的主要沉积微相,水下分流河道砂为储集层骨架砂体。同时对长6_1油层各小层的沉积微相平面展布和砂体展布特点进行了分析,认为油气的聚集主要受沉积微相的控制,水下分流河道为长6_1油层良好的储集层,是研究区油气开发的方向。  相似文献   

9.
研究区位于鄂尔多斯盆地伊陕斜坡中部,延长组长6油层是研究区主要目的油层,因此了解其沉积相类型及平面展布,探讨沉积微相与油气分布的关系,对勘探开发有指导意义。以岩芯及野外剖面观察为基础,通过岩石相、测井相、粒度和薄片鉴定资料的综合分析,揭示出研究区长6油层为三角洲前缘亚相,并可以细分为水下分流河道、河口坝、水下分流间湾、席状砂、水下决口扇和水下天然堤6个沉积微相,分析了各小层沉积微相的平面展布规律;在此基础上,首次将定量统计学方法应用于含油砂体沉积微相的分析,研究表明,长6油层的油气主要赋存在水下分流河道砂体及水下分流河道与河口坝组合砂体中,在层位上又以长61为主,是下一步主要勘探目标。  相似文献   

10.
哈南油田阿尔善组油藏储层沉积微相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吴少波 《西北地质》2000,33(3):23-29
以岩芯分析和大量的测井、录井资料为基础,通过对各种沉积相标志的分析,研究了哈南油田阿尔善组的沉积相类型、微相组成以及主要沉积微相的特征,认为该区阿尔善组早期为一套洪(冲)积扇沉积,晚期过渡为扇三角洲-滨浅湖滩坝沉积。储集层主要是扇三角洲前缘的水下分流河道砂体、水下分流河道边部砂体、河间薄层砂砂体、滨浅湖滩坝砂体及冲积扇辫状河道砂体。其次,在小层划分、对比的基础上,分析了40个小层沉积微相的特点和平面展布状况,研究了沉积微相在纵向上的演化规律。  相似文献   

11.
中二叠统下石盒子组盒8段为鄂尔多斯盆地东北部天然气的主产层位,其储集砂体受控于沉积相带的展布。通过对野外露头、岩心及测井曲线等综合分析,笔者认为研究区内主要以发育辫状河三角洲为特征,并对其沉积特征、影响其形成和发育的机理,以及岩相和砂体的展布特征进行深入研究。认为该区盒8段三角洲为辫状河-浅水型湖泊三角洲,在三角洲平原相区储集砂体为分流河道沉积;而在三角洲前缘相区则为水下分流河道沉积,河口坝、席状砂及远砂坝等沉积微相不发育。  相似文献   

12.
以岩心、录井、测井、分析化验和地震资料为基础,结合区域地质背景,对高邮凹陷北斜坡戴二段沉积相类型、展布及其演化规律进行研究。在总结、比较各类型三角洲特征的前提下,认定北斜坡戴二段主要发育辫状河三角洲相,局部发育曲流河三角洲和湖泊相。在此基础上,重点对戴二段辫状河三角洲各亚相、微相进行分析,划分出辫状河三角洲平原、辫状河三角洲前缘和前辫状河三角洲亚相,并针对各亚相对其包含的微相进行进一步划分。在综合考虑目标区域沉积背景和沉积特征的基础上,对沉积相展布和演化进行分析,并对辫状河三角洲形成机理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3.
川东北元坝地区须三段长期被认为是烃源岩层,在该层试气中获得120.8×108 m3/d高产工业气流井,表明以须三段为代表的致密气源层内勘探前景广阔。本文依据钻井取芯、测井、录井等资料,运用多信息综合研究方法,详细研究了川东北元坝地区须三段沉积特征、沉积演化及源储配置特征,进而探讨致密气源层内致密砂岩气藏的展布特征。研究表明研究区西区发育辫状河三角洲,东区发育曲流河三角洲;通过分析十多种沉积微相类型,结果表明辫状河道、水下辫状主河道及水下分流河道储集砂体为元坝地区须三段最有利的储集相带。同时,东、西区源储配置差异明显:东区底部为厚套的水下分流河道砂体,顶部为薄层的砂体与煤及炭质泥岩互层;西区水下辫状河道及辫状河道砂体分布范围广,多层砂体叠置连片,砂体与煤系烃源岩构成互层,似"千层饼"状特征。相对于东区,西区源储配置特征对于致密气成藏更为有利,因此建议将以后的勘探重点放在西部的致密砂岩勘探区域。  相似文献   

