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晓生 《地质学刊》2007,31(4):353-353
著名构造地质学家,湖北安陆人。1938年毕业于中央大学地质系。毕业后先后在中央大学地质系、云南大学矿冶系以及中国地理研究所任助教、助理研究员。1946年~1949年为台湾大学地质系副教授和台湾省海洋研究所副研究员。1949年在英国伦敦大学皇家学院从事科学研究。  相似文献   

2.
沈其韩院士1922年生于江苏省淮阴县,幼年返回江苏海门原籍,小学、中学均在家乡学习,1941~1946年就读于重庆大学理学院地质系。1946年8月~1949年4月任南京中央地质调查所实习员和技佐;19  相似文献   

3.
《岩石矿物学杂志》2022,(2):191-194
<正>沈其韩,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1991年当选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现为资深院士。沈其韩先生1922年4月出生于江苏省淮阴县,1942~1946年就读于重庆大学理学院地质系。1946年8月~1949年4月任南京中央地质调查所实习员和技佐; 1949~1952年任南京中国科学院地质研究所技术员; 1953~1954年任湖北大冶地质部429队工程师、地质组长、分队技术负责;  相似文献   

4.
正沈其韩院士1922年4月出生于江苏省淮阴县,1941~1946年就读于重庆大学理学院地质系。1946年8月~1949年4月任南京中央地质调查所实习员和技佐;1949~1952年任南京中国科学院地质研究所技术员,1953~1954年任湖北大冶地质部429队工程师、地质组长、分队技术负责;1954~1956年在山西垣曲华北地质局214队任工程师、地质科副科长。1956年10月调地质部地质矿产研究所(即现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历任所专业研究队队长、副队长、研究室技术负责、副主任、主  相似文献   

5.
边兆祥,河北省唐县西山阳村人.我国著名地质学家.1936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地质系后,曾任前经济部中央地质调查所技佐、技士.1946年起任中山大学地质系副教授,1949~1950年任广西大学博物系教授,1950~1958年任唐山铁道学院、北京地质学院教授.1958年起任成都地质学院教授、博物馆馆长、名誉馆长.他还曾任中国古生物学会理事、四川省地质学报副主任编辑、四川煤田地质学会理事长等职.  相似文献   

6.
池际尚,女,教授。1917年6月25日出生于湖北省安陆县。早年参加过爱国学生运动。1941年毕业于清华大学(西南联大)。1946年获奖学金去美学留学,入宾夕法尼亚州布仑茂学院,主攻岩石学。1947年获硕士学位,1949年获博士学位。后在美国伯克利加利福尼亚大学地质系任著名岩石学家F.J.特纳教授的科研助理。1950年回祖国参加社会主义建设,任清华大学地质系副教授。1951年加入中国民主同盟。1952年任北京地质学院教授。1958年12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先后担任过石油教研室主任、岩石教研室主任、岩浆岩研究室  相似文献   

7.
沈其韩院士1922年生于江苏省淮阴县,幼年返回江苏海门原籍,小学、中学均在家乡学习,1941~1946年就读于重庆大学理学院地质系。1946年4月~1949年任南京中央地质调查所实习员和技佐;1949~1952年任南京中国科学院地质研究所技术员;1953~1954年在湖北大冶地质部429队任工程师、地质组长、分队  相似文献   

8.
沈其韩,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1991年当选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现为资深院士。沈其韩先生1922年4月出生于江苏省淮阴县,1941~1946年就读于重庆大学理学院地质系。1946年8月~1949年4月任南京中央地质调查所实习员和技佐;1949~1952年任南京中国科学院地质研究所技术员;1953~1954年任湖北大冶地质部429队工程师、地质组长、分队技术负责。  相似文献   

9.
业治铮院士     
《江苏地质》1999,23(3)
1917年出生,江苏南京人。  1941年毕业于前中央大学地质系。1946年~1949年,在美国路易斯安那州州立大学及密苏里大学研究生院学习,获硕士学位。1950年回国,任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研究所副研究员。1951年~1964年,在长春地质学院任教,历任教授、系主任、教务长,1960年创?..  相似文献   

