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桂西岩溶地区的两个大型水库——大化、岩滩水库建成蓄水后,由于水位大幅度抬高,造成岩溶管道回水,使在其周边数县市境内岩溶地区的地下水位升高,在雨季洪水汇滥时造成岩溶浸没性内涝灾害。文中指出内涝灾害带来的严重后果,分析了其原因,提出了减灾、救灾的措施和今后防治内涝灾害的建议。  相似文献   

2.
广西德保县都安下泥盆统达莲塘组(相当塘丁组)的陆棚台内洼槽相碳酸盐岩地层中发育一套砾状灰岩。根据其岩石学、生物化石、古构造等特征分析,认为该砾状灰岩既不是沉积作用形成,也非同沉积构造作用形成,而是首先在闭塞的台内洼槽环境中形成大量的碳酸盐结核,然后差异压实作用导致地层表面强烈地凹凸不平或地层整体的不均匀性(致使强度降低),最后在穹隆形成过程中,由于翼部的剪切、弯滑、弯流作用,致使结核发生转动、移动而形成今天所见的砾状灰岩。因此都安砾状灰岩不能用作为包括斜坡在内的一些沉积环境(作用)的判别依据,它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产物。  相似文献   

3.
牛塘界花岗岩体的时代,以往曾定为华力西期。通过研究岩体的地质特征、岩性特征、稀土配分、钻石晶体标型、同位素年龄资料,结合区域对比,认为其时代应为加里东(中)期。以往所用的Rb-Sr全岩等时线年龄289Ma,因岩石强烈蚀变,不能作为衡量岩体结晶年龄的尺度。研究表明,锆石U-Th-Pb四个不一致年龄中,只有 ̄(207)Pb/ ̄(206)Pb比值计算的年龄,最接近岩体的结晶年龄。牛塘界岩体锆石 ̄(207)Pb/ ̄(206)Pb年龄为460Ma,形成于中奥陶世,时代为加里东(中)期。  相似文献   

4.
本文研究了桂北龙胜地区晚元古代硅质岩的岩石、地球化学特征。通过对比、认为上元古界丹洲群三门街组中与海底枕状基性熔岩相伴产出的硅质岩及震旦系老堡组硅质岩属热水沉积作用形成。  相似文献   

5.
本文通过对广西合浦官井—西场钛铁矿砂矿床中的主要有用矿物“钛铁矿”的研究,探讨其矿物学特征和形成机理,认为:实为钛铁矿在亚热带气候条件下表生作用的氧化变种—高钛钛铁矿—假金红石:该矿床应属海岸阶地沉积氧化变生型高钛钛铁矿—假金红石砂矿床。并指出该类矿物的发现不仅具有矿物学意义,而且对指导寻找高钛矿床有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6.
本文较详细论述了乐梅铅锌矿床的地质特征和控矿因素,并探讨其成因。根据该矿床主要矿体赋存于一定层位——下泥盆统四排阶落脉组C段;含矿岩石为白云岩化礁灰岩;矿体呈似层状与围岩呈整合产出;矿物成分主要为细粒闪锌矿和黄铁矿;矿石具明显的沉积一成岩组构特征;δS~(34)(-9.54~-12.34‰) 具沉积生物硫特征;矿物微量元素:黄铁矿中Co/Ni<1,含As高达2.24%,而闪锌矿含Fe<2%,Cd 6.30~9.50ppm,Ag<2g/t等佐证,因此,笔者认为属沉积成岩型矿床。  相似文献   

7.
广西环江北山铅锌矿床是由古人发现的,始于何时尚难断定。其采矿历史较悠久,据文献记载与考证,采铅锌矿炼银始于宋王朝,距今约800年左右;炼锌始于明王朝,距今约380余年,1971年广西冶金地质勘探公司二一五队曾在北山一带普查评价褐铁矿,首先提出了该区褐铁矿"属小型热液多金属铅锌硫化物矿床铁帽"的概念。经广西地质局第九地质队(现广西第七地质队)10年(1975-1986)的勘查,证实为一个以锌为主的大型多金属黄铁矿矿床,探明储量,其中锌、锗、黄铁矿为大型矿床规模,银、镉为中型矿床规模,铅、铁为小型矿床。为此该队荣获地矿部1989年度找矿成果二等笑。现今由中国有色金属工业总公司与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合资兴建的北山铅锌硫铁矿已初具规模,一座新兴的矿山城镇已耸立在桂北群山之中,它将成为广西有色金属工业重要原料基地之一。  相似文献   

8.
广西凌云县下甲砂金矿床区域上位于右江再生地槽,桂西拗陷、隆林-南宁断褶带东侧,凌云穹窿南缘,受控于凌云-逻楼孤型背斜及沿背斜轴向延伸的NW向断裂;背斜核部的上泥盆统融县组(D3r)灰岩是矿区的成矿物质来源.矿体赋存在沿NE向断裂分布排列的溶蚀洼地及溶洞中,金以自然粒状产出, 中细粒为主,粗粒次之,与锑矿物密切共生.  相似文献   

9.
本文根据大量的宏、微观资料,论述珊瑚钨锡矿田构造变形的主要类型及其性质特征,着重详析了韧性变形的表现形式.厘定矿田构造变形机制及构造变形分区。通过5种构造动力学分析方法,确立本区自印支期以来的构造变形史,并对矿田内各类矿床产布特征与构造变形的成生联系进行研讨。  相似文献   

10.
A new technique designed to help quantify the degree of damage to the landscape from one area to another shows a close relationship between population density and the degree of landscape damage. The technique establishes a scale of damage from 0 to 5 (zero = no damage; 5 = severe damage) using data from aerial photographs, land-use maps, and field data. The related formula allows one to compare the relative degree of damage across regions using a combination of an absolute index, a theoretical index, a relative index, and population density. Xing'an County is used to demonstrate the technique.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