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冲绳海槽北部CSH1岩芯地层与碳酸盐沉积特征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对冲绳海槽北部CSH1岩芯地层及岩芯碳酸盐含量的分析表明,该岩芯记录了氧同位素3期以来的碳酸盐沉积特征,其碳酸盐沉积类型属于“大西洋型”。进一步研究表明,溶解作用对该区域碳酸盐沉积变化的影响作用不大;引起本区域碳酸盐变化的主要因素为非钙质物质的稀释作用,其中陆源物质的稀释作用可能控制了碳酸盐沉积的整体特征,而火山物质则对局部层位的沉积起到了显著作用;钙质生物生产力的变化对碳酸盐沉积的整体变化有一定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青海湖、岱海的湖泊碳酸盐化学沉积与气候环境变化   总被引:43,自引:0,他引:43       下载免费PDF全文
于1986—1989年,为探讨全球气候与环境变化的湖泊响应,选择了季风带边缘的青海湖和岱海开展了湖泊碳酸盐化学沉积与气候环境关系的分析研究。发现青海湖近500年来碳酸盐沉积减弱段与小冰期的冷湿气候背景一致;岱海晚更新世以来碳酸盐沉积增强段与冰期的干冷气候吻合。还从内陆湖泊的有效湿度与碳酸盐化学沉积的关系和碳酸盐含量的垂向变化规律,对两区域气候与环境的演化过程、特点和规律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3.
在海南岛的海滩岩中首次发现了微生物岩,这是一种发育在珊瑚(碎屑和砾块)骨骼孔穴中,少量在珊瑚碎块表面的微生物碳酸盐沉积,这些微生物碳酸盐沉积呈叠层或包壳状生长,可黏结细小的生物碎屑,具有独特的发育模式。微生物碳酸盐沉积在南海的发现支持海滩岩的胶结物部分是源于微生物成因的假设,进而肯定了微生物在碳酸盐沉积中所起的重要作用。结合海滩岩组分中微钻孔的发育特征和微生物岩发育模式的描述,在一定程度上填补了我国南方海滩岩中发育微生物碳酸盐沉积物的研究空白。  相似文献   

4.
大澳大利亚湾西部新生代丘状生物沉积和埋藏的中新世(?)堡礁:冷水碳酸盐沉积DavidA.Feary等澳大利亚南部的大陆边缘是全球最大的冷水碳酸盐沉积区,在大澳大利亚湾的新生代层序包括澳大利亚以南极分离和向北漂移期间的碳酸盐沉积记录,其环境在始新世为东...  相似文献   

5.
通过研究南沙群岛西南海区44个站表层碳酸盐沉积特征,综合分析了沉积物类型、碳酸盐的生物组成、矿物成分、地球化学等,根据碳酸盐沉积的岩性参数之间的关系及相应的沉积环境,应用主成分分析统计对比,提出该海区碳酸盐沉积的六个沉积相及其特征:大陆坡半深海-深海相,南部中、外大陆架浅海相,西部中、外大陆架浅海相,南部内大陆架浅海相,礁体相,礁体过渡相。  相似文献   

6.
南海中部海区浮游有孔虫的溶解——碳酸盐溶解作用初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深海碳酸盐溶解作用是海洋沉积学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众所周知有孔虫遗壳是深海底质碳酸盐沉积的主要来源,浮游有孔虫壳的存在与沉积物中碳酸钙的含量密切相关。了解浮游有孔虫的被溶蚀情况,对了解深海碳酸盐溶解作用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根据南海中部海区表层沉积物中浮游有孔虫的分布和碳酸钙含量的分析,对该海区的碳酸盐溶解作用和主要界面的深度作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7.
太平洋美拉尼西亚海盆深海碳酸盐溶解旋回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深海碳酸盐溶解作用,是大洋沉积研究中重要的课题之一;由于溶解强度的变化而造成的碳酸盐溶解旋回,也是海洋学探讨的重要方面。1978年,国家海洋局在西赤道太平洋海区采集了一系列深海沉积柱状样和表层样,为我国研究深海沉积提供了资料。本  相似文献   