10.
徐克勤院士离开我们一周年了。我以无限崇敬的心情,怀念这位杰出的矿床学家、岩石学家和地质教育家。徐先生1934年毕业于中央大学地质系。1939年赴美深造,1944年在美国明尼苏达大学获博士学位。1945年回国任中央地质调查所技正。1946年起任中央大学地质系教授,次年兼任系主任。1949年南京解放,中央大学更名为南京大学,徐先生继续担任南大  相似文献   

11.
阿尔金山东段地质热年代学与构造演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文中综合分析了青藏高原北缘阿尔金山东段地质热年代学和构造体系演化。阿尔金山东段从太古宙陆核发育而来,经历了元古宙稳定地台和新元古代大陆裂解阶段,形成了早古生代阿尔金洋和沟 弧 盆构造体系,发育了奥陶纪早期的板块俯冲、碰撞造山作用和奥陶纪-志留纪之交的岛弧岩浆活动(峰期年龄为443 Ma)。石炭纪洋盆闭合之后,该地区进入陆内构造发育阶段。其中,占主导地位的是以拉配泉断裂为代表的中生代伸展构造和新生代阿尔金断裂系的左行走滑断裂活动,它们分别控制了中生代两期热冷却事件和新生代地块快速抬升 冷却事件。地质热年代学年龄数据为阿尔金山东段不同时期形成的不同地块勾画了不同的热冷却历史,由此可区分不同时期不同构造事件对区域热冷却历史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
华北古大陆南缘构造格架与成矿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东秦岭地区在前海西期表现为大陆边缘的构造活动,到海西期后特别是燕山期已属于陆内造山作用,因此称之为古大陆边缘。在对前海西期构造格架重塑的基础上,以不同建造、岩浆活动和分隔构造单元断裂资料分析为依据,以控制不同构造单元的断裂为界,自北而南将构造单元划分为:华山-熊耳山陆缘带、宽坪陆缘增生带、二郎坪弧后断陷带、秦岭古岛弧带和南秦岭泥盆纪断陷海盆。据陆缘构造发展阶段的沉积建造和岩石组合特点分为:华北陆块南缘太古宙古陆核边缘活动性沉积、早元古代华北陆块南缘古陆核边缘活动性缓慢沉积、中-新元古代华北陆块南缘拉张构造体制下的被动陆缘、加里东早期华北古陆南缘活动陆缘、早古生代华北陆块南缘太平洋型活动大陆边缘;中生代扬子与华北板块已经拼接,进一步发生陆内A型俯冲,构造型式为近南北向的深部构造作用。根据区域成矿的物质组成以及空间和时间上的分布特点,划分为5个成矿系统:前长城纪陆核活动性边缘沉积成矿系统、中-新元古代被动大陆边缘成矿系统、早加里东期构造体制转换期成矿系统、古生代活动大陆边缘成矿系统和中生代陆内碰撞造山成矿系统。  相似文献   

13.
秦岭古生代陆间裂谷系的演化   总被引:18,自引:3,他引:18  
位于华北地块和杨子地块之间的秦岭构造带是一个古生代的陆间裂谷系,它的形成、发展和消失与两个地块的离合运动有关。秦岭陆间裂谷系不仅在它的空间位置,而且还在许多地质构造方面的特点而不同于大陆裂谷,包括裂谷系的广阔宽度、洋壳碎片的发育、很厚的海 相沉积和较强的深层作用。  相似文献   

14.
东秦岭沉积建造演化与成矿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下载免费PDF全文
在华北古大陆南缘,以控制不同构造单元的断裂为界,构造格局自北而南划分如下:古大陆边缘的基底与盖层单元(华—熊陆缘带),宽坪群构造单元,二郎坪群构造单元,北秦岭(秦岭群)构造单元和南秦岭(刘岭群)构造单元。据陆缘构造发展阶段的沉积建造和岩石组合控矿因素,划分该区沉积建造演化阶段:①前长城纪陆核活动性边缘沉积建造;②中、新元古代被动大陆边缘沉积建造;③早加里东期构造体制转换期演化阶段;④古生代活动大陆边缘沉积建造;⑤中生代陆内碰撞演化阶段。从时间与空间角度,分别研究了不同构造演化阶段的成矿问题。  相似文献   

