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杨学英  周山富 《地层学杂志》2002,26(3):193-196,210,T004
江苏淮安地区上白垩统含盐地层含有丰富的孢粉化石 ,可划分为 3个孢粉组合 :第 孢粉组合为 Clas-sopollis- Quantonenpollenites组合 ;第 孢粉组合为 Classopollis- Lythraites组合 ,这二个组合的地质时代均为土伦期 ;第 孢粉组合为 Schizaeoisporites- Beaupreaidites组合 ,时代为土伦晚期—桑顿期。当地此时为干旱炎热的亚热带—热带气侯。  相似文献   

2.
通过对中纬区完全孢粉植被动态组合规律的分析,可以推导出某一地区沉积剖面中第四纪冷暖气候旋回的孢粉植被动态组合,其方式是:冷期孢粉动态组合,以比该区更北(平原)或更高位(山地)的孢粉植被为中间层,其上下依次对称出现比中间层更南(平原)或更低位(山地)的孢粉植被组合;暖期孢粉植被动态组合,以比该区更南(平原)或更低位(山地)的孢粉植被为中间层,其上下依次对称出现比中间层更北(平原)或更高位(山地)孢粉植被组合。  相似文献   

3.
根据孢粉组合特征及其与国内外有关资料的对比,分析,认为三工河组的孢粉组合时代为早侏罗世晚期,西山窑组和头屯河组的孢粉组合时代为中侏罗世。  相似文献   

4.
河北邯郸HZ-S孔第四纪孢粉组合的定量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孢粉组合的数值分析方法是第四纪孢粉学研究方法的重要内容。以邯郸HZ-S孔为例,采用因子分析、聚类分析、回归分析等多种数值分析方法对该孔第四纪孢粉资料进行孢粉组合带的定量划分。研究结果表明:邯郸HZ-S孔140件孢粉样品自下而上可以划分为5个孢粉组合带;数值分析是进行孢粉组合带划分的一种行之有效的辅助手段。随着计算机的普及和各种统计软件的大量使用。在定性研究的基础上采用多种数值方法,可以使孢粉组合带的划分更精确。  相似文献   

5.
郑月娟  苏飞  陈树旺  张健  黄欣  公繁浩 《地质通报》2013,32(9):1423-1435
下三叠统幸福之路组分布于大兴安岭南部,时代为早三叠世.重新实测了幸福之路组三段建组剖面,采集了孢粉、叶肢介、双壳及植物化石,其中孢粉化石为首次发现.孢粉化石为A lisporites communis-Vittatina costabilis组合,叶肢介为Cyclotun-guzites-Euestheria组合.综合分析孢粉、叶肢介化石组合特征,认为其时代相当于早三叠世早期;幸福之路组孢粉组合在古植物地理区划上与新疆北部晚二叠世—早三叠世孢粉组合关系密切,但也含有华北地台晚二叠世晚期的一些分子,记录了安加拉和华夏两大植物群的交流.幸福之路组与林西组孢粉组合具有明显的连续性.  相似文献   

6.
为探讨更新世以来河北平原东部植被演化和气候变化特征,研究分析了大厂凹陷S9钻孔的孢粉植物群.根据S9钻孔中孢粉的分布,自下而上划分了6个孢粉组合,组合I和组合II为以针叶树为主的针阔叶混交林,组合Ⅲ—Ⅵ为疏林草原植被,整体为稀树草原型植被环境.根据孢粉组合的变化特征,还原了研究区更新世以来的气候变化规律:研究区在早更新...  相似文献   

7.
沉积环境对孢粉组合影响的探讨--以石羊河流域为例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西部干旱区小型内陆流域 (石羊河流域 )内三个地点孢粉分析显示不同地点全新世孢粉组合差异极大。三角域剖面孢粉组合完全以针叶树为主;洪水河剖面孢粉组合下部以旱生草本为主,上部以针叶树为主;终闾区表土孢粉组合中 90 %为旱生草本、灌木。其差异已远远超出气候环境变化所导致的差异。结合沉积相、沉积环境、孢粉在不同沉积环境中的传播、扩散特性的综合分析,笔者认为这种差异是沉积环境、搬运介质差异造成的。三角城剖面处于半封闭环境,接纳储存来自上游的所有沉积物的信息,孢粉组合反映的是流域上游祁连山上的植被状况。洪水河剖面下部冲积地层发育时,剖面处于开放环境,孢粉组合反映当地植被;上部湖相层发育时,剖面处于半封闭环境,孢粉组合的环境指示意义与三角城剖面一致。终闾区表土孢粉组合反映现代风媒环境终闾区植被状况。古环境重建不能仅从孢粉组合出发,必须结合沉积环境综合分析,否则,古环境重建的结果是不可靠的.  相似文献   

