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34 毫秒
1.
16排螺旋CT在颈动脉体瘤的诊断及术式选择中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探讨16排螺旋CT对颈动脉体瘤的诊断及术式选择的应用价值。材料与方法应用16排螺旋CT对12例彩色超声多普勒诊断颈动脉体瘤患者行CT颈部血管造影CTA(即CT增强检查),采用容积再现(VR)、最大密度投影(MIP)、多平面重建(MPR)技术处理图像。结果:12例肿瘤均位于颈总动脉分叉处,平扫为等密度或稍高密度,边界清楚,增强扫描呈明显强化,颈内外动脉分离,角度增大.结论:16排螺旋CT对于颈动脉体瘤的诊断和术式选择起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2.
多层螺旋CT在烟雾病诊断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16排螺旋CT血管造影(MSCTA)及其重建在烟雾病诊断与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材料与方法分析15例烟雾病病例.受检者均行颅脑CT平扫和MSCTA检查.在ADW4.2工作站上作容积再现(VR)、最大密度投影(MIP)和多平面重建(MPR).结果多层螺旋CT血管造影均清晰显示发生狭窄、闭塞的颈内动脉、Wills环血管近侧端以及明显增多、扩张的脑底部侧支血管影,其中双侧颈内动脉闭塞6例,单侧颈内动脉伴同侧大脑后动脉狭窄1例,单侧大脑中动脉8例,其中1例同时动脉瘤.所有CTA图像均可评价侧支血管情况,表现为相应血管及其分支的粗大、增多、迂曲延长.VR重建图像有利于显示狭窄段与周围骨性结构空间关系,但在显示、评价脑底增生小血管和侧支血管方面不及MIP和MPR重建.结论综合运用多种重建技术,多层螺旋CT血管造影不仅可以清晰显示狭窄血管,还可以评价狭窄远端血管和侧支血管等情况,直观显示病变周围空间结构关系,从而为治疗提供重要的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64排螺旋CT血管造影对主动脉夹层的诊断价值.方法: 2005年9月至2006年9月对连续88例临床疑似主动脉瘤患者进行了64排螺旋CT血管造影检查,采用多层面重建(MPR);曲面重建(CPR);容积显示(VR)和仿真内镜(VE)等多种后处理技术并结合原始横断增强图像进行综合分析.结果: MDCTA共显示主动脉夹层32例,可以准确评估主动脉夹层的分型及范围、内膜剥离、破口位置、真假腔及血栓情况、主要分支血管开口等,符合临床诊断要求.结论: 64排螺旋CT血管造影术对主动脉夹层的评价是可靠和准确的,可作为目前对临床疑似主动脉夹层筛查的首选影像诊断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16排螺旋CT三维及最大密度重建技术在肝癌动门脉分流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64例肝癌伴动门脉分流患者的16排螺旋CT增强图像进行三维及最大密度重建,并对重建图像进行观察和分析(与CT轴位图像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图像进行对照).结果:16排螺旋CT三维及最大密度重建技术能全面、直观、多方位地显示肝癌动门脉分流的影像征象,并能较好显示动门脉分流导致的血液动力学改变.结论:16排螺旋CT三维及最大密度重建作为轴位CT图像的重要后处理技术,具有无创、直观、快速显示肝癌动门脉分流各种影像征象的特点,为临床诊断和治疗肝癌动门脉分流提供可靠的依据.  相似文献   

5.
64排螺旋CT脑血管成像在烟雾病诊断中的应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讨64排螺旋CT血管造影在诊断烟雾病中的应用价值.材料与方法:分析12例烟雾病病例.其中男5例,女7例,年龄16~72岁.对受检者行颅脑CT平扫及CTA检查,采用容积再现(VR)、最大密度投影、多平面重建技术处理图像.结果:12例病人均见基底节区扩张的脑血管,即烟雾血管.其中9例颅内可见不同部位的出血灶.CTA可清晰显示狭窄、闭塞以及增多的脑血管.VR重建有利于显示病变血管与周围结构的空间关系,但在显示细小血管和侧支方面不如MIP和MPR.6例病人有DSA检查,DSA显示颈内动脉终末段或大脑前动脉、大脑中动脉近端闭塞以及基底节区增生血管网,病理血管分布与CT一致.结论:64排螺旋CT血管造影对诊断烟雾病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6.
