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35 毫秒
1.
中国第四纪冰川作用与深海氧同位素阶段的对比和厘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冰期(阶)与间冰期(阶)旋回的不断细化,第四纪冰期系列与深海氧同位素阶段(MIS)对比之间所反映的问题开始逐步显现。通过中国第四纪冰期与MIS阶段对比,结合分析气候旋回与构造运动对地貌演化的控制作用,研究表明:①冰期(阶)或者间冰期(阶)发生的时段应尽可能对应于MIS的偶数或奇数阶段,有助于MIS框架下新的冰期(阶)的发现;②中更新世以来,中国第四纪冰期-间冰期旋回可能受控于100 ka轨道偏心率变化的气候大背景,昆仑冰期-倒数第二次冰期的冰川规模总体上与全球冰量变化一致。然而,末次冰期早、中期的冰川规模却与MIS所记录的全球冰量变化不尽一致,强烈显示气候与构造环境对冰川作用的影响;③目前在中国第四纪冰期划分方案中,存在着冰期系列由时间和地点双重命名的现象,建议用大理冰期、古乡冰期分别代替末次冰期和倒数第二次冰期。  相似文献   

2.
古气候分析典型实例的对比.表明中国热带第四纪的气候波动,海域与陆域的差异主要出现在早、中更新世及末次盛冰期,而晚更新世以来直至历史时期,海陆的气候波动基本同步。中国热带万年尺度的气候变化.既受地球轨道参数的驱动,亦受季风环流的影响;千年和百年尺度的气候变化,与太阳常数本身的变化有关。  相似文献   

3.
从航片上观察点苍山冰川地貌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本文利用点苍山地区1:3.8万黑白航空像片,通过目视判读初步查明大理点苍山晚更新世冰川作用的特征,其冰蚀地貌主要沿北北西向主山脊线两侧分布,发现大小冰斗、冰盆和雪蚀洼地共约70处;冰斗冰湖、角峰和刃脊是其主要的冰蚀形态;根据冰斗分布高度、形态规模和后期的侵蚀破坏程度,将点苍山的古冰川作用划分为大小海子冰期、大理冰期I期和大理冰期Ⅱ期,它们的雪线高度分别为:3250-3550m、3700-3800m  相似文献   

4.
本文根据系统测定的大理点苍山-洱海地区白雀寺地层剖面的氧化矿物含量数据,对该剖面的风化系数和风化变率及其古环境意义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在此基础上,选择出其中的硅铁化变率曲线,主要采用函数转换法就古环境中温度升降过程的波动幅度进行了推算,揭示出云南北部晚更新世大理冰期中存在着短时的气温回暖期,而在大理冰期内气候的冷暖波动较低,高纬地区的更加剧烈。经与低、高纬地区古气候变化曲线的比较研究,证明大理白雀寺  相似文献   

5.
天目山深溪流域晚更新世晚期以来环境演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运用多种研究方法对天目山深溪流域晚更新世晚期以来的环境演变进行了系统分析.结果表明:1.晚更新世晚期以来本区至少经历了2个冷期即末次冰期盛冰期、新仙女木时期和3个温暖期;2.在末次冰期盛冰期时本区的年平均气温未低于0℃,不具备冰川发育条件,至多为一种冰缘环境  相似文献   

6.
莱州湾南岸咸水入侵区晚更新世以来的古环境演变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莱州湾南岸是我国典型的咸水入侵区,古环境变化构成了现代咸水入侵发生的背景。本文通过对潍河下游地区A1、A5孔岩芯系统的孢粉、有孔虫、粒度、14C及热释光测年资料的分析,结合100余个钻孔的沉积特征,论述了莱州湾南岸地区晚更新世以来的古环境演化特征。本区经历了三次明显的冷暖气候波动,三次显著的暖湿期为85~76kaBP、50~24kaBP、10~4kaBP,为海陆过渡相沉积环境,这三个时期分别与晚更新以来的三次海侵相对应,与相邻区域相比,全新世海侵开始早、结束晚;两次冷干期为76~50kaBP、24~10kaBP,分别对应于早大理冰期、晚大理冰期,为陆相沉积环境。  相似文献   

