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生态环境地质调查是一项基础性、公益性的地质调查,1999—2002年,中国在大江大河流域、沿海地区和特殊地区实施的生态环境地质调查已取得了可喜的成果。回顾了近4年以来区域生态环境地质调查和专题生态环境地质调查的主要成果和进展,总结归纳了生态环境地质调查的工作方法,展望了今后如何继续深入开展生态环境地质调查,更好地为生态环境建设和保护服务。  相似文献   

2.
生态环境地质调查进展与展望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韩再生 《地质通报》2003,22(11):977-983
生态环境地质调查是一项基础性、公益性的地质调查,1999-2002年,中国在大江大河流域、沿海地区和特殊地区实施的生态环境地质调查已取得了可喜的成果。回顾了近4年以来区域生态环境地质调查和专题生态环境地质调查的主要成果和进展,总结归纳了生态环境地质调查的工作方法,展望了今后如何继续深入开展生态环境地质调查,更好地为生态环境建设和保护服务。  相似文献   

3.
通过历时2年的安宁河流域生态环境地质调查试点,结合大量前人资料和多时段的遥感解译成果综合分析,充分利用3S技术和信息技术,探索和总结出一套针对性、实用性和可操作性很强的生态环境地质调查与评价方法体系,为编制生态环境地质调查技术要求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也为其他地区生态环境地质调查提供可借鉴的经验和示范.系统全面地阐述了生态环境地质调查特点、思路、体系构架和3S技术的应用,重点阐述了RS在生态环境地质调查中的应用、GIS技术在生态环境地质评价中的应用以及生态环境地质GIS空间数据库的建立.  相似文献   

4.
通过历时2年的安宁河流域生态环境地质调查试点,结合大量前人资料和多时段的遥感解译成果综合分析,充分利用3S技术和信息技术,探索和总结出一套针对性、实用性和可操作性很强的生态环境地质调查与评价方法体系,为编制生态环境地质调查技术要求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也为其他地区生态环境地质调查提供可借鉴的经验和示范。系统全面地阐述了生态环境地质调查特点、思路、体系构架和3S技术的应用,重点阐述了RS在生态环境地质调查中的应用、GIS技术在生态环境地质评价中的应用以及生态环境地质GIS空间数据库的建立。  相似文献   

5.
通过历时2年的安宁河流域生态环境地质调查试点,结合大量前人资料和多时段的遥感解译成果综合分析,充分利用3S技术和信息技术,探索和总结出一套针对性、实用性和可操作性很强的生态环境地质调查与评价方法体系,为编制生态环境地质调查技术要求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也为其他地区生态环境地质调查提供可借鉴的经验和示范。系统全面地阐述了生态环境地质调查特点、思路、体系构架和3S技术的应用,重点阐述了RS在生态环境地质调查中的应用、GIS技术在生态环境地质评价中的应用以及生态环境地质GIS空间数据库的建立。  相似文献   

6.
近年来地质调查成果资料认为,珠江三角洲经济区1∶25万生态环境地质调查工作在城市化发展趋势、人类活动特点地质环境脆弱性以及环境地质问题等方面取得新进展、新认识.  相似文献   

7.
提要:自然资源、环境本底及生态地质条件调查是城市地质调查的基础,可为城市国土空间规划、建设及精细化管理提供有效的基础地质支撑.随着雄安新区城市进程的加快,使得其自然资源与生态环境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本文基于雄安新区综合地质调查成果,明确了雄安新区自然资源与生态环境本底条件,分析了建设周期内自然资源变化趋势,探讨了未来...  相似文献   

8.
首都地区规划建设工作主要分布于平原松散地层之上,第四纪地质研究显得尤为重要.依托近几年来在北京地区开展的平原覆盖区1∶5万区域地质调查和活动断裂专项调查项目成果,系统总结了平原区第四纪区域地质调查与评价的主要工作手段和技术方法,及其在解决第四纪基础地质问题及生态环境中所起的作用.通过平原区区域地质调查工作,可查明第四纪...  相似文献   

