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测井解释最优化方法中的误差和约束条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最优化技术是目前国内外进行岩生分析和煤层分析中技术较先进,应用效果较发了的一种方法,,煤田测井的CASSAY程序所采用了最优化方法,其目标函数中引入了误差和约束项,但由于煤田测井方法的特点以及其数字,物理和地质意义不明确,给实际应用该程度带来许多困难,当解释模型确定后,测量误差,响应方程误差和约束误差的取值是最优化结果的关键。本文将就煤田测井解释的最优化方法中有关的误差,误差取值,约束条件和约束误差进行讨论,并给出适合于煤田测井的民化解释流程。  相似文献   

2.
目前,测井解释技术正逐渐由单井解释向多井解释研究发展。多井解释是基于地震、地质、测井和油藏工程等多种学科的综合解释技术,它有效降低了测井分析结果的不一致性和差错率。本次开发的多井测井解释软件是基于W indows操作系统,专门为测井解释设计的微机测井应用软件包。软件分为数据管理、数值分析、地层对比、连井剖面、储层参数分布共五大功能模块,在生产中为提高测井解释符合率和降低劳动强度提供了技术平台。  相似文献   

3.
李大心 《物探与化探》1989,13(6):429-434
直方图技术是测井解释小一种简便、直观的分析方法。该技术特别适宜于解释人员用来检查原始测井曲线质量,选择解释模型所需的地层参数。在某些有利情况下,还可以应用该技术进行地层对比,以及沉积环境识别。  相似文献   

4.
作者在本文中讨论了小波神经网络概念和油水测井曲线段的频率特性。以小波分析为数据预处理工具,首先用小波分解高频成分对测井曲线进行分段,然后应用小波分析提取出测井段的分频能量特征向量,以此向量代表井段的信息,并作为神经网络的输入,进行神经网络的测井解释,实现了小波神经网络的测井分段油水解释。  相似文献   

5.
在阐述了测井资料自动化处理解释系统(测井系统)应用软件的开发背景、设计思路和特点的基础上,详细介绍了该测井软件的数据预处理模块、岩性识别模块、孔隙度预测模块、伽玛测井解释模块、测斜数据处理模块、成果输出模块等六大模块的主要功能。测井系统开发完成后,在多个铀矿地质勘查项目测井工作中进行了推广使用,其解释结果准确、资料美观且解释速度快,取得了皇好的应用效果。  相似文献   

6.
测井是铀矿地质勘查的主要技术手段之一,因其基于特有的放射性原理和快捷准确且成本较低的特点,用于直接确定钻孔内铀矿(化)层的空间位置、品位及厚度,经放射性平衡系数等修正的γ测井解释结果一直用于铀资源量的估算。我国核工业地质系统在20世纪50年代引进借鉴苏联技术的基础上,从60年代开始逐渐完善和创新发展了γ测井技术,形成了独立自主的γ测井技术体系和标准体系,为铀矿勘查和铀矿资源储量估算提供了保障。文章从γ测井的仪器设备、方法技术、测井模型、解释修正和技术标准五方面,全面回顾了我国γ测井技术发展历程及其发展现状和主要研究成果,并对我国γ测井技术未来发展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7.
将测井约束反演技术应用于卧龙湖煤矿首采区的地震资料岩性解释过程中。阐述了测井约束反演技术的基本原理,并针对煤田测井数据进行处理与分析;对地震子波进行分析提取,再进行迭代反演运算。通过对煤矿首采区的岩浆岩及煤系进行的综合地质分析,利用测井约束反演技术实现了岩浆岩与煤系的薄层分布信息预测。结果表明,该方法有效地提高了地震数据的分辨率,能解释常规剖面上不易识别的一些地质现象,为采区岩浆岩的分布提供详实的信息。   相似文献   

8.
通过铀矿测井资料处理解释系统的研发,实现了从测井曲线计算处理、岩性识别、孔隙度预测、γ测井解释、测斜数据处理到仪器校准核查、物探参数计算、成果输出等铀矿测井资料处理全过程的数字化。系统既适用于地浸砂岩型铀矿又适用于硬岩型铀矿的测井数据处理解释,并且对《γ测井规范》和《地浸砂岩型铀矿地球物理测井规范》提供了充分的支持。系统通过了模型测试和实际应用测试,在一致性、准确性、实用性上均达到了规范的要求,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9.
水淹层解释系统是集测井数据库管理、解释结果图形显示和人机交互为一体的测井分析解释系统。该系统为解释方法研究提供灵活方便的研究平台。利用小波变换和人工智能技术判断储层类型,并按岩相分别建立了水淹层解释参数模型。测井数据库为方法研究和测井数据处理提供数据支持。解释成果表的自动生成、解释结果的图形显示和人机交互修改功能,有利于提高测井解释速度和精度。  相似文献   

10.
地球物理测井在天然气水合物勘探中的应用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天然气水合物是一种潜在的巨大能源。美国、日本、俄罗斯等发达国家在该领域已经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工作,试图从各个角度去探测天然气水合物的存在并评价其蕴藏量。地球物理测井在天然气水合物探测与储量评价领域发挥了重要作用并且随着以勘探天然气水合物为目的的钻井的增多,日益受到重视。基于国内在该领域研究较少的现状,综述了国外地球物理测井技术在天然气水合物勘探中的应用,详细介绍了常规测井方法定性识别和定量评价天然气水合物储层的孔隙度、饱和度方法和技术,基于含天然气水合物储层的碳氧比能谱测井解释模型以及成像测井在含天然气水合物井段的测井响应。并在此基础上分析了我国在该领域的研究思路。  相似文献   