7.
哈纳斯湖的形成及湖周第四纪环境演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哈纳斯湖成因及湖周第四纪环境变化的研究表明:晚更新世早期存在古哈纳斯湖;哈纳斯湖周在早更新世气侯较温暖、湿润,中更新世气候变冷,开始大面积发育冰川,晚更新世至全新世,冰川不断退缩,标志气侯不断变干。并提出了哈纳斯河流域冰期划分的新依据和划分方案。  相似文献   

8.
第四纪中国热带对全球气候变化的响应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根据20多个有关沉积、δ18O、孢粉、石笋等分析实例,并与代表全球变化的气候曲线进行对比,认为中国热带万年尺度气候变化的机制,早更新世为轨道驱动,中更新世为季风环流的非轨道驱动,晚更新世为轨道驱动,这个过程与青藏高原隆起的高度和速率有关.晚更新世的千年尺度变化和小冰期的百年尺度变化,其机制是受太阳常数周期性变化的影响.  相似文献   

9.
闽粤沿海老红砂多期沉积地层的发现及其意义   总被引:11,自引:5,他引:6  
吴正  王为 《中国沙漠》2001,21(4):328-332
对广泛分布于闽粤沿海的老红砂进行了全面的野外调查,调查发现在福建的平潭青峰、晋江科任和广东的惠来靖海资深园、徐闻锦和东门下等地的老红砂沉积地层,存在多期沉积。热释光(TL)、电子自旋共振(ESR)测年表明,它们是晚更新世中、晚期末次冰期(玉木冰期)的沉积,并可分出68~42ka和30~10ka两个相对较集中的沉积期。在这两期中,又以30~10ka左右的晚玉木冰期(Q33)的老红砂发育规模最大、分布最广,这显然与晚玉木冰期(盛冰期)时的气候更干冷、冬季风的风力更强劲,风沙活动更强烈有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10.
陆架沉积环境研究的若干新进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运用全球变化的观点,重新认识和探讨第四纪以来、特别是晚更新世以来全球气候变化、中国大陆环境变化对于陆架沉积环境的影响,将是十分必要的。按照这一设想,今后可望在以下三方面获得新进展。1 青藏高原“大冰盖”的形成与长江三角洲沉积的关系:尽管冰川地貌学家对于冰期时期中国大陆环境的特征,特别是古冰川的分布范围、规模等还有不同的意见。无论如何,冰期、间冰期时期长江流域自然环境的变化,有可能会控制长江径流量的变化,影响长江三角洲的发育与成形。2 黄土的亲沙漠性:把黄土与沙漠的分布进行比较,就可以发现两者之间存在密切关系:黄土总是伴随着沙漠而存在;在陆架区,几乎遵照同样的演化规律,在陆架黄土的上风向,总可以找到大范围的沙漠分布区。3 晚更新世末期陆架干旱化、沙漠化的新证据:(1)漫长的风蚀界面;(2)厚层的混杂堆积;(3)典型的休止角结构;(4)统一海相地层的解体;(5)重叠的海底沙丘群;(6)辽阔的残留沉积;(7)海底、近岸和岛屿上的黄土沉积;(8)苏北浅滩的东部砂岩砾石分布区的研究;(9)岩芯中某些干旱化环境特征的研究;(10)陆架上其它风暴沉积的研究。  相似文献   