64排螺旋CT尿路造影对原发输尿管癌的诊断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分析原发输尿管癌的CT表现,评价64排螺旋CT尿路造影对原发输尿管癌的诊断价值.方法: 分析48例经病理证实原发输尿管癌患者64排螺旋CT尿路造影的影像表现,对多层面重建、曲面重建、容积显示(VR)和最大密度投影(MIP)等多种后处理技术结合原始横轴位图像进行综合分析.结果: 48例原发输尿管癌患者,发生于上段5例、中段12例、下段24例,7例为多发.28例可见输尿管梗阻,梗阻上段输尿管均有不同程度扩张和肾盂积水.结论: 64排螺旋CT尿路造影准确评估原发输尿管癌的位置、形态、范围及周围组织改变,可靠、准确,可作为目前临床检查原发输尿管癌的首选影像诊断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7.
16排螺旋CT下肢低剂量造影剂血管成像可行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l6排螺旋CT低剂量造影剂下肢血管成像的可行性. 资料与方法 66例下肢CT血管成像(CTA)分为3组,采用不同的造影剂量:150 ml,120ml 和80ml.根据原始图像和最大强度投影(MIP)重建图像评价,3组下肢动脉显示程度;并测量动脉内造影剂的浓度.结果:下肢动脉在3组病例中均清晰显示.显示程度评分,3组间无统计学差异.3组动脉内的造影剂浓度均维持在较高的水平,统计学无显著性差异. 结论 l6排螺旋CT下肢血管成像使用低剂量造影剂可以满足临床需要.  相似文献   

8.
16排螺旋CT在颈动脉海绵窦瘘诊断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探讨16排螺旋CT血管造影(CTA)在诊断颈动脉海绵窦瘘中的应用价值。材料与方法分析18例颈动脉海绵窦瘘病例。对受检者行颅脑CT平扫及CTA检查,采用容积再现(VR)、最大密度投影(MIP)、多平面重建(MPR)技术处理图像。结果18例均海绵窦扩大.动脉期眼上静脉显影并扩张,8例动脉期大脑中静脉显影并扩张。其中一例同时合并左侧大脑中动脉动脉瘤。结论16排螺旋CT血管造影对诊断颈内动脉海绵窦瘘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9.
目的:分析囊性肾癌的CT表现,探讨多层螺旋CT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11例囊性肾癌的临床表现、CT及病理资料。CT成像技术为采用64排螺旋CT平扫及三期增强扫描,并行冠状位、矢状位的多平面重建。结果:11例囊性肾癌均显示为囊性或囊实性肿块,规则或不规则,大小不一,均有囊壁增厚。其中壁结节占9例,瘤内分隔占4例,囊壁钙化占4例。囊壁及分隔厚薄不均,增强后可见囊壁、囊内分隔及壁结节的强化,主要呈"快进快出"的特征。多平面重建图像显示肿瘤细节及其与周围结构关系更加清晰。结论:囊性肾癌具有一些特征性的CT征象,多层螺旋CT多期增强扫描及多平面重建有助于明确诊断,但需与肾脏其他囊性病变相鉴别。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MSCT)血管及尿路联合成像在泌尿系疾病中的应用价值。方法:收集58例临床有泌尿系症状患者行泌尿系常规CT平扫、双期增强扫描、排泄期全尿路扫描,将原始数据传送至工作站行图像后处理,分别获得动脉期及排泄期VR、MIP、MPR、CPR重建图像。结果:58例中,诊断为肾盂输尿管结石28例,肾癌6例,肾盂癌4例,输尿管癌2例,膀胱癌3例(已经侵犯输尿管),外压性输尿管狭窄11例,先天性肾发育异常4例。本组中42例经手术病理证实,16例经临床检查证实。58例患者经多层螺旋CTA及CTU联合成像,均可直观、可靠地显示泌尿系的正常解剖及病变与周围组织、器官和血管的关系。结论:MSCT血管期与排泄期联合成像能多方位、多角度显示泌尿系统正常解剖和病变与邻近血管之间的关系,为泌尿系统疾病的诊断、手术方案的选择提供重要可靠的参考依据,具有更高的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卷积神经网络(CNN)在颅底骨折CT诊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搜集3 100例颅底骨折患者及2 467例正常患者的颅骨CT图像数据,经纳排标准筛选,最终选用2 488例颅底骨折及1 628例正常患者的颅底CT图像数据。