14.
塔中地区志留系柯坪塔格组下沥青砂岩段是塔里木盆地古生界碎屑岩层系油气主要富集层段之一。以钻井岩心观察描述为基础,结合测井、地震和分析测试资料进行综合分析,提出了塔中地区志留系下沥青砂岩段发育海侵背景下的滨岸-潮坪-辫状河三角洲沉积体系的观点。其中滨岸相沉积中主要发育上临滨和下临滨沉积微相,岩性以细砂岩、粉砂岩、含砾不等粒砂岩为主;潮坪沉积相中障壁砂坝、潮砂滩、潮汐水道、砂坪沉积微相发育,潮道沉积的岩性以砂岩、粗砂岩和含砾砂岩为主,发育楔形、板状和羽状交错层理,底部见侵蚀冲刷面和较多黄铁矿团块;辫状河三角洲中发育辫状河水下分流河道、分流间湾、前缘席状砂等沉积微相。海侵时期,下沥青砂岩段存在4期超覆砂体,从盆地中部向南部的塔中低隆逐期超覆,沉积微相在平面上也由此存在着复合超覆规律的演变,整体表现为滨岸相至潮坪相、辫状河三角洲沉积相沉积的演变。4期超覆沉积微相的平面分布在控制因素、展布范围和海侵方向上具有一定的继承性、相似性和规律性。  相似文献   

15.
委内瑞拉卡拉高莱斯合同区储层沉积微相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以岩心分析和大量的测井,地震资料为基础,通过对各种沉积相标的分析,对委内瑞拉卡拉高莱斯合同含油层系的沉积相类型,微相组成以及主要沉积微相的特征进行研究,笔者认为该区海内库莱(Mercure)组和奥菲西纳(Oficina)组为一套海陆过渡环境的三角洲相沉积,储集层主要为三角洲平原分流河道砂体,三角洲前缘水下分流河道及与之同期伴生的河口坝,前缘席状砂砂体,其次,在小层划分,对比的基础上,根据测井,地城和生产动态资料,分析了合同区含油层系100余个小层的沉积微相的平面展布状况及沉积微相在纵向上的演化规律。  相似文献   

16.
综合运用岩心、钻井、测井及地震资料,对潍北凹陷古近系孔二段地层特征及沉积演化进行了系统研究。结果表明,潍北凹陷孔二段可以划分为两个中期旋回和9个短期旋回。受到早期古城-潍河口断裂强烈活动的影响,在盆地西北部存在一个沉积沉降中心,地层向南部超覆,由北向南变薄。孔二段主要发育扇三角洲相和湖泊相,古城-潍河口断裂下降盘发育小规模近岸水下扇相。孔二下亚段为盆地初始形成期沉积,湖盆水体较浅,半深湖相仅在古城-潍河口断层下降盘发育,物源供给少且粒度较细;孔二中亚段沉积时期,物源供给充足,南部斜坡带、瓦城断阶带和灶户断鼻带发育大规模的扇三角洲相,扇体前端发育大规模滨浅湖滩坝相;孔二上亚段沉积时期,湖盆水体最深,发育大范围的半湖相沉积,物源供给减少,南部斜坡带、瓦城断阶带和灶户断鼻带继承性发育扇三角洲相,但分布范围变小。扇三角洲前缘水下分流河道砂体、浊积扇及滩坝砂体是孔二段的有利储集砂体。  相似文献   