15.
The Qilian Orogen of north western China records mid-Paleozoic collisional suturing of arc and continental blocks onto the south western margin of the North China craton. Silurian strata from the retroarc foreland basin mark the transition from ocean closure and northward subduction to the initiation of collision suturing. Detrital zircons were analysed from the western and eastern parts of the basin and show a spectrum of ages from Archean to Paleozoic with major age concentrations at around 2.5 Ga, 1.6 Ga, 1.2 Ga, 0.98 Ga, 0.7 Ga and 0.45 Ga. Archean age grains are derived from the North China craton, whereas the Central Qilian Bloc, which lies to the south provides the likely source for the bulk of the Proterozoic detritus. Paleozoic grains are restricted to Early Silurian samples from the western part of the basin and are considered to have been derived from the magmatic arc related to ocean closure and ultimate collision of the Central Qilian Belt with the North China craton.  相似文献   

16.
The regional lithospheric chemical heterogeneity in-ers that the East Qinling and its adjacent cratonic re-ions,as suggested by some authors,belong to twoeotectonic units,the North China subdomain includinghe North China Craton and its southern continentalhargin(the North Qinling Belt),and the Yangtzeanubdomain comprising the Yangtze Craton and itsorthern continental margin(the South Qinling Belt).In the North Qinling Belt the metamorphosedolcanic rocks and graywackes of the Early Paleozoicanfeng Group south of the Early Proterozoic QinlingGroup show geochemical characteristics resemblinghose of the are volcanies and are graywackes,espectively.The Early Paleozoic granites intruding in hehe Qinling Group also show similar geochemical fea-tures and similar compositional polarities to theare-type granites.The Erlangping Group north ofthe Qinling Group is a volcanic-sedimentary sequenceproduced in an Early Paleozoic back-are basin basedon geochemical evidence.It is therefore believed thatthe North Qinling B  相似文献   

17.
鄂尔多斯盆地晚古生代沉积岩源区构造背景及物源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鄂尔多斯盆地周缘物源均来自上地壳,以长英质岩石为主,主要为太古宇、元古宇的各类变火山-沉积岩组成的古老变质岩系,同时具有一定量的花岗岩和碱性玄武岩的混合,但物源成分及南北源区构造背景有所差异。在常量元素及稀土元素组成上,盆地南北物源区的沉积岩在地区及层位之间存在差异,且该变化符合大洋岛弧→大陆岛弧→活动大陆边缘→被动大陆边缘常量元素、稀土元素以及负Eu异常的变化趋势。常量元素变化分析表明盆地北部物源主要来自板块俯冲碰撞地带,与被动大陆边缘环境和活动大陆边缘环境相关,少数为与活动大陆边缘相关的岛弧构造环境有关,到晚古生代中晚期才逐渐与被动大陆边缘环境和活动大陆边缘环境相关。稀土元素对比分析表明,盆地北部物源与太古宙、元古宙的花岗片麻岩、闪长片麻岩、二长花岗岩、变余岩屑砂岩及千枚岩具有亲源性;而盆地南部早—中二叠世长期受被动大陆边缘物源影响,具有高SiO2,低Na2O的特征,这与太古宙—元古宙的太华群、秦岭群、宽坪群等岩系的高SiO2含量,K2O/Na2O>1的特征一致,到晚古生代后期,逐渐与活动大陆边缘物源相关。北秦岭晚古生代山间盆地具有快速混杂堆积的沉积特点,属于盆地外缘,并与鄂尔多斯盆地呈连续过渡的状况,物源上具有继承关系;盆地晚古生代沉积岩中Gd含量及(Gd/Yb)N比值具有随时间迁移的特征,分析表明北部物源区在太原期处于构造快速活动期,而南部物源从山西期才开始进入快速活动期,这与区域构造演化背景一致,即北部物源区抬升要早于南部。  相似文献   

