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1 毫秒
1.
位于塔里木西北缘的阿合奇地区石炭纪地层发育齐全,自下而上为:巴什索贡组、别根他乌组和康克林组。其中巴什索贡组和别根他乌组发育较多的古岩溶角砾岩及古岩溶构造,垂向上明显分为5次规模较大的古岩溶旋回。对巴什索贡组和别根他乌组古岩溶构造及古岩溶旋回进行了详细描述,讨论了古岩溶与区域海平面变化及当时冰期事件的关系,并指出早石炭世晚期和晚石炭世早期古岩溶与区域性的铝土矿成矿事件有密切的联系。  相似文献   

2.
赵志刚    张雄华  刘晓煌  朱飞  张新勇    张志臣 《地质通报》2014,33(01):42-50
位于塔里木西北缘的阿合奇地区石炭纪地层发育齐全,自下而上为:巴什索贡组、别根他乌组和康克林组。其中巴什索贡组和别根他乌组发育较多的古岩溶角砾岩及古岩溶构造,垂向上明显分为5次规模较大的古岩溶旋回。对巴什索贡组和别根他乌组古岩溶构造及古岩溶旋回进行了详细描述,讨论了古岩溶与区域海平面变化及当时冰期事件的关系,并指出早石炭世晚期和晚石炭世早期古岩溶与区域性的铝土矿成矿事件有密切的联系。  相似文献   

3.
西藏羌塘地区中部混杂堆积的发现及其地质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混杂堆积(Mélange)②不是孤立的地质现象,它是一种在特定地质历史时期、特定地质条件下的特殊地质体。它的分布范围与陆间海盆和板块缝合带密切相关,形成时期与缝合带附近的俯冲活动(包括海下俯冲在内)有关。在雅鲁藏布江缝合带有过关于它的诸多报道,但羌塘地区中部发现混杂堆积(图1)尚属首次。它的发现对确定羌塘中部地区冈瓦纳与欧亚古陆的界线有着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4.
董瀚  张海峰  肖林 《地质通报》2001,20(4):343-347
在南秦岭西段文县北部三河口地区,古生代浅变质沉积岩系三河口群分布广泛,前人将其划分为桥头组、屯寨组和洋汤寨组.在其中部的屯寨组中首次发现了微古植物化石,计30多个种属,时代确定为晚震旦世,为三河口群的划分与解体提供了新的依据,证实桥头-康县裂陷盆地是南秦岭新元古代裂陷海槽的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5.
在南秦岭西段文县北部三河口地区,古生代浅变质沉积岩系三河口群分布广泛,前人将其划分为桥头组、屯寨组和洋汤寨组。在其中部的屯寨组中首次发现了微古植物化石,计30多个种属,时代确定为晚震旦世,为三河口群的划分与解体提供了新的依据,证实桥头-康县裂陷盆地是南秦岭新元古代裂陷海槽的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6.
西秦岭元古界的发现及其地质意义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通过对西秦岭西和、成县一带的详细区域地质调查,以多尺度、多层次、多要素的构造解析和构造—岩石地层方法相结合的综合研究手段,结合必要的测试分析,首次从西秦岭的“西汉水群”中解体出前寒武纪地质单元,再次提高了对西汉水群的认识。这一认识不仅给西秦岭地区地层、构造演化的研究提供了新的资料,而且对重新认识西(和)成(县)铅锌矿田以至整个西秦岭铅锌成矿带的成矿特征提供了新的依据和思维。  相似文献   

7.
陕西小秦岭地区构造特征及其演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根据地壳波浪状镶嵌构造学说研究了陕西小秦岭地区的构造变形,探讨了华北地块南缘及北秦岭构造带的构造演化。在该区太华群经历了四期变形,陶湾群则遭受三期变形。研究结果表明,该区的复杂变形史是收缩(Pt_3前)→扩张(Pt_3—Pz_1~1)→收缩(Pz_1~2)→扩张(Pz_2)→收缩(T、J)和收缩—扩张(K—Q)。  相似文献   