9.
近十年(2011-2020年),随着我国工业化的持续推进,对矿产资源的需求旺盛,生态文明建设日益受到重视,地质工作适应需求变化历经深度的转型发展,西南地区地质调查工作取得一系列重大进展和成果。本文作者基于中国地质调查局西南地区地质调查项目管理和地质调查研究掌握的情况,结合西南各省(市、区)找矿突破战略行动(2011-2020年)评估报告、油气企业勘查成果,并查阅各专业领域大量文献资料,对西南地区地质调查(含矿产勘查等)进展进行较全面地总结和阐述,并提出未来十年西南地区地质调查展望。近十年的重要进展包括较大幅度提高了1∶5万为主的区域地质调查程度;提出了特提斯构造演化、上扬子陆块前寒武纪构造-地层格架等新认识;提交新发现矿产地1400多处,实现了铜、锰、铝、金、锂、铅锌、铍、晶质石墨、磷、天然气等战略性矿产勘查突破和多个新区、新类型、新层系页岩气的重要发现;提高了西南山区地质灾害早期识别和监测预警水平;查明了重点地区和流域的水文地质和水资源状况,解决了乌蒙山等贫困缺水地区大批群众的用水困难;圈定了约53600平方千米富硒土地资源;新兴了生态地质调查、城市地质调查、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评价和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自然资源综合调查等诸多调查新领域,探索建立了相关的调查理论与技术方法。调查成果提高了我国部分能源和矿产资源的安全保障,有效地支撑服务区域内重大工程规划建设、脱贫攻坚、国土空间规划、城市地质安全、生态环境建设和自然资源管理等工作,地质调查转型发展的成效显著。预计未来十年的地质调查会在支撑服务能源和矿产资源安全、地质安全风险防范、自然资源综合调查监测、生态环境整治、国土空间利用、区域地球科学理论、地质调查信息化建设等方面不断取得创新发展。本文可为同行了解西南地区地质调查进展和理解新时期地质工作转型发展提供重要参考。  相似文献   

10.
概略综述了青藏高原北部1:25万区域地质调查在基础地质、矿产地质、生态环境地质等多方面所获得的9项主要进展和新成果,阐述了这些成果不仅对揭示青藏高原的地质结构、组成、形成、演化等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而且对国土资源综合评价、利用也很有实际意义.  相似文献   

11.
随着生态文明建设成为新时期国家目标,区域地质调查必须为我国能源资源安全保障和国土空间规划与生态文明建设服务.目前,我国区域地质调查工作已经向覆盖区为主的平原、盆地、草原、荒漠等地区拓展,但现行的地质填图技术方法体系,难以满足现今覆盖区地质填图工作的需要,亟待探索形成新的地质填图技术方法体系,扩大地质调查成果的服务领域.中国地质调查局于2014年设立了“特殊地质地貌区填图试点”项目,探索总结覆盖区区域地质填图技术方法.经过努力,形成了以“覆盖区区域地质调查技术要求(1:50 000)”为核心的覆盖区填图技术方法体系.试点项目初步确立了中国东部晚新生代以来构造-沉积演化的基本格架,揭示了晚更新世以来中国中东部沉积过程与生态环境演化及人类文明发展的制约关系.该方法体系的建立,对引领我国区域地质调查服务国家生态文明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具有重要意义.新的填图方法体系明确提出聚焦国家生态文明建设与生态环境保护,以地球系统科学为覆盖区区域地质调查的理论基础,实行需求驱动、问题导向、目标考核,努力解决调查区重大基础地质问题、重大资源与生态环境问题.调查的技术路线是地表地质调查与多种现代地球探测技术、信息技术等高度融合,并强调预研究与设计阶段的重要性.同时规定不平均使用工作量,取消填图主要实物工作量的量化指标规定;创新成果表达方式,明确地质填图服务多种社会需求,倡导填图首席科学家负责制,建立区调填图诚信体系.   相似文献   

12.
为配合西部大开发,中国地质调查局2000年下达“西南岩溶石山地区地下水资源与生态环境地质调查”项目任务,开展了新一西南岩溶石山地区地下水资源勘查与生态环境地质调查工作,本文首先评述了当前调查工作取得的成果及存在的问题,提出并讨论了西南岩溶石山地区地下水资源勘查与生态环境地质调查工作的技术与方法。  相似文献   

13.
生态地质调查以区域地质调查成果为基础,查明调查区生态地质现状和主要生态地质问题,研究生态环境与地质条件之间的联系,并开展生态地质综合评价。笔者利用在大凉山区和三峡库区生态地质调查的探索经验,总结了西南山区生态地质调查与评价思路和技术方法,主要取得以下认识:(1)地质条件是生态系统的物质基础和孕育环境,地质条件通过制约土壤、水文、地形地貌、动力作用、地质灾害等生态地质条件,而制约生态系统质量和生态环境发展差异。(2)西南山区成土母质主要是下伏基岩原地风化或风化后近距离迁移形成的,存在明显的岩石-土壤-植被物质传导链条,地质条件是制约该地区生态环境质量的重要因素。(3)对地质建造和地质构造等地质条件的分析和研究,是在该地区进行生态地质调查的基础。(4)提出了西南山区生态地质调查的目的任务、工作思路、工作内容、技术路线和主要技术方法。该成果可为西南山区开展生态地质调查提供借鉴案例,同时对生态地质学科的建设和全国生态地质调查方法体系的建立也具有一定支撑作用。  相似文献   