8.
黄河源区第三系贵德群孢粉化石组合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锋英  喻建新等 《地球科学》2002,27(4):373-376,T002
研究了青海省玛多县扎陵湖乡哈拉山第三系贵德群剖面的孢粉化石,分析得出其孢粉化石组合为麻黄属-拟白刺粉属-藜粉属组合。通过对该区孢粉组合特征的讨论及与国内相关孢粉组合的对比,认为研究区贵德群的地质时代属于早第三纪渐新世中晚期。据孢粉组合特征推测研究区在这一时期为炎热干旱的气候,植被为灌丛和草原混生类型。  相似文献   

9.
塔里木盆地侏罗纪孢粉植物地理区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塔里木盆地南部地区侏罗纪的孢粉化石 ,可分为 5个孢粉组合 :1) Cyathidites- Classopollis组合 ;2 ) Disac-ciatrileti- Cyathidites- Classopollis- Quadraeculina组合 ;3) Disacciatrileti- Cyathidites- Classopollis- N eoraistrackia组合 ;4) Disacciatrileti- Cyathidites- Classopollis组合 ;5 ) Cyathidites- Classopollis- Disacciatrileti组合。这些组合与塔北地区的组合明显不同 ,与我国华南亚区侏罗纪孢粉组合基本一致 ,属于华南侏罗纪孢粉植物地理亚区的范畴 ,而塔北地区的组合与我国华北亚区侏罗纪孢粉组合大体一致 ,属于华北侏罗纪孢粉植物地理亚区的范畴。因此 ,塔里木盆地侏罗纪孢粉植物地理分区界线应划在盆地的近中间 ,从西北向东南延伸  相似文献   

10.
辽宁北部秀水盆地秀D1井孢粉组合及其地层意义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孢粉化石采自辽宁省北部秀水盆地的秀D1井,分析、鉴定和系统研究结果表明,来自秀D1井井深62.1~1089.7m的孢粉化石自下而上划分为3个孢粉组合,下部孢粉组合(井深703.85~1089.7m)以Osmundacidites-Klukisporites-Podocarpidites为代表,地质时代为晚侏罗世堤塘期(Tithonian),中部孢粉组合(井深381.5~699.3m)以Densoisporites-Cicatricosisporites-Piceaepollenites为代表,地质时代为早白垩世贝里阿斯期(Berriassian),上部孢粉组合(井深62.1~339m)以Cicatricosisporites-Impardecispora-Pinuspollenites为代表,地质时代为早白垩世凡兰吟期—欧特里夫期(Valanginian-Hauterivian)。秀D1井钻遇地层所含孢粉组合特征在区域上可以与冀北地区大北沟组,辽宁西部地区下白垩统义县组、九佛堂组,松辽盆地东南缘下白垩统火石岭组、沙河子组所产的孢粉组合对比。含孢粉组合地层时代的确定解决了井柱地层的划分,以及与区域地层的对比关系,同时为区域地层古生物研究提供了翔实的基础资料。  相似文献   

11.
本文主要对山东彭庄煤矿西补15井太原组上部以及山西组进行采样研究,共分析孢粉样品14块,所有样品中均含有较为丰富的孢粉化石;经分析鉴定,共发现孢粉化石37属107种及部分未定种;根据孢粉化石在地层中的纵向分布规律及其含量变化,自下而上建立两个孢粉组合:Ⅰ.Laevigatosporites Granulatisporites组合(太原组上部),Ⅱ.Gulisporites cochlearius Leiotriletes adnatus Sinulatisporites sinensis组合(山西组);并将本区孢粉组合特征与华北其他地区进行了比较;明确了本区孢粉组合的地质时代,组合Ⅰ为早二叠世晚期,组合Ⅱ为中二叠世早期,即本区下、中二叠统界线应置于山西组底部泥岩之底;最后,根据孢粉特征恢复了相应地质时期的古气候,继而进一步佐证了本区下、中二叠统界线。  相似文献   