18.
黄亮  王冬兵  王晓林  刘小春  丛峰  朱勋早  方雄 《地球科学》2021,46(11):3861-3879
滇西崇山变质杂岩带位于三江造山带"峰腰"的北段,带内构造挤压变质作用强烈,主体由一套中-深变质岩系(崇山岩群)和晚期花岗岩组成.其中崇山岩群历来被认为是元古代的结晶基底,但至今无精确的年龄依据,其形成时代和构造属性存在较大争议,严重制约了对区域构造演化的认识.对滇西漕涧地区崇山岩群中的岩石组分开展了碎屑锆石U-Pb年代学及岩石地球化学研究,结果显示副变质岩中的锆石均具明显的磨圆特征和较大的岩浆核,其中3件样品的最小一组碎屑锆石年龄分别为366~412 Ma(平均值为395 Ma)、435~508 Ma(平均值为473 Ma)和673~704 Ma(平均值为689 Ma),指示了其原始沉积时代应不早于395 Ma;岩石地球化学表明,副变质岩是一套活动大陆边缘或被动大陆边缘构造背景有关的大陆岛弧碎屑岩,变质基性岩和变质中性岩为同源异相,均具活动大陆边缘的弧火山岩特征.结合副变质岩和两类正变质岩的构造属性相同以及普遍具相互伴生关系的特点,该3类岩石应属同一套地层系统的不同物质组分,崇山岩群主体为一套成岩于晚古生代(236~395 Ma)和形成于陆缘弧环境的火山-沉积地层单元;并与南东侧澜沧增生杂岩的志留纪弧火山岩组合成原-古特提斯洋盆东侧不同时代多岛弧的构造格局.综合研究认为,崇山变质杂岩带内的中-深变质岩系(崇山岩群)不(全)是前人认为的元古代结晶基底建造,应为原-古特提斯洋盆向东俯冲在兰坪-思茅地块西缘形成的一套火山-沉积地层系统;崇山岩群主要由年轻的(晚古生代)地层岩石组成,由于后期遭受中生代和新生代变质变形作用后形成了现今所见的"古老"岩石面貌的中-深变质系.   相似文献   

19.
扬子地块东北缘中元古代的大地构造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张永康  刘聪 《江苏地质》1996,20(2):65-71
扬子地块东北缘存在四条主要的中元古代变质带,自南向北依次为江南变质带,沿江变质带,云台-张八岭变质带和连云港-泗阳变质带。它们分别为中元古代的古弧后盆地,火山岛弧,裂谷及弧前盆地。扬子地块东北缘中元古代为活动大陆边缘构造体系,苏胶变质造山带应解体,其中一部分属扬子大陆边缘体系。  相似文献   

20.
通过岩石学及地球化学分析方法,对鄂尔多斯盆地陇东地区二叠系山西组1段—石盒子组8段碎屑岩物源区的母岩类型和构造属性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 山1段和盒8段的砂岩碎屑组成相似,具有基本相同的物源区组成,它们在构造背景、物源及物源特征上具有很好的继承性;砂岩碎屑颗粒镜下特征及石英阴极发光颜色显示母岩主要为变质岩和火成岩;轻矿物特征反映物源与再循环造山带源区中的碰撞缝合线及褶皱—逆掩带物源区密切相关;研究区与北秦岭地区秦岭群和宽坪群斜长石种类一致;构造环境判别图解反映物源区长期受被动大陆边缘物源影响,到晚古生代后期有向主动大陆边缘转换的趋势;源岩判别图解显示物源区主要是长英质岩石;山1段、盒8段沉积岩的REE配分模式均呈右倾型且基本相互平行,与北秦岭地区秦岭群、宽坪群变质岩的稀土元素配分模式相似;锆石U-Pb同位素定年结果显示物源主要来自元古代,有少部分来自晚古生代。综合分析认为研究区主要受被动大陆边缘物源影响,其次为主动大陆边缘物源,母岩主要为北秦岭下元古界秦岭群的片麻岩、石英岩等和中、上元古界宽坪群的绿泥石片岩、阳起石片岩,其次为北秦岭造山带晚古生代岩浆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