对CT图像进行骨折标注后,随机分配训练集和测试集后。通过CNN构建颅骨区域识别算法模型和颅骨骨折检测算法模型,随后在测试中以颅底骨折区域识别和头颅骨折、颅底骨折对模型进行验证,验证指标为精准率(precision)、召回率(recall)、平均诊断耗时;与人工组(低年资放射科医师)测试进行诊断效能对比。结果:通过CNN运算获得的稳定模型后进行测试对比,结果显示全颅底区域骨折、前、中、后颅底骨折精准度均<0.5,低于人工组(均>0.63);召回率>0.89,均优于人工组(均<0.8);平均诊断时间为(3.12±2.67)s,明显少于人工组诊断时间。分别在颅底骨折区域测试中,精准度率:前颅底>中颅底>后颅底,召回率:中颅底>后颅底>前颅底。结论:基于CNN颅底骨折算法模型对于颅脑外伤患者CT诊断颅底骨折在召回率、诊断耗时均优于人工测试结果,在辅助临床诊断、降低漏诊及诊断耗时方面具有一定的价值。   相似文献   

12.
目的:分析多层螺旋CT血管造影(MSCTA)在原发性肝癌(PLC)患者肝动脉-门静脉瘘(HAPVF)及肝外供血动脉评估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介入科2015年9月~2017年4月收治的86例PLC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MSCTA图像显示的肿瘤最大径将受试者分为A、B、C三组,其中A组(肿瘤最大径不超过5 cm)22例,B组(肿瘤最大径介于5~10 cm之间)28例,C组(肿瘤最大径超过10 cm)36例,对比分析MSCTA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评价HAPVF发生率及肝外异位动脉供血,并以DSA的结果为"金标准",分析MSCTA评估HAPVF发生率及肝外异位动脉供血的准确性,并分析与HAPVF发生相关的危险因素。结果:86例PLC患者经DSA检查共发现44例HAPVF,发生率为51.2%(44/86),中央型24例(占54.5%),周围型20例(占45.5%),以DSA结果为"金标准",MACTA共检出42例,检出总准确率为95.5%(42/44),中央型24例,检出准确率为100%(24/24),周围型18例,检出准确率为90%(18/20)。MACTA的检出结果与DSA对照,不存在显著性差异(χ2=3.097,P=0.078>0.05);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肿瘤数目、肿瘤最大径超过5 cm、有肝硬化是HAPVF形成的危险因素;经DSA检查显示肝动脉供血来源70例,肝外供血来源11例,所有肝外供血来源均发生在B、C组,发生率分别为14.3%(4/28)和19.4%(7/36),其中周围型9例(占81.8%),中央型2例(占18.2%)。以DSA结果为"金标准",MACTA共检出肝外供血来源10例,检出准确率为90.9%(10/11),MACTA的检出结果与DSA对照,不存在显著性差异(χ2=1.048,P=0.306>0.05)。结论:MACTA能细致评价肿瘤的供血来源及HAPVF情况,了解肝动脉、门静脉、肝肿瘤解剖及变异情况,为PLC患者介入治疗时提供术前客观依据。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颅骨板障型脑膜瘤的CT和MRI影像表现。方法:收集2012年1月至2013年6月经病理及免疫组化证实的颅骨板障型脑膜瘤病例共2例,分析其临床、病理及CT表现。结果:发生于额颞顶骨交界部1例、顶骨1例,病理证实前者为透明细胞型、后者为上皮型。前者为成骨性骨质破坏,CT表现为颅骨骨质明显增厚,边缘毛糙,内外板界限不清,部分病变内侧可见弧形钙化;后者为溶骨性骨质破坏,MRI表现为T1WI等低信号,T2WI等信号,增强扫描强化明显、均匀。结论:CT和MRI能对不同骨质破坏方式的板障型脑膜瘤的大小、形态和周围组织的侵犯程度作出较准确的诊断。