8.
黄河三角州沿岸及相邻渤海海域碳酸盐研究(英文)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黄河三角州陆地上河道,河口、潮间带及毗邻渤海海域沉积物中的碳酸盐含量作了分析,在此基础上划分出含量不同的沉积区和亚区。沉积区的划分和其物源有十分良好的对应关系,同一沉积区内的亚区则主要和粒度有关,从而间接反映了水动力环境与生物作用的控制性影响。黄河口沉积物中碳酸盐含量与粒度成反比,其他物源的沉积物则各不相同。黄河口及邻近渤海海域中粘土粒级和碳酸盐含量等值线反映出黄河细粒级沉积物扩散的方向、强度和范围。海洋生源沉积是影响渤海东部和中部沉积物中碳酸盐含量分布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9.
由中国海洋地质学会、中国地质学会海洋地质专业委员会和地矿部海洋地质研究所联合主办的“碳酸盐比较沉积学学术讨论会”于1986年9月3—8日在青岛召开.出席这次会议的86位代表,分别来自地质矿产部、中国科学院、高等院校、石油部、国家海洋局和出版界等属42个单位.向大会提交学术论文64篇,在大会上交流13篇,小会交流18篇.就碳酸盐比较沉积学而言,在我国还是第一次聚会.通过交流和讨论,有力地推动了我国碳酸盐比较沉积学的开展,对促进与碳酸盐沉积有关矿产资源的普查工作也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0.
西沙群岛现代碳酸盐沉积的Ca、Mg、Sr地球化学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作为复杂的外动力作用的综合产物,一般而言,沉积物的组分之间并不存在化学上的平衡关系,因而也就不能用化学计算的方法来推断沉积物或沉积岩的成因.然而,碳盐酸沉积的情况则有所不同.尽管自然界的大多数碳酸盐沉积也是异地成因的,其原生组分之间一般也不存在化学上的因果关系.但是,一旦碳酸盐沉积形成之后,它们在成岩阶段发生的化学变化却是有规律的,与环境因素有着密切的联系.许多学者对碳酸盐沉积Ca/Mg比的分析已经证明,研究碳酸盐沉积主要化学组分的地球化学特征是有环境意义的(Chilingar,G.V.1953,1967).我国西沙群岛是当代世界上重要的碳酸盐沉积区之一.该区沉积作用的主要特点是,以钙质生物的成礁作用和成岛作用为主的复杂动力-化学-生态系统,形成了多种成因不同、岩石学特征也各异的碳酸盐沉积物.研究这些沉积物的鉴别标志,对古相岩的相分析无疑是有意义的.然而,要解决这个问题并不是轻而易举的.对许多问题的认识上的分歧说明,即使就现化沉积而言,同样也存在相分析问题.古代沉积的复杂性当然就更可想而知了.  相似文献   

11.
通过对东北太平洋胡安·德富卡隆起西翼沉积柱样中的碳酸盐含量和浮游有孔虫氧同位素测试以及浮游有孔虫丰度、溶解指数和粗组分的统计,发现在晚第四纪约65 ka以来碳酸盐含量变化幅度大(0 4%~77 2%),相差非常悬殊,但其变化未呈现出冰期时溶解作用减弱、间冰期时溶解作用强烈这样明显的旋回性。粗组分分析结果显示,地层中有明显的浊流沉积发育。另外,碳酸盐含量和浮游有孔虫丰度分析结果揭露了研究区的 CCD在3 500 m左右。研究认为,在约65 ka来水深浅于3 500 m的区域碳酸盐含量的无规律性变化应与浊流沉积影响有直接的关系,而水深深于3 500 m的区域碳酸盐含量主要受控于深海碳酸盐的溶解作用。  相似文献   

12.
研究人员利用高分辨率地震反射剖面和浅海振动岩心及上升海相阶地沉积物测年结果重建墨西哥加利福尼亚湾南部全新世至晚更新世温带至亚热带碳酸盐构造史和沉积形式。研究区位于拉巴斯附近 ,此处碳酸盐形成于构造活动活跃的加利福尼亚裂谷盆地西部狭窄陆架边界断层。地质背景的非热带特征体现在 :1生物碎屑碳酸盐胶结作用不明显 ;2其成分以红藻石 (珊瑚红藻 )、珊瑚、软体动物为主。形成于袋形小海湾和红藻石生物礁的无边缘碳酸盐平地表面积达 2 0 km2 ,厚度达 16 m,构成主碳酸盐生成地。全新世碳酸盐沉积速率是根据地震和岩心数据推断的 ,在…  相似文献   

13.
云南湖泊的碳酸盐沉积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1  
云南湖泊多属中等矿化度的淡水湖泊,碳酸盐沉积物处于缓慢的积累过程。就其外形和成分可分为微粒碳酸盐、颗粒碳酸盐、生物贝壳碳酸盐和陆源碎屑碳酸盐。颗粒碳酸盐多分布在特定环境的湖区,集合粒成因与微生物的生物化学沉积作用有关;球状粒为微晶方解石组成,由藻群落及其代谢物形成的微环境对方解石缓慢沉淀有利;鲕状粒的形成可能与湖泊不定期干涸引起镁、钙比值变化及方解石、文石交替沉淀有关。微粒方解石是碳酸盐沉积的主要矿物形式,局部湖区形成的以颗粒碳酸盐为主的堆积体是云南湖泊早期碳酸盐沉积作用的主要特点。  相似文献   