8.
放射虫是具有轴伪足(axopodium)的海生单细胞浮游动物,几乎遍及全球所有海域,在自寒武纪以来各时期的海相地层中均有发观,并出现多个繁盛期。但迄今报道三叠纪放射虫的资料较少。70年代以来,在我国川东奥陶纪黔南、滇西、湘南泥盆系和黔、桂、湘、鄂、皖等地二叠系硅质岩中以及西藏地区中生代地层中均已发现放射虫化石。我国三叠系的放射虫也仅见于西藏阿里地区兰成曲群的硅质岩中。  相似文献   

9.
陕西勉略地区两类混杂岩的发现及其地质意义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陕西勉略地区大地构造位置处于扬子板块和秦岭微板块接合部位,该区混杂岩的发现和厘定是国家基金项目“秦岭勉略构造带的组成、演化及动力学特征”的阶段成果,目前所发现的俯冲型和碰撞—逆冲型两类混杂岩分别位于略阳横现河和勉县长坝,分别称之为横现河混杂岩和长坝混杂岩。 横现河混杂岩:出露横现河镇南张崖沟,呈宽约800~1000m的楔状岩片产出,与南北两侧岩片以向南高角度的韧性逆冲断层接触,属泥砂质混杂岩。混杂岩由大小悬殊形态各异的岩块和基质两部分  相似文献   

10.
西秦岭地区钙碱质火山岩中石榴石的发现及其地质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西秦岭钙碱质火山岩中首次发现富铁铝成分的石榴石,成分与国外已有资料相比明显地富Ca。在证据表明,区内火山岩中石榴石不是外来捕获晶或残留相,而是偏“干”的岩浆处于早期高压环境下的结晶相。石榴石晶体周边生长的斜长石晶环并不是岩浆反应产物,而是岩浆在温压突变条件下以被消融残留的石榴石为中心从岩浆中直接晶出的。依据地质和实验岩石学资料推断,西秦岭中生代含石榴石钙碱质火山岩浆可能起源于50km以下的地壳基底。  相似文献   

11.
12.
13.
南广鹏 《地质论评》1988,34(4):384-384
满洲里地区,系指中、蒙、苏三国衔接地带而言。笔者近年在查于陶勒盖、大青山,阿拉陶布其、沃尔滚花和额尔登乌等地发现了元古代地层。该区的元古代地层,由于受强烈的构造-岩浆活动、变质作用和混合岩化作用的影响,不仅岩石面貌发生了极其深刻变化,而且其产出亦肢离破碎。使地层层序的研究、厚度测量以及原岩的恢复,都难于进行。据初步观测,该地层主要由一套绿片岩(石英角闪片岩、斜长角闪片岩、云母石英片岩、二云母片岩、  相似文献   

14.
东秦岭淅川地区古地磁研究及其地质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利用东秦岭淅川地区(坐标为111.55°E、33.17°N)74个标本得到该区从震旦纪到晚古生代的古地磁极位置:Z_2(222.1°,5.8°);∈_1(247.1°,12.6°);O_(1-2)(252.8°,18.5°);D_(2-3)(225.9°,22.5°);C_1(211.7°,32.3°)。这些时代的古地磁极位置分布构成一条规律的视极移曲线,并与华南地块的视极移曲线特征有可比性。古地磁结果表明该区与扬子地块间有着密切的构造演化关系:在奥陶纪以前可能与扬子古陆相连,其后分离,到早石炭世时又靠拢相连,成为古大陆边缘的一部分。在此演化过程中该区始终处于中、低古纬度附近,并有方位上的转动。  相似文献   