11.
新疆第四纪环境演变研究近期的几点重要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钟巍 《干旱区地理》1996,19(3):87-95
本文评述了近年来新疆地区第四纪环境演变研究在晚更新世晚期以来内陆西风型环境演变主末次冰盛期以来地冰川进退序列的建立,晚冰期气候突变事件及小冰期环境特征和西域砾岩下限磁性地层学年代的获得及第四纪沉积年代学进展等方面的进展,同时还指出了目前仍存在的一些问题和不足,并对此地区第四纪研究的未来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12.
张信宝 《中国沙漠》1995,15(3):207-209
黄土高原晚更新世末次冰期时期,冬季风强盛,马兰黄土堆积;全新世以来的间冰期时期,夏季风强盛,降水较丰,侵蚀强烈。晚更新世以来的中国东部海岸线40°N 一带变化最大,同纬度晋陕蒙接壤区是黄土高原季风气候变化最剧烈的地区,致使该区成为黄土高原沙黄土区中现代降水最多的地区。沙黄土和较多降水的组合,使晋陕蒙接壤区成为黄土高原现代侵蚀最剧烈的地区。  相似文献   

13.
大理冰期作为第四纪末次冰盛期,在了解历史环境变化方面具有很高的研究价值,多年来中国学者用各种传统研究方法对大理冰期的起源地——点苍山的末次冰期进行了研究,并获取了大量科学成果。回顾这一历史进程,重点对航空遥感、地质地貌结构、冰川地貌特征、区域尺度等方面的研究方法及结果进行了总结。并在此基础上讨论了一些存疑,分析了运用3S技术进行冰川研究和古冰川模型重建的基础问题及可行性。  相似文献   

14.
基于中国现代孢粉数据库(2 324个样点)和现代生物群区空间分布数据构建神经网络算法模型,对比样点现代生物群区特征值和模型拟合结果,发现神经网络算法模型在生物群区重建中准确度为86.6%,高于生物群区化方法的68.8%。将神经网络算法模型应用于中国晚第四纪孢粉数据,重建末次冰期盛冰期以来中国陆地生物群区空间格局。结果表明:在气候寒冷干燥的末次冰期盛冰期,生物群区整体南迁;末次冰消期以来,生物群区整体呈向北、向西扩张趋势,并在温暖湿润的全新世中期森林的空间分布达到最大规模;生物群区变化过程反映全球气候变化总体特征。晚全新世人类活动强烈时期,局部地区生物群区的变化特征暗示该时期生物群区可能受到人类活动的干扰。  相似文献   

15.
2008年,重庆穿洞遗址发掘出一具保存较好的晚更新世大马蹄蝠(Hipposideros armiger)化石,这是中国发现的第5个大马蹄蝠化石地点,同时,也是迄今为止所发现保存最为完整的标本。对该地点化石材料观测显示:大马蹄蝠在与其他翼手目标本进行形态对比时,可以根据其个体大小、颅骨形状及齿式特征等进行多项有效鉴别。在大马蹄蝠演化方面,从化石材料上观察,更新世晚期大马蹄蝠桡骨长度与现生标本基本一致,这反映出大马蹄蝠在更新世晚期其飞翔能力与现生标本相似(桡骨长度增大,这是翼手目与一般哺乳动物相比在演化方面的特化现象)。穿洞大马蹄蝠化石的发现,对研究长江三峡地区第四纪古环境具有重要意义。它证明了更新世晚期时三峡地区有温暖湿润的气候和繁茂的森林植被,并且分布有为翼手目提供居址栖息的大型岩溶洞穴;晚更新世时期,出现于中国其他地区的冰期气候等恶劣环境现象,未曾对长江三峡地区动、植物生存环境造成影响。  相似文献   