14.
云南重点岩溶流域水文地质及环境地质调查成果评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张华  王宇  张贵 《云南地质》2014,(2):259-263
2003~2012年云南岩溶水文地质及环境地质调查共安排10个地质调查项目,取得了重要的成果和显著的经济效益.完成成果报告12个,数据库11个,发表论文19篇,专著3本,建立岩溶水开发示范项目40项,解决85294人的缺水困难.成果资料为地方经济发展及抗旱救灾等提供了重要的基础水文地质资料.  相似文献   

15.
郝社锋 《地质学刊》2007,31(1):15-15
2007年1月29日,“江苏省生态环境地质调查与监测”项目在南京通过评审,成果优秀。中国地质调查局常务副局长王宝才出席评审会并发表讲话,江苏省国土资源厅厅长陶培荣在评审会上致辞。出席此次评审会的专家分别来自中科院、中国地质环境监测院以及中国地质大学等科研机构和院校,参加此次评审会的还有中国地质调查局、江苏省政府、江苏省国土资源厅有关负责人及多家媒体单位。评审会由江苏省国土资源厅副厅长刘聪主持。“江苏省生态环境地质调查与监测”项目是江苏省人民政府和国土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合作开展的、大调查实施以来全国最大的…  相似文献   

16.
日益加剧的土地沙漠化、石漠化、水土流失等生态环境问题,严重地威胁着人类的生存空间。“加强人口和资源管理,重视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是我国“十五”计划的重要内容。服务于生态环境建设和保护的生态环境地质调查工作越来越受到了重视。目前,在我国西南地区实施了“岷江上游1∶25万生态环境地质调查”、“长江上游安宁河流域生态环境地质调查”以及“西南岩溶石山地区地下水资源勘查和生态环境地质调查”等生态环境地质调查项目。生态环境地质调查是一项跨地质学、生态学、土壤学等学科领域的综合性、探索性的基础地质调查工作。为…  相似文献   

17.
新春寄语     
《地质与资源》2014,(1):I0001-I0001
<正>2013年,《地质与资源》期刊伴随着国家地质调查的脚步,伴随着广大地质工作者不断结出的地质成果,圆满地完成了全年的工作任务,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一年来,《地质与资源》编辑部秉承地学科技期刊的办刊宗旨,在栏目设计上,突出地域特点,着力推出国家地质调查资金项目成果、国家科研基金项目成果、各省(区)地方勘查基金项目成果,在学术研究理论探讨上,宣  相似文献   

18.
试论1:5万生态地质调查   总被引:4,自引:2,他引:4  
1994年,大巴山区开展了我国第一次1:5万生态地质调查,这项工作的理论基础是生态地质学,该学说是研究地球表层生态变化特征和生态发展规律的新型学科,理论核心是以人类为中心的生态系统的动态平衡,生态地质调查的成果提供给国民经济各部门使用,可起到保护生态环境,维持生态平衡,拓宽地质工作服务领域的双重作用。  相似文献   

19.
概略综述了青藏高原北部1∶25万区域地质调查在基础地质、矿产地质、生态环境地质等多方面所获得的9项主要进展和新成果,阐述了这些成果不仅对揭示青藏高原的地质结构、组成、形成、演化等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而且对国土资源综合评价、利用也很有实际意义。  相似文献   

20.
首都地区规划建设工作主要分布于平原松散地层之上,第四纪地质研究显得尤为重要。依托近几年来在北京地区开展的平原覆盖区1:5万区域地质调查和活动断裂专项调查项目成果,系统总结了平原区第四纪区域地质调查与评价的主要工作手段和技术方法,及其在解决第四纪基础地质问题及生态环境中所起的作用。通过平原区区域地质调查工作,可查明第四纪精细地质结构、含水层分布特征,精确厘定活动断裂位置及其活动时限,探讨自然环境演化序列与人类活动关系等,为城市规划、重大工程建设和应急水源地水资源合理开采提供基础地学数据。研究成果对首都城市减灾防灾、生态环境演变研究具有重要地学支撑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