15.
本文叙述了小秦岭金矿石英中气液包裹体的特征及各种参数,并探讨了各种参数的地质意义。通过研究认为:小岭秦金矿与华山花岗岩和文峪花岗岩可能有成因上的联系;区域含金石英脉垂直方向上温度的变化趋势,可能反映了金矿化标高的规律性;石英脉体的矿物组合、金矿化的强弱及金矿的赋存位置与成矿温度的变化有内在联系;α—石英转变为β—石英时的爆裂频度曲线波幅比(波长/波高)值和石英与气液包裹体中的不同充填物间的相对光密度,可以指示石英脉中金矿化的好坏;气液包裹体的内部气相成份比值可以指示矿体部位;气液包体成分可以指示成矿物质来源和成矿时的物理化学条件。本文是目前关于爆裂测温方法在矿床研究中应用的一个实例,也是小秦岭金矿石英中气液包裹体研究的初步结总。  相似文献   

16.
通过对小秦岭金矿成矿地质条件及成矿物质来源的讨论 ,认为区域变质、混合 (花岗 )岩化等促使基底岩系中金被多次活化析出 ,在变质核杂岩持续隆升背景下 ,成矿流体向控矿剪切带运移沉淀 ,燕山期构造—岩浆活动为金矿富集定位创造了热—构造环境。提出金矿分布与变质核杂岩构造具有对应性 ,本区金矿化具垂向构造分带性。  相似文献   

17.
18.
综合分析南秦岭地质组成与构造特征,显示出区内经历了太古-早、中元古代基底形成阶段,晚元古-早古生代统一扬子大陆北缘演化阶段,古生代勉略-石泉海槽的形成、闭合造山阶段和燕山以来的陆内造山4个大的演化阶段,并形成了相应的岩石建造与构造变形组合。  相似文献   

19.
小秦岭地区是华北克拉通中央带南部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关于其地壳组成、变质作用,尤其是岩浆作用年龄的研究,对确认小秦岭地区在1.85~1.70 Ga期间大地构造是非常重要的。报道了小秦岭地区北部古元古代正长岩LA-ICP-MS锆石 U-Pb平均年龄为(1 831.0±6.8)Ma(95%可信度,MSWD=0.37);结合年龄数据和地质证据,认为小秦岭地区(1 831.0±6.8)Ma正长岩形成于华北克拉通南缘地壳减薄作用环境之中,可能也是大火成岩省的一个组成部分,并探讨了华北克拉通在1.90~1.85 Ga和1.85~1.70 Ga 期间的演化历史。  相似文献   

20.
小秦岭地区是我国最重要的金矿产区之一, 目前对该区金矿床成矿作用存在两种不同的观点, 即与秦岭造山带造山作用有关的早中生代成矿和与中国东部构造体制大转折有关的晚中生代成矿.在矿床地质研究的基础上, 利用激光剥蚀ICP-MS方法对小秦岭矿集区北矿带秦南金矿床的热液独居石进行了U-Th-Pb定年, 获得了高精度的年龄数据, 为北矿带金矿床成矿时代和成矿构造背景提供了新的制约.岩相学研究表明, 所研究的独居石具有完好的晶形, 与载金矿物黄铁矿和石英的结构关系表明它们近于同时形成.13个独居石颗粒的U-Th-Pb同位素组成在206Pb/238U-207Pb/235U和206Pb/238U-208Pb/232Th图解上均位于谐和线上或其附近, 其206Pb/238U和208Pb/233Th加权平均年龄分别为120.9±0.9 Ma(MSWD=1.0)和122.6±1.9 Ma(MSWD=2.6), 在误差范围内完全一致.本次定年结果与小秦岭南矿带众多典型金矿床的Re-Os年龄和40Ar/39Ar年龄一致, 表明独居石的U-Th-Pb同位素体系自矿物形成后一直处于封闭体系, 其U-Pb和U-Th-Pb年龄可以解释为秦南金矿床的成矿时代, 从而表明秦南金矿床形成于燕山期.对已有可靠年龄数据的统计分析表明, 小秦岭地区绝大多数金矿床形成于早白垩世, 证明该区金成矿作用集中发生于晚中生代, 可能与华北克拉通岩石圈减薄作用有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