17.
塔中地区志留系自下而上包括柯坪塔格组(下沥青砂岩段、灰色泥岩段、上沥青砂岩段)、塔塔埃尔塔格组(红色泥岩段和砂泥岩段)、依木干他乌组。通过对塔中地区志留系钻井岩心观察和盆地西北部阿克苏、柯坪、巴楚等地露头剖面的观察,塔中地区志留系下沥青砂岩段岩石类型主要为绿灰色泥岩、粉砂质泥岩、泥质粉砂岩、粉砂岩、极细砂岩和细砂岩,部分井发育中细砂岩和中砂岩,砂岩层中常见大量撕裂状泥砾和黄铁矿,发育水平纹理、平行层理、低角度交错层理和楔状交错层理,在露头剖面中可见槽状交错层理。发育的主要沉积相类型为前滨-临滨、浅海陆棚、受风暴影响的浅海砂坝或潮汐砂脊等。在部分井的志留系底部还可见砂砾岩沉积,砾石磨圆较好,砾石成分为石英岩、燧石、泥砾、砂岩砾及其它变质岩砾,向上过渡为中粗砂岩和中细砂岩,发育板状和槽状交错层理,具向上变细的粒序结构,具河流相沉积特征,如塔中30、塔中161井的志留系底部。总体认为塔中地区志留系柯坪塔格组下沥青砂岩段为无障壁滨线-陆棚为主的沉积体系,具有海侵背景下受风暴控制的滨线-陆棚沉积模式, 随海侵发展形成宽度几十公里以上的滨线-陆棚砂岩沉积体,垂向上为滨岸砂到陆棚砂的演化序列。上沥青砂岩段以潮坪沉积为主,并有部分前滨和临滨沉积,横向相变,垂向交互叠置,在砂体发育程度和规模上较下沥青砂岩段差。根据岩心物性和测井物性分析,浅海陆棚沙坝和滨岸沙坝砂岩储集性好于潮坪相砂岩。  相似文献   

18.
川中合川地区上三叠统须家河组二段储层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合川地区须家河组二段显示出较好的含油气性,通过对该地区岩心及铸体薄片观察分析,对该区须家河组二段的沉积相、岩石学特征、孔喉结构、成岩作用、物性特征及其主控因素进行了深入研究.认识到合川地区须二段岩性主要为岩屑长石砂岩和长石岩屑砂岩,属于三角洲前缘亚相沉积,水下分流河道和河口砂坝是主要储集砂体,储集空间类型主要为粒间孔和粒内溶孔,并搞清了合川地区须二段储层的成岩作用、物性特征及其控制因素,对加快合川地区须二段的勘探开发步伐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9.
针对伊犁盆地郎卡地区中侏罗统西山窑组铀矿地质勘查中对沉积相研究存在的问题,以钻孔岩芯精细研究为基础,结合区域地质背景及测井、地震、粒度等分析资料进行沉积相标志、沉积相展布及沉积演化等进行综合研究.研究成果表明研究区西山窑组主要发育辫状河三角洲和湖泊2种沉积相.西山窑组下段沉积时期,研究区发育辫状河三角洲平原沉积,分流河...  相似文献   

20.
An analysis of drill cores and well logs shows that the main micro-facies of the third member sand bodies of the Qingshankou Formation in Qian'an are subaqueous distributary channel facies, sheet sand facies and subaqueous fan facies(olistostrome).Maps showing the distribution of these micro-facies together with inter-channel bay and prodelta mocro-facies are presented for different time-slices(lower,middle and upper parts of the Qingshankou Formation).These maps reveal the instability and change of sediment transport in the Baokang sedimentary system during the depositional period.Sediment transport was from the west in the early stage,from the south in the middle stage and from the northwest in the late stage.Values of thickness,porosity and permeability of the sand bodies in the third member of the Qingshankou Formation show that they have low to medium porosity and low permeability,and are characterized by serious reservoir heterogeneity.The joints between micro-facies and subaqueous fan micro-facies are characterized by the highest heterogeneity, the sheet sand and distal sand bar subfacies come next,and the heterogeneity of the subaqueous distributary channel sand bodies is relatively weak.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