16.
华北平原晚冰期以来气候环境演变研究对该地区社会发展、灾害风险评估和科学应对未来全球增温背景下极端降水和洪涝事件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华北平原中部白洋淀地区高阳剖面(BG-2019)为研究对象,通过高精度AMS14C、OSL定年技术和高分辨率孢粉组合、粒度组分分析,恢复和重建了白洋淀地区晚冰期以来(距今13710 a—今)区域植被演替和气候环境变化历史。结果显示:BG-2019剖面在距今10270~13710 a和距今4630~5400 a发育湖相沉积,距今3470~3700 a发育沼泽相沉积;距今7130~8000 a发育河流—入湖三角洲相沉积,距今3700~4630 a和距今3230~3470 a发育河流相沉积;距今8000~10270 a和距今5400~7130 a存在明显的沉积间断/地层缺失;表明采样剖面所在位置缺乏连续的湖相地层。晚冰期白洋淀为局地小湖沼;中全新世湖沼较发育、范围广,但也不是连续广袤的湖相沉积;晚全新世湖泊范围收缩。晚冰期和全新世白洋淀流域植被景观存在显著差异;晚冰期气候寒冷干燥,平原发育以蒿属、藜亚科、禾本科和菊科等为主的草地,周围山地森林覆盖度低;中全新世气候温暖湿润,平原大部仍发育以蒿属、藜亚科和禾本科为主的草地,湖区水蕨和水生植物繁盛,周围山地生长松属、栎属为主的针阔混交林,森林覆盖度增高;晚全新世气候温和偏干,平原仍是以蒿属、藜亚科和禾本科等为主的草地,西部山地生长以松属为主的针阔混交林,森林覆盖度较高。  相似文献   

17.
东亚沿海山地末次冰期冰川与环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东亚沿海山地末次冰期冰川发育的气候条件、构造背景、冰进时序、发育规模等研究表明,台湾山地保存着3期冰川作用遗迹,冰川的最大前进规模发生在MIS3b阶段,其规模大于MIS2阶段;日本山地冰期系列齐全,包含了末次冰期的早(MIS4)、中(MIS3)、晚(MIS2)3个阶段的冰进,其规模是MIS4/3阶段大于MIS2阶段;而长白山存在2期冰川作用的遗迹,即末次冰盛期(MIS2)和晚冰期.在相似的冬雨(雪)型季风影响区,冰川发育的时序与规模也有一定不同,反映出在大气候背景下的区域性差异,在东亚季风影响范围内,末次冰期的环流变化在各地也很不一致.最新推算的现代理论雪线自北(日本)向南(台湾)依次递增,范围是2750~4245 m,除日本北部的高纬地区雪线降低值400 m之外,末次冰盛期(LGM)的雪线降低值在800~1300 m之间,平均值1000 m左右.东亚沿海山地冰川发育与新构造运动密切相关,更新世山体的快速抬升为冰川发育的内因,如台湾山地在末次冰期的MIS3b阶段,山体的抬升量约为250 m,对山体的高度和雪线变化有很大影响.  相似文献   

18.
本文通过对喀纳斯湖地区冰川地貌和冰碛物特征的研究,认为喀纳斯地区可划分出四个冰期,每个冰期中又有多次冰川活动。冰期由老至新一次比一次规模小,冰川活动范围由南向北沿喀纳斯河谷逐渐退缩。这与整个阿尔泰山区的冰期划分相一致,也可与天山山区,中国东部的冰期相对比。  相似文献   

19.
中国热带红树林的发展及其地理背景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黄镇国  张伟强 《地理学报》2002,57(2):174-184
参照约30个红树林孢粉分析实例,探讨中国南方晚第三纪以来红树林的发展。红树林开始出现于晚始新世;晚第三纪其分布比今偏北;第四纪冰期使红树林向南退缩至雷州半岛北部。末次间冰期42 000~25 000 a BP红树林扩展,以海桑属为代表的典型红树林的北界从现今的 19°30′扩展到23°40′N。末次冰期红树林衰落。早全新世9 600~7 900 a BP红树林复兴,中全新世达到繁盛,向北分布到闽江口(26°N),与现今的北界一致,但是中全新世以来海桑属在19°30′N以北不再出现,奠定了现今红树林地带性分布的格局。  相似文献   

20.
环境是人类生存和生产活动的基本条件。维护生态平衡,保护环境,是当今引人关注的问题。掌握环境以往的真实性,预测环境演变,对考虑社会经济发展非常重要,目前世界许多国家都不惜巨资来研究过去环境演变的规律,特别是数千年甚至数万年(晚更新世)以来的环境演变。据H·H·Lamb资料,近100年以来世界上每年用于研究过去几千年和几百万年以来气候演变的花费就达800万美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