14.
南沙群岛海区晚第四纪碳酸盐沉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苏广庆  王有强 《台湾海峡》1994,13(3):263-274
本文研究了五个柱状沉积物的碳酸盐沉积。根据沉积物的陆源碎屑和生物骨屑CaCO3沉积作用的特点,把本区沉积物分为五种沉积类;碳酸盐生物组成的门类较多,以有孔虫为主,其次为珊瑚,腹足类等;碳酸盐矿物以低镁方解石为主,还有高镁方解石和文石;与沉积物中CaCO3有关的化学元素10多种。这些元素和稀土元素的含量,比值等,是区分礁相,礁体过渡带和非礁相的标志。所有这些碳酸盐沉积作用的特点表明,区内存在着五种沉  相似文献   

15.
碳酸盐矿物学的研究及其有关的岩相古地理问题,是沉积学的基础研究之一,同时,全世界的石油差不多有一半产于碳酸盐岩中,所以这方面的研究也具有重要的实际意义。方解石和白云石是沉积碳酸盐的主要成分,其化学成分与晶体结构随产地不同而有相当的变化,与其沉积环境及随后的变化密切相关,因此这一方面的研究有助于解决上述问题。  相似文献   

16.
冲绳海槽南部两万年来碳酸盐溶跃面的变迁   总被引:10,自引:4,他引:10  
对冲绳海槽南部表层沉积和晚第四纪沉积柱状样中百余个样品进行了浮游及底栖有孔虫、翼足类等微体化石定量分析。通过表层沉积样品中底栖有孔虫占有孔虫全群比例、底栖有孔虫群中胶结质壳比例、浮游有孔虫碎壳率和浮游及底栖有孔虫丰度等多种标志的水深变化,确定冲绳海槽现代的碳酸盐溶跃面位于水深1500~1600m处。进而,在高分辨率地层学基础上,检验这些指示溶解作用的标志和翼足类丰度等在柱状样中的变化,结果发现末次冰期冲绳海槽碳酸盐溶解作用显著减弱,碳酸盐溶跃面和文石补偿深度急剧变深;至冰后期碳酸盐溶解作用又急剧增强,溶跃面和文石补偿深度又变浅至与现代相当的位置。这些变化与南海等西太平洋其他海区的特征相一致。  相似文献   

17.
在大量前人研究的基础上,通过野外实测,运用沉积相分析方法,结合露头层序地层学、生物地层学、储层成岩作用等方面研究,初步对湖北兴山大峡口二叠系剖面进行了沉积相分析研究,认为该剖面由下至上可划分为两个沉积体系单元,即碳酸盐缓坡沉积体系(相)和碳酸盐台地沉积体系(相)。同时,初步总结出了该剖面的沉积相模式。海平面的升降变化是控制该区沉积相发育和分布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18.
对克里米亚平原晚白垩世和古新世碳酸盐沉积的分散有机质、沥青和油田的多次研究和对黑海西北陆架的偶然调查表明同生有机碳的含量少(达0.1—0.5%)和具有后生沥青的多处显示。后者主要沿碳酸盐岩层中广泛发育的裂隙运移,其形成与比较老的早白垩世沉积有关。  相似文献   

19.
开展西沙海域碳酸盐台地识别及模式总结,不仅具有油气勘探指导意义,而且能丰富碳酸盐岩沉积学理论。基于高分辨率三维、区域二维地震资料,利用古地貌分析,结合碳酸盐岩沉积学类比,确定了南海西北深水区碳酸盐台地类型及展布,分析了其演化过程。认为南海西北深水区中中新世开始发育碳酸盐台地,据构造背景(Ⅰ级)、地理位置(Ⅱ级)将其划分为离岸碳酸盐台地(中中新世)和孤立碳酸盐台地(晚中新世)两大类,据镶边性(III级)和坡度(IV)进一步细分为:离岸台地镶边岛架、离岸台地缓坡、离岸台地陡坡,孤立台地镶边岛架、孤立台地缓坡、孤立台地陡坡等亚类。南海西北部台地经历了由西向东的迁移过程。古地貌和海平面变化是该地区碳酸盐台地生长、持续、消亡的两大主控因素,陆坡隆起控制碳酸盐台地发育范围、规模和迁移方向;凸起控制碳酸盐台地类型、相带和迁移速度;半地堑作为外源容纳空间和输出通道而保证了碳酸盐台地发育的"水清"环境;台地边缘形态决定碳酸盐台地高能相带的分布、类型和规模。海平面上升导致碳酸盐台地由西向东退积,台地面积减小,环礁发育程度趋向成熟。  相似文献   

20.
黄河三角洲沿岸及邻近海区细粒沉积物中的碳酸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何良彪 《海洋科学》1991,15(3):41-45
本文用X-射线衍射法直接计算了来自黄河三角洲沿岸及邻近海区80个沉积样的细粒组分(<2μm)中的碳酸盐含量。计算结果与全样的容量法分析结果基本一致。研究结果表明,本区细粒沉积物中碳酸盐含量变化受沉积物来源、海区水动力作用、海底地貌特征和碳酸盐的地球化学行为等因素所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