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64层螺旋 CT 脑 CTP 联合头颈 CTA 对缺血性脑卒中早期诊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收集50例拟诊急性脑梗死患者,均于急性发作12 h 内完成 CTA 及 CTP 检查,并及时行相关临床治疗,30 d 后复查头颅 CT 或 MRI 平扫。结果梗死区 CBF、CBV 与对侧相应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1),半暗带区 CBF、TTP 与对侧相应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1),CBV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CTP 诊断半暗带,与复查结果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敏感度为95%,特异性为69%;斑块最多见于颈动脉叉(21%)、颈内动脉颅内段(17%)及大脑中动脉(19%),52%为易损斑块。大脑前循环 CTP 异常同侧供血动脉的狭窄程度与对侧相比,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 =0.005),同侧供血动脉的斑块类型及易损斑块与对侧相比,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 <0.001)。结论:CTP 能够快速直观区分梗死区与半暗带,以“CBV-TTP不匹配,且 delayTTP >6 s”方法诊断半暗带准确性较高,大脑供血动脉中度以上狭窄、软斑块、混合斑块以及易损斑块等与脑缺血呈明显正相关,CTP 联合 CTA 对急性脑卒中有很高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128层螺旋CT血管造影联合彩色多普勒超声(CDFI)在诊断颈动脉狭窄性病变(CAS)中的应用价值。方法:58例颈动脉狭窄患者分别于1周内行128层螺旋CTA及彩色多普勒血管超声检查,共计116个节段,以DSA检查结果为金标准,比较分析MSCTA与CDFI对颈动脉狭窄诊断的结果。结果:MSCTA检出轻度狭窄9支,中度狭窄12支,重度狭窄18支,完全闭塞14支;经CDFI诊断轻度狭窄9支,中度狭窄13支,重度狭窄19支,完全闭塞13支。对颈动脉轻、中、重度狭窄及闭塞的诊断符合率分别为84.6%、79.5%、86.7%、92.8%及82.6%、76.7%、85.1%、91.2%,MSCTA与CDFI对不同程度颈动脉狭窄检查结果一致性极佳(佳2=247.56,ν=17,P<0.001,Kappa=0.872)。结论:MSCTA与CDFI对颈动脉狭窄性病变诊断具有良好的一致性,两者联合可广泛用于颈动脉狭窄性病变的筛查和诊断,为治疗方案的选择提供重要的参考依据,可作为基层医院颈动脉狭窄的重要筛查依据而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冠状动脉CTA在冠状动脉-肺动脉瘘(CPF)诊断中的临床价值。材料和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10月至2016年10月于我院行冠脉CTA确诊的CPF共13例,其中男8例,女5例,年龄范围53~71岁,平均年龄62岁,心率61~73次/min,所有患者均行回顾性心电门控冠状动脉CTA成像,所得图像采用容积再现(VR)、最大密度投影(MIP)、多平面重组(MPR)和曲面重组(CPR),观察CPF。结果:13例确诊为CPF的患者中,单侧冠状动脉供血7例,双侧冠状动脉同时供血6例,其中左前降支近段为主要供血动脉共8例(61.5%)。所有CPF均于心表面观察到不规则高密度迂曲扩张血管团,表现为"团簇状"改变,13例可见畸形血管团,7例肺动脉可见"喷射征",6例可见肺动脉内"烟雾征"。5例供血动脉可见动脉瘤形成。9例供血冠状动脉呈轻-中度狭窄,且均位于畸形血管开口近端。结论:冠脉CTA可准确检出CPF,迂曲扩张的团"簇状"血管团和冠状动脉-肺动脉瘘口"喷射征"是CPF的典型征象。   相似文献   

17.