12.
对山东兖州东滩补33孔(地理坐标北纬35°27'19"、东经116°51'32")采取孢粉样品并进行了分析,从太原组到下石盒子组都有大量孢粉化石,经分析鉴定和统计,共发现孢粉化石55属155种及部分未定种。根据孢粉属种的纵向分布规律及含量的变化,建立了本区早二叠世3个孢粉组合,自上而下为:.Florinites-Punctatisporites组合(428.36~369.10m);.Punctatisporites-Sinulatisporites组合(543.43~496.95m);.Thymospora pseudothiessenii-T.thiessenii组合(589.20~550m)。本孔孢粉组合与华北地区的孢粉组合以及其他地区的孢粉组合进行对比,由于华北地区石炭系—二叠系界线与国际接轨,移至Pseudoschwagerina带之底,因此,孢粉组合时代分别为早二叠世早期、早二叠世中期、早二叠世晚期。最后,结合层序地层划分分析了古气候变化。  相似文献   

13.
研究西伯利亚西部白垩纪沉积层的孢粉可以建立孢粉组合的参照序列。本文运用采自海相剖面的材料与菊石化石带进行对比,建立了下白垩统和上白垩统一些层位中的孢粉化石带。这些新确立的孢粉组合层序反映了白垩纪孢粉植物群的演化阶段。由于生物相和古地理特征的变化,孢粉组合在横向上变化较大,很难依据孢粉资料进行地区间的精确对比。然而,有些孢粉组合演化发展的总体趋势能用于对比、定义部分地层层位。  相似文献   

14.
根据五大连池地区 4个钻孔剖面孢粉分析研究结果 ,从下往上划分 3个孢粉组合带。Ⅰ组合带木本植物花粉中 90 %以上是第三纪常见分子 ,并以裸子植物花粉高含量为特征 ,草本植物花粉体积分数均超过 2 0 %,且类型也比较多 ,时代定为渐新世比较合适 ;Ⅱ组合带木本植物花粉主要以桦木科花粉为主 ,针叶树种花粉极少 ,与山东山旺中新世孢粉组合特征相似 ,时代应为中新世 ;Ⅲ组合带以草本植物花粉高含量为特征 ,与大同盆地晚新生代孢粉组合带Ⅲ相似 ,时代为更新世。值得提出的是 ,Ⅰ组合带底部火山岩上下均有丰富的孢粉化石 ,这对重新认识五大连池火山岩的喷发时代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5.
兰州郊区空气孢粉组合及特殊天气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兰州市北部林场花粉捕捉器样品记录了2006年3-12月份空气孢粉的散布情况。样品分析结果表 明,空气孢粉组合可基本反映当地植被组成,不同季节中孢粉组合主要成分与优势植物花期一致。早春空气孢 粉以乔木为主;晚春至早夏为灌木花粉高峰期;夏季及秋冬季草本植物花粉在组合中占优势,其中6月份为一 年内孢粉通量最高峰时期。蒿属和藜科花粉在全年多数时段都是空气孢粉的主要成分,应为兰州地区最主要的 致敏花粉。特殊天气对孢粉组合影响明显:尘暴天气使草本植物花粉数量升高;降雨天气使乔木花粉比例升高, 草本植物花粉比例降低,其中短期强降雨使空气孢粉数量增加,而连续降雨天气使空气孢粉数量降低。  相似文献   

16.
孢粉相是反映沉积物及其成岩作用环境的沉积有机质组合。为了评价柴达木盆地北缘东段中下侏罗统烃源岩生烃潜力,对中下侏罗统孢粉相进行了详细研究,基于有机质组份的鉴定和统计,将中下侏罗统划分为5个孢粉相带:第Ⅰ孢粉相带为煤质—具结构陆生质有机质组合,分布在小煤沟组;第Ⅱ孢粉相带为无定型有机质组合,分布在大煤沟组1段;第Ⅲ孢粉相带为煤质—草质有机质组合,分布在大煤沟组2~4段。第Ⅳ孢粉相带为无定型—草质有机质组合,分布在大煤沟组5段;第Ⅴ孢粉相带为无定型—半无定型—结构水生质有机质组合,分布在大煤沟组第7段。大煤沟组第1段、第7段烃源岩孢粉相带有机质类型最好,是最有利的生油气层段,其次是大煤沟组第5段,其它层段生烃潜力差。  相似文献   