11.
用自然伽玛曲线与岩石粒序关系解释沉积相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分析了三角洲相的自然伽测井曲线与岩石粒度的相关关系,并应用数学处理方法,对自然伽至测井曲线形态特征进行了量化,建立起与各种沉积相相对应的测井曲线形态标准特征模式,利用计算机自动解释沉积相类型。  相似文献   

12.
康国军 《吉林地质》1997,16(1):76-80
本文讨论了利用低强度中子源在萤石矿进行中子活化测井的测量技术问题,以及资料的处理方法和解释,并用实测结果验证了利用低强度源进行中子活化测井的可行性和有效性。  相似文献   

13.
单井划相与可视化交互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测井曲线进行单井划相是建立储层地质模型的重要基础工作。利用图象识别技术实现了人工“相面”法自动化,加快了划相速度,减轻了测井分析家的划相劳务。但未减少他们对划相质量的担心。利用可视化技术加强可视化交互功能的开发,所形成的可视化交互单井划相系统,充分吸取自动划相和人工解释的优点,得到了测井分析家的认可和喜爱。  相似文献   

14.
借助葵花岛构造油藏描述的实际资料,较详细地叙述测井资料与地质,测试资料紧密结合,通过对四性特征分析,建立测井解释模型和各种解释图版,并建立起适合研究区不同储层的划分有效厚度的物性,电性标准,在储层渗透率计算方面采用先进的神经网络技术。从测井角度对储层非均质性进行精细描述,综合解释出油,气,水层,为储量计算和储层评价提供可靠的物性参数。  相似文献   

15.
龚劲松 《江苏地质》2005,29(3):178-181
多功能测井解释理论通过对测井学、渗流力学、油藏物理学等多门学科的综合,突破了以往测井解释主要以含油饱和度高低判别油水层的传统观念,认为相对渗透率的大小或束缚水饱和度的高低才是决定储层产液性质的原因,它的出现是测井解释理论的一次飞跃。  相似文献   

16.
用VC++语言开发一种测井解释系统。该系统运行在单机环境中 ,其界面友好 ,功能灵活 ,用户可快速熟悉系统 ,轻松使用 ;该系统能综合进行小型数据的各种测井解释工作 ,数据量太大时则分割后再进行解释。本系统为专业人员提供了一种新的测井解释工具。  相似文献   

17.
成云 《安徽地质》2003,13(4):275-277
测井约束反演技术是利用地震资料解释结果,建立波阻抗模型,根据测井资料为约束条件,进行储层横向预测,从而提高钻探成功率。本文利用测井约束反演技术,结合实际资料,对储层进行追踪、预测,获得较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18.
利用测井资料进行地层对比是测井资料地质解释工作的一部分。常规的地质对比方法,是借助于标志层、岩性旋回、岩性组合、构造关系、煤质资料等进行对比,而测井曲线对比则是依据曲线形态及其组合特征。对比结果正确与否,主要取决于解释人员识别相似特征曲线的能力和经验,具有一定的主观成分。对于地质条件复杂的地区,容易产生错误判断。随着测井数字技术的发展,现在可以使用计算机从量上来比较曲线形态的相似程度,可以用各种测井响应,也可以用由测井响应导出的各种状态参数描写曲线形态。用有序熵进行测井曲线对比就是这样一种方法。熵是热物理学中的概念,表示物质状态的函数,用它来定量地研究测井曲线的相似性;比主要依赖人工与经验的定性分析准确可靠,本文主要介绍采用有序熵作测井曲线地层对比的地质效果。  相似文献   

19.
黄陵矿区位于陕西省黄陵县境内,香坊详查区位于矿区深部。地球物理测井方法是本区详查阶段运用的主要地球物理勘探方法,如何有效地选取测井方法并确定解释原则显得尤为重要。本文详细地介绍了该区所布设的基准试验孔的情况,并对基准试验孔测井资料进行了综合分析研究。详细地阐述了根据基准孔确定的有效测井方法、煤层分层定厚原则、地层界面划分原则、测井工作的技术条件,为在本区开展有效的地球物理测井工作提供了充分依据和基础资料。实践证明这些选取原则对邻近井田开展地球物理测井工作具有很好的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20.
本文着重阐述山西河东煤田三交详查勘探区用模拟测井资料解释煤层灰分,进行可行性验证的依据、方法、步骤、可行性评价和取得的地质效果等.用测井资料解释煤层灰分,国内虽已开展多年,但其成果目前尚未被广大地质人员所采用.问题是一方面怀疑现用的模拟测井资料解释的煤层灰分数值是否可靠;另一方面在勘探中有时因煤芯化验灰分数值明显偏高,影响煤层储量,而原因又未证实.除改进钻探采煤工具,提高煤芯采取率,真实地反映煤层结构,改进操作技术防止磨烧污染及严格按采样规程送样外,对现有模拟测井资料解释煤层灰分,进行可行性检验,验证其可靠性则是解决上述矛盾的一个重要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