目的:提高对原发性纵隔卵黄囊瘤的CT诊断准确率。方法:回顾性分析13例原发性纵隔卵黄囊瘤的临床表现及CT特征。结果:13例患者中均为年轻男性,年龄18~33岁,平均年龄为25岁,肿瘤均位于前纵隔,其中右前纵隔7例,左前纵隔2例,前中纵隔4例;13例患者中7例行血清甲胎蛋白(AFP)定量检测,均高于正常值;12例直径大于8cm,增强后9例呈不均匀强化,4例均匀强化;12例与大血管关系密切,其中6例明显包绕邻近大血管;6例可见胸腔积液,3例可见心包积液;3例纵隔有肿大淋巴结。结论:原发性纵隔卵黄囊瘤好发于年轻男性,常位于前纵隔,病灶体积较大,内可见多发囊变坏死区,CT可以清楚显示病灶与邻近血管的关系,结合AFP检测有助于提高其诊断准确率。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MSCTA腹部血管成像对肝脏肿瘤的介入治疗操作的指导价值.材料和方法:对于37例介入手术病例进行术前常规MSCTA腹部血管成像检查,术前多平面、多角度分析腹腔干开口位置;肝脏及肿瘤血管各分支开口部位、走行方向;肿瘤供血动脉和变异等细节,进而指导介入手术中的插管操作.结果:术前MSCTA清晰显示正常解剖腹腔干动脉及肠系膜上动脉开口16例,开口位置偏移9例,腹腔干动脉及肠系膜上动脉开口共干4例,腹腔干动脉闭锁2例.32例清晰显示腹腔干动脉,肝总动脉,肝固有动脉分支及走行方向.29例显示了肿瘤供血动脉,2例显示出变异肿瘤血管.结论:由于术前有MSCTA指导肝脏相关血管的分支走行信息,使介入操作能更准确地控制导管进入到靶血管中,明显减少了插管的时间,提高了肝脏肿瘤TACE介入治疗的成功率,TACE术前常规对患者进行MSCTA腹部血管成像对介入操作有很高的指导价值.  相似文献   

19.
目的:评价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MSCTA)在急性肠系膜缺血性疾病中的诊断价值。方法:搜集2010年1月至2013年1月临床拟诊急性肠系膜缺血性疾病患者30例,分别行MSCTA检查,动脉期扫描延迟时间采用手动触发扫描,动脉期扫描结束后立即进行静脉期扫描,对比剂60mL,注射速率4mL/s。将获得薄层数据传至AW4.4工作站,分别进行多平面重组、曲面重组、容积再现和最大密度投影。结果:30例急性肠系膜缺血性疾病均经临床证实,其中20例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证实,MSCTA检查结果与DSA结果一致;肠系膜上动脉栓塞14例,合并动脉夹层2例,肠系膜下动脉栓塞6例,肠系膜上静脉8例,肠系膜下静脉2例。结论:MSCTA检查安全、快速、准确及价廉,是诊断急性肠系膜缺血性疾病的首选检查方法,对临床早诊断和早治疗有重要的指导价值。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能谱CT成像定量分析在鉴别诊断周围型肺癌和肺炎性肿块中的价值。方法:研究对象选择2011年7月至2015年2月在我院进行治疗的肺部孤立肿块患者共84例,将其分为周围型肺癌组38例和肺炎性肿块组46例,对所有患者进行能谱CT成像定量分析,观察其检查结果,分析其诊断价值。结果:静脉期下周围型肺癌在不同ke V的CT值均明显高于肺炎性肿块组,两组比较具有显著差异(P<0.05),动脉期下周围型肺癌在不同ke V的CT值均明显高于肺炎性肿块组,两组比较具有显著差异(P<0.05),周围型肺癌的碘浓度与能谱斜率在动静脉期与肺炎性肿块具有显著差异(P<0.05),而水浓度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采用能谱CT成像定量分析对于周围型肺癌和肺炎性肿块的鉴别诊断准确性较高,具有良好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