17.
泰宁白垩纪红层盆地由朱口、梅口、龙安3个盆地组成,盆地内出露的岩石地层为沙县组和崇安组。近期工作,首次在龙安盆地沙县组采获植物化石和孢粉化石,梅口盆地崇安组采获孢粉化石。根据植物化石及孢粉组合特征,沙县组地质时代为晚白垩世早、中期,相当于赛诺曼期-土仑期(Cenomanian-Turonian);崇安组为晚白垩世晚期,相当于康尼亚克期-马斯特里赫特期(Coniacian-Maastrichtian)。依据泰宁梅口盆地崇安组孢粉组合特征,建立晚白垩世晚期Pinuspollenites-Ulmipollenites minor组合,以代表福建白垩纪第Ⅵ孢粉组合。  相似文献   

18.
冀东探区南堡凹陷北13井、北26井、北28井、高6井、高7井、高10井、高20井、高27井和高39井124个样品的孢粉资料显示南堡凹陷东营组为波形榆粉高含量孢粉组合。其裸子植物的松科花粉含量高,被子植物的榆粉属、栎粉属、胡桃粉属和桦科植物花粉丰富。该孢粉组合在东营组三段上亚段为波形榆粉(Ulmipollenites undulosus)-栎粉属(Quercoidites)亚组合;东营组二段为胡桃粉属(Juglanspollenites)-椴粉属(Tiliaepollenites)亚组合/松科(Pinaceae)-藜粉属(Chenopodipollis)亚组合,并详细分析东营组二段两个不同孢粉亚组合的形成原因;东营组一段为雪松粉属(Cedripi-tes)-云杉粉属(Piceapollis)亚组合。通过南堡凹陷与渤海湾盆地其他凹陷孢粉组合的对比,结果显示南堡凹陷与渤海湾盆地其他凹陷孢粉组合特征总体一致,然而又具有自己的特点。根据孢粉组合中主要裸子植物和被子植物花粉的分布时限以及少量新近系繁盛分子的出现,判断南堡凹陷东营组的时代为渐新世。  相似文献   

19.
符俊辉  薛祥煦 《西北地质科学》1993,14(2):109-121,T003
首次发现并系统研究了河南镇平早白垩世白湾组的孢粉组合及其特征,将其划分为上、下两个孢粉亚组合。上亚组合以Classopollis-Schizaeoisporites-Jugella-Cicatricosispori-tes为特征,下亚组合以Classopollis-Schizaeoisporites为特征。根据孢粉组合特征,把白湾组上段的时代确定为早白垩世,并以上、下两个亚组合分别代表欧特里期-巴列姆期和别里亚士期-凡兰今期。白湾组孢粉组合的发现不仅为河南南部早白垩世地层的划分与对比提供了孢粉学证据,更重要的是对建立周口盆地晚期中生代地层层序及油气勘探的综合评价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一定的实际意义。  相似文献   

20.
对鲁西南地区晚古生代含煤地层中采取的岩芯样品进行分析、鉴定和统计,发现了大量保存良好的孢粉化石,总计76属189种及部分未定种。根据孢粉植物群演化的阶段性、主要属种的纵向分布规律和含量上的变化,建立了本区二叠纪的四个孢粉组合带,自下而上为:Ⅰ.Laevigatosporites vulgaris-Florinites junior(VJ)组合;Ⅱ.Gulisporites cochlearius-Sinulatisporites sinensis(CS)组合;Ⅲ.Patellisporites meishanensis-Torispora laevigatus(ML)组合;Ⅳ.Triquitrites-Anticapipollis tornatilis(Tt)组合。它们分别归于本区早二叠世早期的太原组中上部(组合Ⅰ),早二叠世中期的山西组(组合Ⅱ),早二叠世晚期的下石盒子组(组合Ⅲ)和晚二叠世早期的上石盒子组(组合Ⅳ)。简介了各孢粉组合的特征及其与邻区及华北部分地区同期的孢粉组合的对比,并讨论了各孢粉组合所代表的古植被面貌和古气候环境。另外,太原组下部和本溪组由于化石稀少,且保存状况较差,不足以建立孢粉组合,有待今后再作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